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谏吴王译文

合集下载

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间不容发》ppt课件

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间不容发》ppt课件
翻译: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 系物的线将要断绝,还要给它增加重量。
译一译
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
翻译: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再重新接好; 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再把它取出来。
译一译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翻译: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的差距微小得 连根头发都放不下。
译文
用一根麻绳的负重,系起千钧的重物,上悬在没有 尽头的高处,下临深不可测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笨的 人,也知道担心麻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 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还要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 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再重新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 再把它取出来。出的来与出不来,其间的差距微小得连 根头发都放不下。
《上书谏吴王》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写给吴 王刘濞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指出吴王的所作所为十分 危险,并说明要想没有危险,就不要做冒险的 事,最后指出做事从开始就小心谨慎,自然没 有危险。全文多用隐语、比喻,反复说明。表 现手法别开生面,很有特点。
背景简介
吴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为人极为剽悍 勇猛。汉景帝任用非常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 错建议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 “间不容发”的意思是什么? 有什么深层含义?
思考: “间不容发”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深层 含义?
答:“间不容发”的意思是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 发;比喻与么道理?
思考:读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枚乘劝谏吴王刘濞间不容发,回心转意的事 情,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危急情况下,我们没有 太多的时间去思索,只能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 施,才能取得胜利。
间不容发
——选自(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作者简介
著作简介
背景简介

惠的文言文意思

惠的文言文意思

惠的文言文意思1. 文言文中惠的意思①仁爱;仁慈。

《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②恩惠;恩赐。

《曹刿论战》:“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谏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施加恩惠。

无实在意义。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④柔和。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⑤通“慧”,聪明。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送李愿归盘谷序》:“秀外而惠中。

”2. 文言文中惠的意思有哪些,带例句,急惠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huì①仁爱;仁慈。

《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敬贤礼士。

”②恩惠;恩赐。

《曹刿论战》:“小~未偏,民弗从也。

”《谏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

”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施加恩惠。

无实在意义。

《左传?僖公四年》:“君~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④柔和。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风和畅。

”⑤通“慧”,聪明。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送李愿归盘谷序》:“秀外而~中。

”【惠风】⒈柔和的风。

⒉比喻恩惠、仁爱。

【惠化】旧时地方官有被人称道的政绩和教化。

【惠鲜】施恩惠于贫穷的人。

【惠音】⒈和谐之音。

⒉敬称友人的来信。

3. 文言文解释曹植聪惠急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

太祖读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曾问他:“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出口就能谈论,提笔就能写出文章,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

曹植落笔如飞,一眨眼就完成了,文笔十分可嘉。

毛对曹植的才能感到惊讶。

曹植天性随和,并不牛逼。

他的车马,他自己的服饰,都不追求华丽。

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

太祖去攻打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诉曹植说:“我以前作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

上书谏吴王

上书谏吴王

上书谏吴王一、作者简介枚乘,西汉辞赋家。

字叔。

淮阴(今江苏清江市西南)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

景帝时,吴王参预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吴王仍然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兵败身死。

枚乘也因此而知名。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他不愿做郡吏,称病离职,仍旧到梁国,为梁王的文学侍从。

梁王的客卿皆善辞赋,而枚乘的造诣最高。

梁王死后,枚乘回到淮阴故里。

武帝即位,慕其文名,派“安车蒲轮”接他入京,终因年老死于途中。

汉初,以粱孝王刘武为中心形成一个粱园文学群体(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

也叫“梁苑”。

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

梁孝王好宾客,当时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皆曾受邀居于其中,因而有名。

),有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作家,给汉初文学以巨大推动。

枚乘是粱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赋体作品以《七发》最为著名。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枚乘散文今存《谏吴王书》、《重谏吴王书》两篇。

