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15.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

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①曾诗借物喻人,状物讽世,借依仗东风之势便摇摆“猖狂”的柳条,嘲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之间自有清正之气,一时得志的势利小人一定不会长久存在;柳条在春天刚到的时候,叶子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依仗东风之势摇摆,气势猖狂,柳条只会将柳絮飞上天企图遮蔽日月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严寒霜冻的时候,它一定会枯萎。

②杨诗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

微风吹来,浅黄的柳条轻轻拂动,日光下,柳影“引”着柳条,柳条好似被引伸到百尺之长,这样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画面生动,甚是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喜爱,对春景的吟赏,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语言、意象等的能力。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错误,“柳条百尺拂银塘”是远景,“水中柳影引他长”是近景,因此是由远而近。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曾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柳芽新吐,其色淡黄。

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诗人托物拟人。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王士祯《秋柳》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王士祯《秋柳》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柳
(清)王士祯①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②。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③,
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
玉关哀怨总难论。

[注]①诗人生于1634年,清初杰出的文学家。

②白下门:即白门,古代指南京,这里指柳树。

③黄骢曲:指黄骢叠,曲调名,相传唐太宗爱马死后,命人谱成此曲。

1.请把颔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有人评价“这首诗有凭吊明亡的意味,但写得非常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理由。

答案:
1.柳树在往日里它高低起伏的身影象春燕一样活泼可爱,如今却在晚烟中开始憔悴了,满身上出现了印痕。

2.①从秋柳的意蕴看,其憔悴衰败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的灭亡;②从其他意象的特征来看,“残照”“白下门”“黄骢曲”等这些留存于记忆和感知中的模糊场景,隐约流露出感慨故明之灭亡的感伤。

③从表达情感的词语来看,“销魂”“愁”“哀怨”“梦远”等,隐含着对已逝明朝的感怀之情。

译文:
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高中语文高中古诗鉴赏之意象和典故含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古诗鉴赏之意象和典故含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诗典故专项练习K 甫-r 与知讪花柏花花丹花鹃 "!?邸si 梅松菊桃牡杨杜 凉 .. • • • .戋 .0 1 2 3 4 5 6 5678^091111111【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1. 冰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 月亮:对月思亲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 西安的渝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渝陵桥两边乂是杨柳 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渝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 之所。

4.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水边的送别之所。

:陆上的送别之所。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统竹乐《雨打芭蕉》,表: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象征高洁的品质。

:象征美人。

:寄寓富贯3:有飘零之意。

:杜鹃鸟俗称布谷,乂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柱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 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枉鹃高歌之时,正是枉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 鹃花那样寒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枉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 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乂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7.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B.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C.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白居易《杨柳枝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杨柳枝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注释:①一树句:棵棵柳树经春风吹拂,柳枝迎风飞舞。

②嫩于句:柳色嫩黄,其色嫩黄,其色似金,柳枝条条柔软如丝。

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春风千万枝,足见柳之繁茂。

嫩于金色软于丝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婀娜多姿。

金色,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了柳枝的孤寂落寞。

(2)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不平与惋惜。

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阅读练习二:1、诗中金色、丝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2分)2、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2分)3、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2.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

3.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

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

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

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

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

《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古诗情感意境分析练习(含答案)

古诗情感意境分析练习(含答案)

古诗情感意境分析练习1.(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答案】(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

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

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本文导航1、首页2、间接抒情3、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4、其他技巧很多同学反映高中语文比初中语文难学,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什么?怎样学?接下来将围绕这些问题讲解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诗词赏析题:《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

(4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2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2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答案:21.如何(1分)22.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3分)【推荐阅读:诗歌鉴赏方法分析】一、表达方式: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⑴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写景常用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白描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杨柳》习题答案

《杨柳》习题答案

《杨柳》习题答案《杨柳》习题答案在学习文学作品时,习题是一种常见的辅助学习方式。

而对于《杨柳》这篇经典的诗歌作品来说,习题更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杨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1. 诗中的“杨柳”是什么象征?答:诗中的“杨柳”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青春和生命的脆弱。

杨柳的枝条柔软婆娑,随风摇曳,正如人们年轻时的活力和朝气。

然而,杨柳的枝条很容易折断,也象征着青春易逝,生命脆弱的一面。

2. 诗人通过描写杨柳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诗人通过描写杨柳的柔软和婆娑,表达了对青春和生命的珍惜和感慨。

他意识到青春的美好和短暂,因此对生命充满了珍惜和敬畏之情。

3. 诗中的“绿丝”和“黄金”分别指代什么?答:诗中的“绿丝”指的是杨柳的嫩绿色枝条,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美好。

而“黄金”则代表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4. 诗中的“东篱菊”和“南园梨”有何寓意?答:诗中的“东篱菊”和“南园梨”是与杨柳并列的两种植物。

它们分别象征了秋季和冬季。

通过与杨柳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青春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5. 诗中的“萧萧”二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诗中的“萧萧”是形容杨柳的声音。

它表达了一种凄凉和寂寞的情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忧伤和沉思的氛围。

6. 诗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什么意境?答:诗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白鹭飞翔在青天之上,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和高远的向往。

7. 诗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是什么意思?答:诗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描写杨柳的花朵盛开的景象。

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感叹。

通过以上的习题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柳》这首诗。

诗人通过描绘杨柳的形象和景象,表达了对青春、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答案: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A.“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

D.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丌,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逻辑关系错误。

文巾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