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崩盘历史

合集下载

经济危机:1929年大崩盘

经济危机:1929年大崩盘

1929年大崩盘1929年大崩盘是一场历史事件,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崩盘事件。

引发美国10年的大萧条8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崩盘,这么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原因和后果的分析已经够多了。

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盛衰过程”,不同之处只在于,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个“盛衰过程”造成了最可怕的后果。

事实上,受到当时证券市场条件所限,那场股市大崩盘的直接受害者,并不是很多。

根据《The Great Crash1929》提供的数据,“可以有把握地说,在1929年的鼎盛时期,活跃的投机者人数少于并且很可能大大少于100万”。

也即是说,当时美国接近1.2亿人口中,参与股市投资的还不到0.83%。

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参与人数的规模,而是股市投机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当最有钱的那个群体,都围绕着华尔街,在享受了持续7年的大牛市之后,突然迎来了当年10月底呈直线下跌式的崩盘。

很多关于那场崩盘可怕的报道中,提到了几乎所有人面临破产,有很多投机者纷纷自杀。

但这些并不是这次股灾的可怕后果,最可怕的是,由这次崩盘引发以及之后糟糕的经济政策下,美国遇到了整整十年的大萧条。

这样,1929年的股市崩盘,就从近百万的投资者,扩散影响到了一亿多的美国人。

疯狂与崩盘的原因探讨1、金本位放松了银根,刺激了投机“从股市的角度看,1927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

根据一种长期被接受的观点,就是在这一年播下了末日性灾难的种子。

责任在于一次慷慨但又愚蠢的国际主义行动。

……英国恢复实行以前或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维系黄金、美元和英镑之间关系的金本位制。

……接着,黄金便从英国和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政府大量买进发行在外的证券,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使抛售政府证券的银行和个人持有了备用现金。

……因联邦储备系统放松银根而变得可利用的资金不是投资于普通股,就是帮助别人融资购买普通股(而这点更加重要)。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9日,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狂热的华尔街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一次大战和死亡2000万人的1918年全球大流感后,世界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人们开始享受灾难之后的欢愉:经过几年的调整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尤其是美国,它在许多经济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乐观的情绪为20年代的股市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1921年,美国资本市场新发行的证券是1822种,到1929年达到了6417种。

《纽约时报》工业指数从1921年的低点66.24反复攀升至1929年9月19日469.49的历史最高点。

当时,融资购买股票十分流行,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定金交易”花一美元买到价值10美元的股票,人们第一次发现赚钱的机会是那么多。

于是,大量中小投资者争相涌进股市。

每天,人们热切地讨论着股票走势,小道消息满天飞。

随着股价扶摇直上,华尔街陷入了狂热之中,电梯工、接线员和报童也和金融巨头一起玩起了股票。

华尔街甚至成了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参观的去处:每天早上,旅游者们夹道欢迎那些来上班的经纪人们,向他们鼓掌。

美国做了个噩梦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人们却没有注意到。

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首先被刺破了。

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警醒。

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

事实上,在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崩溃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崩溃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崩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危机与金融崩溃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们的发生不仅对当时的经济体系和社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后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就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崩溃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1. 南海泡沫经济公元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经历金融崩溃的国家。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那个时期成为欧洲第一家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飙升,形成了当时令人炽热的经济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建立在泡沫经济的基础上。

最终,股票价格暴跌,投机者遭受重创,荷兰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2.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即所谓的“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

在崩盘之前,美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牛市,许多人为此赚取了巨额财富。

然而,投机和过度杠杆等问题积聚到了一个临界点,最终导致了股市崩溃。

这场危机不仅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甚至导致了大萧条,影响深远。

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该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外部冲击。

亚洲国家普遍使用固定汇率制度,而且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外汇储备不足,无力维持汇率稳定。

这场危机向世界展示了金融稳定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崩溃共有几个共同的原因及教训:首先,金融创新和过度杠杆。

在许多危机中,金融创新和过度杠杆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创新可能会使金融市场更加复杂,风险难以评估,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同时,过度杠杆也会使金融体系容易受到冲击,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

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监控机制。

许多金融危机都暴露出监管和监控机制的不足。

缺乏有效的监管允许金融机构和市场陷入风险,而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则使问题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

因此,在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建立强大的监管和监控体系非常重要。

中国股市历史上两次大崩盘

中国股市历史上两次大崩盘

中国股市历史上两次大崩盘中国股市历史很短,但也曾经有过两次大崩盘:第一次:1993-1994,股指从1512-325,大盘跌幅为78.50%,一半个股跌去80%左右。

第二次:2001-2005,股指从2245-998,大盘跌幅为55.55%,一半个股跌去80%左右。

目前大盘最大跌幅为36.45%,很多个股票已经跌了一半左右。

这次会如何运行呢?会不会是第三次大崩盘呢?上两次大崩盘事件值得我们警惕。

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但无论如何,即使是熊市,每年也会有一至二次的中级行情,但前提是要有资金实力。

