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四、防治原则
药物治疗 ① 抑制活性介质释放:儿茶酚胺等 ② 活性介质拮抗药:异丙嗪等 ③ 改善器官反应性药物 :肾上腺素解除痉 挛、是毛细血管收缩 ④ 中医中药:桂枝汤等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相应 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 与下→细胞损伤。
1. 传染性超敏反应
见于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的感染
2. 接触性皮炎
3. 移植排斥
Contact dermatitis
Contact dermatitis
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类 型 常 用 名 特 点
1、发生快,消失也快 2、抗体为IgE 3、一般无组织器官损伤 4、遗传性 1、抗原在细胞膜上 2、抗体为IgG、IgM 3、以细胞溶解为结局
2. 新生儿溶血症
ABO血型不符
Rh血型不符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感染、药物作用使红细胞抗原改变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二、临床常见病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因半抗原药物与红细胞结合 5.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肾炎 6. 甲状腺功能亢进(刺激型)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第三节
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相遇可发生特 异性结合,可出现 凝集、沉淀、补体结合、 中和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1. 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法:如菌种鉴定和ABO血型鉴定 2.1) 间接(被动)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直接结合所出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 2) 试管法:如肥达氏反应,用于抗体效价测定 现的凝集现象 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一定条件下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灵敏度高,用于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
发生机制
可溶性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IC随血液循环,易于沉淀
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Tc细胞的作用
----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或 凋亡
常见疾病
肉芽肿病变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别
参加成分
发病机理
I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
例外:细胞刺激 型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 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 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症等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症、抗膜性肾小球肾炎
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 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
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 性皮炎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 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 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又 称细胞毒性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17章 超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The lungs asthma
(3)消化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鱼、虾、蛋、牛奶高蛋白食品
疾病: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
变应原:食物、药物等
疾病: 荨麻疹、湿疹
皮肤荨麻疹(Urticaria)(风团)
Eczema(湿疹)
四、特点
发生快:几分钟或几秒钟 速发型 参与成分:细胞、抗体、炎症介质 后果:功能紊乱为主 个体差异明显
2. 种类: 1)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等 (结合组织蛋白后成为变应原) 2)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屋尘等; 3)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
动物皮屑
真菌
螨
花粉
㈡ IgE 及其受体
1.IgE产生:
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 的浆细胞产生。
4.IgE Fc受体(FcεR) FcεRⅠ:位于肥大C、嗜碱性粒C表面,介导I型超敏反应。 FcεRⅡ:位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等
㈢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来源:骨髓髄样前体细胞
2.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下及皮肤下结缔组织;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3.细胞生物学特征: 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I; 【注:Fcε RII(低亲和力)】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FcεR交联,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
二、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1.机体致敏: IgE产生并与肥大/嗜碱细胞结合
2.受体交联、细胞活化: 肥大/嗜碱细胞脱颗粒
3.释放活性介质: 释放生物介质 包括: 储存介质与新合成介质 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练习题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一.选择题【A型题】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巨噬细胞B.单核细胞C.肥大细胞D.B细胞E.中性粒细胞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A.组胺B.白三烯C.肝素D.腺苷酸环酶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活力的FcεR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中心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4. 三磷酸肌醇可使胞浆内哪一种离子升高()A.Mg2+B. Ca2+C. K+D. Na+E. 以上都不是5.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与Ca2+协同作用可以活化()A.磷脂酶A2B.Syk蛋白酪氨酸激酶C.Fyn蛋白酪氨酸激酶D.磷脂酶DE.组胺酶6.活化PLA2可使哪一种物质分解产生花生四烯酸()A.IP3B.膜磷脂胆碱C.DAGD. PIP2E. PGD27. 能与胞浆内非活化型蛋白激酶C(PKC)结合,并在膜磷脂和Ca2+协同作用下使之活化的物质是()A.IP3B. DAGC. PIP2D. LTS8. 花生四烯酸可通过环氧化酶途径合成下列哪一种物质()A.PAFB. LT SC. PGD2D. DAGE. IP39.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A.IgEB. IgDC. IgMD. IgAE. IgG10.活化PLA2可使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产生Lyso-PAF ()A.IPSB. 膜磷脂胆碱C. DAGD. 羟基化磷脂E.PIP211.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A.致敏淋巴细胞B.