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一)
三个女人一台戏写作文

三个女人一台戏写作文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
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
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
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
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
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
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
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
西厢记内容】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试分析《西厢记》中老夫人形象?
老夫人代表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她是治家严谨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莺莺有被“贼汉”抢走的危险时,她曾将莺莺许嫁与任何能够退兵解围的人便马上变卦,着莺莺对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坚持她不招白衣秀士的家谱,充分表现了她的阴险和狡猾。她好象处处为莺莺着想,却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
《西厢记》艺术成就?
1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不仅在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且由于阶级地位、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也不时引起误会性的冲突。作品的第三本就以红娘为中心,展开她与张生、莺莺之间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充分揭示了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如何克服封建礼教加在她身上的枷锁的过程。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在孙飞虎事件和母亲赖婚一系列的事件的冲击和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越轨,使自己的思想和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西厢记深刻的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不敢爱——不敢爱却由不得不爱。并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禁锢和心理樊笼的过程。
崔莺莺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
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分析

崔莺莺分析崔莺莺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
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
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
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
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
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
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
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
然而,莺莺是勇敢的。
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
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
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
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一)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一)内容提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剧中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位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而主动地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短短的两折《闹简》、《赖简》,留给后人一个“说不尽,道不完一的论题。
本文试图在这“不尽不完”中发掘出其中的深刻内涵,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的其实形象。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敢于在当时根深菩团的封建势力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酉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厘大力量。
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她在《闹简》《赖简》两折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假意儿”,是历来人们议论颇多的地方,下文试述一孔之见。
许多意见认为莺莺反复作假的原因是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受了封建思想余毒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必有的软弱性。
赵军元提出:由于莺莺有较浓厚的封建意识,由于她不得不考虑当时社会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因此就构成了“闹简”、“赖简”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也就是说,由于莺莺头脑里的封建思想作怪,而导致了她的“闹简”、“赖简”。
这是脱离了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而作出的结论。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
入主中国的蒙古族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较谈泊。
在崔、张的爱情个,莺莺—直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毫不退缩。
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是探索《闹简》、(赖简)原因的关键。
戴不丸先生在:《论崔莺莺》一书中写道: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橡。
②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方言”许给了郑恒。
浅论《西厢记》中的“赖简”

例“ 玉人” , 谓玉 制人像 , 前一 当美 女 , 后为男 性 。 学者
黄 季鸿 指 出 , 魏 晋时期 , “ 玉人 ” 似 多用 于形 容 男性 之
“ 玉人 ” 一词 , 从 先秦 时代 到 近代 所 指 含 义有 所
收 稿 日期 : 2 01 4 — 0 4 — 0 2
作者简介 : 王婷 ( 1 9 8 9 - ) , 女, 湖 北黄 石 人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2 0 1 2 级 中 国古代 文学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宋元 文 学研 究
顿, 作 出赖简 的反 常举 动[ 3 ] ( 4 9 9 - 5 0  ̄ ) 。其 实此 诗应 该理 解
以上 “ 玉人 ” 均指琢 玉工 匠。 先秦 时期 的 工 匠 , 一 般 皆以 男性 为之 . 故说 “ 玉人 ” 一般 可认 为指 男性 。 又
例如 :
《 世说新语 ・ 容止》 : ( 裴楷 ) 粗 头乱服 皆好 , 诗人
所 指 暗 示 的 应是 张 生在 “ 西厢” 等待“ 玉人 ” 崔 莺 莺 前 来 与他 相 会 。 通 过 具 体研 究“ 玉人” 、 “ 西厢 ” 的所 属 关 系 以及 莺莺 的 态度 和 红
娘 的 质 疑 以 及 张 生 本人 的举 止 行 为 等 . 可知 张 生 “ 误 简” 了。 这一 出喜 剧 性 剧 目的是 非 曲 直 , 的确 令 人 久 久 思 索 , 其 中的 深 意 耐 人
晋 王 嘉《 拾 遗记 ・ 蜀》 : 河南献 玉人 , 高三 尺 , 乃取
玉 人 置 后 侧 。 … …后 与 玉 人 洁 白 齐 润 .观 者 殆 相 乱
惑。
《 北史・ 隐逸传 ・ 崔赜 》 :蓝 田令 王 昙 于蓝 天 山得
《西厢记》中老夫人传统赖婚理由反驳

