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彰武文化产业的一个支点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目录一、概述 (2)1.1 民俗文化的定义 (2)1.2 民俗文化与形象载体的关系 (3)二、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种类 (4)2.1 实物类载体 (5)2.2 非实物类载体 (6)2.2.1 口头传统 (7)2.2.2 文学作品 (9)2.2.3 艺术作品 (10)三、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特点 (11)3.1 形象性 (12)3.2 传承性 (14)3.3 多样性 (15)3.4 民间性 (16)四、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保护与传承 (17)4.1 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挑战 (18)4.2 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保护措施 (19)4.3 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传承策略 (21)五、结论 (22)5.1 民俗文化形象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3)5.2 民俗文化形象载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24)一、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它包括了民间信仰、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识。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表现和传播民俗文化的各种载体,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

这些形象载体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1.1 民俗文化的定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其形象载体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定义,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传统行为方式的文化体现。

它以多种形式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历史记忆,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象征。

民俗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它涉及到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节庆等多个方面。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理路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理路

理论■Lilun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理路梁燕民间艺术与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语境得以持续增强,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及其主体意识也在积极建构当中。

也正是由于民间艺术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得以推行的过程中,沿线国家都十分认真地对本国和他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对国家之间民间艺术的交流与互动予以了关注,希望借此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振民族精神,让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传承。

在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上,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制定了大量制度措施,希望通过教育与宣传和公众的积极参与不断丰富中国民间艺术内容,体现中国人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尊重,为全球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从这个角度讲,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积存下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间艺术形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该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全新契机。

与此同时,由于前期传承工作中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导致中原民间艺术传承长期遭遇瓶颈,唯有不断丰富传承方式、加强民间艺术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升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注重对民间艺人的培养,才能持续推动中原地区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民间艺术——兼论中原民间艺术的现状(一)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民间艺术中华文明体系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数不胜数、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几经传承已经被视为当地百姓的精神食粮,也是其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已经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点保护了起来。

时至今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精华部分,民间艺术成了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优质文化资源,借此不但能极大丰富对外文化交流和交往,还能为先进文化的创造和艺术引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江上月来源:《家庭文化》2015年第01期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

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

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

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

土族盘绣是独具特色的土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

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

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

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者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

土族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论中原民间文学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

论中原民间文学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

论中原民间文学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摘要:中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是中原神话,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应该合理利用神话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在利用神话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神话资源只可利用,不可创新。

标签:中原;民间文学;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众信仰的一种载体。

中原民间文学蕴藏量极其丰厚,它以其在群众中流传的广泛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当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是中原神话,其集群式分布的特点,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在民间文学的类别中,神话因其流传久远,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最大,又因其“神”性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所以,其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也就最大。

中原是中国神话产生和流传的典型地区之一。

中原神话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已有记载,至今仍流传在河南等地的著名神话,是汉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近30年来神话学界科学考察的重要发现之一。

中原民间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特别是中原文艺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保留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作为文学艺术的“母体”或称“源头文化”的神话,它所给人类的启迪是其他民俗事象所无法替代的。

正因为此,中原神话特别现在仍流传在民间的“活体神话”,便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创制文明,从夸父追日探求大自然奥秘到大禹治水安定社稷,无不显示出中原神话之丰富多彩和“原始聚落”式的集群分布的特点。

著名的中原神话群主要有泌阳桐柏盘古神话群,淮阳西华伏羲女娲神话群,沁阳神农山神话群,新郑、新密、灵宝黄帝神话群,内黄濮阳颛顼帝喾神话群,三门峡淮源大禹神话群。

中原神话保存之完整,流传之广泛,被著名学者钟敬文称为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于加快彰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彰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彰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彰武县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军事要地,其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但事实上,彰武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产业转型缓慢、人才流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

因此,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彰武县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加强产业转型,构建新型经济体系目前,彰武县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要产业,但农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而农村经济也面临着人口流失和严重的土地荒废等问题。

因此,彰武县应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经济。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快创新创业步伐,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逐步构建新型经济体系。

二、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在新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彰武县由于自身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原因,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因此,彰武县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彰武县发展,同时加大对本地青年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彰武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彰武县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这也是制约彰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因此,彰武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和能源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运营效率。

同时,在通信技术、供水、供电等领域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彰武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改善力度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彰武县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也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动力。

