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17免疫学超敏反应

Skin test for allergy
22
Skin test for allergy
23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 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 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 免疫反应。
24
改变的自身C;吸附有外来Ag/半Ag的C;交叉 抗原;同种异体C等
42
类风湿性关节损伤
(a) 健康关节
滑膜 滑液与 滑膜腔 关节软骨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损伤 炎性滑液 关节软骨 受损变薄
滑膜增厚
43
RA
44
谢谢
45
1.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 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 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 周围组织损伤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形成 血栓,局部缺血缺氧
36
Ag+Ab(IgG、IgM、IgA)
38
Arthus reaction
Arthus reaction Type-II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39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RA、SLE
40
Serum sickness
41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组胺类炎性介质释放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 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第17章超敏反应

1.抗原(变应原) 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细胞及B细胞,诱导
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超敏反应。
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某些药物或小分子化学物质 + 组织蛋白 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食物性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
血清等 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变应原皮肤试验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的机制
3.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 阿斯匹林、色氨酸二钠、肾上腺素等。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扑尔敏、苯海拉明、 异丙嗪-----抗组织胺 乙酰水杨酸---------缓激肽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 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
变应原
2.IgE及其受体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 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特应性体质 血清呈高IgE水平
IgE合成的调节
遗传因素 家族易感性,IgE水平高,肥大细胞多;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p176 (hypersensitivity)
概述
1.概念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
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2.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分为
I 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III型 血管炎型、免疫复合物型 IV型 迟发型
超敏反应的类型
医学免疫学 第13讲 超敏反应(第17章)

一、基本概念
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 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 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①起因:必须接触某些抗原——变应原。 ②后果:导致了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 ③本质:仍属(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2. 抗体(IgE)及其受体
变应原剌激具有过敏体质的机体 产生的特异性IgE类抗体。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 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 织中的B细胞(浆细胞)产生,依 赖IL-4。
*IgE——亲细胞性抗体
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的IgE Fc受体结合,使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 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
(六)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皮肤试验 2.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对抗毒素过敏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连续 多次注射。消耗完体内现存的IgE,使机体处于脱过敏状 态(暂时的,只能维持1~2周)。
1. 调节I型超敏反应
▽直接吞噬、破坏细胞脱出的颗粒; ▽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 ▽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释放磷脂酶D灭活PAF。
2.参与I型超敏反应
----白三烯、主要碱性蛋白、PAF、嗜酸性粒细胞 源性神经毒素等,参与迟发相反应----例如持续性 哮喘、湿疹等。
(三)I 型超敏反应分类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产生IgE
17章 超 敏 反 应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溶细胞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一、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特点: 1.发生快,消退快。
2.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
3.参与抗体的类型主要是IgE,参与的细胞主要为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无补体参与。
5.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抗原(变应原)途径:吸入、食入、注射、皮肤接触2抗体: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IgE的产生和调节⏹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抗原的性质和进入途径⏹Th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的微血管周围;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占白细胞的0.2%-2生物活性介质特征:(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I。
(2)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3)当抗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结合,并与FcεRI交联成复合物,才能启动活化信号。
从而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
4、生物活性介质预存的活性介质:组胺、5-羟色胺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等新合成的活性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细胞因子(二)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应变原------机体---IgE------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2.激发阶段:变应原-----机体----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桥联反应)-----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5-羟色胺、LTs、PGD2、PAF、ECF-A等3.效应阶段:组胺、5-羟色胺、LTs、PGD2、PAF、ECF-A等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胃肠炎(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抗原同种异型Ag(ABO 、Rh血型Ag、HLA)外来共同Ag(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改变的自身Ag吸附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外来Ag或半Ag2、抗体:IgG、IgM 等3、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二)发生机制特点:1、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2、补体、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K细胞等参与;3、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医学免疫学考试精品题库: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复习要点:掌握免疫调节的概念。
