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资源卫星
Landsat卫星参数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卫星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共同管理。
自1972年起,LANDSAT 系列卫星陆续发射,是美国用于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的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曾称作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
陆地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监视和协助管理农、林、畜牧业和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预报农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长和地貌,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环境污染,拍摄各种目标的图像,以及绘制各种专题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等。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美国陆地卫星系列中的Landsat-5、Landsat-7和LANDSAT-8三颗卫星的数据。
卫星传感器全色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雷达最小最大最高最低垂直轨道方向Landsat-5TM 3 1 2 1 - 16 16 30 120 185 Landsat-7ETM+ 1 3 1 2 1 - 16 16 15 60 185 Landsat-8OLI/TIRS 1 4 1 3 3 - 16 16 15 100 185 Landsat-5卫星Landsat-5卫星是美国陆地卫星系列中的第五颗。
Landsat-5卫星于1984年3月发射升空,它是一颗光学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为专题制图仪(TM)和多光谱成像仪(MSS)。
Landsat-5卫星所获得的图像是迄今为止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成效最为显著的地球资源卫星遥感信息源,同时Landsat-5卫星也是目前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光学遥感卫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自1986年至今不间断的接收该卫星遥感数据,保存着20多年来接收的Landsat-5卫星原始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处理级别的数据产品,产品格式包括LGSOWG 、FASTB、GeoTIFF等。
如需Landsat-5卫星数据,请与遥感地球所数据服务部联系。
陆地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简介(Resources satellite)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
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
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
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
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
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
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信息传输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信息量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
因此常选用S和X波段,甚至Ku波段作为输出频率。
卫星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接收范围内,因此地球资源卫星上都带有数据存贮设备,待卫星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再将数据发回。
“陆地卫星” 4号能通过数据中继卫星将所得数据实时传送到地面台站。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
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公里高,每天绕地球14圈。
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象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公里,是航空摄影的140倍。
资源卫星示例法国的史波特卫星(SPOT)1986年2 月法国成功的发射第一颗SPOT 卫星(SPOT-1),1990 年1月再发射第二颗SPOT-2 。
1993 年8 月SPOT-1 停止使用,9月底再次成功的发射SPOT-3 卫星,但不幸于1996 年11 月失去联络,随后SPOT-1 重新启用。
Landsat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简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受早期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所提供的地球资源观测的鼓舞,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系列的可行性研究。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_1)成功发射,后来发射的这一系列卫星都带有陆地卫星(Landsat)的名称。
到1999年,共成功发射了六颗陆地卫星,它们分别命名为陆地卫星1到陆地卫星5以及陆地卫星7,其中陆地卫星6的发射失败了。
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o到南纬83o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Landsat 1~3的周期为18天),空间分辨率为30米(RBV和MSS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
目前,中国区域内的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见图1)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QQ电子网免费获得()。
Landsat 陆地卫星在波段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水、植物、土壤、岩石等不同地物在波段反射率敏感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扩充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
在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一系列应用中,计算植被指数和针对Landsat ETM off影像的条带修复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应用。
因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1)基于Landsat 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
2)对Landsat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复。
