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_花开时节动京城_唐诗与牡丹文化_付先召

合集下载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古有传说,牡丹与太阳同起,牡丹象征着中国的精神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关怀,也是一种爱,是优雅、端庄、豪迈、洒脱等情怀体现。

下面就来解读《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诗文起源于清朝宣和年间,清代诗人沈允芝创作了这首《唯有牡丹真国色》。

篇章结构由四联诗组成,第一联描绘牡丹花开:“国色天香四海通,千里傲霜更嫣红”,表达牡丹花开时的灿烂绚丽,洋溢四海的浪漫气息;第二联描绘牡丹花谢:“千里同休万里梦,只多情恨不多情”,表达牡丹花谢时芬芳弥漫,伴随着多情多愁的苦涩情感;第三联描绘牡丹花香:“万里芳踪一夜空,隔山抚断古今言”,表达牡丹的芬芳在漫漫的长夜中依然被传达;第四联描绘牡丹的伟岸:“疑是神仙花留香,芳艳容华恒久存”,表达牡丹的优雅气质,久负盛名,芳艳容华永久不变。

诗意分析,本诗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牡丹的国色天香,诗中通过一系列的比喻,以及“四季花开不穷”“千里梦花万里情”等几句象征性的词句,强调牡丹花开时的灿烂夺目,洋溢四海的浪漫气息,抒发了作者对牡丹的崇拜之情。

诗歌结构构造:本诗以四联诗形式展开,每一联皆以“国色”为主题,以牡丹象征中华文化。

四联诗采用八句易言字韵,将牡丹开花、谢花、香气和伟岸组合起来,以诗的芳馨和精神结构表达了牡丹的国色。

文化解读:牡丹被认为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象征着优美,芳馨,象征着优雅,庄严,象征着正直,诚实,象征着勤奋,智慧。

牡丹的花语也是“纯洁、贞洁、贤慧”,在传统文化中,牡丹作为一种含蓄的象征,常常用来象征一个严谨,优雅,端庄,有智慧,有忠诚,有爱心,有强大精神和深远前瞻性的人。

结论:牡丹是一种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植物,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牡丹,保护它,让它在此时此刻永久存在。

《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1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牡丹》赏析2牡丹芳唐代: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赏牡丹 刘禹锡 咏物诗四首

赏牡丹 刘禹锡 咏物诗四首

赏牡丹刘禹锡〔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10首牡丹的诗句

10首牡丹的诗句

10首牡丹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10首牡丹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牡丹的10首诗1、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妩媚明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干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很多的人来观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2、咏牡丹宋代:陈与义 1自胡尘入汉关,10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10年了,回望家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年轻不堪,今日,我独自1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观赏着盛开的牡丹。

3、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当把全部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4、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孤独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落泥土中。

译文:暮春季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怀她孤独凄凉的境况。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落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5、牡丹唐代: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刘禹锡《赏牡丹》

刘禹锡《赏牡丹》

刘禹锡《赏牡丹》刘禹锡的诗词《赏牡丹》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

(芙蕖:荷花。

净:洁净。

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

(动:振动、轰动。

)解读: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

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

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

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

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

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

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

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

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

芍药和荷花这些此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发显得气质华贵、风姿卓绝。

评价完芍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什么意思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什么意思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什么意思在古代文人眼里,诗中必有酒,无酒之诗不神圣。

但除了酒,诗人也对花情有独钟。

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闲适悠然、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爱梅,如醉、如痴、如狂。

简直是人花如一,十分痴迷。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而周敦颐独爱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他视莲为真君子。

但我们今天的主角,大诗人刘禹锡却偏偏爱牡丹。

虽说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把牡丹比做花之富贵者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不屑和鄙夷。

但是刘语熙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心情。

我只是喜欢牡丹,我只是喜欢赞美它。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在浑侍中家见过牡丹,觉得天下牡丹都不用看了。