熟悉抗体的反馈调节作用。
了解Th细胞和Ts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1.抗体发挥负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抗原量下降B.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激活补体溶解免疫细胞C.与BCR竞争抗原或引起受体交联D.通过ADCC介导NK细胞杀伤免疫活性细胞E.以上都不是2.受Ts细胞抑制的细胞是:A.T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B.B淋巴细胞、NK细胞 C.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D.B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 E.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3.B淋巴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A.MHC分子 B.独特型决定簇 C.Fc受体D.白细胞分化抗原 E.补体受体4.抑制Th2功能的细胞因子是:★A.IL-2 B.TFN-γ C.IL-4D.IL-5 E.IL-105.抑制Th1功能的细胞因子是:★A.IL-2、IL-10 B.IFN-γ、IL-4 C.IL-4、IL-7D.IL-8、IL-10 E.IL-10、IL-46.Ts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B.杀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引起免疫抑制C.抑制APC呈递抗原D.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E.分泌抗原特异和非特异抑制因子抑制免疫应答7.根据独特型网络调节学说,以下哪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构成该网络的主体?★★A.抗原反应细胞 B.抗独特型细胞C.内影像组细胞 D.非特异平行组细胞E.特异平行组细胞8.独特型网络调节的主要效应是:★★A.激发免疫应答 B.对免疫应答的调节C.抑制抗体产生,终止免疫应答D.进行抗体分子的反馈调节 E.以上都不是9.关于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B.抗原在体内耗尽,免疫应答即终止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无关10.关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调节免疫应答B.当抗原量多而抗体量少时,APC的功能增强C.反应初期,以IgM为主,形成的复合物起抑制作用D.反应后期IgG增多,形成的复合物起抑制调节作用E.抗体类别不同,所起的免疫作用不同11.下列哪项不是独特型网络的特点?★A.多层次级联 B.独特型级联 C.闭合型网络D.依赖于外来抗原刺激 E.周期性循环12.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B.免疫调节机制决定了免疫应答发生及反应的强弱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基因、细胞和分子3种水平的调节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13.关于免疫调节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免疫调节在免疫系统内进行 B.抗原有免疫调节作用C.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免疫调节作用D.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E.抗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单核/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B.Th1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C.Th2产生的IL-10抑制Th1的增殖D.Th1产生的IFN-γ抑制Th2的增殖E.Ts细胞可抑制Tc、Th的功能15.关于细胞因子对Th1和Th2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IL-12促进Th0分化为Th1B.IL-10抑制Th1的增殖 C.IL-4促进Th1的增殖D.IL-4促进Th0分化为Th2 E.IFN-γ抑制Th2的增殖16.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MHC分子表达与否直接决定免疫应答是否发生B.MHC分子表达的水平与免疫应答水平有关C.AMLR对维持免疫自稳有重要意义D.AICD参与免疫调节、清除活化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E.抗原的内影像能刺激免疫应答的发生17.关于CD4+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Th1分泌IL-2、IFN-γ、TNF-β促进CMIB.Th2分泌IL-4、IL-5、IL-10、IL-13参与体液免疫C.Th1分泌的IFN-γ可抑制Th2的增殖D.Th2产生的IL-4增强Th1的增殖E.Th1和Th2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正常的免疫应答18.关于免疫调节作用,错误的叙述是:A.免疫调节包括正调节和负调节B.免疫调节只在免疫系统内进行C.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免疫调节D.高浓度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调节作用E.独特型网络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9.抑制性T细胞(Ts)的作用特点是:★A.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即可活化B.通过直接接触抑制活化的Th细胞C.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抑制活化的Th细胞D.只能抑制细胞免疫应答E.只能抑制体液免疫应答20.抗体对B细胞的反馈抑制作用A.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与抗体的类别无关C.与抗体激活补体的能力有关D.与抗体的完整性有关 E.与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无关二、多项选择题1.免疫应答的调节,包括哪些方面的调节作用?A.基因水平 B.细胞水平 C.分子水平D.局部水平 E.功能水平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是通过:A.免疫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激素B.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C.神经及内分泌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D.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和各种效应因子E.免疫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受体3.免疫网络学说的要点是:★A.任何BCR或TCR上都存在着独特型决定簇B.独特型决定簇能被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独特型抗体C.独特型决定簇具有自身免疫原性D.独特型决定簇和抗独特型抗体形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E.独特型网络主要是负调节作用,也有正调节作用4.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A.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B.MHC分子 C.补体 D.细胞因子E.抗体、独特型网络5.在免疫调节中能直接起负调节作用的细胞是:★A.Ts细胞 B.T DTH细胞 C.Th2细胞D.TC细胞 E.浆细胞6.参与调节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Th细胞 B.Ts细胞 C.TC细胞D.B淋巴细胞 E.NK细胞7.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A.封闭抗原表位B.抑制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抑制APC表面MHC分子表达D.使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与IgG Fc受体交联E.使Th细胞表面抗原受体与MHC分子受体交联8.哪些分子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之间的调节?★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B.内啡肽 C.去甲肾上腺素D.IL-1 E.甲状腺素9.具有下调免疫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下列哪些?★A.Th细胞 B.APC C.Ts细胞D.B细胞 E.巨噬细胞三、填空题1.除免疫系统外,人体参与免疫调节的系统还包括系统和系统。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三)

《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1套)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CBBD, 6-10:BCEDE, 11-15:DEBCB, 16-20:BECBB二、填空题1.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 抗原自身因素、机体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3.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4. 特异性结合抗原、调理作用、中和作用、通过胎盘、ADCC、介导超敏反应等。
