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导产业的选择看优化广东产业结构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非独立完整性。一 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保持较强的独立完整性,因 此,国家主导产业的确立要兼顾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和保持国家产业结构的独立完整。区域经济发 展则相对不同,区域之间互相开放、彼此依存、紧密 联系的关系,使各区域能够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及 其空间组合的差异来展开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区 域产业结构不必象国家那样追求独立和完整。区域 主导产业首先应依据各自的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优 势产业,突出特色,而放弃那些不具备优势的产业。
总的来看,这些基准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情况而 言,或明或暗地假定空间是均质的,完全抽象掉了空 间因素。即使上述标准适合于国家主导产业的发 展,但把国家层次上的一般基准,直接应用于区域层 次,并转化为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这对于空 间结构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却是要慎之又 慎的。而且,产生于 "$ 世纪 &$ 年代的这些基准,都 是工业化背景下提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新技术 革命、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工业化被赋予了崭新 的内容,基于传统工业化的产业选择标准本身也需
其三,上述基准还未触及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本 质。诚然,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 业选择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而国家确立 的主导产业最终也必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否 则国家主导产业会失去依托。将国家主导产业选定 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固然好,但这只是个别情况。 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非独立完整 性、区域产业演进的二重性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 性,使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自身的特点。
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李海鹰1[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借鉴新加坡、日本、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广东产业结构现状,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2007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省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过”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超过韩国。
这种变化是惊人的。
然而,广东的成功也带来了广东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30后广东省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省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怎样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加工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成成品卖到海外市场。
在严格意义上讲,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
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决和设计部门全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至过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七、八美元。
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以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劳动法》等影响,合计增加成本超过20%。
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剥削,广东企业亟待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漫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无疑给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道催化剂。
主导产业群变迁与产业发展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广东例证

[ 收稿 日期 】2 1 o 0 1一 6—1 8
[ 金项目]本文 系国家 自 基 然科学基金 (0 7 0 1 7 8 3 5 )和国家社会 科学基 金 ( 7 J0 9 的阶段性成果。 0AI0 ) . [ 作者简介 】刘金 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教授 ,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 与经济增长 ;陈志伟 ,暨南大学 经济学 院经济系硕士研 究生 ,主要研 究宏 观经济运行 。
《 产经 评论 》 2 1 0 1年 9月第 5期
主导产业群变迁 与产业发 展能力研究
基 于投 入 产 出表 的广 东例 证
刘金山 陈志伟
[ 摘要 ] 主导产 业群 ,一个 经济时代 的标 志,其 变迁是 一个产 业结构 变革 的过 程。主 导产业是 产业 发
展能力 的证 明,也对其 它产 业发 展 能力产 生影 响。 以广 东省 为例研 究其 主导 产业 的变迁 历 程,基于 19 97
地 区 4 0多 个建 制镇 ,专 业镇 占了 14 0 / 。佛 山是广 东形 成 产业 集 群 较早 的地 区 ,到现 在 已发 展成 为 广
东最大的电器 、机械生产基地 ;中山市古镇建立起 了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批 发市场。 ( 区健芬 和邓 祥 明 ,2 0 ) 09 经济发展的阶段演进需要主导产业起带头作用 。主导产业就是那些在国民经济 中发展较快并能带 动其他一系列产业发展的行业。所 以主导产业应该强调产业 自身 的增长率以及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
现阶段 ,广东面 临 的最 主要 的问题 是加 快经济 发 展方式 转 变 ,调 整 和优化 产业 结构 。从全 球 经济
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广东产业调整方 向是建设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 双轮驱动 ” 的主体产业 群 ,而从传统制造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历史过程 , 需要在各种 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市场需 求、 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三个内部动因与政府作用 、发展环境两个外部因素 的变 动 ,是导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构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 龚唯平 、薛 白和董 华 ,2 1 )3 0 0 [ 1 珠三角地 区目前正在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打造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 发展集聚化 、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 ,政 府主动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引导市场转向以创新为主 的竞争手段。 ( 张耀辉 ,2 1 ) 研究主 00 导产业群的变迁 ,以指标 的形式 量化产业发展能力 对于促进经济 朝现代化产业 体系演化具 有重要
