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

合集下载

顾城《幻想与梦》原文赏读

顾城《幻想与梦》原文赏读

顾城《幻想与梦》原文赏读
顾城《幻想与梦》原文赏读
《幻想与梦》是现代诗人顾城创作的.一首新诗。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顾城《幻想与梦》原文赏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幻想与梦》原文:
我热爱我的梦,
它像春流般
温暖着我的心。

我的心收缩,
像石子沉入水底。

我的心膨胀,
像气球升向蓝空。

把阳光和月色,
把将来与过去溶合,
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
化为奇采的光波。

早晨来了
知了又开始唱那
无味的歌。

梦像雾一样散去,
只剩下茫然的露滴。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

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

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顾城的朦胧诗代表作]顾城的诗歌代表作

[顾城的朦胧诗代表作]顾城的诗歌代表作

[顾城的朦胧诗代表作]顾城的诗歌代表作顾城的诗歌的代表作《我总觉得》我总觉得顾城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一九八O年六月借助于意象的比喻进行并列式的呈现,把焦点集中在一种感觉上面,使这首诗成为有较完整的结构之作。

在“星星”与“绿葡萄”、“人类”与“小彩豆”、“心灵”与“野蜜蜂”之间,诗人所完成的是物象之间的比喻;而在“星星”、“人类”、“心灵”的遥相呼应之间,他却完成了一种空阔的从物到人、从人到心的思考。

“星”与“心”的微妙联系,不也是一种隐秘的天人合一和物我共存的暗示吗赏析2:顾城(1956-1993),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

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写梦中的“天国”。

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展开奇谲的幻想,创造奇异的意象,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因此,他被称为“童话诗人”。

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

这首诗由三节构成,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中的世界,后两句写现实生活。

我们先来看看“我”理想中的世界。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

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理想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地美丽、温馨。

星星像一串绿葡萄生长在一起,人类像一碟小彩豆聚集在一起,心灵像一窝野蜜蜂依恋在一起。

它们的特点都是聚拢在一起。

“绿葡萄”、“小彩豆”、“野蜜蜂”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产生联想。

顾城的超经典诗句

顾城的超经典诗句

顾城的超经典诗句顾城的超经典诗句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顾城的超经典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顾城的超经典诗句 1化为幻想的云朵,去眺望故居的窗栏; 鼓起向往的风帆,驶向记忆的边缘; 从怀念的书籍上,剪下一页页生活的片断; 收集起希望的光泽,熔铸一个灿烂的明天。

——顾城《怀念》昏黄色白炽的铁,暗红色炙热的铜,冷却了披上了锈,像一块块肮脏的冰。

多少年前岁月的光辉,被默默压在记忆的底层。

——顾城《忘却》刚进城的小树不安地在街头停立市场在轮镜中旋转得无声无息小树刚想问路便招来一阵唾弃真理刚贴出广告叫做:不许怀疑——顾城《小树》早晨,黑夜还要流浪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然而,它有历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顾城《门前》垂柳在微风中慢慢地摇动微风轻推着雪白的白云呵,白云变成了湖中的天鹅轻轻游荡,碰不起一丝波纹——顾城《微风》看天亮起来是件寂寞的事。

——顾城《早醒》山影里出现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变成纷纭的故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顾城《山影》我希望能在喜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的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方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假如顾城假如钟声响了就请用羽毛把我安葬我将在冥夜中编织一对巨大的翅膀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继续飞翔——顾城《假如》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之间露出善良的牙齿——顾城我想哭,我想让秋天的暴雨,在心上涌流。

顾城诗歌《诗情》

顾城诗歌《诗情》

顾城诗歌《诗情》顾城诗歌《诗情》《诗情》是诗人顾城所做的一首诗歌,通过诗句,为大家带来朦胧委婉的美,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了解一下顾城所代表的的朦胧诗。

诗情顾城一片朦胧的夕光衬着暗绿的楼影你从雾雨中显现带着浴后的红晕多少语言和往事都在微笑中消溶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作者简介顾城(1956—1933),朦胧诗代表人物,祖籍上海,生于北京。

1980年后以写诗为生,1987年出国,定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自杀。

著有诗集《黑眼睛》、《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长篇小说《英儿》(与谢烨合著)。

【拓展阅读】朦胧诗的介绍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顾城的经典诗句

顾城的经典诗句

顾城的经典诗句导读:顾城的经典诗句1.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2.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3. 一个人,必须有太阳。