图1 Landsat 遥感影像中国区示意图数据特征(1)数据基本特征Landsat陆地卫星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是反束光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成像仪(TM),增强专题成像仪(ETM)以及增强专题成像仪+(ETM+),各传感器拍摄影像的基本特征如下:(2)数据主要参数Landsat陆地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在南北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9km,东西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数据输出格式是GeoTIFF,采取三次卷积的取样方式,地图投影为UTM-WGS84南极洲极地投影。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简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受早期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所提供的地球资源观测的鼓舞,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系列的可行性研究。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_1)成功发射,后来发射的这一系列卫星都带有陆地卫星(Landsat)的名称。
到1999年,共成功发射了六颗陆地卫星,它们分别命名为陆地卫星1到陆地卫星5以及陆地卫星7,其中陆地卫星6的发射失败了。
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o到南纬83o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Landsat 1~3的周期为18天),空间分辨率为30米(RBV和MSS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
目前,中国区域内的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见图1)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免费获得()。
Landsat 陆地卫星在波段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水、植物、土壤、岩石等不同地物在波段反射率敏感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扩充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
在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一系列应用中,计算植被指数和针对Landsat ETM off影像的条带修复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应用。
因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1)基于Landsat 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
2)对Landsat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复。
图1 Landsat 遥感影像中国区示意图数据特征(1)数据基本特征Landsat陆地卫星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是反束光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成像仪(TM),增强专题成像仪(ETM)以及增强专题成像仪+(ETM+),各传感器拍摄影像的基本特征如下:(2)数据主要参数Landsat陆地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在南北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9km,东西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数据输出格式是GeoTIFF,采取三次卷积的取样方式,地图投影为UTM-WGS84南极洲极地投影。
我国陆地观测卫星资源及服务

我国陆地观测卫星资源及服务陆地观测卫星是以地面为目标的卫星,主要用于收集和获取地表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以及用于灾害监测和环境资源管理等方面。
我国拥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服务。
首先,我国陆地观测卫星的资源相对丰富。
我国开展陆地观测领域的卫星任务主要有: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和资源三号。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遥感卫星,于1978年发射并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农业遥感。
资源二号卫星于1999年发射并投入使用,是我国第一颗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评估。
资源三号卫星于2024年发射并投入使用,采用了多谱段、多分辨率、多时相的观测方式,可提供高精度的地表信息。
其次,这些陆地观测卫星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
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和资源三号卫星的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监测、资源环境调查、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实施智能化监测,提供优化调整的建议;在农业生产监测方面,可以通过定期获取高分辨率的农作物影像,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在资源环境调查方面,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评估。
最后,我国陆地观测卫星还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和环境资源管理。
在灾害监测方面,卫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洪水、滑坡等天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提供实时的监测和预警信息;在环境资源管理方面,卫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水体污染、土壤退化、森林覆盖度等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陆地观测卫星资源及服务丰富多样,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卫星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监测、资源环境调查、灾害监测和环境资源管理等各种应用。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常见的遥感卫星的介绍及具体参数

常见的遥感卫星的介绍及具体参数遥感卫星是指通过从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卫星。
它们通过感知地球表面的辐射能并将其转换为可见或可测量的数据,从而提供了关于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遥感卫星及其具体参数:1.陆地卫星:- 名称:陆地卫星(Landsat)- 参数: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合作运行,最新一代是Landsat 8-分辨率:光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30米,热红外波段分辨率为100米。
- 波段:Landsat 8有11个波段,从可见光、近红外到热红外。
-重要性:陆地卫星提供了大范围的空间覆盖,并用于土地利用、环境监测、植被研究等领域。
2.气象卫星:-名称:气象卫星(GOES)-参数: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运营,最新一代是GOES-16-分辨率:可见光波段的分辨率为0.5公里,红外波段的分辨率为2公里。
