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大陆度-表征大陆性气候强弱的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一种参数。

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季风-广义指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方向变化120°)有明显转变的现象。

狭义指海陆热力学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的现象。

大陆性气候-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临近海洋地区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气候。

水团-海洋中理化性质(温度,密度,盐度等)比较均一的大块水体。

地理区划-根据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和利用改造、保护进行不同目的不同尺度区块划分的过程。

二简述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1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2 发生学原则。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再了解区域分异规律。

3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概述中国土壤、植被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

而纬度地带分布明显的土壤带中,东部和西部也有干湿带性分异。

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垂直带谱也可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西北干旱内陆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逐渐增加,影响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土壤垂直带谱结构是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和腐棕土。

东部湿润地区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递变为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腐棕土等。

概括起来,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①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②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③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

3.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在高原周围边缘山地,土壤的分布为镶边式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南面与东面的亚热带、热带北缘湿润海洋型和北面的暖温带干旱大陆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一系列高山耸立,亦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化(有人称上垂带谱);同时在整个高原面上,尤其是东部和南部,是我国几条大型江河的发源地,在深切的河流谷地中,沿河谷两侧的陡坡,与山地一样也发生土壤(反向)垂直分异(亦称下垂带谱)。

但从整体看,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是比较明显的。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分南北两带,北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自东而西,由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山地灰褐土及寒毡土垂直带、寒冻毡土地带、寒冻钙土地带、冻漠土地带。南带因西南季风沿边缘河谷向高原内部输入,自东而西依次出现寒毡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的下垂谱、寒毡土地带、寒钙土地带。

4.我国土壤除呈上述地带性分布外,还有分布广泛的隐域性土壤,如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初育土等。它们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但在形成发育过程中,仍带有地带性因素的烙印。

植被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总规律,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干湿度地带分异非常明显,即使青藏高原也没有打破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受海洋季风影响的总规律。

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主要水平带植被更替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性(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化。北部的新疆地区,天山北部为温带干旱半荒漠、荒漠,南部为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裸露荒漠带。南部青藏高原植被带的纬度变化规律为:藏南谷地为旱生灌丛以及山地灌丛草原,还有喜暖的白羊草、固沙草草原。羌塘高原南部

为高寒草原,北部为高寒荒漠。

2.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大类。

我国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有下列规律性:①各垂直带都是以各类森林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灌丛、草甸带;各基带都分别反映着其所在地水平带的森林类型。②各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在垂直带谱中相同森林类型所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升高。③各温度带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的植被类型。④在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山地植被垂直带亦有所差别,在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尤为明显。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特点如下:①各山地垂直带谱中,森林植被居次要地位,以至缺失,而以山地草原或山地荒漠或高山嵩草草甸占优势。②山地垂直带由基带向上,植被带的更替是:在山坡中、下部随着大气水分由干旱到半干旱,是由荒漠→草原。③山地垂直带中各植被带分布的高度,自东向西随干燥度的增强而升高,并且垂直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化。④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

3.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

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其分布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制约,如水文因素和岩性、土壤等因素。其次,也与大气候之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

草甸植被的分布规律:①森林草原带的草甸植被:禾草-杂类草草甸,禾草-杂类草盐生草甸。②典型草原带的草甸植被:盐生草甸最常见。③温带荒漠区的草甸植被:盐生草甸、灌木。

沙地植被的分布规律:①温带半湿润区的沙地植被:樟子松疏林、榆树疏林。②温带半干旱区的沙地植被:落叶灌丛、榆树疏林。③干旱荒漠区的沙地植被:半灌木油蒿。四概述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总的来说,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地形阶梯,且自西向东逐级下降。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五概述中国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

1.地貌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

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②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和26%;

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2.形成过程:从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形成海陆地貌基本框架,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中国地貌的基本轮廓,由这两次大陆碰撞引发的一系列的构造变形,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大气环流的改变,亚洲季风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①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②气候因素③地表组成物质因素④人类活动因素

六试述中国自然地理分异过程

主要从地形地貌和气候演化两个方面论述,要强调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理分异过程的贡献。

一、新生代以前的环境演化概况

一)、中生代以前:

1. 大地构造演化与海陆基本轮廓

(1)震旦纪以前:古中国地台(2)古生代:(加、华)古欧亚大陆形成

2. 气候变迁及自然景观

(1)震旦纪以前气候温暖,震旦纪全球第一次大冰期,自然景观简单

(2)古生代(Pz):寒武-石炭纪大间冰期,植物由水生-陆生,成煤期;

石炭-二迭纪全球第二次大冰期,景观始SN分异

二)、中生代(Mz):

1. 大地构造演化与现代地貌轮廓的奠定

(1)印支运动(T3): 由南海北陆转为东西分异;

(2)燕山运动(J1-K2):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形成(但地势东高西低)

2. 气候及自然景观向干燥方向发展

以古昆仑、古秦岭为界,北干南湿;J恐龙,K暖热,南北之间干燥带

我国现代的自然环境是在中生代末期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二、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一)、第三纪的构造演化与地形发育

1. 第三纪初, 燕山运动后相对宁静, 准平原发育

2. 喜马拉雅运动: 早喜山(E2-N1), 晚喜山(N2-Q)

3. 地质构造重大变化:西部: 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消失;

?东部:边缘海出现,台湾地槽褶皱;

