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食用菌的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的栽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材,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本实验旨在探索不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生长条件,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为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菌种: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2、培养基质:木屑、棉籽壳、麦麸、石膏粉等。
3、栽培容器:塑料袋、塑料瓶、菌棒等。
4、消毒设备:高压锅、紫外线灯等。
5、其他工具:接种针、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过程(一)培养基质的制备1、按照一定比例将木屑、棉籽壳、麦麸等原料混合均匀。
2、加入适量的水,使基质的含水量保持在 60% 65%之间。
3、加入石膏粉,调节基质的酸碱度至 pH 值 7 8。
(二)装袋(瓶)与消毒1、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质装入塑料袋或塑料瓶中,装料要松紧适度。
2、装好后,用封口机或绳子将袋(瓶)口密封。
3、将装袋(瓶)后的培养基质放入高压锅中进行消毒,在 121℃下保持 2 3 小时。
(三)接种1、在无菌环境下,使用接种针将菌种接入培养基质中。
2、接种后,将袋(瓶)口重新密封。
(四)培养1、将接种后的袋(瓶)放入培养室中,保持温度在20 25℃之间,相对湿度在 70% 80%之间。
2、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3、观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五)出菇管理1、当菌丝长满培养基质后,将袋(瓶)移至出菇室。
2、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
3、及时采摘成熟的食用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不同菌种的生长情况1、香菇:菌丝生长较慢,但子实体较大,品质较好。
2、平菇:菌丝生长迅速,出菇快,但子实体较小。
3、金针菇:菌丝生长较快,子实体细长,产量较高。
(二)培养基质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1、以木屑为主的基质,香菇生长较好。
2、棉籽壳含量较高的基质,平菇生长旺盛。
3、麦麸比例适中的基质,金针菇产量较高。
(三)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1、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平菇栽培种接种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平菇栽培种接种的基本操作步骤。
2.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提高接种成功率。
3. 了解接种工具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二、实验原理平菇栽培种接种是将纯种菌丝接种到培养基上,使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菌种。
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确保接种成功。
三、实验材料1. 原种:平菇夏灰1号菌种。
2. 培养基:棉籽壳、木屑、麸皮、轻钙、磷肥等。
3. 接种工具:接种针、接种环、无菌棉球、酒精灯、75%酒精、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4. 实验室无菌操作台、无菌室、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按照配方称取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装入培养皿中,高温灭菌。
2. 无菌操作台准备:开启无菌操作台,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确保操作台无菌。
3. 接种操作:a. 打开无菌室门,戴好无菌手套,将接种针和接种环置于无菌室中。
b. 取出一瓶原种,用75%酒精棉球擦拭瓶口,打开瓶盖。
c. 将接种针插入原种中,取出少量菌丝。
d. 将菌丝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e. 用无菌棉球擦拭接种环,将接种环放入培养基中,使菌丝均匀分布。
f. 封闭培养皿,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4. 接种后管理:a. 保持培养箱温度在22℃左右,湿度在70%左右。
b. 每周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时剔除杂菌。
c. 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即可用于生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接种成功率:本实验接种成功率较高,菌丝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
2. 接种效果:接种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浓白,生命力强。
3.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本实验无菌操作严格,确保了接种成功。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平菇栽培种接种的基本操作步骤,提高了接种成功率。
2. 无菌操作是保证接种成功的关键,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 接种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为平菇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菌种。
七、实验建议1. 加强无菌操作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无菌意识。
蘑菇接种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蘑菇接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蘑菇的生长习性,提高对蘑菇菌种和培养基的认识,为今后蘑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材料:蘑菇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无菌水、生石灰、脱脂棉等。
三、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1)将蘑菇菌种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种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当菌落生长旺盛时,即可用于接种培养。
2. 接种培养(1)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到装有新鲜PDA培养基的试管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当菌丝长满试管时,即可进行转接培养。
3. 转接培养(1)将长满菌丝的试管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丝接种到装有新鲜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当菌落生长旺盛时,即可进行出菇培养。
4. 出菇培养(1)将长满菌丝的培养皿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丝接种到装有新鲜培养基的菌袋中,放入出菇室中培养。
(3)观察出菇情况,当菌丝长满菌袋,出现菇蕾时,即可收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种活化菌种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2. 接种培养接种后的试管菌丝生长迅速,菌丝呈白色,菌丝体粗壮,无污染现象。
3. 转接培养转接后的培养皿菌丝生长良好,菌落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4. 出菇培养出菇培养期间,菌丝长满菌袋,出现菇蕾,菇蕾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蘑菇接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了蘑菇的生长习性。
实验结果表明,蘑菇菌种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出菇效果显著。