刘禹锡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文人们不喜欢的俗艳牡丹,他却赞为“真国色”。

而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蕖,竟言其“净少情”。

可见,刘禹锡的心性,对牡丹是如此多情,哪怕留情者不被人看好,他也不遗余力欣赏,怜爱。

刘禹锡也是唐朝众多诗人中最有个性,也最独特的一位诗人,而唐朝的诗坛,“诗豪”这个响当当的名号也非刘禹锡莫属。

他就像诗坛的英雄,铁骨铮铮,不屈不挠。

无论朝廷的达官贵人如何折磨他,攻击他,刘禹锡都不会低头,也不会沉默。

他从来不把它们当回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权贵,他都可以把它当作讽刺。

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也常被小人算计,特别是“永贞革新”后,他被贬到外省,但依旧个性十足。

他从被贬之地回到长安,与友人到玄都观游玩,则写下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于刘梦得看来,千树桃花不过是权贵们在朝廷中安插的心腹,根本不值一提,当然,他因为这首《游玄都观》再次被贬,可是,刘禹锡又何尝放在眼中?他一生宦海浮沉,多遭贬谪,却从未低头,“二十三年弃置身”,他仍旧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赞牡丹的诗

赞牡丹的诗

1、唐代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主题: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虽然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

2、宋代陈与义《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主题: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3、唐代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主题:这首诗通过写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闲雅安静的气度及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

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

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4、唐代鱼玄机《卖残牡丹》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译文: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赏牡丹刘禹锡

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是出自刘禹锡所写的《赏牡丹》,《赏牡丹》歌颂的是传统的名花牡丹。

那么,《赏牡丹》到底是怎样一首诗篇呢?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妖:艳丽、妩媚。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唐朝时期,洛阳为东都,两京之一。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诗与牡丹文化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付先召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院牡丹诗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牡丹诗从多个侧面映射出牡丹文化的内涵。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牡丹的诗歌。

这些诗歌或是唯美的/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0(1);或是叙述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0(2);或是担忧的/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0(3);或是落寞的/他皆宴牡丹,独又出长安0(4),,这些诗歌从多个视角真实记载了唐代牡丹文化,值得我们深入其中,斟酌体味。

一.自然美之描述诗人们歌咏牡丹,首先是从栽培牡丹的自然之美开始。

牡丹枝繁叶茂、花朵硕大、色彩绚丽、芬芳馥郁,让诗人们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很多牡丹诗就着眼于牡丹色、香、型的描绘,巧词丽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花色上来看,唐代牡丹已呈现出了多种颜色。

从诗人的描述中,出现最多的是白、粉、紫、红等色。

如王贞白的/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0(5)写白牡丹;如/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0(6)写牡丹由初开粉红后转为紫红的变化;如/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7)0写诗人夜晚赏红牡丹;如/长安年少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8)0写长安人到街西争赏紫牡丹的情景。

由此可知,唐代牡丹已经具备了牡丹色系中的基本花色,并开始幻化出其近似色。

这些都为后代牡丹花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牡丹虽有多种颜色,但时人的喜好是有所选择的。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0。

(9)可见白居易怜爱白牡丹。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0(10)当时人们更喜欢色彩浓烈的牡丹如红、紫,且这种牡丹价格昂贵/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0。

(11)白牡丹与深色牡丹相比显然要便宜很多,如张又新在5牡丹6中写道:/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0(12)而唐人之所以喜欢色彩浓烈的牡丹盖与唐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牡丹不仅花色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还奇香无比。

牡丹花开时节,流香吐馥,芳馨袭人,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

不少诗歌对牡丹之/香0颇有赞誉。

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0(13)传遍千古,亦是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0的由来。

文人用各种手法写牡丹花香的感受,常用其香对比其色。

如王建的5赏牡丹6:/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0(14)牡丹的香气能迫使以香著称的苓菱萎死,其色之艳令杜鹃枯萎。

温庭筠的5牡丹二首6:/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

0(15)用蜂、蝶的举动使牡丹的香、艳跃然纸上。

又如李山甫赞道:/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0。

(16)诗人的描述似乎使我们也感受到了牡丹的异香。

有诗人赞牡丹为凝香、冷香、馨香。

李白在5清平调三首6里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0;(17)薛能的5牡丹6称:/浓艳冷香初盖后,好风乾风正开时0(18);唐彦谦的5牡丹6:/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0(19)。

牡丹的色艳、奇香正如皮日休在5牡丹6中夸赞:/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0(20)!除了色艳和奇香外,牡丹还有让其它花卉垂涎三尺的是)))花朵硕大、姿态婀娜。