-波段:GOES-16有16个波段,包括可见光、红外和闪电探测器。
-重要性:气象卫星提供了全球气象观测,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自然灾害监测等。
3.海洋卫星:- 名称:海洋卫星(Jason)-参数:是由法国航天局(CNE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卫星测高项目。
-分辨率:测量海洋表面高度的精度为2.5厘米。
-波段:主要使用雷达测量海洋表面高度。
-重要性:海洋卫星用于研究海洋循环、海洋动力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等。
4.极地卫星:-名称:极地卫星(GRACE)-参数:由德国航天局(DLR)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运行。
-分辨率:提供的重力场数据的精度为微加仑级别。
-波段:使用微波测量卫星之间的距离变化,推测地球的重力场。
-重要性:极地卫星用于研究地球的重力场变化,包括冰川消融、地壳运动和海洋环流等。
5.火星卫星:- 名称:火星卫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参数: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运行。
陆地卫星简介

0.7-0.8 79
0.8-1.1 79
RBV
同
Landsat-2
80
MSS 0.5-0.6
79
Landsat-3
1978 920 年
0.6-0.7
79
0.7-0.8
79
0.8-1.1
79
10.4-12.6 240
MSS
同
Landsat-2
79
TM 0.45-0.52
30
Landsat-4 1982 705 年
中巴平台
传感器类型 波段号
波段范围
地面分辨率
CCD IR-MSS
WFI
1
蓝光谱段:0.45-0.51u
2
绿光谱段:0.52-0.59u
3
红光谱段:0.63-0.69u
19.5m
4
近红外谱段:0.77-0.89u
5
全色谱段:0.45-0.73u
6 可见光-近红外谱段:0.5-0.9u 80m(MSS)
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发展简史
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发展的历史就是对遥感平台的多样化,遥感基础理论 的不断深化,遥感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和遥感应用的逐渐推广的历史。
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始于 1972 年,美国 发射首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发回 MSS 图像 信息。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 谱段扫描仪共 4 个波段。由于美国地球资源 遥感卫星的上天,以及其发回的遥感信息的 广泛应用(特别初期在军事上和农业上的应 用),使人们认识到利用地球资源卫星寻找、 开发、利用和管理地球资源是一种非常有效 的手段,于是各国争先研制自己的地球资源 卫星。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日本和加拿大 等国家发射了自己的地球资源卫星(或称用于地球观测的卫星)。80 年代 末,中国和巴西开始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并于去年发射 成功,投入使用。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序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资源系列、测绘系列、环境减灾系列、高分专项系列、自然资源业务星座等25颗卫星在轨运行。
我国陆地观测系列卫星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电子政务、统计、海洋、测绘、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为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作为国家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承担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处理、存档、分发和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等任务。
本文通过梳理已发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轨道、载荷等参数,根据指标参数及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等成像能力,总结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在轨现状截至目前,资源系列卫星共有CBERS-01、CBERS-02、CBERS-02B、资源一号02C星(ZY-1-02C)、CBERS-04、CBERS-04A等6颗卫星发射并投入运行。
2008年,我国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HJ-1A、HJ-1B),并于2012年发射了环境一号C星(HJ-1C),2020年发射环境二号A/B星(HJ-2A、HJ-2B)。
2012年,我国第一颗民用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01星(ZY-3-01)成功发射,并分别于2016年、2020年发射ZY-3-02、ZY-3-03卫星,三颗卫星组网运行组成我国首个立体测绘卫星星座,形成全球领先的立体观测能力。
2010年批准实施的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组成,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卫星简介(Resources satellite)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
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
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
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
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
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
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信息传输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信息量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
因此常选用S和X波段,甚至Ku波段作为输出频率。
卫星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接收范围内,因此地球资源卫星上都带有数据存贮设备,待卫星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再将数据发回。
“陆地卫星” 4号能通过数据中继卫星将所得数据实时传送到地面台站。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
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公里高,每天绕地球14圈。
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象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公里,是航空摄影的140倍。
资源卫星示例法国的史波特卫星(SPOT)1986年2 月法国成功的发射第一颗SPOT 卫星(SPOT-1),1990 年1月再发射第二颗SPOT-2 。
1993 年8 月SPOT-1 停止使用,9月底再次成功的发射SPOT-3 卫星,但不幸于1996 年11 月失去联络,随后SPOT-1 重新启用。