5. 美洲商陆、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
三、是非题1-5:√√√×√; 6-10:√××××四、名词解释1.人工主动免疫:抗原性物质(疫苗、类毒素等)免疫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预防感染的措施。
2.超敏反应:过敏原再次刺激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3.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抗原物质、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信息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一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为专职APC。
4.抗原决定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下,不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不引起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五、问答题1、试述佐剂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
(1)概念:(2)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降解和消除;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抗原处理及递呈;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2、试述体液免疫应答的的一般规律。
3、以TD抗原为例,简述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内源性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被APC处理,以抗原肽-MHC-I复合物递呈给CD8+T识别。
(3分)2)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双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协同刺激信号)(3分)3)效应性T(CTL)发挥功能: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3分)4)记忆性T细胞形成:(1分)《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2套)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ADDE,6-10:ECEDA,11-15:BCDCA,16-20:EDBAB二、填空题1.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3. α、μ、δ、ε和γ4. C3bBb,C3bBb3b(C3bnBb)5. 穿孔素、颗粒酶、TNF-α/TNFR-I6. 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商陆(PWM)、刀豆蛋白A(Con-A)、7. MHC-I分子、CD8+T细胞三、是非题1-5:√√√×√; 6-10:××√××四、名词解释1.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
医学免疫学第六版17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
IgE交联 FcεRⅠ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 质及细胞因子等
&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效应组织和器官
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③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1921年Prausnitz将 其好友Kustner对鱼 过敏的血清注入自己 前臂皮内,一定时间 后将鱼提取液注入相 同位置,结果注射局 部很快出现红晕和风 团反应,他们将引起 此反应的血清中的因 子称为反应素 (reagin)。这就是 著名的P-K试验
III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
或血管炎型(vasculitic type)超敏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 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 下可沉积在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
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
速发型 (IgE) 细胞毒型(IgG,IgM) 免疫复和物型(IgG) 迟发型(Th1,TDTH) CTL 细胞因子
III型 ---IV型 ----
----------------------------V型? ---VI型?---Robin Coombs 1921--
VII型?
I型超敏反应
变应原
Inhalant allergens
Fungal spores
医学免疫学-第17章 超敏反应

IgE结合FcR I
(二)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
变应原 再次接触 交联IgE及FcR I
(三)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细胞脱颗粒及生 物活性介质合成
致敏细胞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四)局部或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发生
2019/9/7
13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机体致敏 --- 分泌的IgE与FcR I结合
晚期相
2019/9/7
16
(四)局部或全身性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速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① 发生迅速(数秒); ② 多为功能紊乱;
① 发生较慢( 6-12h ); ② 伴有炎性改变;
③ 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③ 主要由新合成介质、CKs ④ 主要由储存介质参与。 及嗜酸粒细胞等参与。
2019/9/7
• 肥大细胞: 各种腔道黏膜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近小血管处。
• 嗜碱性粒细胞:血液中,胞内主要含碱性蛋白(MBP)。 • 嗜酸性粒细胞:各类腔道上皮下,少量存在于血液中。
三种细胞共同作用: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和具有毒性作用的蛋 白和酶类物质,引起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2019/9/7
11
嗜酸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双重作用
2019/9/7
21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 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 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 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 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 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 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 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 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 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 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 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B. Ⅱ型C. Ⅲ型D. Ⅳ型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B. 患者的血清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B. 输血反应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 肾上腺素B. 阿司匹林C. 青霉素D. 抗血清E. 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C.特异性IgE 参与D.无补体参与E.免疫病理作用以组织细胞的破坏为主 16. 青霉素可以引起哪型超敏反应? A. I B. II C. III D. IV E. 以上都可以 17. RH 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 A.母RH-,儿RH- B.母RH+,儿RH+ C.母RH-,儿RH+ D.母RH+,儿RH- E.以上均不是 18. II 型超敏反应又称: A.速发型B.免疫复合物型C.细胞溶解型D.迟发型E.血管炎型 19. IV 型变态反应的特征是: A. 反应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B. 反应高峰常在接触抗原后4h 发生 C. 能通过抗体被动转移给正常人D. 补体的激活在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E. 以上均不是 20. 分泌细胞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 A. Treg 细胞B. Th2 细胞C. Th1 细胞D. NKT 细胞E. B 细胞 21. 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重要特征是: A.