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的解读和体会。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古诗文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 学习古诗文:选择数首代表性的古诗文,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进行逐句解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古诗文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5. 总结提升: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对当代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设计:1.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呈现,如播放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老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和作业安排: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表达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安排: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文进行赏析和感悟,并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提高了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信息授课对象:高三学生教学内容:文学经典之《红楼梦》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2.熟悉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3.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二、教学重点2.小说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的分析1.小说情节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分析2.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语言的解读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首先,通过一些启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例如:什么是贾府的核心价值观?小说中有哪些反映封建社会危机和道德沦丧的情节?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讲解小说概况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通过图文并茂地诠释《红楼梦》的内涵和精髓,展现小说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魄力。

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让学生仔细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描写,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和情感纠葛,同时也可以解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细致剖析,理解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

例如:贾府的荣华富贵代表了什么?柳絮、琥珀等等小物件又反映了什么?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启迪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文学品味力。

讲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语言。

例如小说中的讽刺和嘲讽手法,巧妙地融合了戏曲和小说的文学传统。

同时,可以解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结构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人物形象、情感内涵、隐喻象征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优质公开课何莉莉从诗家语读懂诗歌读懂诗-2024鲜版

高三优质公开课何莉莉从诗家语读懂诗歌读懂诗-2024鲜版
体验。
10
03
从诗家语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 骤
Chapter
2024/3/28
11
深入剖析诗歌背景及作者生平
1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探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可 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诗歌的内涵。
23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Chapter
2024/3/28
24
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024/3/28
深入了解了“诗家语”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何莉莉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诗家语”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语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和多义 性等特点,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
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够更深入地 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体裁
3
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审 美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特点和 主题。
2024/3/2812ຫໍສະໝຸດ 仔细品味诗歌语言,挖掘深层含义
2024/3/28
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意境则是诗歌整体营 造的氛围和情调。通过揣摩意象和意境,可以深入体会作 者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可以尝试学习诗歌创作技巧,并自己动手创作一些诗歌,这有 助于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魅力和创作过程。
2024/3/28
关注当代诗歌发展动态,了解最新诗歌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建议关注当代诗歌发展动态,了解最新 的诗歌作品和创作趋势,以保持对诗歌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悟课文的深刻寓意,熟悉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制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奇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拟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

文章开头两段运用比照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

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奇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

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久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

”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

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

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亮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

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富强、“欢快”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

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好像仍在“召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气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连续为“难老泉”铺垫。

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制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

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原电池及其应用-PPT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原电池及其应用-PPT
反应速率。
问题讨论5: 如何理解铅蓄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和总反应?
铅蓄电池(电瓶)——二次电池
Pb‖H2SO4(aq)‖PbO2
PbSO4不溶于水
负极:Pb — 2e- → Pb2+ + SO42-
√负极反应:Pb — 2e- + SO42- === PbSO4 正极:PbO2 + 2e- → Pb2+ + SO42-
分组讨论并展示负极反应式:
第一组:H2酸性
H2-2e-==2H+
第二组:H2碱性
H2-2e-+2OH-==2H2O
第三组:CH3OH酸性 CH3OH-6e-+H2O==CO2+6H+
第四组:CH3OH碱性 CH3OH-6e-+8OH-==CO32-+6H2O
第五组:CH3OCH3酸性 CH3OCH3-12e-+ 3H2O ==2CO2+12H+
电解质溶液:H2SO4(aq)、KOH(aq)
正极
酸性:O2 + 4e- + 4H+ == 2H2O
碱性:O2 + 4e- + 2H2O == 4OH-
-4
燃料:H2、CH4、CH3OH、CH3OCH3、C2H5OH
酸性:CH4 — 8e- + 2H2O ==
→ 负极
CO2 +8H+
负极

总结: 碱性:CH4 — 8e- + 10OH- == CO32- + 7H2O
第六组:CH3OCH3碱性 CH3OCH3-12e-+16OH-==2CO32-+11H2O

高三语文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高三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与教学任务。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文学鉴赏: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结合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解读。

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作文写作: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通过多样化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写作指导:通过示范、练习和修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准备好相关教材和教具,熟悉教案内容,准备好讲解课文的PPT或教具。