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观察: 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 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 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 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 就象人走的稳,跑的快,就必须具备两条腿比例较 为协调的条件,而不是长短不一。经济要实现协调 增长,各产业之间要具备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关 系,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实现。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经济得 以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③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 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 业转移,二产仍居第一位, 三产逐渐上升。 ④工业化后期:二产比重 继续下降,三产产值比重 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 位。 ⑤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知 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广东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阶段
广东在2006年经济总量已达2.5万亿元。按照 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广东正处在工业化中 期起始阶段,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 约型增长、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 财富的转变。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日本经济学家的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 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 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之间优势地 位的更迭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 阶段: (1)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2)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基本达 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左右; (3)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达到与消费品工 业相平衡的状态; (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
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张海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摘要]广东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不仅使得其自身发展难以为继,也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制约因素。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关键词]广东;传统产业;困境;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5-0115-04本文系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加工贸易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及对策研究》(编号:2007B070900068)和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珠江后三角洲加工贸易产业选择与转移研究:基于加工贸易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编号:08GE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广东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不仅使得其自身发展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也难以承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一、广东传统产业的特点与发展困境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传统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逐步成为国内的领头羊,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材三大传统支柱产业。
现阶段传统产业仍是提供广东财税和就业的主流,广东的传统产业呈现出这样三大特点:一是产品规模优势明显,国内市场占有率高,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产量优势明显,建材业的产值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纺织业产值居全国第二、家电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产值约占全国的一半,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但传统产业企业以劳动密集、中小型为主。
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下,生产总值在100万—5000万元,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
二是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集群模式专业镇化,但集群发展层次较低。
[1]15-20广东传统产业己形成诸多产业集群,包括2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82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77个专业镇。
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5.瓶颈效应基准 从产业之间的关联看,不能只考虑前向和 后向联系,更应考虑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 重点扶持那些瓶颈制约较大的产业,以减少 瓶颈制约所导致的其他产业生产能力的非正 常滞存。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6.过密环境基准 这项标准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20世纪70年
代针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所提出的选择主导产 业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满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 率、防止和降低公害的能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其 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 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 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 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 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 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 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赫希曼基准的理由——后向连锁诱发的非均衡结构的战略选择 1.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资能力差,产业间相互
依存度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 2.向前连锁难以形成发展的诱导机能,向后连锁的效果则
要强得多。在初级产品(原料等)、中间产品产业未充分发展 的情况下,优先建立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的最终产品加工 业,可以积累资本,并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诱发作用,为中间 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只要国内市场稳定,进口就 会被逐渐取代。
3.许多国家的工业化正是从发展“最后加工”阶段开始, 继而从事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
亚洲“四小龙”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和经验对广东省的启示

