2016考研书影汇:《道德经》考研启示录
老子《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

老子《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导读: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
《道德……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
《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那里汲取到滋养。
《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
《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
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
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
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
那么道德从字义上怎么解释的呢??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
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
一种道。
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
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
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在我读《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被老子的智慧敲了一下脑袋的感觉。
这一章里讲“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真的是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是后来,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里,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一点点其中的深意。
前阵子,我跟着家人去乡下的姥姥家小住。
姥姥家在一个特别安静的小村子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
到了那儿的第一天,我就被那种宁静给震住了。
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窗外的鸟鸣声叫醒。
那种清脆的叫声,不像城市里偶尔听到的几声麻雀叽叽喳喳,而是各种各样的鸟儿,像是在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我好奇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着姥姥家的小菜园。
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细碎的钻石。
我蹲下来,仔细地看着那些蔬菜。
有嫩绿的豆角,它们顺着架子努力地往上爬,像是一群顽皮的孩子在比赛谁爬得高;还有红彤彤的西红柿,有的已经熟透了,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好像在说:“快来摘我呀!”姥姥拿着一个小篮子,慢慢地走进菜园,小心翼翼地摘下那些成熟的蔬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她的动作那么轻柔,就好像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样。
中午的时候,太阳高悬,村子里安静得能听到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姥姥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我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不远处的一群小鸡在地上啄食。
有一只小鸡特别调皮,总是去抢别的小鸡嘴里的食物,其他小鸡也不甘示弱,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吵架。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场景真是有趣极了。
到了晚上,夜幕降临,星星一颗颗地冒了出来。
我从来没有在城市里看到过这么多星星,密密麻麻的,就像撒在黑色天幕上的一把宝石。
我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仰望着星空,心里突然变得特别平静。
在姥姥家的这几天,我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那些让我忙碌和焦虑的事情。
我就这么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感受着大自然的呼吸。
我突然就明白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一点点意思。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忙忙碌碌,心也变得浮躁不安。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道德经》第十六章,初读时感觉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却仿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生活的真谛。
这一章里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独自旅行的时光,我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子被青山绿水环绕,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有的只是宁静与祥和。
我住在一家农户改造的民宿里。
刚到的第一天,心里还带着城市生活的浮躁,总觉得这里太过安静,甚至有些无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沉浸在了这片宁静之中。
每天清晨,我都会被公鸡的打鸣声唤醒。
睁开眼,阳光透过木窗的缝隙洒在被子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
窗外,鸟儿欢快地唱着歌,仿佛在催促着我赶紧起床去感受这美好的一天。
我走出房间,深深吸一口那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空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民宿的主人早已在院子里忙碌起来,他们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丝虚假和做作。
我沿着村子里的小路漫步,路边的野花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它的花瓣是淡紫色的,上面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宛如珍珠。
花蕊是金黄色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我不禁感叹,在这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它依然努力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村子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我脱了鞋,挽起裤脚,走进溪水中。
溪水凉凉的,脚底的鹅卵石有些硌脚,但那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让我忘却了一切烦恼。
我看着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时而穿梭在水草之间,时而跃出水面,仿佛在和我嬉戏。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子染成了金黄色。
农人们扛着锄头,牵着老牛,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奔跑玩耍,笑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
在这个小村子里的日子,让我对“致虚极,守静笃”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天都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困扰,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在阅读《道德经》第十六章时,我仿佛被老子带入了一个深邃而宁静的世界。
这一章所传达的智慧,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慢慢驱散了我心头的迷雾。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起初,对于这些文字,我只是一知半解。
但随着我反复咀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竟也有了一些独特的感悟。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遭遇了工作上的巨大压力。
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客户的要求又不断变化,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一刻也停不下来。
那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烦躁,感觉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是累得不行了,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一个人去公园走走。
走进公园,我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我试着达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
一开始,脑子里还是乱糟糟的,全是未完成的工作和各种烦恼。
但我没有放弃,继续深呼吸,慢慢地,那些杂乱的思绪好像渐渐飘远了。
我听到了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听到了鸟儿欢快的叫声,感受到了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含义。
我看着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它们在春天里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花朵绽放,绿草如茵,树木抽出新枝。
可我知道,就算它们现在如此繁茂,到了秋天,也会凋零,这就是它们的循环,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有起有落,有高潮有低谷。
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功名利禄,忙碌着,奔波着,却很少停下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我之前在工作中的状态,一味地忙碌,却忘记了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被工作奴役。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的任务,而是学会了筛选和拒绝。
我给自己留出了一些空闲时间,用来读书、运动、陪伴家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通用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通用《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篇1《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
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
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
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
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通的。
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
“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
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
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
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
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
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1今天终于到达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
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
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
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
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
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根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
而我个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过来说,即“日益为学,日损为道〞。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方“为学〞,比方追名逐利。
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
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
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
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六章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第十六章是道德经中的经典之一,这章节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字,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和思考。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在我看来,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主旨就在于强调“无为”,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让我们明白无为之所以能有大成就的原因。
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开头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即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这种虚无并非是消极的无为,而是主动地追求无为。
只有通过这种无为的状态,才能达到思想的高度,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
接着,道德经第十六章进一步强调道理的无为无不胜,即强调了无为之所以能够在事物中胜出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努力和奋斗,而这也的确很重要。
但是,道德经提醒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积极,我们也应该放松自己,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而道德经第十六章最后再次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无为之所以能够真正做到无为的关键,即无欲。
只有没有欲望的驱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无为,做到内心的平静。
而我们现代人往往过于繁忙,过于追求物质,很难做到无欲。
因此,我们才会感觉到内心的不平衡,很难得到真正的安宁。
看完道德经第十六章,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现代人往往太过于忙碌,追求的是表面的成功和物质,而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冥想和平静。
我们很难做到无为,很难做到内心的平衡。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放松自己,只有做到无为无欲,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到内心的平衡,做到真正的成功。
老子 道德经 解读

老子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撰写。
它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道德经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
同时,它也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准则,是引导人们行为的基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讲述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涉及到生命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点。
“无为而治”指的是让事物自然发展,不要干预过多,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一理念反映了“道”的本质和宇宙自然的本质。
“反者道之动”是指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如果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表明了“道”是宇宙中最原始、最本质的存在,是万物之根源。
这一观点体现了“道”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富有哲学内涵的著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记录和传承,更在于对今天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启示和指导。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考研书影汇:《道德经》考研启示录
中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人生哲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我们指点迷津,甚至内容本身还会成为考研政治哲学部分的命题材料。
所以偶尔读读这些书,对我们的心态调节和2016考研复习都很有帮助。
【道德经】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考研启示】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
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
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
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
单看原文,其中有很多语句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往届考研政治中出现过的内容。
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应了什么哲学原理大家可以自己去分析理解。
单就内容本身来说,或许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考研,有些东西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或许有些人平时不温不火,但却复习得很扎实,结果就能一鸣惊人;有些人看起来比谁都认真,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最后结果却不甚理想。
所以,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对于考研复习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考研启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很多东西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才分得出优劣高下,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与研友互通有无,才不至于妄自菲薄或自视甚高。
道家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无为而治”,但建议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还是不要采用“无为”的做法,有些东西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要讲什么哲学思想了,还是踏踏实实地复习吧。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