?加之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的格局

二)、自然地带的演变

1. 气候普遍温暖,大部属亚热带;

2. 自然地带总体呈NW-SE走向;

3. 格局调整: 早第三纪(E): 行星风系, 三个纬度地带;

晚第三纪(N):季风环流,自然带东西分异;全球温度下降

三、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一)、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1.青藏高原:大幅度整体隆升——第一级阶梯

2.西北地区:山体强烈隆起,盆地凹陷——第二级阶梯

3.青东,“大-太-雪”山以西,随周围山地构造运动整体抬升

?以东,台湾山地强烈隆起,大陆中轻度抬生和沉降——第三级阶梯二)、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1.青藏高原隆起: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分异的基础,其本身气候趋于干寒,形成高原季风;

2.西北地区:温带干荒漠形成; 华北干旱程度加强;

3.东部地区:湿润、半湿润气候

三)、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1.冰期、间冰期交替:鄱阳期、大姑期、庐山期、大理期

对应欧洲:贡兹期、民德期、里斯期、武木期

2. 冰川的发育与消失

3.古冰缘现象广泛

四)、黄土堆积

1.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 午城(Q1)、离石(Q2)、马兰(Q3)黄土

2.黄土结构显示:气候总趋势-干寒,但有干冷、温湿交替(各11期)

3.各地区黄土发育差异

五)、海平面变化

1.全球性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

冰期- 大陆冰川扩大-冰川体积增大-海平面下降-海退

间冰期- 大陆冰川缩小-冰川体积减小-海平面上升-海侵

2.华北平原8-10次海侵

黄海自7万年以来曾3次成陆,3次淹覆; 1.7-1.8万年前东海、黄海大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

距今1.5万年前海面又开始回升

六)、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第四纪生物界与现代相似,但因气候变迁、冰川进退迁徙与分化

1.哺乳动物群的演化

2.植被有冷暖交替的特点

中国第四纪动物区系演变

四、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一)、气候波动

全新世引起环境演变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自然因素首先是气候波动

1. 气候变暖, 中全新世存在一个高温气候适宜期

2. 公元前1100年—公元后1400年,寒暖交替时期

3.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后,海面迅速回升,海侵;之后,海岸后退

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三个阶段: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年前的最高海面,5000年来相对稳定和微微下降

4. 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

沙漠化过程继续发展,沙漠面积扩大;

湖泊、沼泽的缩小、消亡或盐化

二)、人类活动的影响

破坏自然植被,创造人文景观

必须协调人地关系, 合理开发和保护环境

中国黄土的堆积依赖于西伯利亚冷高压诱发的强大冬季风环流在冰期中频繁地把粉尘物质从亚洲腹地的戈壁沙漠吹向其外围的草原地带,因此中国黄土开始堆积的时代暗示着现代东亚季风环流的建立。’〕.大量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中国黄土开始堆积的时代在距今2. 4 M。左右Czo-zsl.这说明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时代也应在2.4 MaBP前后.2.4 MaBP是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转折时期,晚新生代的地层和植被演化研究表明,在此之前虽有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现象,但极为微弱且范围有限.中国东中部依旧是主要受行星风系控制的纬向气候分异〔28J;而自那以后由季风环流控制的经向气候分异日趋明显,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热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代替了晚第三纪副热带疏林草原.中国东西部之间的气候差异增加,西北干旱沙漠环境初步形成.

我们可将现代东亚季风在第四纪的演变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 4--1. 1 Ma B P的弱季风阶段、1. 1--0. 6<或0. 45)Ma B P间季风增强阶段、0.6(或0.45)MaBP以后的强季风阶段。东亚季风在第四纪期间的加强还表现在冰期时冬季风环流强度的增加和拄制范围的不断扩大上.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尽管早在第三世就己存在,但那时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第四纪初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建立以后.西北干旱区环境的演化则主要记录季风的演变.我国西北沙漠形成演化研究①表明,1.1 Ma BP以前虽然有流沙分布但范围有限.这可能反映1.1-}2.4 MaBP间西风带对西北气候的影响较大,山地较低也有利于湿润气流侵入到大陆内部.自1.1 MaBP开始,西北主要沙漠基本形成}_}o,以毛鸟素沙地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边缘也开始有流沙活动①,这代表蒙古高压的加强.湿润气流已很难进入大陆的核心.而到0. 14 Ma L' P以后酉北干旱气候进一步发展.现代沙漠分布的格局基本奠定,说明最近的十万年现在的东亚季风环流才最终完成.黄土积是冰期冬季风携带的粉尘沉积的结果,中国黄土分布南界的变化是冬季风控制范围变动的记录.

深海氧同素和黄土的研究促使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复苏,因为它成功地解释了第四纪气候的周期性波动,但是它目前无力解释上述全球气候的阶段性发展和东亚季风的建立及强度变化.因此,除了地球运动轨道参数变化外,还应有其他重要因素控制着新生代气候的演变.Ruddiman等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新生代构造上升是强迫上述气候变化的因素[2.3].青藏高原的主体在我国,我国对青藏高原抬升过程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和东亚气候的影响是我国科学家必须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

3. 1青藏高原的形成开始于40 Ma前的第三纪早期

虽然40 Ma和?0 MaBP前后发生了两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但第三纪期间青藏地区一般较低,高原上亦然是行星风系控制的纬向气候分异,能够发育亚热带、热带的岩溶地貌.其上的动物群能与四周地区相互交流、迁徙.