1.为什么鬼佬不敢轻易给上市公司高于20倍以上的市盈率?因为在他们国家的市场,机构投资人占多数,聪明的机构投资人拍拍脑袋一想啊,世界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不过40到50年,美国每年有50万家企业注册,10年后只剩下4%不到,大多数公司能生存10年都够呛,即使来上市的质量好一点能活的相对久一点,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都是未来世界500强吧?所以打个对折,20倍左右或以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2.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就能享受20倍以上的市盈率呢?毕竟一个企业如果活都活不到50年,你给它50倍市盈,那不是自己傻是什么?抛开“智力问题”,很显然这不是有关基本面估值领域的问题,而是资金问题。

我们知道,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的推手就是供求关系,而货币就充当这个一般等价物.所以资金充裕价格就会逐步偏离价值上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国内证券市场的资金又来自哪里呢?很显然无非两方面一是国内,二是国际。

由于我国是一个实行资本管制和间接融资比例十分高的国家,所以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归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这里就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家一旦限定贷款规模,提高准备金率辅之提高利率,这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就被限制了.(在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在总量来说就是减少的。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文本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文本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联农股份(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发生严重失序,导致金融系统运行失灵,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一系列事件。

以下将分析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危机。

1.1929年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期。

然而,股市的繁荣是建立在高度杠杆化的基础上,许多投资者借钱进行投资。

最终,当股市开始下跌时,大量的投资者因负债累累而破产。

这导致了银行的资金流失和关门,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股市的过度繁荣和市场的投机行为。

20世纪80年代,一些金融创新(如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投资者难以理解和控制风险,这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当股市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东亚国家的经济结构问题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东亚国家如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高度借贷和外贸依赖的基础上的。

当国际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条件表示怀疑时,投资资金开始撤离,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利率飙升和企业倒闭。

4.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股的繁荣和科技公司的过度估值。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科技股的热潮,许多投资者涌入科技股市场,使得科技公司的估值飞涨。

然而,大部分科技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盈利,这导致了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失望和抛售,最终引发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5.2024年次贷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次贷市场的暴露。

20世纪初,美国推动一项房屋拥有政策,使许多低收入家庭可以贷款购房。

然而,银行对贷款者的信用记录和偿债能力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导致了很多次贷无法偿还。

当次贷市场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恐慌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股市崩盘

股市崩盘

历史上的两次股市大崩盘在当今的时代,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股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再单单是一种企业融资的行为,更是无数股民体验人生的所在。

当股市牛劲十足,疯狂飙升时,股民喜笑颜开;当股市像一头病熊,全线跌停时,股民心急如焚。

当今天的股民沉浸于投资获利带来的幸福时,也应看到硬币的另外一面,那些股市曾经有过的重大灾难,那些黑色的记忆……1929:“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以及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

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抛!抛!抛!”所有股票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计价格、不计成本,只要抛掉就好,经纪人被“抛”得发晕、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

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全民炒股催生股市崩盘。

对于这个黑色的梦魇,所有人都陷入恐慌和怨天尤人之中,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日子的降临恰恰是他们自己催生的。

对于美国来说,一战是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由于大发战争财,美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带来的是股市一派牛气,入市炒股成为全民的投机行为。

到1928年,股市几近疯狂。

在地铁中,人们纷纷指责地铁公司没有在车厢里装上电传打字电报机,以致人们在乘车途中无法炒股。

在波士顿的一家工厂,所有的车间都安放有大黑板,并有专人每隔一小时就用粉笔写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

在得克萨斯州的大牧场上,牛仔们通过高音喇叭收听电台的消息,实时了解行情。

当乘客乘坐出租车时,司机会和乘客热情地讨论股票行情,就连宾馆门口擦皮鞋的小童也会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

大多数股民都是炒短线,并非为了长期投资。

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

所有投身其中的人们都未曾想到,当时股市的行情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一、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经济体系。

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财务不正规的行为导致的。

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起的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抵制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并施加石油禁运。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不足,油价飞涨。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三、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跌幅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在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6%,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股市崩盘。

这次危机揭示了市场过度依赖计算机交易系统和缺乏监管措施的问题。

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因于泰国银行业的问题,随后迅速扩散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危机导致了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和经济衰退,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新兴科技公司过度投资和高估价值,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互联网泡沫。

然而,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然下跌并持续下滑,标志着泡沫破灭。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次贷违约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多家银行破产或被迫接受政府救助。

七、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希腊宣布其公共财政状况严重不稳定,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市崩盘历史
全景网4月17日讯在周期性行业轮翻跳水的冲击下,沪深股市今日再度遭受重挫,四大主要股指数均创出本轮调整新低,其中上证综指最低下探至3180.20点,再度击穿3200点关口,而两市第一大权重股中国石油逼近发行价,市场的人气已经降至冰点。

回顾本轮调整,中国A股市场的跌势之猛烈,可以用“熊冠全球”来形容。

从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6124.04点,到今日的3180.20点,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的累计跌幅达到48%,而如果从998点起步算起积累的上升成果,已跌去57%。

对比之前全球股市崩盘的历史,A 股市场的本轮调整可以说对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球历史上有名的股市崩盘历史。

