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论文修订稿

合集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论文修订稿

实施素质教育论文修订稿

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河南夏邑马头镇马头二中杨成伟应试教育的舞台越来越小,素质教育的天地越来越广。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

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的必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强化创新意识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

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教师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和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切领悟时代要求,注重学法研究,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为考试而教”转到“为学生而教”、“为创新而教”的价值立足点上。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共7篇)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共7篇)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7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专题论文摘要:本人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通过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高中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分析,参见拙文《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xx年第四期。

对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应对的举措。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现状德育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当今中学德育和历史课程德育的现状和困难,笔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品质境界在时代的影响下,当今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与物的距离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在他们身上缺失中华美德。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在于教育”,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正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

在高中历史课中穿插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品质境界。

爱是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中华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有利于家庭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孝悌是仁爱的表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诸子百家思想是国学精华,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爱非攻”……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仁爱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

我国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重义轻利”则是传统精神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舍生取义”、“见得思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名言警语,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以褒贬劝诫。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礼”的传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种谦和礼让之气,翻开史书,此类的言论更是无处不在。

中外教育史论文

中外教育史论文

论语中学到的交友观《论语》,一部集有大智慧的书籍,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习上的知识,更有对人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读完了这部著作,我想就交友方面来谈谈我所感悟到的一些方面。

要想谈交友观,首先要明确“友”这个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友”和“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

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却能发现“友”和“朋”虽然属于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所差异。

〖在《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

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

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友”比“朋”的层次要高。

“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同师曰朋),而“友”则是怀有共同志趣、心意相通的人(同志曰友)。

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

〗一个在我们看来相近的词,《论语》中却能给我们不同的体会,真是受益良多!接下来我将会从交友的重要性和交友标准这两方面来谈谈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交友观。

首先来谈谈交友的重要性方面:一、化气质,增德性。

儒家是很讲求修身养性的,并提出了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砥砺和切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就是说,“君子要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也就是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使自己也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提升思想境界。

其操作方法就是通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实现。

二、增知广见。

在儒家看来,交友不仅能促进品德的进步,还可以广知见闻。

孔子交友主张时要“友多闻”,正是针对此而要求的。

对于交友的这一重要作用,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有着更为明了而深刻的阐释:“自古未见关门闭户,独自做成圣贤。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第一篇:教育史论文(最终版)浅谈古希腊的三位教育家摘要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

要谈古希腊的教育,就绕不开“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三圣对古希腊的教育,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都能在希腊三圣的思想里找到影子和源头关键词: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由此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指示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

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种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文化发展和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第一篇:中国教育史论文浅谈儒家教育思想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

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

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

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有教无类”的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要引导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教育史发展现状趋势及应用分析思考论文(共7篇)

教育史发展现状趋势及应用分析思考论文(共7篇)

教育史发展现状趋势及应用分析思考论文(共7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战后美国教育史学发展趋势美国教育史学是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师教育的产物。

建国后,美国人主要关注和引进西方教育史研究成果,后来才逐渐发展起美国本土的教育史学。

美国传统的教育史编纂主要关注学校教育(尤其是公立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

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总结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便为近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未来教师献身教育的职业热情。

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

此前,笔者在《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2006)一书中研究了美国教育史学创立与变革的历程。

本文则主要对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当代趋势谈一些看法。

一、从讲简单的故事到讲复杂的故事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代表人物卡伯莱()以冲突一进步史观来阐释美国教育史。

其代表作《美国公立教育》(1919)将美国教育史简化为美国公立教育的历史,讲述了民主派战胜保守派不断走向胜利的单一而动人的战斗历程。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不再满足于卡伯莱所讲的简单故事而要求讲更为复杂的故事。

美国当代温和修正派的代表人物克雷明()以其“大教育”的理念为依据,把“教育结构”视为教育史研究的新重点,动摇了迄今为止将学校教育尤其是公立学校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的传统做法。

他的三卷本《美国教育》(1970,1980,1988)努力再现美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克雷明看来,美国教育史并不是卡伯莱所描述的只是美国公立教育发展的历史,而是包括家庭、教会、报纸、博物馆等教育机构的历史。

即使从学校教育来看,不仅有政府主办的公立教育系统,更有教会举办的教育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私立学校。

此外,他认为并不存在卡伯莱所说的尖锐对立的两派。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我的讲述有三篇论文构成:1、鸦片战争后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2、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我针对以上三篇论文穿插论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外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教育思想: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之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世界逐步同化,出现了一批思想教育家,比如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等等,论文中对以上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分别作了论述,我们主要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蔡元培对于五育看法:(1)军国民教育:根据国内外环境,当今中国不得不采取的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富国的手段,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

(4)世界观教育: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积极进取态度。

(5)美感教育:被认为是“唯一的中坚任务”,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3、评析“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的论文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的论文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的论文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古代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时期,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在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刚刚起步,教育内容主要以《诗经》、《尚书》、《礼记》等为主。

学校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称为“学”,专供贵族子弟和富商子弟接受教育;另一类则为“庠”,则是一种公共学校,提供免费的教育,主要服务于平民百姓。

这种学校教育以教育贵族子弟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注重礼制和仪节。

礼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品德,让他们具备为国家服务和管理的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同时,还重视文学和诗歌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子舆、子贡、子思等著名思想家都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了良好教育的贵族子弟。

