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迢迢牵牛星》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17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17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7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培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4、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5、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1、总结课外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理解本诗的主旨情感,认识叠音词的作用,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完成“训练学生朗诵的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的总结点拨以及诵读示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小组合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首先,全班按学习成绩分成十三个学习小组,每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时,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包括:资料搜集、整理观点、发表观点和总结观点等),然后再自由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由同学和老师进行客观评价。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按新课标要求,采用这种新型学习方法,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获得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教学难点则是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总结和点拨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7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1粤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7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1粤教版必修1

迢迢牵牛星学情分析:学生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是很了解的,所以我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导入,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本课内容的理解上障碍不大,不过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则需引导方能更好的把握。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重点: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难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PPT展示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学生读一遍。

总结其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再让学生站起来讲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此处老师展示3张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讲述。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qí)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该诗句虽然将两星拟人化,但并未形成任何故事情节。

到了东汉,人们才把织女和牵牛看成是夫妻,并给他们的爱情染上一层悲剧的色彩。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东汉诗人眼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内容梳理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

要求:勾勒画面,复述情节。

(把握环境﹑人物﹑事件﹑原因)2.想象诗人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里遥望夜空,看见了两颗明亮的星(此处展示银河的图片)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为拟人,突出描写对象。

紧接着,焦距拉近,诗人给了河汉女一个特写。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解释“弄”字,表明织女并不认真织布。

再问,弄机杼的结果是什么?原文找。

终日不成章。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夜以继日织布尚且三日断五匹,传说织女是天地间最会织布的女子,能织出天边最美的云彩,还能随时间、季节发生颜色变化,为什么如今连一个凡间女子也比不上,终日都不成章呢?原文找原因。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7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3粤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7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3粤教版必修1

迢迢牵牛星【教材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这些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思妇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中下层士子的对人生的辛苦和命运的不满、悲叹以致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动荡、离乱的时代风貌。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学生刚上高中,对诗歌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只会听教师讲解,不会自己分析。

《迢迢牵牛星》属于古体诗,阅读难度不大;通过学习本诗,将使学生初步体会高中诗歌鉴赏的方法,感悟诗歌情感;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进而阅读名家名篇。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趣盎然的语言。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品味诗中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这首诗中的叠词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神话传说导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哪些经典的故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国四大爱情悲剧):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

下面我们来阅读和感受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分享译文,展示佳作。

三、细品语言,赏析形象古人对此诗评价甚高,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你觉得好在哪里?以一二句为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处?互文,描写了牵牛星和织女星遥远灿烂的形态。

由景到人,牵牛星好比是远在他乡的游子,织女星皎洁明亮,让人想到女性之美。

分组讨论。

小结:全诗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内心痛苦的织女,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分离之苦。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7【教学设计】《迢迢牵牛星》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7【教学设计】《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

《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互相交流诗歌的意思;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2、学生朗读诗歌,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五言诗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欣赏图片并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所收集,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为主要主题,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

2、背景介绍:《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迢迢牵牛星》叶雯秋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迢迢牵牛星》叶雯秋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迢迢牵牛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理解《迢迢牵牛星》中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3感受叠字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感受故事中的思念之情2理解叠字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

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

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

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最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们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

害得我们的织女啊,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初步感知文章:1.录音示范(听后不作评价,只求留下初步印象)2.自读《迢迢牵牛星》诗三遍要求:第一遍正字正音,第二遍疏通字面意思,第三遍想象画面3.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提示:(根据原诗思路和视角)远远地望着那颗耀眼的牵牛星,再看看旁边那颗皎洁的织女星。

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伸着纤纤细手,噼里啪啦、毫无心思地拨弄着那织布的梭子。

眼泪伴随泪水,叹息声伴随机杼声。

一天了,没织成一匹完整的布。

银河的水又清又浅,我和她相隔又有多远呢?咫尺见,却只能隔河相望。

4.请学生根据描述的画面,朗读诗歌。

三、鉴赏品味1、赏析织女的形象勤劳美丽愁容满面泪落如雨痛苦思念2、品析诗中叠字的作用“迢迢”写的是星空的距离,写出了牵牛星的招摇悠远;“皎皎”写的是星空的光线,写出了织女星的光彩照人;“纤纤”写的是手的形态,写出了织女的手的纤细动人;“札札”写的是织机的声音,写出了织布的繁忙;“盈盈”写的是水的形态,写出了河水的清浅;“脉脉”写的是对望的眼神,写出了两人的相思之苦。

粤教版必修1《迢迢牵牛星》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迢迢牵牛星》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迢迢牵牛星》评课稿一、文本背景介绍《迢迢牵牛星》是粤教版必修1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织女相恋相隔两地的故事。

这一课文以精美的插图和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经典的爱情传说。

本文评课稿旨在对该课文进行详细分析,突出其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

二、课文分析1. 故事情节梳理《迢迢牵牛星》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后被嫦娥王母分隔两地的故事。

牛郎织女分别住在银河两岸,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他们才能相会。

2. 文化内涵解读《迢迢牵牛星》的背景是农历七夕,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爱情的崇尚和思念的饱满表达。

3. 课文语言特点分析该课文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

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古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浪漫。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故事;2.掌握部分古代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浪漫情怀。

四、教学重点1.教学要点一–详细解读《迢迢牵牛星》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爱情内涵。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要点二–引导学生认识农历七夕的传统文化背景,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迢迢”、“牵牛星”等,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传统七夕节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对爱情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论他们对七夕的了解和感受。

2.阅读课文–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词语表达。

–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培养语感。

3.分析课文–通过分组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4.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古代爱情故事,并进行分享。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完美版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完美版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各位,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

《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迢迢牵牛星教案1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迢迢牵牛星教案1

《迢迢牵牛星》1、解题《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诗歌鉴赏: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牵牛和织女的故事。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系牛郎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

《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

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

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

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

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

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

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名师一号》P110页第三题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

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对《古诗十
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

完成《名师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