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并知道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了解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学会相应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3.培养学生探索、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命的基本特征2.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3.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三、教学重难点1.生命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归纳2.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和表达3.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起源过程。

2.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具、PPT等;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生动的故事或图片引出生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命的基本特征(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观察和探索生命的基本特征,如呼吸、运动、生长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 学习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 学习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30分钟)a.安全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并培养其预见、预防和应对这些危险的能力。

b.安全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和互动讨论,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如火灾逃生、交通安全等。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七、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表现;2.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展示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展示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第一單元生命奧秘1.我和我の布娃娃設計意圖生命教育の開端,從了解“什麼是生命”開始。

本課從小學一年級學生の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區別無生命の物體(布娃娃)和自身の差異,讓學生感知生命の特征,初步形成生命の概念。

教學目標(1)感知並了解生命體の基本特征。

(2)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現象,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の熱情。

教學重、難點初步理解生命の意義,歸納生命體與非生命體の區別。

鑒於剛剛進入學校の孩子思維和認知特點,本課以比喻の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生活經驗,對比布娃娃和真娃娃の活動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の特征。

教學准備(1)每個學生帶來一個自己心愛の玩具。

(2)樂曲(《泥娃娃》。

(3)一個聽診器供教師使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活動導入——說說你心愛の玩具會做什麼小車會跑,洋女豐蚌會眨眼睛,小狗會叫……二、主題活動生命小問號啟發學生總結布娃娃和真實の小娃娃之間の區別,體驗這種差異の根本在於“我”是有生命の。

活動一:看圖,在教師の幫助下誦讀詩歌,幫助學生感受詩歌意象所傳達の信息:“我喜歡布娃娃,她和我一樣眼睛圓圓,鼻子翹翹”,這段是從外貌特征來概括布娃娃和“我”の相同之處,展開比較,為歸納區別做好鋪墊;“可它不喝水,不睡覺,更不知飯菜の味道”,這句點明了生命體の特征之一——生命體需要從外界攝入滋養生命物質;“它不會喊痛,更不會被誰嚇一跳”,這句表述の生命體の特征之二——生命體對周圍環境有刺激反應;“它永遠都那麼小,不會像我天天長高”,這句表達了生命體の特征之三——生命體會生長。

活動二:說說有生命の事物與沒有生命の事物有什麼差別,討論一下這首詩歌の插圖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の。

活動三:學唱歌曲《泥娃娃》。

生命小秘密引導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活動,感受“活著”の生命狀態,體會生命現象の奇妙。

活動一:感知自身の存在。

讓學生觸摸感受自己の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脈搏跳動。

通過討論或講解,讓學生了解脈搏跳動の原因是心髒將血液從動脈血管中泵出,攜帶養料,輸送到全身。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一)章节名称:认识我自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身高、体重、眼睛、鼻子、嘴巴等。

2. 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如开朗、内向、勇敢、胆小等。

3.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唱歌、跳舞、运动等。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外貌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3. 教师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好。

4. 教师总结,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要热爱自己,尊重他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二)章节名称:家庭与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

2. 让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如家人的关爱、照顾等。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成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让学生举例说明。

3.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温馨时刻,增进学生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展现出对家人的关爱。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三)章节名称:我爱我的学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环境,如教室、操场、花坛等。

2. 让学生思考学校对自己的重要性,如学习、交友、成长等。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学校的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全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全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命奥秘1.我和我的布娃娃教学目标(1)感知并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归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鉴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思维和认知特点,本课以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对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动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

(2)乐曲(《泥娃娃》。

(3)一个听诊器供教师使用。

课时建议l~2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说说你心爱的玩具会做什么-小车会跑,洋女丰蚌会眨眼睛,小狗会叫……二、’主题活动◆生命小问号启发学生总结布娃娃和真实的小娃娃之间的区别,体验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我”是有生命的。

◆生命小秘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活动,感受“活着”的生命状态,体会生命现象的奇妙。

◆生命小智慧通过辨识自然界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宽视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过培植、饲养、观察等活动形式,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与生机。

%活动三:看看图片中的豆芽和蜗牛,说一说自己生活经历中种植过什么,或者养殖过什么,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

三、活动小结。

2.砖头与房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证,意识到细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2)通过砖头的比喻,接受“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命题。

