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全面研究,总结出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本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纷争。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各个势力的兴起和争霸,再到最终的三国鼎立,书中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其次,本书着重描绘了主要人物之间的角力与智谋。

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通过各种策略和计谋争夺天下,展现了非凡的智勇才干。

第三,本书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边界。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善恶并存。

这使得本书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最后,本书也通过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浩大的战争形势和残酷的战斗情景。

从赤壁之战到五丈原之战,以及各个小规模的战斗,这些战争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其内容涵盖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人物的角力与智谋、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等方面。

通过对该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主线,塑造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形象。

首先,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和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具有仁德、宽厚、聪明智慧的特点,被历史学家誉为“仁者君子”。

他励精图治,率领蜀军从草莽英雄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势力。

他善于吸纳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使得他的势力日益壮大。

刘备的人品和领导能力,使得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成为众人心中的理想君主。

其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是霸业起家,机智狡诈,善于运筹帷幄。

他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一度统一北方。

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不断削弱他人势力,谋求自己的霸业。

曹操的形象复杂且多变,他的善恶评价因人而异,但他的威武勇猛和英明果断无疑为他赢得了众多拥护者。

再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智囊之一、他被称为“卧龙”,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而著称。

在刘备的带领下,他以谋士、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参与蜀国的政事,对于刘备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利用智谋,制定了许多战略和计策,使得蜀国能够与曹魏抗衡,并取得一些胜利。

他以其才智、忠诚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此外,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

他们都是勇猛善战的武将,以高尚的品质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敬爱。

关羽的义薄云天和武艺过人使得他成为一代猛将,张飞的暴虎终成丘和威猛刚毅赢得了许多战场上的胜利,赵云则以勇猛、忠诚和智勇双全而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他们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

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以其鲜明的性格和英明的决策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通过研究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展开评析。

首先,从《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来看,作者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丰富的人物情感。

通过对不同势力、不同阵营的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群英荟萃、智谋博弈、忠义情深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领略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其次,从《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来看,作者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刘备仁德厚重、曹操雄才大略、关羽义薄云天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时代感和鲜明的文学性格,使读者在阅读中对各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鲜活的感受。

再次,从《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来看,作者在语言运用上运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使整个故事富有古代文學的气息。

同时,作者还注重对话语言的表现,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技巧和心理变化,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从《三国演义》的价值观表达来看,整个故事体现了忠诚、孝道、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呈现了权谋、勇猛、智慧等现实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整个故事中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其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价值观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华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使其成为永恒的文学宝藏。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摘要】本文探讨了《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背景和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学者对其作者身份、历史性和虚构性、主题和价值、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力和地位的争议。

通过总结各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展望了未来《三国演义》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研究论争,作者身份,历史性,虚构性,主题,价值,研究方法,影响力,地位,观点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过程中,一些争论和论争也在学术界中逐渐浮现。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元朝的罗贯中,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真正的作者可能是其他人。

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引发了关于《三国演义》作者身份的激烈争议。

除了作者身份外,关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性和虚构性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些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夸张和改编,使得其中的内容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历史,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论争表明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些争论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认识,也推动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并评价《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

1.2 对《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研究论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对《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身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身份的探讨,不仅关乎文学史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
人 祭宝 峰先 生 文 》 中 的 罗 本 即罗 贯 中是 可 信的
,
美的人 物
如《 残 唐 五 代史 演义 传 》中的 李

按 照 门人之 间
1 3 8 8年
: ,
序齿
的 通例 进 行推
,
存孝

《三 国志 通俗演 义 》中的 关 羽
,
《三
,

,
他 的生 年 约在
,
1315
在 138 5 分析
— 可 以判断

,
( 137 1 ) 以后 ( 《 试 论 ( 三 国 志通 俗 演义

, 不 少 同志进 行 了积 极 的探索 较 有 代 表 性的

成 书年 代 》
3

,
载 《三 国 演义 研 究 集》 )


成书 于 明 中叶 说
,
张国 光将 嘉靖 本
1

陈 辽认 为
:

罗贯 中 的 世 界 观 是封
。 ,
,

,
四川 《 社 会科 学研 究 》 杂 志开

外 学 术界 的 重视
而 且得 到 广大 爱 好者的 越



《 三 国 演义 》 研究

专栏 月
,
引起 了 学术
,
来 越 多的 关注 和 支持
界 的广 泛 注 意

1 9 8 3年 4
建 国 以 来的 首 来自
,
综 观 五 年 来 的 《三 国 演义 》 研究
,
— 再根 据 对书 中小 字 注的来自1 3 1 8年卒年约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人的屈原之《离骚》、荷马之《伊利亚特》”。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包括了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通过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在文学形式上,三国演义采取章回小说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情节设置和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故事结构十分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事事件,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

例如,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实行了“军民同甘共苦”的政策,深得民心;而曹操则是典型的权力至上主义者。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动,可以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国演义在文学、美术、戏曲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为戏曲、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三国演义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然而,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史传小说,是对历史的再现和描述,其中所包含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认为,小说的作者罗贯中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搜集,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还原得非常真实和生动,并且在小说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大量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偏离历史真相的小说,其中很多情节、描写等都是虚构的,甚至有失实之处。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只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小说,更多的是出于娱乐和娱乐读者的目的,而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