——顾城《我喜欢在路上走》4. 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早上有门——顾城《时辰》5.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吹出银色的花纹让所有在场的丁香都成为你的伴娘我要张开梧桐的手掌去接雨水洗脸让水杉用软弱的笔尖在风中写下婚约——顾城《南国之秋》6. 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顾城《生日》7.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顾城《错过》8.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门前》9.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10. 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到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顾城11. 春天没有来树枝是黑色的我们只有分别为了结束寂寞在最后的回顾中我看到一点绿色是你的衣领在湿风中微微摇着我一直向前走对道路不加选择直到小麦年轻的叶子把我的一切淹没——顾城《初雪~剧末》12. 是树木游泳的力量使鸟保持它的航程使它想起潮水的声音鸟在空中说话:它说:中午它说:树冠的年龄芳香遍布我们的全身长长清凉的手臂越过内心我们在风中游泳寂寞成型我们看不见最初的日子最初,只有爱情——顾城《是树木游泳的力量》13. 只要闪电降临就会有跳舞的火焰——顾城《猿人之猎》14.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蜡笔一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5.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6. 大地,被狂风吹的干干净净,我站起来,目送着雨云的背影——顾城《第二个早晨》17. 世界都湿了星星亮得怕人我收起伞收起滴雨的云世界转到零点托住上帝的脚跟你还没来我还在等……——顾城18.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顾城19. 早晨的花很薄午后的影子又大又轻风侧过身穿越篱笆在新鲜的泥土墙上青草开始生长——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20.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朦胧派诗人顾城诗作《别》赏析

朦胧派诗人顾城诗作《别》赏析

朦胧派诗人顾城诗作《别》赏析朦胧派诗人顾城诗作《别》赏析只有风能体会,这句诗出自著名的朦胧派诗人顾城诗作《别》。

那么在《别》中,抒发了作者顾城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的感叹。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顾城诗集》美点赏读一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此诗写于1979年6月,发表于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3期。

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爱情诗,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的“别”时瞬间的怅惘情怀,借以表达穿过黑暗的时光隧道初见曙光的“一代人”的矛盾心境,也道出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

开篇以“手帕轻挥”这一象征性动作营造出一个在融融春日中情人分别的场面。

春天原本是爱情萌发、生机勃勃的季节,是情侣们缠绵厮守的美好时光。

就在这“杨柳弄春柔”的烟花三月,“你”和“我”却面临着令人伤怀的离别,可谓“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手帕轻挥”这一满溢柔情的动作描绘出情人依依惜别时的黯然神伤与若有所思,它有着太多意蕴,不由引起“我”的疑虑与猜测:“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远去”是意味着毅然决然放恋人去单飞追梦,还是潇洒背后独自吞咽相思之泪?“马上返回” 是对放飞爱人的暗自悔恨,还是对“我”的万般不舍与眷恋?一切尽在不言中。

“手帕轻挥”的心思无以言说,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复杂微妙的思绪与愁怀。

诗人精心选择了两个独特的比喻性意象“水中的落花”和“花上的露水”,诉说情怀。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春花含情,朝露无意。

这两个意象都是无比美好而脆弱、短暂、飘忽、难以捉摸、惹人伤感的。

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仿佛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顾城读后感

《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顾城读后感

《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顾城读后感《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顾城读后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诗人顾城的诗句,也是我在阅读《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过程中,最为感慨的一句话。

这本书收录了顾城创作的许多经典诗歌,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的才情与人生的跌宕。

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诗充满了童真与梦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尽追问。

正如他所说:“我没有家,四海为家。

”这种漂泊无依的状态,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探寻。

在阅读《顾城的诗》时,我被他的诗句所打动:“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这句诗让我深思,我们常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却忘了反思自己。

顾城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生命和爱的描绘,如“花开花落,人去人留,时间的河流,永恒地流。

”这些诗句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顾城用他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那些瞬息即逝的美好,让人感慨万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句诗与顾城的某些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都在探寻人性、爱情和生命的真谛。

顾城的诗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

然而,他的生命之路却充满了曲折与悲剧。

他在追求诗歌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挣扎。

正如他所说:“我是一颗孤独的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顾城的诗歌,将永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而我,也会将这本书珍藏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要热爱生活,追求梦想,勇敢面对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总结:我对《顾城的诗(蓝星诗库典藏版)》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魅力与哲理的诗歌集,展现了诗人顾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朦胧的美——顾城