(3)知道细胞基本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组成,知道生命体的不同是因为细胞里藏着的秘密不同。

教学重、难点(1)细胞个体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事实,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取合和表达尤其需要恰如其分。

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生物总动员请同学们简要讲述几个自己知道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或者由教师讲述诸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一起来创造自己的生命世界。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第一章:认识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家庭职责、家庭规则等。

2. 学校环境:班级、老师、同学、学校设施等。

3. 社区环境:邻居、社区设施、社区规则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识别。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自的生活环境,分享家庭、学校、社区中的趣事。

3. 情景剧:编排情景剧,展示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不同生活环境。

2. 学生能分享自己家庭、学校、社区中的趣事。

3. 学生能表现出保护生活环境的良好习惯。

第二章:学会生活自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等。

2.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穿衣:学会分辨衣服的正反面,独立穿脱衣服。

3. 整理物品:学会整理书包、课桌、房间等。

三、教学活动:1. 视频教学:观看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的教学视频。

2. 动手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的任务。

3.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独立完成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的任务。

2. 学生能说出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的正确方法。

第三章:交通安全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身安全。

二、教学内容:1. 过马路:学会正确过马路,遵守交通信号灯。

2. 乘坐交通工具:了解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常识,如系安全带、不随意开车门等。

3. 自行车安全:学会骑自行车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交通安全图片,让学生识别。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一、主题:认识我自己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与同伴和谐相处。

2. 教学内容:(1)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

(2)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3)讨论如何与同伴相处,尊重他人。

3. 教学活动:(1)游戏:猜猜我是谁?(2)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特点。

(3)小组讨论: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尊重他人。

(4)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

二、主题:家庭是我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

(3)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父母。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2)分享家庭成员间的关爱和陪伴。

(3)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恩。

3. 教学活动:(1)图片展示:各种家庭结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温暖。

(3)小组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恩。

(4)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

三、主题:遵守交通规则,从我做起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生命安全。

(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维护交通秩序。

2. 教学内容:(1)介绍常见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等。

(2)分析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

(3)讨论如何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关爱他人。

3. 教学活动:(1)观看交通规则动画短片。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3)小组讨论:如何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关爱他人。

(4)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

四、主题:关爱身边的人(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家人等。

(2)培养学生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 教学内容:(1)介绍身边的人,分享他们对自己的关爱。

(2)讨论如何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分析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3. 教学活动:(1)图片展示: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家人等。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安全的意识和习惯。

3. 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重点:1.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

2. 遵守安全的意识和习惯。

3. 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安全的意识和习惯。

3. 让学生能够运用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安全常识的图片或者实物。

2. 教师准备一些安全常识的案例。

3. 教师准备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

教学过程:三、生活安全常识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活动内容:1. 教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在河边玩耍等。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一些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3.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遇到陌生人敲门如何应对等。

活动过程:1. 教师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展示,教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3. 教师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遇到陌生人敲门如何应对等。

四、遵守规则,保障安全活动目标:培养学生遵守安全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内容:1. 教学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如不追逐打闹,不在楼梯上奔跑等。

2.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教师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等。

活动过程:1. 教师教学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如不追逐打闹,不在楼梯上奔跑等。

2. 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教师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也锻炼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全)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生活安全常识:交通、防火、防水、防电、防拐骗等。

2. 生命教育: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不轻生、不自杀。

3. 自救与互救: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教授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

2. 如何培养学生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冷静和应对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等。

2. 结合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演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安全常识,引起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2. 新课导入:讲解防火、防水、防电、防拐骗等基本生活安全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 总结提升: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生活中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轻生、自杀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5. 总结提升:总结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八、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自救与互救的意义,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2. 新课导入:讲解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成功自救与互救案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与互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命奥秘1.我和我的布娃娃设计意图生命教育的开端,从了解“什么是生命”开始。

本课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区别无生命的物体(布娃娃)和自身的差异,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特征,初步形成生命的概念。

教学目标(1)感知并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归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鉴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思维和认知特点,本课以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对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动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

(2)乐曲(《泥娃娃》。

(3)一个听诊器供教师使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说说你心爱的玩具会做什么小车会跑,洋女丰蚌会眨眼睛,小狗会叫……二、主题活动◆生命小问号启发学生总结布娃娃和真实的小娃娃之间的区别,体验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我”是有生命的。