红细胞浸润B.巨噬细胞浸润C.淋巴细胞浸润 D.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中性粒细胞浸润 22. Ⅰ型超敏反应中,对炎症反应起一定抑制作用的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E. 血小板 23. 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的? A. 巨噬细胞B. 单核细胞C. 肥大细胞D. B 细胞E. 中性粒细胞 24. 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B. 白三烯C. 肝素D. 腺苷酸环化酶E. 血小板活化因子 25.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I?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6.介导I 型超敏反应即刻反应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B. 白三烯C. 肝素D. 腺苷酸环化酶E. 血小板活化因子 27. 重组可溶性IL-4 受体能够治疗I 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是: A. 降低Th1 型细胞的活性B.升高Th2 型细胞的活性C.减少IgG4 的产生 D.减少组胺酶的产生E. 降低IgE 抗体的产生 28.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A. IgG B. IgD C. IgE D. IgM E. IgA 29.T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 A. I 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E. 以上都不是 30.花生四烯酸可通过环氧合酶途径合成下列哪种物质? A.PAF B.CTS C.PGD2 D.DAG E.IP3
31. 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 免疫抗体IgM B. 天然抗体IgM C. 单价免疫IgG D. 双价免疫IgG E. 亲细胞性IgE 32.下列哪项与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A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B 肥大细胞脱颗粒C IC 沉积激活补体 D CD4+T 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E 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 33. 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B. 患者的血清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34.花生四烯酸可通过脂氧合酶途径合成下列哪种物质? A. PAF B. PGD2 C. LTs D. DAG E. IP3
35.羟基化磷脂在磷脂酶A2 和乙酰转移酶作用生成下列哪种物质?
A. DAG B. IP3 C. PAF D. PIP2 E. PC 36.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B.抗原注入后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37. 下列哪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A. 过敏性休克B. 血清病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 系统性红斑狼疮 38. 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A. 过敏性休克B. 特应性皮炎C. 新生儿溶血症 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9. Ⅳ型超敏反应可经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B. 淋巴细胞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E. 中性粒细胞 4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细胞因子B. 单核吞噬细胞C. 补体D. 免疫球蛋白E. 免疫复合物 41. 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 接触性皮炎 D. 自身免疫性疾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2. 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3. 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B. 输血反应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4.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B. 支气管哮喘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5. 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B. Ⅰ、Ⅱ、Ⅲ型C. Ⅰ、Ⅲ、Ⅳ型 D. Ⅱ、Ⅲ、Ⅳ型E. Ⅱ、Ⅲ型 46. 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农民肺C. 青霉素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 D. 风湿性关节炎E. 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47. 预防Rh 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48. 不能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是: A. 细胞表面IgE 与多价Ag 结合B. C3a、C 5a C.植物凝集素与细胞上IgE 分子结合 D. IgE 与单价Ag 结合E. 抗FcεR1 抗体 49. 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B. 食物过敏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血清过敏症 50.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的释放B. 攻膜复合体的形成C. 细胞毒性T 细胞的作用 D. 细胞因子的作用E. 多形核白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 51.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φ直接吞噬靶细胞B.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D.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52. 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53. 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A. 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B. 大量IgE 产生C. 补体水平升高 D.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E. 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5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 A. 接触性皮炎B. 干酪性肺炎C. 移植排斥反应 D. 血清病E.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5. 引起Arthus 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 TDTH 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 C. 肥大细胞脱颗粒D. IgE 抗体大量产生E. IC 引起的补体活化 56. 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A. .Mφ B. 血小板C. 淋巴细胞D. 嗜中性粒细胞E. NK 细胞 57. 哪一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 激活补体活化产生大量C3a、C5a D. 大量IC 形成E. 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 58. 补体不参与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A.溶血性贫血B.重症肌无力C.肾小球肾炎D.血清过敏症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9.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 A. 组胺B. 蛋白水解酶C. NCF D. ECF-A E. PAF 60. 下列哪一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A.中性蛋白水解酶B.激肽形成酶C.IL-4 D.胶原酶E.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61. 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豕草花粉B.油漆C.化妆品D.青霉素E.结核菌素 62. 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 型超敏反应无关? A.组胺B.备解素C.激肽D.白三稀E.前列腺素 63. 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A. 巨噬细胞浸润B. 淋巴细胞浸润C.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D. 中性粒细胞浸润E. 红细胞浸润 64. 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 A.补体B.吞噬细胞C.肥大细胞D.IgG E.IgM 65. 下列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