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散文阅读题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5《张中丞传》后叙 Word版含解析 (1)

没有“时乘”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陈独秀的最后岁月》一书第168页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在重庆沈尹默见了陈独秀,作了一首诗赠他: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
时乘逐入市,曲尽宜归山。
诗句中的“乘”应是“乖”。
“乖”是一个多义字,有“违背、背离”的意思。
“时乖”,是说时运不顺。
元稹的《遣悲怀》中一诗就有“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之句,“百事乖”就是百事不顺。
沈尹默写给陈独秀诗中的“时乖”的“乖”,也是“不顺利”之义。
一个原本轰轰烈烈的中共创始人,沦落到了颠沛流离的境地,这就是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时乖”写成“时乘”,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为“乘”虽有多个意思,但与“乖”不相通。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吴均平走近作者相关知识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史传文学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概括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识记字音饿羸.(léi)沮遏..(jǔ è)嵩.(sōnɡ)帙.(zhì) 须髯.(rán) 蜉.蚁(fú)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ó。
B项,“强”读qiǎnɡ。
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1 (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患病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当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毁灭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予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方或示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由,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张复林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
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
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
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
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
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
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
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
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
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
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
7.1《风景谈》作业习题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课《风景谈》作业一、语言文字语用(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5分)《风景谈》写于《白杨礼赞》之前。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文网森严,这篇散文写得比较隐晦。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书报检查官,使文章免遭“斧正”之灾,作者往往采用曲笔的写法,但细心的读者,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的真实用意来。
翻开《风景谈》一文,通篇找不到“延安”“解放区”“共产党”等字样,然而当你弄清楚了文章的背景,弄清楚文中描绘的景物是指的什么之后,你就会:原来通篇是在赞美延安,赞美党所领导的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赞美纯洁而勇敢的延安儿女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这不是一篇普通的谈风景的文章,而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延安礼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分)2、文中画波浪线处用“斧正”一词且加了引号,有特别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18分)长街灯语秦牧北京的灯海,很美!夜间,不论是乘坐飞机,还是火车、汽车,临近北京的时候,就可以从高空,或者从陆上看到远方有一团光雾,越走越近,隐约出现了一个朦朦胧胧的光海。
飞机下降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跑道两旁紫蓝色的灯光。
驱车进城,各种色彩的灯光就陆续出现了。
如果是乘坐火车呢,进入那个光海的边缘以后,一颗颗明亮的灯,就迅速地掠过车窗,起初还是每隔一段遥远的距离才有一颗,渐渐地越来越密,进入那个光海的内圈以后,就逐渐使人目不暇给了。
北京的街灯,有的是圆球状的,像是一颗颗珍珠放大了几万倍;它们集结在一起的时候,又很像一串葡萄。
有的是玉兰花瓣状的,这些花瓣,又有的像含苞待放,有的则已微微绽开;北京饭店那头,灯光又很像一朵朵梅花了。
车过天安门广场或者北海公园的时候,我常常被这种灯景迷住,从心里赞叹道:“真美!”黄昏散步的时候,我又常常爱到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石栏杆上坐坐,守候万灯齐亮时刻的来临。
在暮色苍茫中,望着迅速流动的车辆的洪流,望着辽阔的广场周围庄严的建筑,追溯这个广场在中国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次群众的怒吼,常常感想如潮。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第六单元 阅读专练 Word版含答案 (1)

阅读专练新提升·跟踪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语文暑假作业】新高二年级第二周第3天拓展阅读(名家作品)+专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

_______月_______日星期_______ 姓名:_______名家散文——王安忆《南陌复东阡》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出自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
《放牛记》是徐则臣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述,感情真挚、语言幽默。
在回忆性视角下,作家并没有将放牛当作一件苦差事,反而认为放牛满足了自己儿时的“英雄梦”。
【作品导读】一座城市,往往有它独特的性情气质,人身处其中,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无不受到它濡染、浸润。
上海旧里弄里,南陌复东阡,纵横交错,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作家王安忆美好难忘而又忧患备尝的童年记忆,海派作家王安忆的《南陌复东阡》,堪为一篇隽永深沉的美文,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里弄风物,建筑格局,叙写少小记忆,书写缱绻情思,意到笔随,蕴含着关于童年、成长、故乡、城市、人生的诸多情思。
娓娓道来中,有人生成长普遍而深切的体验,有怀旧伤逝的无奈,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唏嘘感慨,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及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文本研读】南陌复东阡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
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
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
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
写景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上海里弄的初印象,俨然市井、民俗生活老照片,使人如身临其境。
“回家的鸽群”,既是眼前实景,也暗含着作者对“心灵的故乡”的思归之情,文章开篇即奠定了一种怀旧伤逝的淡淡的哀伤情绪。
许多时间,是面了这扇窗过去,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
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
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
(不可抗力,是指生老病死,不可抗拒;“安宁”是指能与母亲相守,弥足珍贵。
)以上写作者陪母亲看病时,在医院的高楼上看到的上海弄堂的情形及感受,引出下文对上海弄堂的回忆。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练习:4 碗花糕 Word版含答案