3. 2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开始于3. 4 MaBP前后的上新世中期

这被高原内外广泛发育的盆地和砾石层堆积记录了下来.李吉均先生将开始于 3. 4 MaBP的构造运动称为“青藏运动”,它在高原隆起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它之前青藏高原仅高干米左右.

3. 3在最近的3. 4 Ma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次构造上升

根据目前的研究,它至少经历了分别发生于3.4,2.5,1.7,1.3,1.1,0.8,0.6,0.14,0.05,0. O1 MaBP的10次构造上升事件.2. 4 MaBP前后高原可能超过} 2000 m,1.0 MaBP前后可能在2500^-3000 m,0.6 MaBP后超过了3000 m.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对大气组成的影响[C}.a7.

1.2-0.8Ma的强烈抬升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应,高原可能进入冰冻圈,青藏高原及周边黄土形成,西风发生重大改变和绕流分叉,高原和亚洲内地严重干旱化,高原荒漠化成为新的重要的粉尘源地,亚洲内地主要大型沙漠雏形形成。在晚更新世以来的高原及周边黄土气候变化研究中,还揭示出高原季风和亚洲夏季风存在显著的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千年尺度不稳定性,以及一些高原局地的重大环境事件。

七试述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分异过程

主要从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论述,包括气候干湿,冷暖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气候分异过程的贡献。

1.气候特征:①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季风区域,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在季风区中,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陆上近地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具有大陆气团性质,气候干冷;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陆上近地层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具有海洋气团性质,气候温热。

②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言,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

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与冬至之后出现;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日较差大等。全国气温年较差多达10-30℃,其中甘肃、新疆地区35-45℃。普遍比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大。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之别。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气候垂直带谱又不尽相同。

2.分异过程

气候形成因素

1.气候形成控制因素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下垫面(多山地表、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冬、夏季)

2.地理位置对中国气候形成影响

中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穿过华南

欧亚大陆东岸,毗临太平洋

影响一,太阳理论辐射量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方太阳高度角大但北方理论白昼长,太阳辐射量大,但南北差别不大,气温高而南北差别小

-冬至时,太阳正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都比夏至小,太阳辐射量小,但南方比北方大,故气温低且南北差别大

影响二,行星风带:冬季为西风环流,夏季为副热带反气旋环流

影响三,海陆热容量不同造成不同季节海陆气压的变化,产生季风

影响四,来自海洋的沿岸流及台湾暖流对海陆温差影响不大,暖流增强了东南部水汽输送3.下垫面对中国气候形成的影响

地表多山粗糙,气候复杂多样

青藏高原构成独立的气候区域: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辐射强、对流性降水,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

推荐文章-潘保田等: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Ⅰ、Ⅱ、Ⅲ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制约一:

使对流层下部500mb以下气流分叉、绕流和汇合南北两支气流强化了北冷南暖气流活动,使得北部冬天干冷、夏天干热;南部夏季降水增加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制约二:

a、高原热力作用在夏天比冬更显著

b、对流层上空出现青藏高压,加强了夏季风,是夏季风的加热机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制约三

冬季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和冬季风

对全国的影响

——动力作用

对冬半年西风气流有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形成北脊、南槽环流形势,高原东侧出现“死水区”。

阻碍南北气流的交换,冬季冷空气局限在北坡呈干冷气候,夏季南坡气流爬坡造成丰富气流,北坡气流受阻下沉气候干热。

——热力作用

夏季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周围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夏季风势力。

冬季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辐散气流,加强了蒙古高压。

4.中国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背景

1)、冬季环流

高层:西风环流低层: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近地面:极地大陆气团

峰面:北方---寒潮冷锋

南方---华南准静止峰-大陆变性昆明准静止峰-大陆+西南暖流

2)、夏季环流

高层:反气旋低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近地面:热带太平洋和赤道海洋气团

峰面:极峰-南方(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海洋气团)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气候格局的影响

1. 1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构造运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成季风环流和加强西风带波动上Czl. 40 MaBP前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对接扩大了欧亚大陆的面积,从而增强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尺度小、强度弱的海陆季风.早第三世末期的古地理研究表明,东亚沿海存在一个狭窄的季风带[Gt7,这一现象也被大气环流模拟所证实G z7.半球尺度的大气环流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形成季风的大气活动中心可以增强西风波的波动,从而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向低纬的侵人,导致大部分地区降温,尤其是在冬季Czl

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C13],当中纬度地区一个大地形的水平尺度达到800 km的斜压大气地转适应临界尺度,且高度超过1 500-r2 000 m的水汽凝结高度时,大地形的热力作用变得明显.经过20 MaBP前后的强烈构造活动青藏高原的水平尺度超过了800 km,垂直高度可能曾经超过1 000 m(后经夷平高度降低),高原上的山地无疑更高,达到了产生热力作用的要求,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初步表现出来.这种热力作用(比第四纪要弱)附加在海陆热力差异上导致古季风的出现[f ],西瓦利克山前凹陷带降雨丰沛,成为生物繁茂之地。另外,这种热力作用驱动西风带的波动再次加剧,导致北半球和全球在15 Ma前的大幅度降温.