这显然很符合唐人的审美标准。

刘禹锡曾感叹浑家的牡丹/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0(21)。

罗隐在5牡丹6中亦写道:/艳多烟重欲114115116117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0繁华一场,忽然零落,既让人感叹牡丹,又感叹人生和国家之命运。

徐夤在5惜牡丹6(57)中亦感叹:/今日狂风揭锦筵,预愁吹落夕阳天。

0对他们来说,繁盛的唐朝犹如昨夜梦境,不堪一击。

晚唐诗人还借对牡丹的怀念抒发对故国家园的怀念之情,如王贞白的5看天王院牡丹6(58):/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0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在黄巢之乱前后情景的强烈对比,可见诗人悲凉之情。

唐末朝士的5睹野花思京师旧游6(59)也表达了相似的心情:/曾过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谢便心阑。

如今变作村园眼,鼓子花开也喜欢。

0参考文献:(1)(3)(23)(27)(50)白居易:5牡丹芳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703。

(2)(25)徐凝:5寄白司马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378。

(4)许棠:5春暮途次华山下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964。

(5)王贞白: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062。

(6)王建:5题所赁宅牡丹花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398。

(7)温庭筠:5夜看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730。

(8)裴士淹: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1231)1232。

(9)(10)白居易: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62。

(11)(30)(49)(52)白居易:5买花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6。

(12)张又新: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452。

(13)(唐)李睿撰:5松窗杂录6,[M]中华书局,1958。

(14)王建:5赏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400)3401。

(15)温庭筠:5牡丹二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760。

(16)李山甫: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377。

(17)(宋)郭茂倩辑:5乐府诗集6,[M]中华书局,1979。

(18)(40)薛能:5牡丹四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503。

(19)唐彦谦: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684。

(20)(明)彭大翼:5山堂肆考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1)刘禹锡:5浑侍中宅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104。

(22)罗隐: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611。

(24)(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5开元天宝遗事十种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刘禹锡:5赏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119。

(28)(37)归仁: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9294。

(29)王睿又: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743。

(31)(54)柳浑: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2014。

(32)(51)(55)(唐)李肇:5唐国史补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3)罗隐:5扇上画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532。

(34)(明)陶宗仪辑:5说郛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5)(宋)欧阳修:5洛阳牡丹记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6)岑参:5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2039。

(38)白居易:5伤宅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4。

(39)裴说: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268。

(41)白居易:5议婚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3。

(42)白居易:5惜牡丹花二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847。

(43)(56)韩琮: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548。

(44)(45)元稹:5酬乐天劝醉6、5和乐天秋题牡丹丛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489。

(下转129页)118装饰花纹的选择、色彩运用方面,往往考艺人的即兴创作,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

4、花草纹装饰浚县/泥咕咕0的装饰花纹几乎都是用花草纹装饰,种类繁多。

花草纹继承了唐代花草纹细腻流畅的特点,这些纹样是民间艺人依照传统纹样的基本样式,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和提炼的结果。

这些花纹还可以再次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强化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1)应劭(东汉)著,赵泓译注:5风俗通义全译6[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07,P12-14。

(2)克里斯蒂娜#霍莉(英)著:5西方民俗传说辞典6[M].合肥:黄山书社,1990-11,P90-112。

(3)张从军:5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6[J].5民俗研究6,2005(01),P52-59。

(4)刘明杉:5鉴藏年少独名家澄心定性惟治学)))追忆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史树青先生6[J].5鉴宝6,2007 (12),P6-17。

(5)张新词:5浚县/泥咕咕0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6.装饰.2005(02),P35。

Xun Couty.s Ni Gugu Art and Ancient Bird Worship under Agricultural CultureZhang Xinci(Henna insti 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xinxiang453003)Abstract:Xun Couty.s Ni Gugu,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 fine arts.its main themes involve traditional military,figures,animals and mythical animals in opera and legends etc.wi th extensive folklore meaning.This paper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Xun Couty.s Ni Gugu art and bird worship.It also made an explanation on turtledove.s styles aesthetically.keywords:Xun Couty.s Ni Gugu,bird worship,style charact(上接118页)(46)白居易:5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768。

(47)白居易:5重题西明寺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844。

(53)王建:5闲说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415。

(57)徐夤:5惜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