4 碗花糕课时训练4 碗花糕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流淌/徜徉 匹敌/否极泰来 积累/果实累累B.沉疴/百舸 星宿/乳臭未干 纤绳/纤尘不染C.阻挠/侥幸 咋舌/啧啧有声 横祸/横生枝节D.粗犷/旷达 伺候/恃才傲物 登载/载歌载舞答案D解析A项,tǎnɡ/chánɡ,pǐ,lěi/léi;B项,kē/ɡě,xiù,qiàn/xiān;C项,náo/jiǎo,zé,hènɡ/hénɡ;D项,guǎng/kuàng,cì/shì,zǎi/zài。
2.(2016全国乙)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③④错。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根据句意,应为“改弦更张”。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根据句意,应为“并驾齐驱”。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诗歌部分第4单元《大地的歌吟》(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郑敏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
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
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在这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评聘为一级作家。
2000年3月23日,在西宁逝世。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郑敏,福建闽侯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
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这时期的散文集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著有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
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题一早在巴黎时期,凡·高就爱上了向日葵。
1888年初,他南下阿罗,定居不久,便邀高敢从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去阿罗同住。
这正是凡·高的黄色时期,更为了欢迎好用鲜黄的高敢去黄屋同住,他有意在十二块画板上画下亮黄的向日葵,作为室内的装饰。
1888年8月底,凡·高去阿罗半年之后,写信给弟弟说:“我正在努力作画,起劲得像马赛人吃鱼羹一样;要是你知道我是在画几幅大向日葵,就不会奇怪了。
我手头正画着三幅油画……。
所以这一幅是浅色衬着浅色,希望是最好的一幅。
既然我盼望跟高敢同住在自己的画室里,我就要把画室装潢起来。
除了大向日葵,什么也不要……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
每天早晨我都乘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得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
”过了两个月,高敢就去阿罗和凡·高同住了。
不久两位画家因为艺术观点相异,屡起争执。
耶诞前两天,他的狂疾初发。
耶诞后两天,高敢匆匆回去了巴黎。
凡·高住院两周,又恢复作画,直到182月4日,才再度发作,又卧病两周。
1月23日,在两次发作之间,他写给弟弟的一封长信,显示他对自己的这些向日葵颇为看重,而对高敢的友情和见解仍然珍视。
他说:如果你高兴,你可以展出这两幅向日葵。
高敢会乐于要一幅的,我也很愿意让高敢大乐一下。
所以这两幅里他要哪一幅都行,无论是哪一幅,我都可以再画一张。
你看得出来,这些画该都抢眼。
我倒要劝你自己收藏起来。
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
何况,你也知道,这些画高敢非常喜欢。
他对我说来说去,有一句是:那……正是……这种花。
你知道,芍药属于简宁Jeannin,蜀葵归于郭司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足见凡·高对自己的向日葵信心颇坚,简直是当仁不让,非他莫属。
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
在同一封信里,他甚至这么说:如果我们所藏的蒙提且利那丛花值得收藏家出五百法郎,说真的也真值,则我敢对你发誓,我画的向日葵也值得那些苏格兰人或美国人出五百法郎。
凡·高真是太谦虚了。
五百法郎当时只值一百美金,他说这话,是在1888年。
几乎整整一百年后,在1987年的3月,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在伦敦拍卖所得,竟是画家当年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
要是凡·高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呢?要是他知道,那幅《鸢尾花圃》售价竞高过《向日葵》,又会怎么说呢?1890年2月,布鲁塞尔举办了一个二十人展。
主办人邀请凡·高参展。
凡·高寄了六张画去,《向日葵》也在其中,足见他对此画的自信。
结果卖掉的一张不是《向日葵》,而是《红葡萄园》。
非但如此,《向日葵》在那场画展中还受到屈辱。
参展的画家里有一位专画宗教题材的,叫做德格鲁士,坚决不肯把自己的画和那盆不堪的向日葵一同展出。
在庆祝画展开幕的酒会上,德格鲁士又骂不在场的凡·高,把他说成笨瓜兼骗子。
罗特列克在场,气得要跟德格鲁士决斗。
众画家好不容易把他们劝开。
第二天,德格鲁士就退出了画展。
凡·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
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凡·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
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
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
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1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
法文最简单,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
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其次,凡·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
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
至于189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的《凡·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
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
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
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
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
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9.作者为什么说“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4分10.余光中在文中反复引用凡·高写给其弟的书信内容,这样有什么作用?4分11.除了多次引用凡·高给弟弟的书信外,本文还使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4分12.一百年后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作品拍卖价格竟然是百年前的他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时,而且《鸢尾花圃》售价高过《向日葵》。
要是凡·高知道了,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想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案:9.1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象征”;2向日葵和太阳从词源学上讲其意义内涵密不可分,向日葵源于太阳;3凡·高追求光和色彩,是拜日教徒;4凡·高自比向日葵,他画自画像就是把自己当作向日葵来画 ;5向日葵明亮的色彩仿自太阳,而凡·高视太阳为上帝和慈母。
10.1增加传记的真实性或者可信度;2帮助作者印证其观点;3真实表达传主的思想观点、精神世界。
11.分三个方面:一是叙述,1讲故事。
比如高敢和凡·高的友情,比如向日葵画展上被羞辱等故事;2罗列相关事实材料。
如一般画册中向日葵作品的情况;二是议论评价,3引用他人评价。
如引用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中的内容;4带有作者强烈主观情感的评价。
如“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等等;三是叙议结合。
分析略。
12.1凡·高也许会惊讶,惊讶于这数字的巨大差异;2然后还是会失望,失望于世人依然没有真正理解他和他最钟爱的向日葵;3也许凡·高面对商业社会的价格和规则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注: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只要观点明确,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