3. 4和2. 5 MaBP前后开始的青藏高原整体强烈抬升使青藏地区平均高度达到了2 000 m以上,产生热力作用的条件完全具备,高原的热力作用更加明显.数值模拟试验(14〕表明,当高原达到2 000 m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气流由爬坡为主转变为绕流为主,高原的动力作用也表现出来.在高原强大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影响下,亚洲的季风环流初步接近了现代格局,2. 4 Ma前开始的黄土堆积便是有力的证据.强大的亚洲季风环流和高原的动力作用使西风波的波动幅度再度加剧,从而导致了全球2. 4 Ma前的强烈降温,北半球开始发育大规模的冰川作用.

1. 2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每次强烈构造活动都伴随着山地或高原的隆起,形成较大的地形反差.另一方面高原形成和隆起也加强了季风气候,使高原周围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年变化增大.较大的地形反差和气候年变化及丰沛的降水有利于风化和剥蚀作用的进行,新鲜岩石的出露,从而增加地表的化学风化速率.地壳中占主要成份的硅酸盐化学风化的加剧,可通过如下反应:CaSiO。十COZ-}CaC03-f-Si02造成大气CO:含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全球性的降温.这一由高原上升造成的CO:降低过程被称为新生代的“冰室效应(Icehouseeffect ) "}8}.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260万年后,全球变冷和冰量达到临界值,全球气候进入了以米兰克维奇冰期---间冰期旋回为特征的大冰期,东亚夏季风变率加大,在某些时期,夏季风还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轨道驱动与印度季风强度的耦合关系也发生变化。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强度得到持续加强,

这一点为输入到北太平洋的粉尘通量及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持续和加剧所证实。这些变化与在冰期条件下进行的气候模拟所表明的夏季风减弱,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冬季风加强以及高空西风带的加强相一致。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似乎不仅对于亚洲季风产生影晌,而且同时又受到亚洲季风变迁的影响。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加强的冬季风环流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这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冷,从而导致冰期气候不断地发展或加强。

对秦安“甘肃群”地层的成因研究,将中国风尘堆积的起始年代推进到22百万年前,并提供了一套全球独一无二的中新世陆相风尘环境记录,它指示了黄土高原至少在22百万年以前就开始形成,而且亚洲内陆荒漠起源以后一直没有消失,持续发展至今。22百万年前亚洲内陆荒漠的存在和黄土堆积的形成,在青藏高原的高度上足以对来自海洋的水汽构成一定屏障,在规模上足以改变大气环流。同一个研究还表明,亚洲内陆干旱化在3.6百万年前后又大幅度加剧,3.6百万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气候界限,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的进一步大幅度隆升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与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证据、地貌证据、地层变形证据与气候变化证据在重要年代学界限上显示了初步的统一,综合青藏高原周边新生代地层与其东部和北部边缘新生代地层的大量研究成果,科学家们认为22百万年和3.6百万年是青藏高原地层强烈变形时期。且这些年龄界限与高原周边风尘堆积反映的环境变化的事件有很好的吻合性。

安规考试题库含答案

变电运维安规考试题库 班级姓名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 1. 外单位承担或外来人员参与公司系统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应熟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并经考试合格,经( )认可,方可参加工作。 A. 聘用单位 B.设备运行管理单位 C. 发包单位 D. 用工单位 2. 各类作业人员有权( )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A. 制止 B. 拒绝 C. 举报 3.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作业人员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应( )考试一次。 A. 两年 B. 每年 C. 三年 4. 作业现场的生产条件和安全设施等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工作人员的( )应合格、齐备。 A. 穿戴 B. 劳动防护用品 C. 器材 D. 工具 5. 各类作业人员应被告知其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 )。 A. 事故紧急处理措施 B. 紧急救护措施 C. 应急预案 D. 逃生方法 6. 为加强电力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人身、( )和设备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制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A. 施工 B. 电网 C. 网络 D. 电力 7. 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之一:经( )鉴定,作业人员无妨碍工作的病症。 A. 领导 B. 医疗机构 C. 医师 D. 专业机构8. 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规定,作业人员的体格检查每( )至少一次。 A. 三年 B. 四年 C. 两年 D. 一年 9. 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 )伏及以上者。 A. 1000 B. 250 C. 500 D. 380 10. 高压设备上全部停电的工作,系指室内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并且通至邻接( )的门全部闭锁,以及室外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 A. 工具室 B. 控制室 C. 高压室 D. 蓄电池室 11. 倒闸操作的基本条件之一:防误闭锁装置不得随意退出运行,停用防误闭锁装置应经本单位分管生产的行政副职或( )批准。 A. 总工程师 B. 防误操作装置负责人 C. 正职 12. 倒闸操作时要求操作( )应具有明显的标志,包括:命名、编号、分合指示、旋转方向、切换位置的指示及设备相色等。 A. 机构 B. 设备 C. 系统 D. 间隔13. 待用间隔(母线连接排、引线已接上母线的备用间隔)应有名称、编号,并列入( )管辖范围。 A. 运行 B. 检修 C. 调度 14. 倒闸操作时要求单人操作、( )在倒闸操作过程中严禁解锁。 A. 检修人员 B. 运行人员 C. 操作人员 15. 换流站内,运行中高压直流系统直流场中性区域设备、站内临时接地极、接地极线路及接地极均应视为( )。 A. 非带电体 B. 带电体 C. 部分带电体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一、单选题 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别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离支”后写成“荔枝”。荔枝在我国主要分布于18°N-29°N,两广地区栽培最盛。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方某中学地理小组研究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发现存在四种学说,下图为四种学说运输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四种学说涉及的荔枝产地中,两广地区栽种荔枝最突出的自然条件是 A. 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2. 地理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 A. 说路线翻越南岭 B. 说路线翻越秦岭 C. 两广说路线经过云贵高原 D. 合江说路线经过青藏高原 3. 地理小组所在学校附近居民如今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这主要得益于 A. 荔枝新品种的培育 B.当地种植规模的扩大 C. 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D. 交通和保鲜技术发展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N为塔里木盆地的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 地下水、夏季 B. 冰雪融水、冬季 C. 冰雪融水、夏季 D. 地下水、秋季 5. 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湖泊水是主要水源 B. 棉花、瓜果是主要经济作物

