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后古诗重点句+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xx》xx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好象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出泰山神奇秀丽。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一个“割”字,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雄心壮志。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赏析:“xx青未了”。
答:“齐鲁青未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望”字,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绵延、高大。
“青”是青翠的山色,“未了”是写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现出泰山绵延,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
《春望》xx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表现了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1】归园田居1.本诗的是东XX 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呈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愿'指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躲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躲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
我们好象观察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中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闲逛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使至塞上1.本诗的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王维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似乎"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方,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班级:姓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作品】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重点词语】东皋:作者弃官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徙倚:徘徊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
采薇:采食野菜。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运用互文的手法。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引用典故,诗人看到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不禁想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
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奇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或开阔的胸襟)。
【课后题】本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变式设问:请分析颈联“诗中有画”的特点)?[答案] 第一问:一个“孤”字写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写孤烟之高,景物劲拔坚韧,“圆”字写落日之低,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写沙漠景象的雄浑开阔,含蓄表现了诗人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
第二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③色彩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1.《使至塞上》中诗人前后感情变化显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见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心中产生郁闷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②诗人见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奇壮丽之景,又听闻前线传来的捷报,个人失意的情绪被冲淡,转而产生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对偶,比喻,②以“征蓬”“归雁”来比喻诗人,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③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失意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1. 诗句背诵。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字词解析。
-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 “薄暮”:傍晚,这个词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就像一天快要结束了,人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多愁善感起来。
- “徙倚”:徘徊的意思。
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该依靠什么,内心很迷茫呢。
- “采薇”:用典,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这里诗人说“长歌怀采薇”,就是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有点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虽然和伯夷、叔齐情况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内心孤独的体现。
3. 诗歌赏析。
-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并且通过“徙倚欲何依”写出了诗人的彷徨心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傍晚了,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心里空落落的。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写景的名句。
诗人眼中看到的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一座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
这景色看起来很美丽,但其实透着一种萧瑟和孤寂。
你想啊,满眼都是秋天枯黄的颜色,还有那即将消失的落日余晖,就像美好的东西正在消逝,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了牧人和猎人都回家了,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诗人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还是孤零零的。
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说周围看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的隐士。
这就把前面那种孤独的情绪推到了极致,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只能到古代去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1. 诗句背诵。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