(2)学生备课: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准备好课前思考和提问。

2. 导入(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事件为例,引出本课的主题。

3. 正文(1)文学鉴赏:教师以一篇短篇小说或一首诗歌为例,进行文学鉴赏讲解。

教师通过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2)讨论与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3)写作指导: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对某个作品的感想或评论。

教师通过示范、练习和修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高三一轮复习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3.能量流动特点的因素分析 (1)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 捕食关系是长久自然选择的成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 复运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运 用。
碳循环)
4.环境问题:平衡打破会造成 温室效应 。 5.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 多个构成成分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整体。
名师点拨 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而非其构成的化合物;在循环过程中随着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 的转化。 ②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重要以CO2、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元素进入生物圈的形式为CO2。
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能量传递效率往往不完全相似,不涉 及“最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10%或20%,而需按具 体数值计算。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 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的能量为 M×a%×b%×c%。
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1/2来自浮 游植物乙,1/4来自草食性鱼类丙,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 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①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 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运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 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②流入一种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 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即一种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 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运用的能量+未被运用的能量。理解 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下列两个角度分析。

高三专题氧化还原反应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高三专题氧化还原反应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D.X2+是XO- 4 的还原产物
【解析】 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
得:XO

4
>Z2>B2>A3+,C对;由氧化性Z2>A3+可知反应Z2+
2A2+===2A3++2Z-能发生,A对;Z2在①反应中是氧化产
物,B错;
XO

4
中X为+7价,反应后变为+2价,X2+是XO

4
的还原产物,D对。
8.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 同种还原剂作用于不同氧化剂时,反应越剧烈,其氧化 性越强。 9.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也有影响,如高锰 酸钾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在酸性 溶液中镁的还原性强于铝的,而在碱性溶液中铝的还原性强 于镁的;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表现出强氧化性,在中性 或碱性溶液中则不表现出强氧化性。
5.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 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但主要表现其中一种性质。
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试题都涉及物质的氧 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而这些考点往往成为解题的障碍 点。
已知反应: ①2K2CrO4+H2SO4===K2Cr2O7+K2SO4+H2O ②Fe2(SO4)3+2HI===2FeSO4+I2+H2SO4 ③[ ]K2Cr2O7+[ ]FeSO4+[ ]H2SO4―→ [ ]Fe2(SO4)3+[ ]Cr2(SO4)3+[ ]K2SO4+[ ]H2O
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 明确哪些氧化剂能将Fe2+氧化为Fe3+,以及哪些还原剂 能将Fe3+还原为Fe2+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 “量与产物”的关系、物质性质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等隐含 条件。 现将Fe2+、Fe3+常见的相互转化关系归纳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3-3 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之多过程分析ZY
一.知识网络
二.例题
如图所示,圆柱形汽缸倒置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汽缸内被活塞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汽缸质量为M =10 kg,缸壁厚度不计,活塞质量m=5.0 kg,其圆面积S=50 cm2,与缸壁摩擦不计.在缸内气体温度为27 ℃时,活塞刚好与地面接触并对地面恰好无压力.现设法使缸内气体温度升高,问当缸内气体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时,汽缸对地面恰好无压力?(大气压强p0=105 Pa,g取10 m/s2)
变式1:当T=399K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变式2:当T=401K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假设活塞有一定厚度,与汽缸未完全分离)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1. 如图,在大气中有一水平放置的固定圆筒,它由a、b和c三个粗细不同的部分连接而成的,各部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2s、0.5s和s。

已知大气压强为p o,温度为To。

两活塞A和B用一根长为4l的不可伸长的轻线相连,把温度为T o的空气密封在两活塞之间,此时两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

若将气缸仍然水平如图放置,现对被密封的气体加热,使其温度缓慢上升到T。

若活塞与圆筒壁之间的摩擦可忽略,此时两活塞之间气体的压强可能为多少?
2. 一个质量可不计的活塞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内,活塞上堆放着铁砂,如
图所示,最初活塞搁置在气缸内壁的固定卡环上,气体柱的高度为H0,压强等于大气压强0P,现对气体缓慢加热,当气体温度升高了△T=60K时,活塞(及铁砂)开始离开卡环而上升、继续加热直到气柱高度为H1=1、5H0,此后,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取走铁砂,直到铁砂全部取走时,气柱高度变为H2=1、8H0,求此时气体的温度(不计活塞与汽缸之间的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