总之,彰武县要把握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利用科技、人才等优势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只要不断加大投入和开拓创新,依托其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彰武县的经济发展前景必将不断拓展。

彰武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浅析——以二道河子乡为例

彰武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浅析——以二道河子乡为例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农业开发彰武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浅析——以二道河子乡为例王宇航(彰武县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辽宁彰武 123214)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就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乡镇、村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综合体,深度挖掘农业价值,把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关键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问题;发展建议1 存在的问题1.1 产业化规模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距离现代化农业还有差距,发展规模、转化效率等尚未达到一定标准。

在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未形成有效闭环。

在创新发展上没有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率不高,深加工企业较少,导致农业产业化尚未完整。

1.2 特色品牌较少多数产业未形成有竞争效应品牌,经营主体资金、能力有限,制约品牌建设形成,部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未深入了解品牌和商标价值,缺乏核心产品,未形成品牌卖点。

就目前各村情况来看,无论是主导产业的标准化,还是农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都与现代农业具有一定差距。

1.3 农民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型人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目前缺乏现代职业农民,对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上有差距,多数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接触较少,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认识不全面,在凝聚力量和带头发展方面缺少动力,导致参与“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不高。

1.4 特色产业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从科技管理角度看,良种、农艺技术、经营模式和创新研发不足,技术人员不稳定,设备工艺落后,研发周期太短,现有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广少、转化率低[1]。

彰武县粮油产业生产概况

彰武县粮油产业生产概况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51科研◎农业科学彰武县是农业大县,2014~2019年,实施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粮油、果品、设施、畜牧、休闲观光五大产业,全面推进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 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1.1 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北部与康平、法库两县毗邻,东南与新民市相接,西、北与阜新县、内蒙古科左后旗、库仑旗相邻。

交通便利,东距省会沈阳市125公里,西距阜新市115公里,距沈大高速公路120公里,距通辽机场150公里,距沈阳机场137公里,距锦州港250公里,距营口港300公里,距大连港400公里,居沈阳、锦州、通辽等城市的枢纽位置。

1.2 自然资源条件彰武县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7.2度,年平均年降雨量510.3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81mm ,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平均无霜期156天,彰武县生长季日照充沛,雨量适中,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彰武县土壤以褐土、棕壤土和草甸土为主,同时地下水资源丰富,总贮量达5.3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下水资源3.22亿立方米/年,水质较好,绝大部分没有人为污染,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1.3 社会经济条件全县总土地面积540万亩,所辖2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总人口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1万人,农村劳动力19.5万人。

彰武县耕地面积196万亩,农业人均耕地5.5亩。

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

2 农业生产情况彰武县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辽宁省21个产粮大县之一。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70万亩,以种植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为主。

2.1 粮食生产情况近年来,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7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万亩左右,主要是玉米147万亩,水稻5万亩,大豆5万亩,高粱、谷子、杂粮(豆)、小麦及薯类8万亩。

彰武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彰武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4期摘要依据彰武县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及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从而为有效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依据,以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文明风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辽宁彰武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48-02彰武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杨静1李敬岩2*周信群3邢美娜4刘时静5(1辽宁省彰武县平安乡农科站,辽宁彰武123218;2彰武县果树工作总站;3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彰武县丰田乡农科站;5彰武县教师进修学校)1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彰武县下辖2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7个,文化中心7个,文化广场128个,截至2012年10月末完成其余56个村的文化广场建设,实现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

很多乡镇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科技下乡带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共同繁荣发展,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2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2.1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彰武县没有制定完整的、明确的关于农村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不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有章可循。

国家、省市制定的文化发展相关政策中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由于彰武县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有些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

2.2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彰武县农村因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文体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阻碍了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化:彰武文化产业的一个支点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彰武县的艺术门类相当齐全,文化产品出口西欧、美国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10多个乡镇开发节日饰品、易拉罐贴画系列、根雕和木雕系列、柳编和草编系列、民间画和剪纸系列手工艺品上百种,安置就业2000人以上
逐步形成以三个基地为轴心辐射全县,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基点推动文化
节日的彰武县喜庆、祥和、欢乐,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日前从辽宁省纪念农村改革三十年书画作品展览中传来喜讯,彰武县韩凤伏等作者的作品在展览中获奖。