1929年,美国股市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10月21日的386点,疯狂跳水至198点,1个多月的跌幅高达48%,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度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跌幅高达90%。

1987年,美国股市再度遭遇毁灭性打击,10月19日一天之内,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创下近半个世纪来的最大跌幅。

随即,这场股灾如同瘟疫一般传导至美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

香港恒生指数当日下跌11%,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被迫采取停市四天的异常措施;日本日经指数在19和20两天共下跌4446点,跌幅近17%;19日,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下跌了11%;德国、法国等股市也大幅下跌。

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

1973年,香港股市遭遇股灾,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大幅暴泻到1974年12月10日的150.11点,历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91.5%。

90年代初,日本股市遭遇历史上最为巨大的一次股灾。

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但是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风云突变,股市出现跳水式崩跌。

到1990年10月份股指跌破20000点。

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再降至14309点。

至此,日经指数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宣告破灭。

90年代初日本股市的暴跌同样传导至相隔不远的台湾。

从1990年2月台北股市的最高点12682点,到止跌的2485点,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

时至今日,台湾加权指数依然在8000点左右徘徊,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高点。

1997年5月,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突袭东南亚。

东南亚股市随后开始了跳水式集体暴跌,到1997年8月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股指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9.5%、35%、36%、36.2%、22.6%、18.5%。

这次危机波及了亚洲其他国家和
地区,甚至引起了全球性的股市下挫。

东南亚国家股市的跌势一直延续到1998年仍未结束。

到1997年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股指分别比上年末下跌了55.1%、52%、41.1%、37%、31%。

中国A股市场同样经历着恐慌性的大跌,其中,从93年2月16日上综指创出1553点历史新高至1994年7月跌至325.8点,长达一年半的下跌,跌幅高达79%,是迄今为止的最大一轮熊市。

此外,另外一次发生在1996年10-12月,沪深股市经过连续三个月大涨,沪综指涨到1258点,深成指涨到4522点。

鉴于当时过热的市场气氛,管理层于12月16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一文,同时采取了两项措施:1、增加新股100亿额度;2、沪深实行涨跌停板制度。

其后,沪深连续跌停两天,随后股指一路下行。

回顾这些股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A股市场的调整幅度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带来的冲击同样是巨大的。

统计显示,这样近乎腰斩的下跌在A股市场上也曾发生过,但是同样的跌幅用了三年才完成。

面对今日这样史无前例的直线式、瀑布式、毫无反弹的大跌,市场的信心已经降至谷底。

同时,市场上有人认为,中国A股过去的两年上涨的太多、太快,是应该要调整了。

但是对比过去五年牛市的涨幅来看,我们的股市涨幅远远不是最大的。

银河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历史上罕见的五年牛市狂欢中,俄罗斯股市表现最为突出,最高涨幅超过700%;印度的牛市从2002年12月底起步,到2007年底上涨了522%;阿拉伯的迪拜金融市场总指数从2003年底算起,四年时间里上涨493%。

巴西是南美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上涨371%,是五年前的近五倍。

南非证券市场上涨了160%,尼日利亚是南非第二大资本市场,上涨了419%。

中国香港恒生指数从2002年年初开始上涨144%,恒生国企指数到2007年底涨幅817%。

成熟资本市场过去的五年涨幅相对较小,其中加拿大上涨80%,德国上涨56%,日本上涨45%,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上涨32%,英国上涨24%。

而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从2002年到2007年底上涨了220%,在新兴市场中排名最后。

而在下跌过程中,中国A股却尴尬的扮演着领跌的角色。

数据显示,在本轮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调整当中,上证综指以48%的跌幅列全球跌幅之冠,同期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仅仅下跌17%。

在上涨当中没有充当领涨先锋,在下跌当中却首当其冲,这无疑令中国这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新兴国家处境尴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股市场短期内仍然不乐观。

但是从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随着雪灾影响的结束,以及市场上大小非减持压力的减缓,通货膨胀的不断回落,中国股市必然将重现曙光,回到牛市之中。

渤海证券二季度的策略报告认为,对二季度A股总体运行趋势持乐观预期,上证综指具有展开反弹行情的潜力,年内A股市场呈现箱体运行格局的可能性较大,适合波段运作。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市场二季度将展开熊市
反弹,但是依然要注意盈利下调风险。

东方证券认为,A股市场最悲观的时刻已经出现。

结合目前的估值水平,上证指数3500点下方将出现机遇大于风险的机会,上证指数仍然有机会回到4000-4200点区域。

但基于未来3年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和限售股解禁压力的持续,A股市场长期走势将以振荡调整格局为主,短期具备超跌后的反弹机会。

二季度上证指数的波动范围在3000点-4800点区间,对应的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为15-25倍。

广发证券认为,在预期明朗而投资者重估风险之后,市场有望在二季度改变目前单边盲目杀跌的情形,逐渐回归理性的均衡之中。

由于目前估值相对合理而资金面压力也明显减轻,二季度市场环境将有所改善。

从较为积极的态度去看,市场已具备反弹的基础。

反弹的契机主要在于通胀得到有效控制、出口反弹化解部分业绩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