亚洲“四小龙”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和经验对广东省的启示杨少文【摘要】亚洲“四小龙”与广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历程很相似,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和经验对当前面临“加快转型升级”任务的广东省具有重要启示。
文章通过简要回顾“四小龙”产业转型升级历程,提炼其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广东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得出政府、产业、教育、境内外投资、区域协调和民生等方面的启示,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供参考。
%Four Asian Tigers are much similar to Guangdang province in physiographic conditio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ourse of eco- nomic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Four Asian Tiger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provided the important en- lightenment for current Guangdong with the tasks to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fter brief review of Four Asian Tigers' course, refining their success and combining with Guangdong' s tasks, this paper draws the enlightenment in pehcie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regional coordination, livelihood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ath of Guangdong' 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4【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亚洲“四小龙”;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作者】杨少文【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4“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增强广州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任务。
而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关系到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如何提高广州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及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扩张功能,关系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以怎样的格局进入新世纪,因而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如何确定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是近些年来人们反复争论的问题。
由于多数的研究缺乏充分的计量经济研究,因而所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案在没有实证支持下难以被学术界认可,政府决策部门更难以随意采纳。
因此,本研究从分析广州主导产业的现状入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出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案,并阐明相应的政策主张与对策措施。
一、广州主导产业及其政策分析正确分析广州主导产业及其政策现状,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广州发展的资源优势、帮助我们确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帮助我们重新确定主导产业培育对象,是我们确定未来培育新主导产业和制定合理、科学的产业政策的前提。
广州市主导产业从建国后开始发展经历了商业贸易、工业和第二与第三产业并重的三个发展阶段,到九十年代以后,提出扶持发展六个支柱(高科技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旅游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和一个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产业政策,并提出了继续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
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广州现有产业结构有如下特点:一是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但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未能有效地为服务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按国家统计局的“次大类”分类标准,在全部56个行业中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的产业有18个之多,比重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13.39%)、交通运输业(10.21%)、商业(9.80%)、社会服务业(6.25%)、建筑业(6.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3.07%),这几个产业1991年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分别是29.86%、21.68%、28.47%、40.71%、29.07%、24.64%,除交通运输业外,其它产业均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7.31%,按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0%、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产业可以为主导产业的标准,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业、商业、社会服务、建筑业是目前广州经济的主导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
人均 GDP (元/ 人) 2000 年 2003 年
工业化阶段
可选择的主导产业
广州 34292 48372 后工业化社会
高技术产业 、高档耐用消费品 产业 (如汽车业) 、新兴产业等
深圳
39745
后工业 化 社 会 →现 高科技产业 、智能密集型和知
54545 代社会
识密集型产业
珠海 26582 37675 工业化 后 期 →后 工 信息产业 、高科技产业 、高档
NO.05 2005 南方经济 NANFANGJINGJI
数 ≥0133) 、产值比重 ≥10% 的部门称为二级主导专 业化部门 。
(三)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 , 通过乘数 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 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表示 。前者指某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 对国民 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后者指国民 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 某部门由此受 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当两者均大于 1 时 , 表示产业关 联度高 , 带动性明显 , 可实现区域乘数效应 。
工业化 前 期 →接 近 食品业 、煤炭业 、钢铁业 、化
8389 中期
工业等
清远 4067 6142 工业化前期
纺织业 、食品业 、建材业等
数据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 2002》P75, 《广东统计年鉴 2004》P87。
44
NO.05 2005 南方经济 NANFAOGJINGJI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712 619 918 0173 0174 0198
造纸 及 纸 制 品
业
217 216 215 1130 11备制造业
3317
3712
3616
1152
1146
电子 及 通 信 设
1133
清 远
备制造业
613
011
111
0128 0101 0104
社会的标准按人均 GDP (元/ 人)( 2000年) 相应为 2208、
4416、8832、17668、33132和 54100。对比这九市 2000年
和 2003年人均 GDP数据 , 可得出其经济发展阶段及可 选择的主导产业范围 (见表 4) ①。