在今后的蘑菇栽培中,应根据蘑菇的生长习性,优化接种和培养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室平菇栽培法班组姓名学号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掌握平菇基本栽培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平菇栽培中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及原理,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法等。
3.了解食用菌母种扩大繁殖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斜面母种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4.掌握平菇栽培中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出菇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1.平菇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均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
平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天到40天,栽培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本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装方法出菇。
2.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器皿及接种工具的消毒灭菌,是防止杂菌污染,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措施,灭菌和消毒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化学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在保持恒温的电烘箱中进行的,适用于各种耐热的玻璃器皿、棉塞、滤纸、以及不能与蒸汽充分接触的液体的灭菌.一般在160摄氏度持续1.5—2小时,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灼烧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火焰灼烧灭菌,酒精灯所用的酒精浓度要在百分之95以上.紫外灯灭菌是接种室(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次在使用前开灯20—30分钟.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核酸和酶发生变化而使细胞死亡,还可使空气中氧气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杀菌作用.因其透射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有效距离为1.5—2米,以1.2米内为最好.3.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和分离菌种时用斜面培养基,适用于一般食用菌的母种分离与培养用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配成后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4.食用菌菌种生产一般按母种——原种——栽培种进行。
母种数量少,要进行试管移接扩大培养才能进行生产。
5.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由原种扩大培养成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和验证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并为未来的商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平菇菌种:选取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害能力高的平菇菌种。
2. 培养基:主要由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混合制成。
3. 营养物质:包括石膏粉、石灰等,用于调节培养基的酸碱度和提供必要的矿物质。
4. 实验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湿度计、pH计、光照设备等。
实验方法:1. 培养基准备: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棉籽壳、玉米芯和木屑,并加入石膏粉和石灰调节pH值至6.5-7.0。
2. 灭菌处理:将准备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3.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平菇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在25-28℃,湿度在85%-95%,光照时间每天12小时。
5.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平菇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生长速度、子实体的形成时间、菌盖的大小等数据。
实验结果:1. 菌丝生长:接种后7天内,菌丝在培养基中均匀生长,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
2. 子实体形成:接种后15天,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生长迅速,菌盖直径平均达到5cm。
3. 产量测定:实验周期30天结束时,平均每瓶产量为250g,相比传统栽培技术提高了20%。
4. 品质分析:通过营养成分分析,新栽培技术下的平菇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最新平菇栽培技术的有效性。
新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为平菇的商业化栽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栽培条件,探索更高效的栽培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
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

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引言:平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本实验旨在研究平菇的栽培方法和生长条件,以期为平菇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一、平菇的生态特点平菇属于真菌门,是一种典型的子囊菌类。
其生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宜生长温度:平菇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其中20摄氏度是最佳的生长温度。
2. 光照条件:平菇对光照要求不高,适宜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生长,但过强的光照会抑制平菇的生长。
3. 湿度要求:平菇对湿度要求较高,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90%。
4. 通风条件:平菇对通风要求较高,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二、平菇的栽培方法1. 培养基的制备:平菇的培养基一般采用秸秆、麸皮等有机物质进行配制。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调节酸碱度和湿度等因素,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2. 菌种的接种:将培养好的平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拍实,保持湿润环境,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3. 生长环境的控制:栽培平菇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
可使用温湿度控制设备和通风设备,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 生长周期的管理:平菇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0-30天,需要定期检查和管理,包括及时补充水分、控制病虫害等。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本实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具体操作如下:1. 制备培养基:将秸秆、麸皮等有机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后,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待冷却后调节酸碱度和湿度。
2.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平菇菌种均匀撒在培养基上,轻轻拍实,保持湿润环境。