对吴王濞反汉,枚乘曾两次上书谏阻,痛陈利害,表现了一定的政治识见和维护统一局面的政治态度。

枚乘散文善用比喻,多用排句和韵语,具有明显的辞赋特点。

上书谏吴王知识点总结

上书谏吴王知识点总结

上书谏吴王知识点总结臣闻圣人有言:治国有常,君子有义。

如今天下形势繁杂,国家安危系于大计,臣忝为国之一介布衣,敢抒己见,谨陈上书谏言,愿吴王陛下不吝鉴阅,慎重思虑。

一、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国家安危之根本。

君王需谦虚谨慎,察言观色,善于明察秋毫,了解民情变化,明辨是非,勿为谗言所乱。

与此同时,应当向贤能之人求教,委以重任,以资政治。

当务之急,乃是加强统治措施,健全政府机构,扩大民主参与,加强行政能力,提高政治治理效率。

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兴衰之关键。

吴王陛下须注重农业生产,开发河泽,修筑灌溉渠道,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此外,需关心商业贸易,发展民间经济,积极扶持手工业,推动市场发展,促进国家物质文明进步。

三、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根基。

吴王陛下应当推行教育普及化,加强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勤奋好学精神,培育人才,以资国运。

同时,应当注重文化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强化国家认同感,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四、军事国防军事国防是国家安全之基石。

吴王陛下需要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军事素养,巩固国家防御力量,以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应当加强民兵组织,提高全民国防观念,以应对外敌入侵。

五、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稳定之关键。

吴王陛下应当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另外,还需要加强疫病防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六、民生福祉民生福祉是国家治理之宗旨。

吴王陛下应当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救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全民福祉。

与此同时,应当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推动全民共同富裕。

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国家永续发展之必要。

吴王陛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吴王陛下需从政治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社会治理、民生福祉、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治理,保障国家治安稳定,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古代散文作品排名

古代散文作品排名

古代散文作品排名【篇一:古代散文作品排名】你读过中国古代的散文吗?在那些意蕴深长的之乎者也中,在你摇头吟诵的过程中,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古老的中国文明。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

言简意赅的《论语》、汪洋恣肆的《庄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除此之外,还有历代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这些文学殿堂中的瑰宝将引领你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作品目录目录先秦郑伯克段于鄢石??谏宠州吁曹刿论战子鱼论战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子产不毁乡校子产论政宽猛邵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扁鹊投石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字谏画蛇添足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侍坐荷??丈人天时不如地利章舜发于畎亩章逍遥游望洋兴叹晏子使楚晏子谏杀烛邹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劝学和氏献璧扁鹊见蔡桓公自相矛盾刻舟求剑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博学秦汉魏谏逐客书吊屈原赋报任安书上书谏吴王长门赋报孙会宗书晋平公问于师旷北征赋座右铭刺世疾邪赋归田赋出师表诫子书登楼赋与吴季重书晋陈情表饼赋兰亭集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南北朝登大雷岸与妹书月赋别赋与陈伯之书巫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吊古战场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进学解师说杂说(四)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捕蛇者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黔之驴陋室铭荔枝图序阿房宫赋祭小侄女寄寄文读司马法野庙碑英雄之言宋黄冈竹楼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秋声赋沧浪亭记爱莲说墨池记读孟尝君传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六国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日喻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观潮蜃说金元送秦中诸人引大龙湫记明送东阳马生序卖柑者言移树说指喻说琴任光禄竹溪记项脊轩志报刘一丈书赞刘谐晚游六桥待月记虎丘浣花溪记核舟记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五人墓碑记遗夫人书清与友人论门人书廉耻吾庐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祭妹文黄生借书说登泰山记板桥自叙观鱼游庐山记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自叙少年中国说与蕙仙书寄妻绝笔书冯婉贞传附录作者简介[1]【篇二:古代散文作品排名】1、作者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及《诗经》等经典名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及《诗经》等经典名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及《诗经》等经典名句展开全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摘自《诗经·邶风·击鼓》一文。

全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精选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译文:“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文:往日离家出征,杨柳轻柔,随风而舞。

如今返回故乡,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译文: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

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译文: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上书谏吴王文言文翻译