C. 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 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6. 此时,( ) A. 降水量较大 B. 气压较高 C. 以晴天为主 D. 气温日较差小 7. 与省相比,省( ) A. 冬季低温危害较大 B. 全年太阳辐射充足 C. 洪涝灾害多在冬季 D. 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下图所示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P区域的放大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 P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 A. 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 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 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9. P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 A.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 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 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10. 上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 水能、煤炭、石油 B. 煤炭、水能、石油 C. 煤炭、石油、水能 D. 太阳能、风能、煤炭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使滨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及周边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的原因是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精编新版国家电网安规完整考试题库500题(含标准答案)

国家电网安规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高压试验应填用()。 A.变电站(发电厂)带电作业工作票 B.变电站(发电厂)第一种工作票 C.变电站(发电厂)第二种工作票 D.变电站(发电厂)电力电缆工作票B 2.所有升降口、大小孔洞、楼梯和平台,应装设不低于()mm高的栏杆和不低于100mm高的护板。 A.900 B.950 C.1000 D.1050 D 3.通信系统同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等复用通道(包括载波、微波、光纤通道等)的检修、联动试验,需将高压设备停电或做安全措施者,应该填用变电站(发电厂) ()。 A.第一种工作票 B.第二种工作票 C.带电作业工作票 D.事故紧急抢修单A 4.在经继电保护出口跳闸的发电机组热工保护、水车保护及其相关回路上工作,需将高压设备停电或做安全措施者,应该填用变电站(发电厂)()。 A.第二种工作票 B.第一种工作票 C.带电作业工作票 D.事故紧急抢修单B 5.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监控系统在运行中改变装置原有定值时,不影响一次设备正常运行的工作,应该填用变电站(发电厂)()。 A.第一种工作票 B.第二种工作票 C.带电作业工作票 D.安全措施票B

6.对于连接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并装在屏柜上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上的工作,可以不停用所保护的高压设备或不需做安全措施者,应该填用变电站(发电厂)()。 A.第一种工作票 B.第二种工作票 C.带电作业工作票 D.工作任务单B 7.在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及其二次回路,以及在通信复用通道设备上检修及试验工作,可以不停用高压设备或不需做安全措施者,应该填用变电站(发电厂)()。 A.第一种工作票 B.带电作业工作票 C.第二种工作票 D.工作任务单C 8.二次系统上工作,监护人由技术水平较高及有经验的人担任,执行人、恢复人由 ()担任,按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的顺序进行。 A.工作负责人 B.专责监护人 C.工作许可人 D.工作班成员D 9.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凡遇到异常情况(如直流系统接地等)或断路器(开关)跳闸、阀闭锁时,不论与本身工作是否有关,应立即(),保持现状,待查明原因,确定与本工作无关时方可继续工作。 A.停止工作 B.报告运维人员 C.报告领导 D.报告调控人员A 10.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过程中,若因本身工作所引起异常情况或断路器(开关)跳闸、阀闭锁,应保留现场并立即通知(),以便及时处理。 A.工作负责人 B.工区领导 C.调控人员 D.运维人员D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大陆度-表征大陆性气候强弱的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一种参数。 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季风-广义指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方向变化120°)有明显转变的现象。 狭义指海陆热力学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的现象。 大陆性气候-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临近海洋地区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气候。 水团-海洋中理化性质(温度,密度,盐度等)比较均一的大块水体。 地理区划-根据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和利用改造、保护进行不同目的不同尺度区块划分的过程。 二简述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1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2 发生学原则。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再了解区域分异规律。 3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概述中国土壤、植被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

安规考试试题题库答案

一、填空 1、在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动火作业,应填用动火工作票,动火工作票有下列两种:填用一级动火工作票、填用二级动火工作票。 2、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10KV就是 0.7 米,35KV 1 米,110KV_1、5______米,220KV___3___米。 3、一级动火工作票提前办理。一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 24 h,二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 120 h。动火作业超过有效期限,应重新办理动火工作票。 4、如送电操作需由电气值班人员进行时,应使用“送电联系单”。 5、长期停用或新领用的电动工具应用 500 V 的绝缘电阻表测量其绝缘电阻,如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值达不到 2 MΩ,应进行维修处理。 6、所谓运用中的电气设备,指全部带有电压、一部分带有电压或一经操作即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7、专责监护人临时离开时,应通知被监护人员停止工作或指定临时负责人 ,待专责监护人回来后方可恢复工作。 8、凡在离地面(坠落高度基准面) 2 米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都应视作高处作业。 9、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越快越好。因为电流作用的时间越长 ,伤害越大。 10、所有升降口、大小孔洞、楼梯与平台,必须装设不低于 1050 MM高栏杆与不低于 100 MM高护板。 11、“两票三制”当中的两票就是指工作票与操作票。 12、储存气瓶仓库周围 10米距离以内,不准堆放可燃物品,不准进行锻造、焊接、等工作,不准吸烟。 13、设备检修前,应放尽系统内的汽、水、油等介质,确认已泄压与温度符合工作条件后,方可开始工作。