患者的血清C.特异性转移因子D.生物活性介质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12.花生四烯酸可通过脂氧化酶途径合成下列哪一种物质()A.PAFB. PGD2C. LT SD. DAGE. IP313. Lyso-PAF经乙酰转移酶作用生成下列哪一种物质()A.DAGB. IP3C. PAFD. PIP2E. PC14.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以中心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B .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15.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A.过敏性休克B. 血清病C.类风湿关节炎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系统性红斑狼疮16.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A.过敏性休克B.血清病C.新生儿溶血症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肺出血-肾炎综合症17.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A.巨噬细胞B.致敏淋巴细胞C.血清IgD.血清补体E.中心粒细胞18.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A . 细胞因子B.单核吞噬细胞C.补体D.免疫球蛋白E.免疫复合物19.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新生儿溶血症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接触性皮炎D.免疫球蛋白E.中心粒细胞2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B. 输血反应C .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2.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新生儿溶血症B.支气管哮喘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3.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Ⅰ、Ⅲ、Ⅳ型超敏反应D.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Ⅱ、Ⅳ型超敏反应24.下列哪一种疾病变应原是半抗原()A.系统性红斑狼疮B.农民肺C.青霉素治疗后发生的溶血性贫血D.风湿性关节炎E.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25.预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A.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B.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球蛋白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抗体E.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26.不能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是()A.细胞表面IgE与多价Ag结合B.C3a、C5aC.植物凝集素与细胞上IgE分子多糖残基结合D.IgE与单价Ag结合E.抗FcεRⅠ抗体27.脱敏治疗可用于()A.冷空气过敏B.食物过敏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E.血清过敏症28.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A.组胺和白三烯B.攻膜复合体C.细胞毒性T细胞D.细胞因子E.多性核白细胞的溶酶体酶29.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A.M¢直接吞噬靶细胞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D.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E.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30.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A.Ⅰ、Ⅱ型超敏反应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Ⅱ、Ⅳ型超敏反应D.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Ⅰ、Ⅱ、Ⅳ型超敏反应31.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A.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B.大量IgE产生C.补体水平升高D.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3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A.接触性皮炎B.肺结核C.移植排斥反应D.血清病E.结核菌素皮肤实验阳性33.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Th1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C.肥大细胞脱颗粒D.IgE抗体大量产生E.IC引起的补体活化34.引起Ⅲ型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是()A.M¢B.血小板C.淋巴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E.NK细胞35.下列哪一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C.激活补体产生大量C3a、C5aD.大量IC形成E.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36.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A.免疫抗体IgMB.天然抗体IgMC.单价免疫IgG抗体D.双价免疫IgG抗体E.亲细胞性IgE抗体37.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A.组胺B.蛋白水解酶C.NCFD. ECF-AE. PAF38.下列哪一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A.蛋白水解酶B.弹性纤维C.IL-4D.胶原酶E.血管活性胺类物质39.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豕草花粉B.油漆C.化妆品D.青霉素E.结核菌素40.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A.组胺B.备解素C.激肽D.白三烯E.前列腺素41.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A.巨噬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浸润C.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嗜中性粒细胞E.红细胞浸润42.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补体B.吞噬细胞C.肥大细胞D.IgGE.IgM43.下列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的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C.血清病D.血管病E.Arthus44.与农民肺无关的是()A.特异性IgG介导B.注射局部Arthus反应C.激活补体是炎症损伤的主要原因D.嗜热放线菌为常见的变应原E.注射局部可出现干酪性病变45.关于I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一般在15-20min观察结果B.局部皮肤有丘疹>1㎝,周围有红晕,皮试为阳性C.组织改变为局部水肿、充血D.可检测到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E.可有单个核细胞[X性题]1. FcεRⅠ交联聚集时,可通过其γ链C端ITAM的磷酸化作用使下列哪些物质活化()A.Syk蛋白酪氨酸激酶B.Fyn蛋白酪氨酸激酶C.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D.PLA2E . 乙酰转移酶2. γ异构型磷脂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活化后,催化PIP2产生的物质包括()A.LT SB. IP3C. DAGD. PGD2E. PAF3. 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A.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B.少量介质作用时间短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C.