上书谏吴王文言文翻译

臣闻古之圣王,临朝而明断,执事而谨行。

是以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四海宾服,万邦来朝。

今吴王陛下,威震四海,德播八荒,然而臣窃以为,陛下之治,尚有未善之处,愿陛下能听臣之谏,以成万世之业。

陛下,天下之主也,四海之内,莫不仰赖陛下之仁德。

然而,陛下近日所行,多有未当。

臣谨陈其事,愿陛下明察。

陛下近者,欲兴师北伐,以服中原。

臣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今中原未乱,陛下无故兴师,恐非国之福。

臣以为,陛下宜先安内而攘外,不可轻启战端。

且陛下,天下之君也,当以仁德服人,而非以武力压人。

昔者,尧舜之世,以德服天下,故四海之内,莫不归心。

今陛下若以武力服人,恐非尧舜之道。

臣愿陛下深思,以尧舜之德,服天下之心。

陛下又欲修长城,以固边疆。

臣以为,修长城固边疆,固国家之根本。

然修长城非一日之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陛下宜量力而行,不可贪功而忘其害。

臣愿陛下三思,以国家之根本为重。

陛下,天下之主也,当以民为重。

今陛下所用之人,多有贪官污吏,民不聊生。

臣以为,陛下宜严明法纪,选拔贤能,以安民心。

若陛下能以民为重,则国家必安。

陛下,天下之主也,当以天下为己任。

今陛下所行,多有失策,臣愿陛下能虚心纳谏,以广视听。

臣闻,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陛下若能听臣之谏,则国家幸甚。

臣以为,陛下宜修德政,以安天下。

德政者,国之宝也。

陛下若能修德政,则天下必安。

臣愿陛下能以尧舜之道,为天下法。

臣闻,天命无常,唯有德者居之。

陛下若能修德政,则天命归之。

臣愿陛下能以尧舜之德,为天下法,则天下必安,四海之内,莫不仰赖。

臣不敢以私情干国事,愿陛下能明察臣言,以国家之根本为重,以尧舜之道为法,以百姓之心为念,则天下幸甚。

臣不胜忧惧,谨以此书上奏。

【译】臣听说古代的圣王,在朝堂上能够明智地决断,处理事务时谨慎行事。

因此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都归顺,各个国家都来朝拜。

现在吴王陛下,威震四海,德播八方,然而臣私下认为,陛下治理国家,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希望陛下能听取臣子的劝谏,来完成万世之业。

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国学经典名句15篇国学经典名句1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译文】不怕没有显赫的地位,就怕德行不高。

2.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译文】如果父亲不慈爱,那么儿子也不会孝顺;兄长不友善,那么做弟弟的也不会对他恭敬。

3.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文】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关爱子女,就会贻害无穷。

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仁礼是双向的。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们也常常关爱他;礼者敬人,敬人者,人们也会常常尊敬他。

5.摩顶放踵利于天下,为之。

【译文】哪怕是从头到脚都磨伤,只要有利于天下,就一定去做!6.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文】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关爱子女,就会贻害无穷。

7.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译文】仁者的境界是“浑然与物同体”,无物我、内外、主客之分隔。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是否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不欺;对老师教授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是否复习或实践过。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良的人,便考虑怎样向他看齐;看到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10.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译文】泰山不舍弃每块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这样深广。

1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译文】站在潭边希望得到鱼,不如回去准备织网捕捞。

1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身。

【译文】栽种树木一定要培固其根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言行。

国学经典名句2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

”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

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

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

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

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

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

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

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

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

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

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

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

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

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

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

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

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

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

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

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

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

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

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

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说明: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肯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

吴王刘濞被杀。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西汉初时淮阴人。

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

吴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

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

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

七国反叛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弘农,汉郡名,在今河
南灵宝县东),不久,辞去。

武帝即位,召他进京,死在路上。

枚乘善于辞赋,所作《七发》今传于世。

《汉书》有《枚乘传》。

附:上书重谏吴王枚乘
昔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笮之塞,东当六国之从。

六国乘信陵之籍,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

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

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笮,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

天下闻吴率失职诸侯,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

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富实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

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军行数千里不绝于郊,其珍怪不如山东之府。

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

脩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

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

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

不然,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饟道;梁王饰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逼荥阳,待吴之饥。

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

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齐王杀身以灭其迹,四国不得出兵其郡,赵囚邯郸,此不可掩,亦已明矣。

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

张韩将北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

愿大王熟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