3. 生长环境控制:调节温湿度设备,保持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同时,保持适当的通风,保证空气流通。
4. 生长周期管理:每天定时检查培养基的湿度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在生长过程中,注意观察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20天的培养,平菇开始出现菌盖,并逐渐长大。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菌丝体的接种和培养,探究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了解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并研究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培养条件。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用菌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栽培基质(如稻壳、麦秸、木屑等)- 培养皿或培养箱- 实验工具(如喷雾器、塑料薄膜等)2. 实验方法:1) 准备培养基质:将稻壳、麦秸或木屑等材料进行破碎和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2) 接种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质上,并用喷雾器喷水保持湿度。
3) 培养条件控制:调整培养箱或培养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 观察生长情况:每天、每个阶段都要观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丝体的扩张、菌盖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等。
5) 收获和保存:当菌盖完全形成并有成熟的子实体时,可以进行收获,注意保存采集到的菌体以备以后的研究或食用。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讨论:1. 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培养基质的要求不同。
例如,平菇适合在稻壳上生长,香菇和金针菇适合在木屑上生长。
同时,对于培养基质的处理也很重要,破碎和处理能提供更好的通气性和湿度,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
2.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湿度在70-9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3. 光照条件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光照的需求也不同。
有些食用菌需要光照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而有些则需要暗处或弱光照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光照条件来增加菌体的产量和品质。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食用菌的培养成功与否,与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密切相关,同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也会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平菇栽培实验报告

平菇栽培实验报告平菇栽培实验报告引言:平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药用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平菇的栽培方法与环境要求,以期为平菇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平菇菌种、菌袋、培养基、水源等。
2. 方法:(1)菌种接种:将平菇菌种均匀撒在培养基上,用清洁的手套轻轻拍打培养基,使菌种均匀分布。
(2)菌袋灭菌:将装有培养基的菌袋放入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处理。
(3)菌袋接种:将灭菌后的菌袋取出,待温度降至适宜接种温度后,将菌种均匀撒在菌袋中。
(4)培养条件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定期给予适量的水分。
二、结果与分析1. 发芽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到平菇的发芽率较高,约为80%。
这说明菌种的质量良好,适宜的培养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2. 生长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平菇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从初次接种到菌丝长成菌盖,大约需要10-15天的时间。
这表明平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适应性强。
3. 菌盖形态:平菇的菌盖呈圆形或半圆形,色泽呈乳白色或浅黄色。
菌盖的直径约为5-10厘米,表面光滑,质地柔软。
这些特征是判断平菇成熟度和可食用性的重要指标。
4. 营养成分:平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经过实验检测,平菇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0-25%,维生素B族含量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
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论与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平菇的栽培方法与环境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平菇的栽培主要依赖于菌种的质量、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的控制。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平菇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无法全面考察各种不同因素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其次,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室平菇栽培法班组
姓名学号日期
成绩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平菇基本栽培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平菇栽培中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及原理,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法等。
3.了解食用菌母种扩大繁殖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斜面母种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4.掌握平菇栽培中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出菇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
1.平菇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均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
平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天到40天,栽培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本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装方法出菇。
2.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器皿及接种工具的消毒灭菌,是防止杂菌污染,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措施,灭菌和消毒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化学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在保持恒温的电烘箱中进行的,适用于各种耐热的玻璃器皿、棉塞、滤纸、以及不能与蒸汽充分接触的液体的灭菌.一般在160摄氏度持续—2小时,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灼烧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火焰灼烧
灭菌,酒精灯所用的酒精浓度要在百分之95以上.