此外,还有人对于《三国演义》中角色的价值观和性格等方面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和情节叙述虽然生动美妙,但是却有过于美化恶劣行为和暴力的弊端,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作用。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观念体系比较狭隘,没有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研究论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每个
观点都有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全面分析和评价。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根据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可以得出以下解读: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战争、智谋和忠诚等重要主题。

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他基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对历史进行改编和创作。

虽然作品中有很多虚构和传说成分,但它仍然被广泛视为了解那个时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重要参考。

3.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复杂且庞大,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战斗。

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他们的形象在后世的文化中也成为了经典的英雄形象。

4.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政治斗争、智谋和忠诚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背叛、信义、智慧和权谋等各种人性面貌。

5.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

其中关键的价值观念包括君臣忠义、仁政、礼义廉耻等,这些观念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被不同的人物所追求和背弃。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强调了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对于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的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图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6 总第82期The Research on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Novels General,NO,82《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韩伟表・摘 要 五个世纪来,《三国演义》的本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

研究者在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平话、时事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和深化了《三国演义》的研究。

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该引起研究界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本事研究 研究史一自《三国演义》(下简称《演义》)行世后,就有论者对其本事原委进行了探究。

综观五个世纪的本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一阶段对《演义》本事的探究方式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序跋、评点和一些文人的笔记载述;探讨思路则多以正史的通俗化为旨归;其论断的特点是重直观感悟轻逻辑实证,多零星随感少系统分析。

如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清李渔《古本三国志序》“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和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空杜撰”等。

但该阶段也有一些颇具识见的认识。

如: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罗贯中)其人博极典籍,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遇见之。

———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四(《演义》)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

———林纾《畏庐琐记・小说杂考》这些论断突破了“羽翼信史”的传统观念,视野已放延至杂史传说、唐宋小说、笔记讲史乃至时俗风尚诸方面。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

该阶段最突出的成就与特点是现代学者在现代小说观念和历史演进法、逻辑实证、社会历史批评等新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本事原委作了动态梳理和理论概括。

鲁迅、胡适在20年代初勾勒了“陈志裴注及杂记—‘说三分’—金元杂剧—《演义》”的成书轨迹,他们的许多论断和思路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深味生发①。

30年代前后,郑振铎、孙楷第等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三国志平话》与《演义》的关系作了细致透辟的考察②,填补了成书过程的缺环。

40年代,李辰冬将三国故事的演变归纳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与传说综合等三个时期,对各时期三国题材内容与《演义》成书的作用和关系作了辩证阐发③。

王大错《考证古本三国志演义》④则排比史料以阐明每回故事之渊源,涉及《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通鉴纲目》等数十种史志杂记。

5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则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等原因,总体而言,基本没有突破现代学者肇创奠立的宏邃堂庑。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阶段的研究者继承并发展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探源文献史料的范畴作了比较大的扩展,并对有关史料作了系统的钩稽辑录。

就范畴而言,历史史料方面已不再局限于陈志裴注,而延伸到了《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十七史详节》、《汉书》、《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文学史料方面,《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小说及唐诗宋词、变文、唐人小说、宋人笔记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戏曲方面涉足了水饰、参军戏、院本、南戏等领域;讲史话本除“说三分”、《三国志平话》外,《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也为学者所关注。

而史料钩辑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如朱一玄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辑录了明以前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文献资料三百余条(种);沈伯俊等编的《三国演义辞典》也对《演义》的本事原委做了提要钩玄;许盘清等整理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将《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比照⑤。

另外许多单篇论文的钩稽也颇多可取之处(详第二部分)。

其二,对“探源”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狭义的文献史料考索排比,而拓展至小说修辞、叙事艺术、创作心理、社会思想、时代因素、文化精神等层面。

如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详细考察了诸葛亮形象由历史人物演变到艺术形象的多重因子不断交合的过程;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运用历史、逻辑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三国题材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美学特征和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其对《演义》成书的影响;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学考察也拓展和深化了《演义》的溯源研究⑥。

《演义》的本事研究正在由比附经史、以史衡文的考索排比向注重作者主体性、创造性和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意涵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下面从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话本、时事风尚等方面予以概述。

(一)史志杂记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20世纪20年代以前,论者基本上都是把《演义》看成是陈志裴注的通俗化。

20年代开始,这种观念才逐渐改变。

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探讨。

陈周昌指出,集“三国”故事之大成的裴注比陈志对《演义》的影响更大。

李福清认为,陈志突出了众多人物的某一主要特征,而“裴注保存的许多史料,为民间说书人和罗贯中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周兆新、徐宗文考察了罗贯中利用陈志裴注的情况和具体方法⑦。

90年代末以来,研究视野更为宽阔。

如关四平认为,陈志求真的实录精神、求善的论断倾向、奇笔的文学色彩在史料、艺术精神、思想寄寓、表现艺术等方面为罗贯中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而裴注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褒贬方式的多样化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拥刘的理论武器。