14、在有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灼烫伤等危险以及粉尘危害的地点或设备内工作,应做好通风措施。 15、在盛装易燃易爆与有毒有害介质的设备上工作,应做好吹扫与清洗的置换措施。 16.坚决贯彻安全生产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 17.几台锅炉排污系统合用一根总排污管时,不应有 2 台或以上的锅炉同时排污。 18.一级动火工作票经批准后由工作负责人递送值长 ,二级动火工作票经批准后由工作负责人送运行值班员。 19.雷雨天气,需要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鞋 ,并不准靠近避雷器与避雷针。 20.生产厂房内外的电缆,在进入控制室、电缆夹层、控制柜、开关柜等处的电缆孔洞,必须用防火材料严密封闭。 21.锅炉吹灰前,应适当提高燃烧室负压 ,并保持燃烧稳定 ,吹灰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22.清扫烟道、省煤器、再热器时,应打开所有的人孔门,以保证足够的通风。 23.电除尘器运行中,禁止清理阴极振打及大梁加热保温瓷瓶。 24.一级动火工作过程中,应每隔 2-4 h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就是否合格。 25.在锅炉运行中,禁止将安全阀解列。安全阀门应按照《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的规定,定期进行放汽试验。 26.任何电气设备上的标示牌,除原来放置人员或负责运行的值班员外,其她任何人员不准移动。 27.工作负责人在试运前将全体工作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将所持工作票交给工作许可人人。

精选安规考试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

安规通则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对于中断工作连续()以上人员,必须重新学习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恢复工作。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答案:C 2.凡在热力.机械和热控设备.系统上进行安装.检修.维护或试验的工作, 必须填用() (A)热力机械工作票或外包热力机械工作票 (B)生产区域工作联系单或生产区域外包工程工作联系单 (C)事故紧急抢修单或动火安全措施票 (D)特殊作业安全措施票或热继作业安全措施票 答案:A 3.关于气(风)动工具的使用,说法错误的是() (A)更换工具附件前或工作结束时,应首先关闭供气管路阀门,并排尽余气 (B)在梯子或移动平台上使用风动工具,必须将梯子或平台固定牢固 (C)修理后的工具应进行试运转,试运转应在有防护的封闭区域内进行 (D)使用氧气瓶等高压气源作为风动工具的气源时,应遵从先缓后急逐步加压的方式 答案:D 4.喷灯的加油.放油以及拆卸喷火嘴或其他零件等工作,必须待喷火嘴( )后再进行。 (A)熄火泄压 (B)熄火冷却 (C)冷却泄压 答案:C 5.各级人员应牢记" ( ) "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树立"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竞争力"的华能安全理念。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预防为主,重在救援 (D)救援为主,综合治理

答案:A 6.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将有关设备的电源切断,然后进行救火。对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以及发电机.电动机等,不应使用()灭火。 (A)干式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六氟丙烷灭火器 (D)泡沫式灭火器 答案:D 7.电梯在使用前应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取得( )并制定安全使用规定和定期检验维护制度。电梯应有专责人负责维护管理。电梯的安全闭锁装置.自动装置.机械部分.信号照明等有缺陷时必须停止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高空摔跌等伤亡事故。 (A)使用证 (B)操作证 (C)合格证 答案:C 8.企业必须对()和()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A) 所有新进入员工新入厂外来作业人员 (B) 所有员工所有外来作业人员 (C) 所有新参加工作员工新入厂外来作业人员 (D) 所有新进入员工所有外来作业人员 答案:A 9.热力设备检修需要断开电源时,在已拉开的开关.刀闸和检修设备控制开关的操作把手上,应悬挂()的警告牌,并取下操作保险。 (A)"危险,请勿靠近!" (B)"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C)"正在检修!" (D)"有电,危险!"。 答案:B 10.下列不属于工作联系人的职责是:() (A)协助工作负责人检查工作票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和运行人员所做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条件。 (B)负责该项工作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督 (C)必须经常到现场检查工作是否安全地进行。 (D)负责对工作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题库期末考试(最终版)