表 4 广东省九市人均 GDP 及相应工业化阶段
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密 切相关 。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由主导产业变动而引 起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 , 在于正确选择区域主 导产业 , 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 并以此为核心 协调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 既提高区域 与外区经济的互补性 , 又促进区内产业结构高级化 。 但任何区域可承担发展和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很有 限 。若主导产业过多 , 就等于没有主导 。调整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 , 实质是以高效率的优势主导产业为核 心 , 构筑起有机有序的产业结构 。
713 916 1019 0133 0138 0140
备制造业
1618
1615
1814
1193
2102
2121
惠 州
石油化工
5811 6315 6417 2162 2150 2135 119 117 115 0135 0130 0126
电子 及 通 信 设
深 圳
备制造业
5111
5718
5817
2131
表 2 广东省九市主导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区位商
城 市
主导产业
产值比值 ( %)
区位商
城
2001 2002 2003 2001 2002 2003 市
主导产业
产值比值 ( %)
区位商
2001 2002 2003 2001 2002 2003
电子 及 通 信 设
电子 及 通 信 设
广 州
备制造业
石油化工
一 、主导产业选择及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主导产业 (leadingindustry) 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提出并加以系统分析 。它指这样一些产业部门 ———“创新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资源的 可能性 , 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经济中其它部门的 扩张”, “创新”和 “扩散”是其主导产业理论的核心 。 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 目前尚未统一 , 从便于 量化的目的出发 , 并侧重于探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优化的关系 , 我们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有 关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 主要有四点 : (一)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 区位商值 在 2 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 015 以上 。区位商是反映区 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指 标 , 其计算公式为 :qij= ( eij/ei ) / ( Ej/E ) , 其中 qij 表示 i 地区 j 部门的区位商 ,eij 表示 i 地区 j 部门 产值 ,ei 表示 i 地区工业总产值 ,Ej 表示较高层次区 域 j 部门总产值 ,E 表示较高层次区域工业总产值 。 当 qij>1, 可认为 j 产业是 i 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 ; qij ≤1 则 j 产业是 i 地区的自给性产业 。专业化系数 是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 , 其公式为 :xij= (eij/ei -Ej/E ) ×ei/eij=1-1/qij 。当 qij>1 时 ,0<xij< 1, 表示 i 地区 j 产业专业化水平高 , 反之则低 。 (二)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 , 能主导地区 经济发展 。根据专业化水平的不同 , 把区位商 ≥2 (或专业化系数 ≥015) 、产值比重 ≥15% 的部门称为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 把区位商 ≥115 (或专业化系
注 : 判断依据钱纳里标准 2000 年人均 GDP (元/ 人) , 因相隔较近 ,2003 年 也沿用这一标准 。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 、石油化工 、汽车 信息产业 、生物医药 、新材料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旅游 电子信息 、家用和工业用电器 、塑料制品 、食品饮料 电气机械 、纺织服装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 、电器机械 、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 、纺织服装 、塑料制品 、电器机械 纺织服装 、浆纸工业 、石油化工 、农产品加工 陶瓷 、医药 、电子
(二)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由于缺乏各市产业 段的判断及其修正”, 经币制换算 , 得出划分前工业社
的投入产出数据 , 只能引用全国相关产业数值 (见表 3) 。 会、工业化社会前期/ 中期/ 后期、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
表 3 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产业部门 石油 和 天 然 气 开采 石油加工业 炼焦 、煤 气 及 煤制品业 化学工业
资料来源 :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 《广 东省经济与地方税收区域差距研究报告》,2002 年 4 月 ,P131 。
以下依据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 结合广 东省 “十五”期间九市相应产业发展状况 , 对上述主 导产业进行基准指标测算 。
(一) 产值比重和区位商 (见表 2) 。其中 , 石油 化工业包括 : ①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 ②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 , 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④橡胶制品 业 。广州市石油化工业由于缺第 ①项数据 , 只包括 ② 至 ④项 ; 惠州的石化业由于缺 ①②数据 , 只包括 ③和 ④项 。
佛山 28932 40444 业化社会
耐用消费品业
东莞
32477
工业化 后 期 →现 代 高技术产业 、智能密集型和知
60158 社会
识密集型产业
惠州 16024 20759 工业化中期 →后期 重化工业 、电机设备业等
汕头 10509 10931 工业化中期
机械业 、重化工业 、原材料工 业等
湛江 6034
食品制造业
影响力 系数 016635 019928 110868 111606 110080
感应度 系数 110951 111772 014193 313264 110168
产业部门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电子 及 通 信 设 备制造业
纺织业
服装 及 皮 革 制 品业 造纸 及 文 教 用 品制造业
2512
2614
2170
2167
2163
石油化工
3519 3912 4110 3152 4114 4131
塑料制品业 食品饮料业
515 515 510 1135 1139 1133 湛 纺织服装业 517 515 419 0192 0193 0190 江 食品加工
416 319 310 0151 0146 0141 2114 2214 2410 8154 9110 10125
[ 关 键 词 ] 主导产业 ; 选择 ; 产业结构 ; 优化 [ 中图分类号 ] F127165 F0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0-6249 (2005) 05-0043-03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动 力 。“十五”期间 , 在全国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与升级的大背景下 , 广东全省及各市对主导产业也进 行了规划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主导产业 , 是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四)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 富有生命力。 根据区域所处工业化阶段 , 在工业化初期 , 主导产业 具有劳动 、资金密集型特征 , 可在轻工业和基础性重 工业领域选择 ; 到中期 , 以资金 、技术密集型为主 , 可选择重工业中深加工工业 ; 到了后期 , 技术密集型 或高技术产业及新兴服务业成为首选主导产业 。
2127
2113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813 818 912 0184 0193 0192
医药制造业
117 114 112 1116 1105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