朦胧的美——顾城

品品顾顾城城人人生生
❖他他不不是是道道德德的的楷楷模模,,尽尽管管他他确确秉秉持持了了更更高高的的道道德德——— 他—远他比远道比德道要德复要杂复。杂在。这在个这意个义意上义,上顾,城顾不城但不无但法无删 除法,删而除且,是而一且个是最一生个动最的生摹动本的。摹本。 ❖一一位位作作家家写写道道::““信信他他所所要要信信的的,,做做也也做做所所信信的的,,从 这来从 他 的点就这本,说是点 来 人, 自说 就 们对 己, 是 确顾 。对 自 实城 ”顾 己 已的 本城 。 经责 着的”忘备“责本却又原备着了渐谅又“顾渐”渐原城褪与渐谅为去“褪”何,缅去与而风怀,“死轻 ”风 缅,云 的轻 怀更淡 目云 ”记。 的淡 的不他 ,。 目清本 人 们顾确城实的已生经涯忘历却程了,顾唯城一为记何得而只死是,朦更胧记诗不所清营顾造城的意生 涯象历,程和,一唯个一被记抽得离只了是真朦实胧面诗貌所的营偶造像的,意但象显,然和,一纪个 被有念 定抽这顾的离些城 说了 。不 :真 反该 中实 思只 国面 顾有 不貌 城这 需的 之些要偶死。爱像,反无,我思能但们顾的显应城诗然当之人,坚死。纪定,念的”我顾说们城:应不中当该国坚只不 需要爱无能的诗人。 ”
1971年盛夏自潍河归来
《生命幻想曲》赏析
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 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 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 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 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1)后一节里, 用“纤夫”来隐喻“太阳”,又用“绳索”来隐 喻“强光”,用纤夫背着绳索我在逆流中前进, 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 生命,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初教101 14 陈倩【摘要】顾城,如朦胧静夜的星辰,在诗的王国里熠熠闪耀。

在朦胧诗的浪潮里,他的人,他的诗是朦胧的传奇。

走进顾城的诗便如同走进了孩童般纯真的世界。

围绕顾城诗歌的人文情怀、艺术特点及其诗歌与朦胧诗的渊源,我将展开一场有关顾城诗歌的追寻。

【关键词】朦胧;黑夜;星光;顾城;时代意义;人文情怀一、诗人同诗歌的结缘(一)顾城的成长简介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里自杀身亡。

三十几载青春年华,连同他斑斓的诗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朦胧如梦的年代。

顾城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顾城才10岁。

两年后,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放猪,空暇之余他还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写下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

1973年(17岁)顾城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

1979年顾城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

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 ,再掀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

1987年,顾城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时隔一年后便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辞职后他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

1992年,顾城荣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得德国伯尔创作基金,留在德国进行写作。

同年9月,顾城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他的足迹遍布许多陌生国度,1987顾城参加了德国的明斯特国际诗歌节,而后去了英国、法国、美国、瑞典……他一路行走,一路吟唱,在诗歌的饕餮盛宴里,他是每个主场里的王。

(二)诗是顾城的性格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

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和诗歌的游戏。

顾城和朦胧诗是无法分割的,作为朦胧诗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足以引领一场潮流。

人们赞誉他是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以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从亲人对顾城的回忆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年轻而忧郁的模样——不愿意说话,喜欢一个人呆着。

也许安静成了他灵感的温床,他乐意同自然的美好生命亲近。

在他温柔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充满梦幻的心灵,他的诗便是心间自然流淌出的甜蜜的乐音。

童年时代他唯一喜欢亲近的人是他的姐姐,他活在一个人的城堡里,观察着叶子,花草,还有蚂蚁。

他渴望同外界交流却又害羞地躲回自己的世界,姐姐成了他唯一的听众。

当回归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躲进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墙说话。