紫外灯灭菌是接种室(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次在使用前开灯20—30分钟.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核酸和酶发生变化而使细胞死亡,还可使空气中
氧气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杀菌作用.因其透射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
面的灭菌,有效距离为—2米,以米内为最好.
3.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和分离菌种时用斜面培养基,适用于一般食用菌的母种分离与培养用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配成后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4.食用菌菌种生产一般按母种——原种——栽培种进行。
母种数量少,要进行试管移接扩大培养才能进行生产。
5.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由原种扩大培养成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
一般用瓶装或塑料袋装,灭菌压力和时间相应延长。
三、实验器材
1.材料: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75%乙醇溶液、麦粒、棉籽壳、石膏粉、碳酸钙、麦麸
2.器具:锥形瓶、棉塞、超净工作台、烧杯、量筒、漏斗、天平、铁架台、纱布、药匙、PH实纸、接种铲、酒精灯、聚丙烯塑料袋、小试管、牛皮纸、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四、实验过程
1、10月7日
①准备干净的一只试管和一个锥形瓶,贴上标签并制作两个与试管和锥形瓶
相配套的棉塞。
②配置PD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 2500克
葡萄糖 250克
琼脂 250克
水 12500克
自然PH值
按上述配料加,用小火加热并用搅拌器不断搅拌。
③分装:将培养基在凝固前进行分装,一般到试管的1/5至1/4左右,分装完后加塞用牛皮纸包扎好。
④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打开灭菌锅盖,向锅内加入适量的水。
将待灭菌物品放入锅内,然后价盖旋紧螺旋,使蒸气锅密闭;
打开放气阀加热。
自开始产生蒸汽后10分钟左右关紧放气阀让温度随蒸汽压力增高而上升,最后在115℃下,维持30分钟。
停止加热,待压力降至5磅以下时,放气,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
⑤制试管斜面:灭菌完毕降至60摄氏度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是斜面为试管长度的1/2。
⑥无菌检查:将斜面培养基放置于37摄氏度温箱内,培养24小时,若无菌长出,可存备用。
2、10月14日:
①超净台提前擦干净,紫外灯杀菌,通风打开10分钟后可以操作;
②接种菌丝型平菇母种扩大培养:
左手持试管,右手持接种工具,拔去棉塞后用酒精灯封住管口
将母种用接种铲切成厘米宽长条,深度约占培养基2/3,再用接种锄切成宽厘米的正方形小块接种到空白试管中央,菌丝面朝上,使之紧贴于培养基斜面上。
置于25℃至27℃恒温箱中培养,当菌种块上菌丝萌发后可将温度降至2到3℃。
当菌丝长至斜面培养基长度的4/5时可停止培养放恒温箱中培养。
3、10月21日:
①配制麦粒培养基(即原种培养基):
麦粒 2500克
蔗糖克
碳酸钙克
水 6250克
②将麦粒培养基装到锥形瓶中(约占锥形瓶的一半,不可太满),加棉塞包扎后灭菌,灭菌条件一般采用公斤/平方厘米,—小时。
4、10月28日:
①原种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取斜面母种,切取平方厘米大小斜面菌种一块放置于上述配置的麦粒培养基上,并使菌种埋在培养基中。
接种后,用酒精灯灼烧瓶口、棉塞,用棉塞塞住瓶口,并用绳将牛皮纸扎在瓶口上。
②原种培养:接种后的原种的培养瓶,要及时移入25℃至27℃恒温培养箱或培养室中;菌种培养初期,每天检查染菌情况,污染的瓶袋要及时发现处理;适龄的菌种为菌丝长至5—10天室最适于扩大生产的;培养过程中,除
对温度的要求较直接外,其余对培养室的湿度,通风条件等都是间接的,只要做到基本恒温,对湿度、空气、光线等培养条件只要做到一般性的综合调节就足够了。