2、《资治通鉴》、《通鉴纲目》明胡应麟已意识到《演义》有参考朱熹《通鉴纲目》的地方(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关羽秉烛”条)。

现代时期,《演义》借鉴《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基本成为共识。

如孙楷第说《演义》“引用史料,大抵以《通鉴》为主”。

80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前贤基础上作了具体探考。

刘知渐从文献流播的角度,小川环树通过对“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有关情节、细节出处的分析,苏兴通过对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扮演的角色的探源,王立兴通过版本题记和情节内容的比勘,关四平、纪德君等则从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外在结构体式、叙事艺术、语言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观念等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了《演义》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⑧。

3、范晔《后汉书》、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小川环树、李福清认为《演义》中荀得曹操赠空盒后服毒自杀、“连环计”等情节的有关细节参考了《后汉书》⑨。

长泽规矩也认为《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讲史是以《十七史详节》为蓝本的;小川环树也认为《演义》有的情节很可能是依据《详节》写成的。

但周兆新通过考辨,认为“《三国志平话》的某些情节,以及嘉靖本中相当多的情节和段落,并非来源于《详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本的‘论’、‘赞’、‘评’直接引自《详节》”⑩。

4、《史记》、《汉书》、《左传》及其他曲沐、赵清永、俞樟华等分别从英雄史观、叙事方式、人物描写、艺术风格,实录书文和评论人物的史笔等形式、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虚构等方面,具体考察了《史记》对《演义》成书的重要影响 λϖ。

苏兴则发现《演义》中曹操计赚徐庶的情节来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王陵传》 λω。

梅显懋从战争规律、战争描写、勇士形象、行人辞令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左传》的战争叙事笔法对《演义》的影响 λξ。

陈翔华认为“草船借箭”汲取了《新唐书・张巡传》中张巡“借箭”故事的有益成分和若干细节。

另外,辜美高、刘治立、王振星等分别考察了《英雄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傅子》、《战国策》等对《演义》的影响 λψ。

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演义》本事的考察视野。

(二)小说诗文1、小说这里的小说主要指魏晋六朝的古小说、唐人小说和宋代笔记载述。

另外,隋唐以前流传的野史传闻具有较明显的小说因素,在此并述。

《演义》与魏晋六朝小说的关系,明清以来直到现代的论者已有所发覆,只是多为片言只语。

60年代,李希凡认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涉及《演义》的故事片段大部分被综合采用在《演义》中了。

李福清也注意到了罗贯中广泛利用了《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中的小故事。

80年代以来,有关的探讨渐渐多了起来。

叶胥、丘振声等认为这些“文字简约”、“形象生动”、“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具有鲜明的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古小说是对陈志很好的补充,为罗贯中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

徐虎认为《世说新语》对《演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于洪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搜神记》对《演义》成书的影响 λζ。

关四平从超现实的神仙化、现实的奇异化、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三个层面分析了三国野史传闻的神奇化倾向对《演义》的影响。

关于《演义》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苏兴发现刘备入赘东吴时,诸葛亮授护行的赵云三个锦囊的内容、细节是从《太平广记》引的《逸史・李君》与《会昌解颐录・牛生》移植来的 λ{。

但迄今尚无其他专文对此方面作深入探讨。

宋人笔记方面,张蕊青从史料选择、思想倾向、历史见解、情节描写技巧等方面探讨了洪迈《容斋随笔》对《演义》的影响 λ|。

2、诗文丘振声认为,唐人咏三国故事的诗歌,是《演义》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叶胥等则认为,这些诗篇为《演义》直接提供的素材有限,但其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对《演义》作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λ}。

陈翔华认为,罗贯中描写诸葛亮及其故事,显然承袭了杜甫《蜀相》、《咏怀古迹》(五)与胡曾《南阳》、《泸水》、《五丈原》等诗意。

易重廉则认为,最先给三国故事定下拥刘反曹倾向基调的是胡曾 λ∼。

关四平分析了唐人咏三国诗的诗意美和蕴含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等对罗贯中的熏陶感染。

唐代文赋方面,一粟钩沉了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中“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记述,考察了与《三国志平话》及《演义》的内在联系。

李小荣又补充了一些唐代释家经疏中的材料 µυ。

宋元诗词曲文方面的研究文章也不多。

关四平分析了宋元咏三国诗中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并用、扬刘抑曹的道德强化、超然尘外的归隐倾向、重贤兴国的理想寄寓等对罗贯中的影响。

张蕊青讨论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对《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宴长江曹操赋诗”情节的影响 µϖ。

比照《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和近几年来发掘整理的大量唐宋金元文献资料,我们认为研究者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戏剧曲艺早在三国鼎峙之际,蜀中便有时事剧出演(《三国志・许慈传》载“效讼阋”事)。

到隋代,则有表现三国人物故事的“水饰”剧目(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出现的参军戏,也曾表现三国故事(李商隐《骄儿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