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D.I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E.脱敏治疗后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4.在I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的主要作用是()A. 稳定肥大细胞胞膜B.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C.提高胞内cAMP浓度D.减少腺体分泌E.抑制磷酸二脂酶5. 有IgE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A.血清病B.ArthusC.过敏性鼻炎D.食物变态反应E.支气管哮喘6.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A.肉芽肿形成B.皮肤局部红肿、硬结C.移植排斥反应D.剥脱性皮炎E.支气管哮喘7.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A.血小板B.IgG和IgMC.补体D.NK细胞E.中型粒细胞8.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新生儿溶血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D.甲状腺功能亢进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A.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沉积的IC激活补体C.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D.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E.可通过功膜复合物加重组织损伤10.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B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树突状细胞E.肥大细胞11.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预合成介质是()A.组胺B.激肽原酶C.缓激肽D.PGD2E.LTD412.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破伤风抗毒素B.青霉素C.屋尘D.牛奶E.豕草花粉13.以下哪些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介导的()A.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B.机体对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C.肾移植排斥反应D.念珠菌病E. 红斑狼疮14. 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B.支气管哮喘C.接触性皮炎D.初次注射血清病E.青霉素过敏症15.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A. 甲状腺功能亢进B.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C.血清病D.变应性鼻炎E.传染性变态反应16.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是( )A. 补体B.巨噬细胞C.NK细胞D.IgGE.IgM17.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新合成介质是()A.脂氧合酶B.PGD2C. PAFD. LTsE.缓激肽18.下列哪些条件下易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A.可溶性复合物B.颗粒性抗原C.IgG类抗体D.抗原略多于抗体E.中等亲和力的抗体19.Ⅰ型超敏反应中,引起平滑肌收缩的活性介质是()A.PGD2B. LTDC. PAFD. 组胺E.缓激肽20.多性核白细胞所释放的可以加重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的因子是()A.蛋白水解酶B.弹性纤维酶C.碱性蛋白D.胶原酶E.5-羟色胺21.发病机制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C.再次注射血清病D.ArthusE.类风湿关节炎22.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成分是( )A. T细胞B.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补体23.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有关的细胞是()A.血管内皮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成纤维细胞E . 嗜酸性粒细胞24.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可引起()A.趋化作用B.毛细血管扩张C.血管通透性增加D.平滑肌收缩E.黏膜腺体分泌增加二、填空题1.超敏反应是一种以机体或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最新免疫学原理-第17章超敏反应讲课1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 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 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 敏反应。
5.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1)发生迅速,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发生; (2)功能紊乱; (3)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如药物引起的
过敏性休克。 2.迟发相反应特点 (1)发生较慢,再次接触抗原4-6小时后发生; (2)伴有炎性改变; (3)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等参与。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输血反应
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输血引起血细胞破坏。
ABO血型存在天然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 体使红细胞溶解破坏引起溶血;
不同个体的HLA抗原性不同,在受者体内诱发抗白 细胞、抗血小板类抗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 胞的破坏。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抗原表位可与血细胞膜或血浆蛋白结合,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红细胞、粒细胞或血 小板表面的药物直接结合,导致药物性溶血性贫 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diseases)或血管炎型(vasculitic type)超 敏反应。其特点为血清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 体(IgG、IgM类)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 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 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 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15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二、发生机制
• 可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 • 1、致敏阶段 过敏原首次进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
一种亲细胞性的过敏性抗体IgE,IgE通过FC段与皮 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中的肥 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2、激发阶段 致敏机体如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 过敏原即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 分泌颗粒迅速地释放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
7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份和细胞 1、变应原及其特征