所以他的诗更像是对白和絮语,孩童般稚气的口吻,散发着成人沉重迷离的忧伤。

诗歌是顾城的语言表达,如同诗人本身的性格,执著的童真,脱离俗尘的独特,梦幻而感伤。

而顾城的成长变迁,也是顾城的诗歌风格区别于其他同类朦胧诗作的标识。

它同顾城一起萌芽成长,烙印着诗人的性格,同样经历过时代的跌宕,留下绚烂浓厚的一笔。

诗人的消逝,如诗一样的年华,诗一样的简短,像诗一样的决裂。

正如顾工写的序里所说的,“从他的诗里,我依旧可以听到他从走廊尽头跑过来的脚步声,他推开门,他推开门,推开一重重厚重的门……”①(三)诗歌对顾城的意义顾城的童年始终笼罩着文革的阴影,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孩童的他是畏惧而胆小的。

那是文革初期,有人在他家楼窗下马路对面的墙上刷了条大标语,不知是贴反了还是贴错了,马上被路人拳打脚踢。

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向外看,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

他越来越想躲开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籁的世界。

诗歌成了顾城最好的归栖,他同诗歌对话,在诗歌的世界嬉戏,抒发,还有自由畅快地呼吸。

乡下喂猪曾是他千篇一律却无比快乐的日子。

八岁时候他背过一首诗: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深藏梦幻的瞳孔时喜时忧,成人的身体包裹孩童的心。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他是童真的精灵,浑体的灵气逼人,创作于1979的《一代人》被称为是朦胧诗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寥寥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岁月见证了它的经久不衰,从此广为传诵。

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浴血难熬的黑暗,因而对光明的无限渴求。

这是一代人在伤害中的心灵缩影,苦难给予人超越于苦难本身的信仰和精神向往。

光明是人类永恒追寻的主题,只这简单的一句,便囊括了所有无言的美丽。

眼睛尽管沉没在夜的黑里,但黑夜掩盖不了最初的光明,他在诗歌里执著追寻单纯和美好。

在《顾城的诗》后记,有苏舜采访顾城的语录。

他是怀念着农村那片大自然的,他习惯了,因此他诗里的情结割舍不下。

他不习惯城市,但依旧得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创作。

城里的生活像是一面面墙挤进诗里,变得沉重起来。

他说,我相信在我的诗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顾城和他的诗歌,都成全了彼此的意义,顾城因诗歌而迸发无限的灵感,在诗歌的世界触摸了光明和希望。

顾城的诗歌体现着灵动秀气,因而成为朦胧诗派中的独特一支。

二、顾城的诗歌特点(一)顾城同其他朦胧诗人的比较1. 与同样作为朦胧诗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舒婷不同的是,顾城的诗是扑朔迷离,美好纯真的;而舒婷的诗表现为高贵优雅,美丽端庄。

两者比较,好比是懵懂孩童与高贵少妇,前者具有更大的亲近感。

而北岛的是激动愤慨的,突出表现在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拒绝虚幻,拒绝对痛苦的接受,他在诗中塑造的形象是有思想和热血的青年。

三者可谓是很好地诠释了孩童,女人,还有硬汉的立场。

2. 读过顾城诗歌的读者肯定不难发现,他所谱的诗是秀气灵动的。

温馨而充满童真,孩童的口吻,却表达着晦涩的残酷,这样的解读也更让人动容。

我喜欢他写的诗里出现的每片叶子,每一瓣花朵,每一件寻常的就在生活随处可见的细小事物。

他总是用亲切的“你”来称呼,感觉是场自然的对话,暖暖的融进心里。

明亮与灰暗的反差,鲜艳的色彩,放大的情绪,无法抗拒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挣扎。

他赋予诗生命的张力,或许来自一片海,或许来自一棵因痛苦而白了的草,他的想象绝对是头脑的风暴。

3. 诗充满了朦胧的温馨格调,浅显的意象贴近大众读者的阅读水平,难能可贵的是寥寥几语中传递的美好情感,诗成为了一种对话,触手可及,细腻温柔。

因此,在顾城的诗里可以发现几近一致的脉络,像是梦的层层铺展,而他的诗如同是对爱人诉说的绵绵情语,散发纯真的浪漫。

(二)顾城诗歌同朦胧诗的共性与个性1.共性:(1)朦胧诗惯以象征的手法诠释艺术形式。

顾城的诗是朦胧诗歌的典型代表作品,同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不同的是,朦胧诗的作品带有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