从彰武县文体局送戏下乡到农民艺术节的举办,从民间艺人层出不穷到文化大厦内人头攒动,彰武县的文化事业风生水起,捷报频传。

农民画、根雕、剪纸……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创意生产已在彰武县形成产业。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彰武县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可圈可点。

彰武县的艺术门类相当齐全,有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剪纸、根雕、民间画等等。

此外,彰武县还在10多个乡镇开发节日饰品、易拉罐贴画系列、根雕和木雕系列、柳编和草编系列、民间画和剪纸系列手工艺品上百种,安置就业2000人以上。

该县文
化产品出口西欧、美国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已成为彰武县富民强乡和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为彰武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彰武县锐意突出特色,精心打造品牌,取得了丰硕成果。

彰武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彰武县先后建立了东六家子镇“工艺美术基地”、两家子乡“民间剪纸基地”、阿尔乡的“根雕艺术基地”,涌现出以农民画作者韩凤伏、民间剪纸作者李君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艺术人才,逐步形成了“以三个基地为轴心辐射全县,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基点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格局”。

彰武民间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其构图奇美、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色彩强烈。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彰武县东六家子地区以田丰荣等人为骨干,从事民间绘画创作,上世纪80年代走出了国门。

如今,彰武县农民画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市、县艺术馆与文化馆的指导下,在东六家子、阿尔乡、两家子、彰武镇、冯家、章古台、前福兴地、哈尔套等乡镇又涌现出一批农民画家。

其作品曾在省、市一些刊物和展览会上发表和展出,备受好评。

几年来,仅东六家子镇就有近百幅作品参加过国家
级、省、市级展览,其中,有10幅作品销往国外,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销会上,一位荷兰友人共选了三幅画,全部出自东六家子镇农民画作者之手,荷兰友人称赞说:“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太有魅力了!
作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彰武县已有张海军创作的《花牛图》、《磨豆腐》,金柏林创作的《驴车》,王子义创作的《山村夜校》,木青创作的《牧牛图》、《洗面》,孙春野创作的《草地情歌》,韩凤伏创作的《树荫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彰武县民间绘画不但在艺术上开拓创新,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深入探讨,县文化馆韩付撰写的《论民间绘画的乡土味》已被编入阜新市群众文化论文集。

韩凤伏是彰武县东六家子镇下甸子村普通农民,他从事绘画已有26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荣誉称号。

韩凤伏的作品《母子情》在“中国农民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奖;《放羊娃》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当代民间绘画邀请展”中展出;《树荫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韩凤伏的影响和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画爱好者。

在韩凤伏的家里,总有不少喜欢绘画的乡亲聚在一起研习绘画,大家感到其乐无穷。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彰武县始终注重挖掘保护这一地域民俗文化,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据了解,彰武县的剪纸艺术覆盖面宽,技艺精湛,体现出浓郁的蒙满族风情。

彰武县两家子乡有着悠久的民间剪纸历史,乡里的许多女子都会剪纸技艺。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窗户上和房间里都贴满了形态各异、象征幸福与吉祥的手工剪纸。

两家子乡左家村有一位闻名遐迩的民间艺术家李君,她是李明玉剪纸第五代传人。

李明玉的民间剪纸,是彰武县民间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因其受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以及地域和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作品曾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教授靳之林先生,称其为民间剪纸大师,是我国目
前不可多锝的剪纸艺术家。

39岁的李君7岁就从师李明玉,酷爱剪纸,虽然每天的农活很忙,30多年来,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抽象、生动的剪纸艺术作品,她的剪纸作品《美人鱼》曾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大赛中获奖;《大团圆》在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

受她的影响,村里有一大批人都喜欢上了剪纸艺术。

彰武县的工艺美术品、木雕作品,就地取材,造型别致,惟妙惟肖,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现在,这些艺术品已经初具生产规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彰武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开辟出一条新路。

产品所用原材料都是农村普通的植物(农作物)副产物,比如玉米皮、葵花秆、松树塔、槐树荚、松树针等。

正是用这些原材料,心灵手巧的彰武人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等可爱的产品。

从事民间工艺品制作20多年的田丰荣现在拥有一家特种工艺品厂。

他认为,工艺品制作选用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但最适合农村创作的,同时也最受欢迎的,当数自然界中多种植物的根、茎、叶。

这些材料只要运用得好,产品就极具地方特色,充满趣味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因而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程华孙建国王艳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