活动一:看图,在教师的帮助下诵读诗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信息:“我喜欢布娃娃,她和我一样眼睛圆圆,鼻子翘翘”,这段是从外貌特征来概括布娃娃和“我”的相同之处,展开比较,为归纳区别做好铺垫;“可它不喝水,不睡觉,更不知饭菜的味道”,这句点明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一——生命体需要从外界摄入滋养生命物质;“它不会喊痛,更不会被谁吓一跳”,这句表述的生命体的特征之二——生命体对周围环境有刺激反应;“它永远都那么小,不会像我天天长高”,这句表达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三——生命体会生长。

活动二:说说有生命的事物与没有生命的事物有什么差别,讨论一下这首诗歌的插图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

活动三:学唱歌曲《泥娃娃》。

◆生命小秘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活动,感受“活着”的生命状态,体会生命现象的奇妙。

活动一:感知自身的存在。

让学生触摸感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脉搏跳动。

通过讨论或讲解,让学生了解脉搏跳动的原因是心脏将血液从动脉血管中泵出,携带养料,输送到全身。

当动脉血管处于比较浅表的位置时,就可以触摸到脉搏。

活动二:让学生尝试使用听诊器,听听同学的心跳。

在两个纸杯的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线的两端分别从下向上穿进纸杯底部的两个小孔,线的两头打结,就做好一个简易听诊器。

将一个纸杯紧贴自己的耳朵,另一个纸杯紧贴同伴心脏的部位,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

活动三:看图说话。

看教材第3页下面的图,说说小猫和小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问题,其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两种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异同的比较,梳理出生命的共同特征。

即小猫小草会生长(图片上有大猫和小猫,不同大小的草,都暗示出这两种生物的生长过程);小猫小草都会繁殖(大猫繁育小猫,小草开花结籽);小猫小草都需要其他物质的滋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小猫进食、排便,小草需要泥土)。

从总结其不同到归纳其相同,把小猫和小草两种相去甚远的动、植物,从生命特点的角度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概念。

通过辨识自然界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宽视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过培植、饲养、观察等活动形式,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与生机。

活动一:涂色游戏。

看图,让学生给有生命的事物涂上颜色,包括大树、蘑菇、花草、两只小兔和一只绵羊。

活动二: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

让学生2~4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同学讨论,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大家发现的身边有生命的事物。

这些都是与我们共生共存的,也许有些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例如,苍蝇、蚊子,有难闻气味的花草等)。

我们与这些共同生存的生命体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

活动三:看看图片中的豆芽和蜗牛,说一说自己生活经历中种植过什么,或者养殖过什么,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

2.砖头与房子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我们从生命体的一些现象和特征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这一课,将从生命的构成说起。

对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的认识,是进一步认识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基础。

因此,尽管细胞是个复杂的,甚至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的话题,但编者还是选择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开端,这也为回答“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鉴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本课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由细胞构成,细胞里包含着生命的重要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证,意识到细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2)通过砖头的比喻,接受“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命题。

(3)知道细胞基本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组成,知道生命体的不同是因为细胞里藏着的秘密不同。

教学重、难点(1)细胞个体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事实,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取合和表达尤其需要恰如其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动植物细胞切片供学生课堂观察。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准备细胞图片或投影片、相关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的纸张、墨水或印泥、彩色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生物总动员请同学们简要讲述几个自己知道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或者由教师讲述诸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一起来创造自己的生命世界。

规则是说出你所知道的生物的名称,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可以把学生分成2~4组,在黑板上分割出相应的板块。

已经出现过的名称就不能再次出现了,几个组轮流,看谁的板块里物种最丰富。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复习辨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感知生物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索:生命体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它们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学生积蓄已久的疑虑。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大多数生物差异的背后其惊人的一致性说起,这就是: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主题活动◆生命小问号用砖头和房子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认知细胞。

活动一:教师提问:有谁看见过细胞?活动二: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面细胞的切片。

教材第5页提供了青蛙和枫叶两种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可以看到细胞紧密排列。

在第6页青蛙细胞切片上,用红线勾画了单个细胞的外形轮廓,帮助学生认识单个细胞的样子,但要告诉学生,红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活动一:绘画,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描画细胞的结构:首先把圆圈内部涂成红色,再按照数字顺序连线,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告诉学生这个圆圈代表细胞剖面的细胞膜;然后把圆圈以内,红色圆形以外的部分涂成黄色,这是细胞质,剩下的中间部分是细胞核。