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语,原意“圣婴”,用来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气候分异: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了全球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即气候分异。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显示土层序列及其组合状况的垂直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白浆化过程:是指在较冷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由于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表层铁锰还原,并随水侧向流失或向下积淀,部分则在干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腐殖质层下的土层逐渐脱色,形成粉砂含量高,铁,锰氧化物含量较少的灰白色白浆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生物放大作用:某些物质,尤其是一些进入生物体后难以分解或排出的物质,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即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的土壤。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地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且非周期性地运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海沟:海洋中最深区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深度一般超过6000m 冰川: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是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的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系。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安规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业人员对本规程应()考试一次。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以上者,应重新学习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恢复工作。 A、一年,3个月 B、半年,6个月 C、两年,3个月 2、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应以设备实际位置为准,无法看到实际位置时,可通过设备机械位置指示、电气指示、仪表及各种遥测、遥信信号的变化,且至少应有()及以上指示已同时发生对应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操作到位。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一个 3、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的工作内容及安全措施内容由()填写,由技术人员或班长审核并签发。 A、工作许可人 B、工作票签发人 C、工作负责人 D、工作班成员 4、()不许单独进入、滞留在高压室内和室外高压设备区内。 A、工作班成员 B、所有工作人员(不包括工作负责人) C、工作票签发人 D、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工作负责人) 5、工作期间,工作负责人若因故暂时离开工作现场时,应指定能胜任的人员临时代替,离开前应将工作现场交待清楚,并告知工作班成员。原工作负责人返回工作现场时,_________。 A、不必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 B、也应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 C、只能做为工作班成员参加参加工作 D、告知工作班成员既可 6、在未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以前,______不准将停电设备合闸送电。 A、运行人员 B、检修人员 C、调度员 D、任何人员 7、在控制盘、配电箱、电源干线上工作应执行______。 A、第一种工作票 B、第二种工作票 C、带电作业工作票 8、在所有的措施完成后,必须经过()的共同现场检查和认可。 A、工作负责人和许可人 B、工作负责人和签发人 C、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 9、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___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A、2m B、 1.5m C、 1.9m D、3m 10、操作票和工作票均应保存____。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个月 11、在工作期间,工作票应始终保留在()手中。 A、工作负责人 B、工作票签发人 C、工作班成员 12、工作票中停电线路名称栏应填写() A、线路电压等级和线路名称 B、线路停电变电站 C、线路停电开关 13、在高压设备上工作,应至少由( )进行,并完成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A、三人 B、两人 C、四人 D、一人 14、专责监护人临时离开时,应通知( )停止工作或离开工作现场,待专责监护人回来后方可恢复工作。 A、特种作业人员 B、工作班全体人员 C、被监护人员 D、高空作业人员 15、第一、二种工作票的有效时间,以()为限。 A、批准的检修期 B、工作申请时间 C、工作所需最长时间 16、工作票签发人不在工作现场时,工作票的修改可由工作负责人进行,但必须经()同意。 A、工作许可人 B、工作班人员 C、工作票签发人 17、工作监护制度规定,工作负责人在( )时,可以参加工作班工作。 A、一经操作即可停电 B、邻近设备已停 C、全部停电 D、部分停电 18、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 )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A、1.0m B、1.5m C、2.0m D、2.5m 19、建筑工、油漆工等非电气人员工作时,工作票发给() A、工作票负责人 B、工作票许可人 C、监护人 20、在几个电气连接部分上依次进行不停电的同一类型工作() A、可以发给一张一种工作票

安规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精编版

安规考试题库含参考答 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变电运维安规考试题库 班级姓名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 1.外单位承担或外来人员参与公司系统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应熟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并经考试合格,经()认可,方可参加工作。A.聘用单位B.设备运行管理单位C.发包单位D. 用工单位 2.各类作业人员有权()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A.制止B.拒绝C. 举报 3.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作业人员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应()考试一次。A.两年B.每年C.三年 4.作业现场的生产条件和安全设施等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应合格、齐备。A.穿戴B.劳动防护用品C.器材D.工具 5.各类作业人员应被告知其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A.事故紧急处理措施B.紧急救护措施C.应急预案D.逃生方法 6.为加强电力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制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A.施工B.电网C.网络D.电力 7.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之一:经()鉴定,作业人员无妨碍工作的病症。A.领导B.医疗机构C.医师D.专业机构 8.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规定,作业人员的体格检查每()至少一次。A.三年B.四年C.两年D.一年 9.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伏及以上者。 A.1000 B.250 C.500 D.380 10.高压设备上全部停电的工作,系指室内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

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并且通至邻接()的门全部闭锁,以及室外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 A.工具室 B.控制室 C.高压室 D.蓄电池室 11.倒闸操作的基本条件之一:防误闭锁装置不得随意退出运行,停用防误闭锁装置应经本单位分管生产的行政副职或()批准。A.总工程师B.防误操作装置负责人C.正职12.倒闸操作时要求操作()应具有明显的标志,包括:命名、编号、分合指示、旋转方向、切换位置的指示及设备相色等。A.机构B.设备 C.系统 D.间隔 13.待用间隔(母线连接排、引线已接上母线的备用间隔)应有名称、编号,并列入()管辖范围。A.运行 B.检修 C.调度 14.倒闸操作时要求单人操作、()在倒闸操作过程中严禁解锁。A.检修人员B.运行人员C.操作人员15.换流站内,运行中高压直流系统直流场中性区域设备、站内临时接地极、接地极线路及接地极均应视为()。A.非带电体B.带电体C.部分带电体 16.高压室的钥匙至少应有(),由运行人员负责保管,按值移交。 A.三把 B.五把 C.四把 17.遥控操作、程序操作的设备必须满足有关()。 A.安全条件 B.技术条件 C.安全要求 18.10千伏、20千伏、35千伏户外配电装置的裸露部分在跨越人行过道或作业区时,若导电部分对地高度分别小于2.7m、2.8m、2.9m,该()两侧和底部须装设护网。A.导电部分B.裸露部分C.配电装置 19.倒闸操作要求操作中应认真执行监护()制度(单人操作时也必须高声唱票),宜全过程录音。A.录音B.复查C.复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含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A.蒸发量减少B.下渗量减少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3.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壤肥力下降 2019年4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灭火难的特点.计划烧除是指在经营和保护森林中,通过控制火强度,在规定范围内,烧除林区内积累的可燃物,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等多目的的科学用火。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特点的人为原因是