指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应答,引起 超敏反应的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s)或过 敏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或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如病原微 生物、寄生虫、异种血清、组织蛋白、药物等,均可成 为变应原,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 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使其致敏并导致超敏反应。 2、变应素及其作用
18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主要包括:
①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 原,如ABO血型抗原 、Rh抗原和HLA抗 原; ②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 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 心脏瓣膜、关节组织糖蛋白之间的共同 抗原 ; ③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④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 药物抗原 药物 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II型超敏反应与III型 II型超敏反应与III型
超敏反应特点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 IgM类抗体或天然IgM类血型抗体与相应细胞 性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MAC、 调理吞嗜和ADCC作用,使靶细胞损伤。 III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 IgM类抗体并与相应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中 等大小可溶性IC,沉积于某些特定部位,激活 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趋化作用、过敏毒素和激 活血小板系统引起炎症。
I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 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 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 反应。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 细胞,均可成为II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 伤的靶细胞。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二)效应T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 作用 1、CD4+Thl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 损伤 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IV
免疫学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变应原: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 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
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二.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效应分子与细胞
第十七章 超 敏 反 应
湖北中医药大学 检验学院 免疫学检验 教研室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 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血吸虫病、钩虫、蛔虫等)中具有重要作
用。其抗感染机制是由Th2细胞、IgE(B细
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 大细胞共同来发挥作用的
五、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 皮肤过敏反应
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临床常见疾病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 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等。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血型和新生儿溶血病)
Chareston 夫人血型为O型、Rh阴性,她丈夫血型为A型、 Rh阳性。他们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患有新生儿溶血病,具体如下: 第一个孩子 1968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第二个孩子 1974年生 轻微新生儿溶血 第三个孩子 1976年生 严重新生儿溶血,经子宫内输血 第四个孩子 1980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对于受累的两个孩子(二和三),针对孩子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 抗体是导致溶血的原因。在第二、三、四个孩子产生后, Chareston 夫人被给予了抗RhD血型抗体。(1972年英国已推荐Rh预防。) 问:1、你认为第一个孩子的血型是什么? 2、随着连续怀孕,为什么新生儿溶血通常变得更加严重? 3、为什么给予母亲抗RhD抗体? 4、为什么抗体在产后给予而不在早些时候?
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 经典途径 2、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C3b与吞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 3、ADCC效应 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Fc 段与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发挥杀伤作用。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ABO血型)
2.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
①母体内存在的天然抗A或抗B血型抗体IgM 。
② 胎儿血清及其他组织中也存在有A、B型抗原
物质 。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氨基比林)
(1)、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药物半抗原先与体内蛋白质或血细胞结合 (2)、自身抗原 甲基多巴治疗高血压时,可导致血细胞膜上的抗原 性发生改变。 4.肾毒性肾炎/风湿热 5.肺-肾综合症(Goodpasture综合征) 6.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
(1)抗原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
(2)抗原量略多于抗体,且抗体为中等亲和力抗
体时,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这
是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关键; (3)抗原的性状 (4)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2、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释放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二)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
抗原桥联 相同过敏原再次刺激,与吸附在肥大细胞 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ab 结合,形成抗原桥联。 只有变应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2个或2个以上相邻IgE 抗体结合,并与IgE Fc受体(FcεRⅠ)交联成复合 物,才能启动活化信号。
抗IgE抗体(如IgG)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IgE结合,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抗体 参与 效应T细 胞参与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62岁杨女士在她的后花 园被蜂房的蜜蜂蛰了一下,夏天收获蜂蜜时她又 被叮了几次。最近被叮后几分钟,她感到手脚及 腹股沟部瘙痒,并伴有痉挛性腹痛。不久,她有 昏厥感并呼吸急促,一会儿,她就瘫倒在地,不 省人事。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注意到她呼吸急 促,眼睑和嘴唇肿胀,脸色苍白,颈部和手臂有 一块块红斑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血液循环中由于抗原与体内相应抗体IgG