SPOT 系列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平均航高832 公里,轨道与赤道倾斜角98.77 °,绕地球一圈周期约101.4 分,一天可转14.2 圈,每26 天通过同一地区,SPOT 卫星一天内所绕行的轨道,在赤道相邻两轨道最大距离2823。
6 公里,全球共有369 个轨道。
SPOT-1-3 卫星上有两组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感测器,每一组感测器分别拥有多光谱态(XS) 及全色态(PAN) 两种模式。
多光谱之三个波段分别为绿光段(XS1 :0.5 m m –0.59 m m) ,红光段(XS2 :0.61 m m – 0.68 m m) 与近红外光段(XS3 :0.79 m m – 0.89 m m) ,而全色态的波长范围则在0.50 m m –0.73 m m 。
每一组HRV 之每一波段皆有6000 个CCD 。
其中全色态每一个CCD 对应一个像元,多光谱态每一像元由两个CCD 之资料相加平均而组成。
每一组HRV 之视野角(Field of View) 为4.25 度。
SPOT-4 号卫星于1998 年3 月24 日发射升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新增的短波红外线波段(SWIR,Short-Wave Infrared) ,以及一个专用于地表植被分析研究的仪器VI(Vegetation Instrument) 。
新的SWIR 波段有助于对地物景观进行较以往更深入的分析判读,SWIR 波段比原有的波段( 绿光/ 红光/ 近红外光) ,具备更强的大气穿透能力,因此可使得卫星影像上的地物地貌更加清晰。
藉由SWIR 波段更高的亮度对比特性,地表的水线和湖泊等均可以鲜明锐利地呈现出来。
此外,土壤与植物的湿度亦能从此波段之灰阶亮度中分析出,可以更容易地达成有关土壤种类判释和植被农作物生长阶段的监控。
SPOT-5 号卫星于2002 年5 月 4 日发射升空,拥有3 种光学仪器分别为两个HRG ,VI ,以及HRS 。
其中VI 与SPOT-4 相同,而每一个HRG 仪器分别拥有两个全光谱影像(HM) ,一个多光谱影像(HI) ,以及一个短波红外线波段(SWIR) 影像。
其中,HM 有12000 个CCD 空间解析度为5 公尺,HI 有6000 个CCD 空间解析度为10 公尺,而SWIR 则有3000 个CCD 空间解析度为20 公尺。
若利用两组HRG 感测器同时拍摄HM 资料,再经过影像融合处理可以提升其空间解析度到 2.5 公尺,称为超解像模式(Supermode) 影像,而像幅宽度仍维持为60 公里,是目前中高解析度卫星中,幅宽最广之卫星资料。
此外,在定位精度方面,过去SPOT-1~4 卫星利用载体轨道参数所得到之绝对定位误差约为1000 公尺,而SPOT-5 卫星利用Start Tracker 与DORIS 系统进行姿态与轨道位置之定位,在未使用地面控制点且为平坦地形之绝对定位精度已可提高到50 公尺。
另外,HRS 为立体观测感测器,专为制作数值地形模型而设计,其拍摄范围为120 公里( 宽) x 600 公里( 长) ,拍摄方式为同轨立体,如图 B.2 所示,以便获取相同大气状况之立体影像。
其空间解析度为10 公尺(Across Track) x 10 公尺(Along Track) ,并且在沿轨道方向重复取样(Over Sampling)5 公尺。
由于此感测器之观测视角固定为40 度,使得基线航高比(B/H) 可高达0.84 ,加上高精度之轨道参数,在平坦地形且未使用地面控制点之情况下,所制作之数值地形模型其定位精度约可达15 公尺。
欧洲资源卫星(ERS-1 / 2 )欧洲太空总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于1991 年7 月发射ERS-1 卫星,于1995 年又发射ERS-2 卫星。
目前仅余ERS-2 卫星仍在运作。
ERS-1 及ERS-2 是以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轨道高度约为785 公里,轨道倾斜角约为98.5 °,轨道周期目前是以35 天为一周期运作。
其上所酬载之合成口径雷达影像(SAR) 系统,是以23 °入射角斜视地面物摄取雷达回波资料,扫瞄轨迹宽约为100 公里,其一幅影像大小约为100 公里× 100 公里,解析度约为30 公尺,扫瞄轨迹中心距离卫星轨道投影中心约为294 公里。
美国大地卫星五号(Landsat 5)Landsat 5于1984年3月1日升空,亦为太阳同步地球资源卫星,在赤道上空705公里,高度运转倾斜角为98.2度。
每次约上午9点42分,由北向南南越赤道,绕地球一圈周期约98.9分,每天绕行约14圈,每16天扫瞄同一地区。
全球共有233个轨道,以Landsat 所定义之全球参考系统( WRS)表示,定为Path,Row坐标系,台湾地区处Path 117-118,Row 42-45。
Landsat 扫瞄覆盖地面每一像幅(SCENE)约185Km×170Km,扫瞄一个像幅约费时26.31秒,在赤道附近相邻两张影像重叠量为百分之7.3,愈向两极重叠愈多,在台湾地区重叠约百分之14。
Landsat TM(Thematic Mapper)有7个波段,其中1-5和7的IFOV(Instantaneous Field of View)为43μrad相当地面解析力30公尺×30公尺(为可见光及近红外光),波段6的IFOV为170μrad,6相当地面解析力为120公尺(为热红外光波段)。
TM以垂直飞行方向做来回扫瞄,扫瞄张角为14.7度,相当地面185公里宽,每个像幅有5996行扫瞄线,每行有6320像点。
1993年十月间发射失败的Landsat 6,主要之特色为另添单色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感测器,地面解析度达15公尺× 15公尺,是由美国EOSAT公司负责操作,美国将于1996发射Landsat 7号取代之。
加拿大「Radarsat」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于1995 年11月发射,倾角98.6度,轨道高度为790公里,其为商用及科学用的雷达系统,主要探测目标为冰河,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
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坽标准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解析度为25m x 28m;夌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 40°,成像宽度及空间解析度分别为150公里和28mx35m;奅高解析度波束,三种参数依此为37° 48°,45公里及10m x 10m;妵扫描雷达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解析度较低(50m x 50m或100m x 100m),入射角为20° 49°;妺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 59°,成像宽度及解析度分别为75公里及28m x 30m。
中国资源卫星系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议定书批准,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卫星(代号CBERS)。
并规定CBRE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CBERS-1)于1999年升空,它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测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
CBERS-02星是01星的接替星,其功能、组成、平台、有效载荷和性能指标的标称参数等与01星相同。
02星于2003年10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在轨测试后于2004年2月12日投入应用运行。
目前02星仍在轨道上正常运行。
目前,资源一号卫星02星数据网上免费分发,用户可以申请使用。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
中国曾于2000年9月1日和2002年l0月27日分别发射这个型号的01星和02星。
这两颗卫星至今仍在轨正常运行,已发回了大量数据。
2004年11月6日上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03星的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前两颗相比,有了改进和提高。
今后一段时间内,太空将呈现“中国资源二号三星高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