254《西厢记》中老夫人传统赖婚理由反驳赵 师 长沙理工大学摘要:王实甫《西厢记》自传世以来,被受世人关注,原因在于,其笔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老夫人形象便是如此。
而对于莺莺和张生的婚事三许三赖,是长久以来老夫人被看成反面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由于她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为维护相国家谱等,而笔者却认为这些理由并不成立。
关键词:老夫人;赖婚;理由通常将老夫人看成封建卫道者的理由归为如下四点,接下来将一一反驳这些理由。
一、出于门第观念,要求门当户对我们可以通过张生、莺莺和郑恒三个人的对比探究。
崔莺莺的门第高贵,是已故相国之女。
再来看张生的家世:“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1]张生的父亲为礼部尚书,与崔家的官职相当,只是因为父母早逝,落得“书剑飘寒,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1]”而如今莺莺也是家道中落,“至亲只剩三四口儿”[1],这样看来莺莺和张生并没有门不当户不对。
再来看下郑恒的家世背景:“自家姓郑,名恒,字伯长。
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早丧,后数年,又丧母。
[1]”这样看来郑恒和张生家世相当,同样是父母双亡,父亲都是尚书,除了郑恒是老夫人的亲侄子,家族名望可能比张生高些,自小便与莺莺定亲外,其他家世背景都与张生相当。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前冷落、处境凄苦,所以就特别需要通过女儿的婚姻关系来维持门第,复兴家业;而与郑恒已经结成的联姻,就最适合她这一切需要。
—因为这个郑恒不仅是尚书之子,而且是老夫人之侄,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2]这是段启明先生的观点,对这个观点我有疑问。
如果说郑恒与莺莺的联姻是老夫人为复兴家业作出的选择,在崔府门庭冷落之时,郑恒和莺莺已经有婚约,而且并未见郑恒对崔家作出多大贡献,所以郑恒和莺莺真正结婚对崔家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孙飞虎围普救寺时,我们知道老夫人是有门第观念,但当时老夫人并不知道张生有计可施,而且老夫人在“寺警”后的“请宴”上并未说明是因为张生与莺莺门不当户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一)
内容提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剧中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位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而主动地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短短的两折《闹简》、《赖简》,留给后人一个“说不尽,道不完一的论题。
本文试图在这“不尽不完”中发掘出其中的深刻内涵,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的其实形象。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敢于在当时根深菩团的封建势力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酉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厘大力量。
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她在《闹简》《赖简》两折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假意儿”,是历来人们议论颇多的地方,下文试述一孔之见。
许多意见认为莺莺反复作假的原因是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受了封建思想余毒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必有的软弱性。
赵军元提出:由于莺莺有较浓厚的封建意识,由于她不得不考虑当时社会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因此就构成了“闹简”、“赖简”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也就是说,由于莺莺头脑里的封建思想作怪,而导致了她的“闹简”、“赖简”。
这是脱离了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而作出的结论。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
入主中国的蒙古族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较谈泊。
在崔、张的爱情个,莺莺—直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毫不退缩。
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是探索《闹简》、(赖简)原因的关键。
戴不丸先生在:《论崔莺莺》一书中写道: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橡。
②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方言”许给了郑恒。
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穷由波倒、湖海飘零的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
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包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均,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止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
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当然来自于“威严”助老夫人以及老夫人派来身边?坐监行守”的红娘。
可见,莺莺的“闹简”,是出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男一种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对红娘进行试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为不被老夫人察觉,力求避免正面冲突;这是;种巧妙的策略,也是莺莺聪明和识见之所在。
莺莺的一举一动想瞒过老夫人,当然首先必须瞒过老夫人派来身边的耳目——红娘。
崔、张“佛殿邂逅”“隔墙酬韵”,在关键时刻,红娘总是迎头拨来冷水。
“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有人L咱家去采,伯夫人嗔着。
”莺莺摸不清红娘居的什么心,以致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而红娘则明确声明:“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
”而莺莺又需要一个可赖以“内东邻通个殷勤”的人,为她和张生两人牵桥搭线的“重大任’务”只有红娘来担任。
红娘站在哪一立场上,这是莺莺能否成功’的关馒。
驾驾就是这样对红娘又要依靠又要提防。
从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古代的主婢关系来考察,一方面既有“老夫人手执着棍儿摩摩着”,一方面在小姐面前稍不留心就可能告到老夫人面前打下“下截”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老夫人派去充当“私家.侦探”朋红娘,是否可能去公开和莺莺谈论张生的爱情问题呢?而作为一个平时但见个外人就要躲避,在老夫人严格管教之下长岁大的莺莺,是否可能和明知是母亲
派来监视自己的丫环,公开谈论自已随心事呢?答案都是否定的,主仆两人都不能开诚布公的说出心中秘密;于是,在《闹简》一折,一场误会性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请看《闹简》的开场:
旦上云]红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来也,起得早了些儿,因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
红上云]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因伏侍老夫人,未曾回小姐话去。
不听得声音,敢又睡哩,我入去看一遭。
这一开场清楚地交待:张生的病情如何一直使莺莺牵肠挂肚,于是”起很早了些儿”,派红娘去打听情况。
因夜间不曾睡好,这才导致“日高犹自不明眸”,还想“再睡些儿”。
而“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的红娘进房时并没有马上将情况来汇报,而是“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帐偷看”。
这就好比侦探般,怎能不令深沉且谨慎小心的莺莺起疑心。
于是她哲且按下满腹焦急之倩,若无其事殷。
“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
莺莺的装模作样又令机灵的红娘觉得“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
哩。
”于是便“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上,看他见了说什么。
”两人都在互相猜测对方。
莺莺见红娘没有开口,看到了简帖儿,: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霞。
”她马上终止了梳妆,一个“乱”字已将她草率收拾头发,急切看信的心情暴露无遗。
“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曾心烦。
”如画地写出莺莺看信的喜悦,而后却“怒叫\责问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她为何要在“孜孜看”之后才发火呢?王季思老师指出:“作者采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红娘先是让莺莺自己去发现张生的来信。
莺莺正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料被红锒窥见。
”③要知红娘是一声不响放下简帖,然后一旁察言观色,静现其变。
况且红娘到老夫人那里服侍了大半天,有可能信件已被老夫人截获,私情早已泄露,而红娘正一旁幸灾乐祸呢。
这一切怎能不令深沉不露的莺莺疑云大起?于是她先发制人,怒火万丈,搬出于金小姐的架子和一堆冠冕堂皇的措辞来,一副凛然不可亵渎的清高样子。
并数次抬出“老夫人”大驾来加以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