或IgM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在 某些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或组织间隙,
活化补体、并吸引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 释放溶酶体酶,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炎症。
特点:
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等参 与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免疫新疗法
将起佐剂作用的IL-12等分子与变应原共同 使用,诱导Th1型应答,下调IgE的产生
用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 DNA疫苗进行接种,诱导Th1型应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检查发现,心尖有搏动但桡动脉搏动微弱,她的丈夫立 即给她肌注了0.5ml 1:1000的肾上腺素并静脉注射 了10mg氯苯吡胺(抗组胺H1-受体)和100mg氢化 可的松。她恢复了知觉,呼吸频率下降。次日,她完全 恢复。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 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使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花粉
IgE Fc受体
IgE Fc受体 桥连
释放生物活 性介质
IgE 浆细胞 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
致敏阶段
炎症、 痉挛 等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
(出现风团和红晕)
2、 IgE抗体参与 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主要参与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 物质。
(三)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D2的生成) 色甘酸钠(稳定细胞膜,阻止或减少生物介质的释放) 肾上腺素(抑制生物介质的释放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扑尔敏(氯苯那敏)、异丙嗪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的药物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
3、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 受体
IgE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嗜酸性粒细胞( FcεRⅡ )参与慢性期炎 症反应
肥 大 细 胞 嗜 碱 性 颗 粒
(二)、发生过程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抗体IgG或IgM与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半抗
原结合后,在补体、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下引起靶 细胞破坏 如:红细胞输血反应(抗AB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抗RhD抗体)
天疱疮(抗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抗体)
重症肌无力(抗肌肉膜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参加物质包括抗原、抗体(主要有IgM 和 IgG )、补体、 NK细胞、单核-巨噬细 胞等。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用于抗毒素皮试阳性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 机制 :小剂量分批多次注射使体内靶细胞分批脱敏,少 量介质很快被降解,无积累效应。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用于: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 尘螨等。 方法:皮下注射(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 多次) 机制:改用皮下注射途径后,诱导机体产生大量 特异性IgG抗体,IgG类抗体与变应原的结合,阻 断了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的结合。该类IgG又称为 封闭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抗原包括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如血 型抗原。 1、细胞固有的抗原 血型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 化学制剂、药物 3、改变的自身抗原 病毒感染 (2)抗体及其所致的细胞毒作用。 主要是IgG和IgM类 如某些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导致自身组织细 胞的损伤:
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蜂毒、真菌孢子、动物 皮屑或羽毛 牛奶、鸡蛋、鱼、虾、蟹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
尘螨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2、 IgE抗体
IgE半衰期短,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过敏患者IgE血清水平高
影响因素:
①遗传因素
特应症(过敏性体质)
----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 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3、可溶性IC沉积的后果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 ----吸引中性粒细胞
即刻相 发生快,消失也快。 迟缓相 发生慢,持续时间长,局部出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 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变应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刺痕试验: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可疑变应 原稀释后,取0.1ml 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出现 风团和红晕,持续30分钟或更长时间,观察风团大小(儿童 3mm×3mm,成人4mm×4mm),确定阳性反应
杨女士以前没有对蜂毒、食物及抗生素的副反应史。另 外,也没有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或特应性皮炎。 基于病史及观察结果,诊断为蜂毒过敏性休克,并决定 进行脱敏治疗。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她被告知治疗可能有危险性并征得同意后,被 皮下注射蜂毒并逐步增加剂量。治疗是在医院 中和具有复苏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进一 步的过敏反应发生,随后她每月接收一次蜂毒 治疗并持续了2年。后来的一个夏天,她又被 蜜蜂叮了几下,但没有副反应
或抗IgE受体( 抗FcεRⅠ )抗体的交联均可刺激肥 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和介质的释放。
(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活化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先合成并贮备介质:
组胺(血管舒张和血管通透性→ 产生风团和红晕) 激肽酶(作用于激肽原→血管舒张→水肿)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新合成的介质:
②Th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 Th2分泌的IL-4和IL10 诱导B 细胞分泌IgE ③胞内CAMP浓度 降低则促使活性介质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