A.枯枝落叶分解产生易燃气体,加剧火势 B.林区植被以松、柏类为主 C.生活用能源从薪柴向其他能源转变 D.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枯枝落叶积累多 5.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不利于促进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转化 B.可以防治病虫害,促进森林更新成长 C.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D.可直接提高森林叶子的光合效率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质因素 B.人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7.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温②降水③泥沙淤积④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6月河床抬高,水位上升B.8月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C.4-6月河水侵蚀作用增强D.6月水量大,含沙量大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安规考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业人员对本规程应()考试一次。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以上者,应重新学习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恢复工作。A、一年,3个月B、半年,6个月C、两年,3个月 2、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应以设备实际位置为准,无法看到实际位置时,可通过设备机械位置指示、电气指示、 仪表及各种遥测、遥信信号的变化,且至少应有()及以上指示已同时发生对应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操作到位。 A、两个B 、三个C、四个D 、一个 )填写,由技术人员或班长审核并签发。、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的工作内容及安全措施内容由(3 A、工作许可人B 、工作票签发人C 、工作负责人D、工作班成员 )不许单独进入、滞留在高压室内和室外高压设备区内。、(4 A、工作班成员B 、所有工作人员(不包括工作负责人) C、工作票签发人D 、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工作负责人) 、工作期间,工作负责人若因故暂时离开工作现场时,应指定能胜任的人员临时代替,离开前应将工作现场交待清楚,5 _________。并告知工作班成员。原工作负责人返回工作现场时, A、不必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B 、也应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

C、只能做为工作班成员参加参加工作 D、告知工作班成员既可 ______不准将停电设备合闸送电。、在未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以前,6 A、运行人员B 、检修人员C、调度员D 、任何人员 ______。、在控制盘、配电箱、电源干线上工作应执行7 A、第一种工作票B 、第二种工作票C 、带电作业工作票 )的共同现场检查和认可。、在所有的措施完成后,必须经过(8 A、工作负责人和许可人C 、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工作负责人和签发人B ___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9 A、B 、 1.5mC 、D、3m1.9m2m 10、操作票和工作票均应保存____。 C 、一年A、三个月 D 、一个月、半年B11、在工作期间,工作票应始终保留在()手中。 C、工作票签发人A、工作负责人B、工作班成员 12、工作票中停电线路名称栏应填写() A 、线路电压等级和线路名称B、线路停电变电站C、线路停电开关 )、在高压设备上工作,应至少由(13进行,并完成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四人BA、三人、两人DC、一人 14、专责监护人临时离开时,应通知() 停止工作或离开工作现场,待专责监护人回来后方可恢复工作。 BA、特种作业人员、工作班全体人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自然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注:★为重点内容) 第一章:国土概况 1、国家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数理位置) 2、什么是领海、领海基线? ★3、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四种特征) 第二章:地貌 4、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三种特征) ★★5、主要山系图 6、阶梯的分界线 7、秦岭、南岭的自然地理意义。 8、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 9、柴达木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平均海拔2600~3000米。 10、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11、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12、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天府之国)。 13、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14、影响我国地貌发展的内外因素(四种因素) 第三章:气候 ★15、我国的气候特征(四中特征) ★16、我国各种气候形成因素(四中因素) 17、希克的季风指数公式:I s =(F 1-F 7)+(F ’7-F ’1) 18、焦金斯基大陆度公式:大陆度= 4.20(sin 7.1-??是纬度) )气温年较差(??C 19、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shao 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20、海洋区与大陆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横断山→冈底斯山 21、干燥度的概念 22、华南春、秋雨区(“双峰型”前峰高于后峰) 23、海南热带夏秋雨区(“双峰型”后峰高于前峰) 第四章:陆地水 ★24、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 25、第一、二、三河源带 26、径流变差系数(Cv ) ★27、我国五大湖区 28、黄河河源扎陵湖、鄂陵湖是较大的淡水湖 29、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30、黄河水文特征 ★31、长江水文特征、发源、上中下游以及长江三峡为那三峡? 第五章: 中国近海 ★32、渤海的水文特征 ★33、四个近海的分界线 ★34、中国三大岛屿的类型

自然地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地理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右图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下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图中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公里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丈资料回答小题。 3.图文资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 要是()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日珥 D.耀斑和太阳风 4.伴随着太阳的剧烈活动,不可能产生的 影响是() A.全球降水异常 B.影响固定电话通话信号 C.自然灾害频率增加 D.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5.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B.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不变 C.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D.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6.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增大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全球水旱灾害发生频次降低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7. 如果该图为在热力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 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气流①从高压流向低压 8.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使地表崎岖不平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9.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洋流②为寒流,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该环流在北半球 C.洋流③沿岸有渔场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自然地理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 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 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