这是细胞的剖面图,好像一枚煮熟的鸡蛋被切成两半后切面的样子。

细胞和鸡蛋一样,细胞核被细胞质包裹着,犹如蛋黄被蛋白包裹着;这一切又被细胞膜包裹住,犹如蛋白被蛋壳包裹着。

要告诉学生,红色、黄色并不是细胞本来的颜色。

活动二:比指纹。

让学生把拇指涂上墨水或印泥,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指纹,并签上名字。

鼓励学生在这张纸上搜集更多人的指纹,试一试并讨论: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吗?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人体身上还有很多唯一的特征。

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活动三:画树叶。

采集不同的树叶,用彩色笔在纸上描出树叶的轮廓。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能找到两片完全重合的叶子吗? 师帮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告诉学生:生命个体(每一个人、每一棵树)的不同,秘密在细胞核里。

这个秘密就是细胞核里藏着的东西不同。

◆生活小智慧活动一:拼图游戏。

让学生观察六个拼板上的六种不同的海洋生物,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在下面的大图中找到它们。

大图是显微镜下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的图片。

这六种动物依次是:硅藻、海洋蠕虫螃蟹蓝藻桡足动物鱼卵活动二:了解地球上的物种。

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物种的分类和数量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讨论或制作简单的墙报来分享信息。

3.我从哪里来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对于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充满兴趣和好奇。

孩子们的小脑袋常思考着这样一些他们认为是很“深奥”、很“伟大”的问题:自己是捡来的吗?自己真的是猿猴变来的吗?自己是妈妈生的,跟爸爸有关吗?随便两个人住在一起都可以生宝宝吗?……为了让儿童了解自己生命产生的真相,我们认为从细胞(即受精卵)话题谈起,用“细胞运动会”来讲述精子和卵子受孕的过程,既能给予学生科学简洁的回答,又能启迪学生感悟生命的精彩、神奇与幸福,为学生从小播种下珍爱生命的种子。

考虑到文化与道德等因素,我们没有涉及“精子如何与卵子相遇”以及“胎儿从哪个地方生出”两个话题,如有需要展开此类话题,建议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教学目标(1)知道“我”的生命开始于细胞。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孕育成婴儿。

(2)知道父母结婚生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需要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

“我”是父母爱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1)小男孩、小女孩长大以后,成熟的身体里才有精细胞和卵细胞。

(2)精子是通过竞争和卵子结合。

“我”的生命源自一场竞争中唯一的优胜者。

生命的诞生是精彩的、神奇的。

教学准备父母童年照片各l张、父母婚前照片各1张、父母结婚照1张、我和父母全家福照片1张。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命小问号通过对“我从哪里来”的发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追问中反思、质疑、修正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对寻找自己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科学答案的浓厚兴趣。

主题活动:谈话导人:“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可能的观点包括“猿猴变来的,聪明的猿猴变成了人”、“父母从垃圾堆(或街边、大桥下、山上…捡来的、“是圣诞老人送给父母的”、“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或腋窝下、口中…)生出来的”、“与爸爸、妈妈都有关系”、“与妈妈有关,与爸爸没有关系”。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观点,适当归类,如“动物变来的”作为一类,“被父母偶然捡来”,是一类,等等。

针对动物变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找一支聪明的猴子养在家里?”捡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垃圾堆(或街边、大桥下、山上……)转悠?”’针对妈妈生的观点,追问“妈妈怎样才有了你?突然就生下你了?爸爸可以生宝宝吗?”◆生命小秘密通过对自己父母成长、结婚等生命历程的审视,知道生小宝宝与长大、成熟、结婚有关。

通过对“细胞运动会”的学习讨论,懂得人的生命开始于细胞。

活动一:分享照片。

将“我”的全家福照片和父母照片与同桌分享交流。

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结婚吗?’’引导学生发现父母也有小的时候;知道父母要长大了才相爱结婚的,结婚还需要去登记。

第二课时活动二:细胞运动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胞运动会”故事,了解生命的秘密。

可详谈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简略谈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