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2讲等待戈多(节选)教案人教版
12.等待戈多(节选)-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12.等待戈多(节选)-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等待戈多(节选)(爱尔兰)贝克特教学目的:5.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6.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7.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8.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由《变形记》的怪诞内容引入到荒诞派戏剧,再引到《等待戈多》。
二. 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
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
可能猪也会如此。
”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
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
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
”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剧本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
(3)欣赏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比较分析法,将《等待戈多》与其他戏剧作品进行对比,挖掘其独特性。
(3)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剧本所表现的人类对希望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2)认识剧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理解其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人物形象、情节脉络和主题思想。
(2)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剧本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的解读。
(2)分析剧本中的深层主题和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播放与剧本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实践活动:(1)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2)开展情境模拟,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内涵。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剧本内容,分析主人公维克多和艾丝特的性格特点。
2. 谈谈你对剧本中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的理解。
3. 试述剧本《等待戈多》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剧本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在未来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剧本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等待戈多》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背景,认识荒诞派戏剧的创作规律以及本剧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显著地位。
2、培养对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客观的评价观,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以表达与交流为依托,调和准高三年学生在升学压力下的心理需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二. 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
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
可能猪也会如此。
”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
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
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
”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
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作者贝克特的基本情况。
分析剧本的结构特点和象征意义。
深入解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领会戏剧所传达的荒诞派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1.2 教学内容剧本简介与作者介绍。
文本细读与分析。
人物性格分析。
戏剧主题探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角色朗读法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戏剧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等待戈多》剧本的结构特点。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剧本所体现的荒诞派哲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对剧本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将戏剧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等待戈多》的背景及作者贝克特。
分角色朗读剧本选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讨论剧本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荒诞性。
4.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剧本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五、课后作业阅读整部《等待戈多》,了解全剧的情节发展。
写一篇短文,分析自己认为的剧本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或对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剧本主题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学生能准确描述《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分析并解释剧本中的象征和荒诞性。
学生能就剧本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6.2 评价方法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等。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包括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小组活动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等待戈多》全文。
贝克特的其他作品选读,以便学生比较和拓展。
7.2 多媒体资源与《等待戈多》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演出视频或纪录片。
贝克特的访谈或讲座视频。
等待戈多(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邓浩(爱尔兰)贝克特教学目的:5.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6.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7.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8.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由《变形记》的怪诞内容引入到荒诞派戏剧,再引到《等待戈多》。
二.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
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
可能猪也会如此。
”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
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
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
”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
高中语文 12 等待戈多(节选)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2 等待戈多(节选)积土成山长河浪花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所期待,或是理想的实现,或是亲人的到来,或是友情的获得等等,但是你曾经有过连自己都不明白是什么的一种期待吗?萨缪尔·贝克特笔下就有这样的人物。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年),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贝克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著名“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乔伊斯的秘书,并受其影响。
贝克特1937年定居于法国巴黎。
他目睹了人间的各种荒谬和不幸后,决定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
在生活中,他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因而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贝克特于20年代末就开始文学创作。
早期创作的作品如长篇小说《莫菲》等具有现代派的特点。
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的杰作让贝克特蜚声西方文坛的是他的戏剧创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
其主要作品有《剧终》《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喜剧》等。
易混易错知识点1.易读错的字墩.(dūn)靴.(xuē)咀嚼.(jué)窥.(kūi)忏.(chàn)嬉.(xī)笑眺.(tiào)症.(zhēnɡ)结祈祷..(qídǎo)2.注意下面词的解沉吟:①低声吟咏;②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窥视:窥探。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痛心。
②向神父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症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
3.成语积累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
焦点访谈1.学生:请问老师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怎样理解?老师:舞台说明中显现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暮霭,荒野中的一条小路,光秃的枯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这些不仅给观众带来荒原般的气氛,也反映了作者所要反映的剧本思想:人们处于绝望的边缘,内心也是一片荒漠。
等待戈多(节选)高三语文教案示例一 人教版 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示例二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1、中国荒诞的事特别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七十年代个人崇拜。
2、从《秃头歌女》情节介绍。
3、贝克特简介: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二、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
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第二课时一、导语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戏剧流派等。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
3. 提升学生对现代主义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
b. 学生自读剧本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
c.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的特征和性格。
d. 教师讲解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创新之处。
2. 第二课时: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主题思想。
b.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c. 教师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
d.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程度和思维深度。
2. 学生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和人物分析的写作作业。
3. 课堂小测:评估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剧本《等待戈多》的节选文本。
2. 关于剧本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介绍。
3. 相关现代主义戏剧理论的参考资料。
4. 书写工具和投影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介绍剧本背景和作者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时,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开放性的讨论。
3.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简单化的解读。
九、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个剧本中的人物,深入分析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2讲等待戈多(节选)教案人教版[导学新概念]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 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
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
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
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
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
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
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
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291页]《等待戈多》剧情: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
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xx年版,290—291页][教学设计ABC]设计A教学过程一、学生排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二、品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围绕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来展开剧情,揭示戏剧冲突。
精疲力竭的爱斯特拉冈“使劲往下”脱靴子,“使尽平生之力”脱下后,往靴内又瞧又摸。
弗拉季米尔也脱下帽子又瞧又摸。
两人各自反复做着无聊的动作。
他俩人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生活,两人都有过上吊的想法……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的遭遇,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三、鉴赏: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指导学生在熟悉全剧剧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明确:《等待戈多》的中心是“等待”。
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脱浑浑噩噩的悲惨处境。
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因为他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戈多的本性就是“不来”。
所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等待是虚幻的、荒诞的、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同时又是无奈的。
除了等待,他们别无选择,不仅活着没有意义,连自杀寻死都不可能。
即使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们还得继续等待下去。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设计B比较阅读比较《等待戈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具有高度的象征性。
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至于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中说出来了。
”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
此外,剧中单调、重复的场景与情节,则象征着生活的停滞、枯燥、繁琐与乏味。
整部戏就是通过人物、情节、动作、对话与场景的象征性来强化它的象征性主题。
《等待戈多》与传统的戏剧迥然不同的还在于它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合乎逻辑的对话,没有生动活泼的动作,没有鲜明的戏剧冲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剧结构散漫,有些支离破碎,仿佛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连缀而成,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表演程式。
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C拓展训练课下阅读《等待戈多》全文,围绕剧本的主题或写作特色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①把握作品,深入分析,作出评价。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700字。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3讲百年孤独(节选)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3.分析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4.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由现实主义创作引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二.介绍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
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
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
此后,居民大量外迁。
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
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
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
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
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
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
12岁时,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
18岁后在波哥大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
1948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久进报界工作。
1954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
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他曾到过意、法、英、苏、波、捷、匈等国。
1959年回国,担任古巴“拉丁社”驻哥伦比亚办事处的负责人。
1961年任该社驻联合国记者,后迁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伦比亚。
为了抗议军人政权,他曾于是年举行“文学罢工”。
1981年受军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
1982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从事文学创作。
当年因《百年孤独》的成功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担任法国—西班牙语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还有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中篇小说《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枯枝败叶》《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长篇小说《恶时辰》《家长的没落》(197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