5、11月4日:
①配制棉籽壳培养基(即栽培种培养基):
棉壳 98%
石膏粉 1%
蔗糖 1%
含水量 60%—65%
按配方用量分别称取所需各种原料;
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以指缝中由水外渗而不往下滴为适宜,没有水渍为过干,由水珠连续淌下为过湿。
可用加水、嗮干或加料的方法调整。
②装袋培养基配制好后,装入塑料袋中,在装的过程中插入一根小试管直达瓶底或至培养料4/5处(目的是增加袋内氧气,固定菌种和有利于菌丝沿着洞穴向下蔓延),注意装袋袋料保持一致均匀,手握时由弹性,不下陷,不要太松或太紧,及时扎口,仔细检查防止破损。
③包扎后灭菌:灭菌条件与原种灭菌条件同。
6、11月11日:
①栽培种接种:采用直接在接种穴内灌满的接种方法,在其表面也撒些菌种碎屑,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②恒温培养3周(要求与菌种的原种培养条件相同),菌丝即长满塑料袋,
已分化出子实体原基。
7、12月2日:
带回寝室培养:打开塑料袋口,或将塑料袋口剪破摊开,同时注意环境喷雾保湿,加强通风换气。
待菌盖长至玉米粒大小后,才开始向子实体上喷少量雾状水,随子实体上大,逐渐增多喷水量和次数。
8、到菌菇体成熟时采收,一般鲜销的平菇在其成熟期的初期和中期采收。
通常一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轻轻拧下,但切不可硬拔,以免将培养料带起,影响下潮出菇。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2月19日采收得到生长尚未成熟的平菇子实体。
具体过程中:
1.母种扩大培养后的菌丝从外观看,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富有弹性,生长整齐,不产生色素,菌种无杂菌污染且无杂色出现;
2.原种培养得到的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到最锥形瓶底部;
3.栽培种培养得到的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到袋料的底部;
12月10日:子实体早期生长在培养基的周围,不规则分布。
12月12-13日:菇体发育成熟的初期和中期,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菌盖平滑完整无开裂,菌盖边缘韧性好,菌肉厚实肥嫩,菌柄中实柔软。
六、实验分析及注意事项:
实验分析:实验做的不是非常成功,由于培养时间不足,长出的菌菇尚未完全成熟。
在母种、原种培养时做到没有让菌种污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步骤,所以在得到菌种时都是好的菌种。
在出菇期的培养,控制了培养基的湿度、光照、温度等,每天检查湿度及生长状况。
注意事项:
①在母种、原种、栽培种接种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方法进行,接种工具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后,须在试管壁上冷却下在切割菌种,否则菌丝被烫融影响菌种恢复。
尽量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
②保藏的母种在接种前应进行认真检查是否由污染现象,已污染杂菌的母种不能用于扩大培养。
③掌握好菌种的适龄期,适龄菌种为菌丝长至瓶底后5—10天,最适于扩大生长,此时为菌丝生长处最佳生长期,适应性强。
④供制种的麦粒最好是储存一年左右的陈麦粒,新麦制种菌丝吃料慢长势弱;煮熟麦粒是制种的关键,要掌握熟而不烂,表皮不破,没有淀粉渗出。
⑤出菇期管理要点:
首先:刺激子实体的发生可通过增进散射光,延长光照时间;加大昼夜
温差;保持较湿润环境的方法。
其次:提高成菇率主要是喷水和通气环节上,桑葚期时千万不要喷水,只有当菌盖长到1—2分硬币大小时才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培养料湿度适当喷水,喷水后要适当加强通风,喷水时间一般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进行。
⑥转潮管理:第一批菇采收后,不要马上喷水覆盖,要让料面露干4—5天,然后重喷一次水覆盖,保持湿润,批蕾萌发,原基形成后转入出菇期管理,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