它像是倔强的幼苗从种种文学禁锢中挣脱,独创个性,承接了新诗的传统。

它是一场心灵的突破,不单是诗词上的凝练,借由隐喻,通感等多种艺术形式更是彰显了朦胧诗歌迷人的芬芳。

(2)在那个蛮荒的年代涌现的朦胧诗,更像是知识青年借由笔触的武器所进行的一场心灵的抗争,柔软但有力。

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它是失意人的安慰,愤懑中的发泄,绝望中的反抗,失落中的呼唤,也是创作诗人最真诚的心灵写实。

困顿的时候,文字是最诗雅的抒发,平静中蕴藏的澎湃,翻涌的情感一字字刻印在简短的诗文里。

喜悦和悲哀,绝望中爬行的希望,即使就快沉沦在浓黑的夜里,跳动光明的火焰会点燃起梦的明天。

(3)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2. 顾城诗歌的个性:(1)顾城的诗中多以大自然的生灵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意境唯美,重视意象的巧妙叠加,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斑斓的童话世界。

例如跳跃的短句,色彩的组合,类似于自语自话的独白,呈现出远离俗尘污染的天籁般的世界。

为了保持这个王国的纯粹,他甚至拒绝长大,然而,自然的任何风吹涟漪却能时刻牵动诗人纤弱敏感的心,他的整个心灵和感官在捕捉自然间的阳光,风和水分。

(2)顾城的诗不同于朦胧诗总体的灰暗和强烈,混合着孩童的纯真中又隐藏着成人如铅般沉重的忧伤。

他躲起来创作,一个人安静对话,只是想要逃开晦涩的现实。

他带着时代的烙印,一代人的记忆前行。

顾城对通感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善于赋予细小事物美丽的活力,利用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增强表现力,诗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控诉,处处显示出孩童般的无辜和纯净。

三、顾城诗歌的艺术价值与贡献(一)诗歌的思想性作为朦胧诗歌中的一支代表力量,顾城的诗歌具备朦胧诗的西方现实主义色彩,独创个性,摆脱了传统诗歌僵化的创作模式,是对文革精神危机的反斥,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诗歌在一定意义上肯定自我的价值,强调自我的存在。

同时结合浪漫主义新思想为诗歌注入了全新活力,顺应了时代的呼声,碰撞出新诗潮的炽热火花。

它是绝望中向上的旗帜,诗歌洋溢着青春活力,孩子般的透彻中隐藏着极强的反叛性,不屈从现实的打击,诗歌热烈歌咏了生命的张力。

就精神层面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时代在黑夜中潜藏的爆发,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

(二)诗歌的美学性1.顾城诗歌的本身便是思想的高度概括,因为儿童角度的童稚表达显得亲近可爱。

他对意象的细致观察,从心灵出发,自由抒发,同心灵的感受达成共鸣。

诗人以孩童的心理看待事物,呈现出无害而纯真的世界。

2.诗歌多以短句串联,展现出诗歌的灵动和跳跃。

借由隐喻,通感,拟人化的艺术方式,加上优美的文字,如梦如幻的意境仿若是超脱现实的桃花源。

孩童总容易同动物和善良亲近,在顾城的笔下,诗歌是自然流淌的音乐,不造作,不藻饰。

诗歌的精髓在于文字的优美同思想的结合,因此,顾城诗的美丽也在于他对纯真的追求,对美好发展的永恒追求。

文字塑造的意境值得去领会,透过多种简单的意象,在脑海构画诗中的世界。

3.顾城的诗是没有年龄界限的,通俗儿童化的语言自然纯净,同样符合儿童的阅读能力。

对学习者来说,当中的诗句和遣词就今天而言,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超越性。

提高审美意趣,提升人文情怀,在诗的世界里感受诗人的创作情绪,培养一颗温和细腻的心!课题后记:此次的课题研究更多意义上像是一场心灵的探寻,从了解顾城到接触顾城的朦胧诗作,这一场交接像是开启了另一段旅程。

诗里的美好童话,还有关于梦想和不放弃得到一一呈现。

在顾城的诗里,我去回忆温故那个时代他的成长。

越是深入,越是不自主的融入。

诗是安静的语言,在忙乱的生活中,得空了,或是困惑不自知的时候,停下来,翻一翻他的诗,如同孩童的喃喃自语,或许你的灵魂能找到安放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依旧希望借由这一次机会,展示凝练的诗歌中饱满的意蕴,生生不息的张力,纵然文学流派层出不穷,但曾经在一个世纪里闪耀的光芒,却是永远无法随年华磨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