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小溪“明灭可见”?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8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0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假如我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11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我的赏析: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八上语文期末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上语文期末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上语文期末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期末复习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必背的内容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古诗词1. 《观刈麦》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 《赤壁》 - 苏轼-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江雪》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言文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 《出师表》 -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5.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6. 《滕王阁序》 -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在背诵时,要注意理解其意境和内涵,同时掌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意。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立有间/飞漱其间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列精子高窥井列精子高①听行②乎齐湣王③,列精子高著束布④衣,白缟冠,颡推之履⑤,特会朝⑥而袪步⑦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

”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镜之明己也功细,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卫。

——《吕氏春秋》【注释】①列精子高:战国时贤人。

②听行:听信。

③齐湣(mǐn)王:齐国国君。

④束布:练帛。

⑤颡推之履:敞履,粗劣的鞋子。

⑥会朝:这里指黎明。

⑦祛步:撩起衣服走路。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步而窥于井(于是)B.粲然恶丈夫之状也(丑陋)C.其残亡无日矣(丢失)D.不知类耳(类比)(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以供参考:1. 《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唐贤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阙处完全没有(1)略无..亭午夜分如果不是(2)自非..(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逆流而上(6)不以疾.也快(7)则素.湍绿潭白色(8)回.清倒影回旋(9)绝.多生怪柏极高(10)清荣.峻茂茂盛(11)良.多趣味甚,很(12)属引.凄异延长久绝声音悲凉婉转(13)哀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古来共.谈共同(2)高峰入.云耸入交相辉映(3)五色交辉..俱备四季(4)四时..(5)晓雾将歇.消散(6)夕日欲颓.坠落(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庭下如积水空明..交错纵横(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附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锐兵刃,彀弓弩,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B.先驱曰:“天子且.至!”且:将要C.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约:规定D.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谢:感谢(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甚矣,汝之.不惠B.军细柳:以.备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成礼而.去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背景。

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

B.周亚夫是文章的主人公,可课文并没有过多描写他,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

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在营中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将题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统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统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三峡》(一)《三峡》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晴初霜旦初生牛犊 B.哀转久绝巧妙绝伦C.不以疾也讳疾忌医 D.高猿长啸拔苗助长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一.论桓范陈宫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不从。

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

”爽不能用。

陈宫、吕布既.擒,曹操谓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日何如?”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仆尝.论此二人: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智!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

”(《东坡志林》)译文:讨伐曹爽时,桓范投奔了。

司马懿告诉说:“智囊到了曹爽那边了!”蒋济说:“桓范是聪明的,但是的马留恋马槽中的豆子,一定不会得到重用。

”桓范劝说曹爽移动车驾到去,招一些外兵,曹爽不听从。

桓范说:“最担忧的是兵和粮草,大司农印正在吾许。

”曹爽不听他的。

、被擒之后,问陈宫说:“您平生自已总认为自己智慧有余,今天怎么了?”陈宫说:“这小子不听我的话,不然,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呢!”我曾经评论过这两个人:吕布、曹爽,是什么人呢?被他们使用,还谈什么有智慧呢!说:“侍奉君王像一样狡猾,这就是智慧。

”1.请用 | 标示文中加波浪线语句需要停顿的地方。

(2分)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吕布既.擒:仆尝.论此二人3.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宣扬了怎样的“智”?(2分)答:1.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已经曾经3.不仅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更要有知人之明。

(或:不仅有聪明才智,更要能运用自如,不受他人限制。

)二.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译文:贞观九年之时。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作者:————————————————————————————————日期:23 / 10八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一、 阅读下面几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晏子将使.( )楚,楚王闻.( )之,谓.( )左右..( )曰:“齐之习.( )辞.( )者也,今方.( )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 )曰:“为.( )其.( )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 )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吏二缚一人诣.( )王。

王曰:“缚者曷.( )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 )善.盗乎?”晏子避席..( )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 )相似,其实..( )味不同。

所以..( )然.( )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 )也,寡人反取病.( )焉。

”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①逮:到。

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丙】元兵南下时,叠山先生(南宋诗人谢枋得,号叠山)率众勤(援救)王,溃散(作战失利)而遁。

兵(指元兵)至上饶,拘谢母,必欲得其子。

母曰:“老妇今日当死,不合(应该)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

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

”语言雍容(从容不迫),无愁叹之意。

主者(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无如何,遂释之。

1、解释甲文中加点的字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齐人固善盗乎?(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6)主者无如何,遂释之。

3、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4、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5、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6、《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巧用类比使楚王反受其辱,仔细阅读以上选文中谢枋得的母亲所说的话,想想她是采用怎样的方式使元兵哑口无言而幸免于难的。

二、阅读下面几段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4 / 10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注释:地名),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丙】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①听事坐相待。

王②肩舆径造竹下,③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

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听事:厅堂②肩舆:轿子。

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③讽啸:吟唱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因.起彷徨()(2)经宿方.至()(3)四望皎然..()(4)造.门不前而返()(5)王子猷尝.行过吴中()(6)遂.直欲出门()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3)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3、“而子敬先亡”与“吾本乘兴而行”中的“而”意思一样吗?如果一样,请在横线上写出解释;如果不一样,也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4、后人认为,王子猷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你认为他的“个性”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并举例说明你对王子猷“个性”的看法。

三、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5 / 106 / 10〔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

伐竹取道,下.( )见.( )小潭,水尤.( )清洌.( )。

全石以为..( )底,近.( )岸,卷石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 )络.( )摇缀.( ),参差..( )披拂..( )。

潭中鱼可.( )百许.( )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 )彻.( ),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 )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 )望,斗.( )折蛇.( )行,明灭..( )可见。

其.( )岸势犬牙..( )差.互.( ),不可.( )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 )无人,凄.( )神寒.( )骨,悄.( )怆.( )幽邃.( )。

以.( )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 )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 )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7 / 10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ù):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解释甲文中加点的字词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 )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8 / 10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⑤,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尽却:全部退去。

③童隶:书僮仆役。

④正黄:纯黄 ⑤阆(làng )风、瑶台、广寒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临.水胜( ) (2)去.人远者又胜也( ) (3)虽.未尝身至其地( ) (4)于是为备.( )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 、 欣然.起行 佁然.不动 C 、念无与乐.者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D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当亦如是.而止耳 4、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5、乙文中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话回答。

6、承天寺的月色和金沙堆的月色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泥.( )于掌故..( ),亦不可妄意..( )轻信人言。

盖.( )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 )有浅深,势.( )有曲直,非相度..( )不得其情,非咨询..( )不穷.( )其致.( ),是以..( )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

9 / 10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 ),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 一钱。

必如是...( )而后事可举.( )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 )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

景陈其利害,帝善之。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③,疏决壅积④,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注】①阜:土山。

②砥绩:水中沙石。

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

④壅积:阻塞积聚。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相度不得其情. 情: (2)必得躬.历山川 躬:(3)景陈.其利害 陈: (4)然犹以百亿计.计: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非咨询/不穷其致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C.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D.无复/溃漏之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3)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5)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完成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