汉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汉朝时期,学校教育不再只是面向贵族子弟和富商子弟,逐渐向平民百姓开放。

同时,汉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明确规定了学制和学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意义的教育制度。

汉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注重实用性,学科方面主要分为文、史、子、亲、显五科。

其中,文学科目包括文言文和韵文的学习,是当时的主要科目。

学生进入学校后,要学习六艺七才,其中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七才则是诗、书、礼、乐、易、卜、医。

这些学科有助于学生在日后从事官方和公务方面工作时更好地发挥作用。

唐代时期的学校教育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学校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

唐代学校教育不再仅只是为了传授文化知识,更加注重学术和技艺,并且在外语教育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

在唐代,学生从小就要接受中文、外语、音乐、舞蹈、戏曲、书画等方面的培训,这种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宋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史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术自由与中国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教育的产生,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教育活动。

对于教育的发展,从古自今,人们各抒己见,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的生产力、政府政策、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学术自由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有了人类存在,便有了教育。

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或是氏族的劳动生产。

为了生存,人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分化,没有思想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是学术最为自由的时期,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虽然有生活习俗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和文字的产生,但是教育的发展终究围绕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相对于那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教育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教育在受到了奴隶主的控制,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夏代已进入了有文字记
载的文明时代,国家设立机构管理教育工作;商代有了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把文字记载在甲骨或是玉石上,用来记载事件;周代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夏、商、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随着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了对学术和人们思想的控制,他们推崇宗教迷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商代,出现了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学在官府”的现象。

这种“学在官府”的出现导致了教育只是贵族等小部分人的教育,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自由的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相对于原始社会的低生产力水平来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高些的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的国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而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着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致使学术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术的自由使得各家各抒己见,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们到各国游说,或是办私学,在推动自己学说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间,我国涌现不少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受人们的推崇。

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

孔子创办私学,使得学术不断的下移,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得平民百姓也能够接受教育,这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

孔子的“学而知之”的学、思、行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有教无类;“求也退”、由也兼人“的因材施教……都无不对今天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孔子无疑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同样的各家各派都有办私学,私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也促进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各学各派纷纷建立私学,使得学术从上到下得到了传播,而私学的发展则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的自由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燔诗书以明法令,焚书坑儒,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限制了学术的自由,规定了教育的内容,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导致教育又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在汉代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儒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确立了主体地位。

儒学的四书五经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权利只是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学在官府成了一种教育的垄断。

教育只是小部分人的教育,丧失了它的意义,实则上是一种学术控制,以控制学术思想来获取统治的平稳,却限制教育了教育在内容上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包罗万千,而不应该是限制在某些学派,某
些方面,独尊儒术使得其他学术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使得人们只知道儒学,而不知其他,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摧残,缩小了教育的内容,阻碍了教育的多方面发展,不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培养。

隋唐宋的到来,科举制的确立、发展和鼎盛,更是大大的限制了学术的自由。

科举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规定了考试的格式,规定了科举的结果,致使人人都读相同的书。

读书人通过多次读,多次看,多次写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把政府规定科举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在考试的时候把背熟的东西写下去,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没有实质的创新的内容。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愚人无处不在,也导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象,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把学术自由限制在一种范围内,把人教成了只是为了科举而读书的人。

有些读书人穷其一生,只为科举读书,不会思考,不会劳作,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弱男子。

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说,读书人也是一种社会负担,这种教育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学术的限制更为严重,为了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政府用行政权力极力压制学术的自由,文字狱层出不穷,人们也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进行了政府规定的教育。

教育有严格的规定,考试的内容是固定的,死记硬背早已成为了教育的唯一灌输,这种教育泯灭了人性,限制了人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在一个学术完全没有自由的时代下,教育发展是缓慢而毫无创新的。

学术没自由,教育从何教起?没有了学术的自由,教育便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教育便没有发
展可言。

直到西方列强的浸入,清政府瓦解,民国的建立,各国文化的涌入冲击,中国人的视野不断开阔,学术自由也逐渐开放,后面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的两大口号,且狠批了儒家传统文化,这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这段时期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不在限于四书五经,儒家传统,加入西方先进的教育元素,新式学堂,女子学院,外出留学,使得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的学术包罗万千,学术兼容,教育得到崭新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新政府提出了“双百方针”,学术自由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这个时期我国的学术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样的,新中国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各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的拔尖分子。

这种学术自由推动到了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发展。

但是文革时期,随着对学术自由的控制,对知识分子的歧视,我国教育几乎停滞,学生不上课,高考被废除,知青下乡,我国的教育几乎被破坏殆尽。

虽然这种破坏是由于政府的失误造成的,但是如果不是怕学术自由影响到政府的统治,那么教育或许就不会被破坏的这么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学术重新采取了包容并兼,言论自由的方针,使得学术重新得到了自由。

高考也恢复,随着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育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校越来越多,大学教育大众化,留学人
数不断增加,我国的教育飞速发展。

学术自由应该包括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自古以来除了原始社会没有完全的学术自由,只有相对的学术自由。

在我看来学术自由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学术自由,教育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就我国的教育来说,它还与行政密切相关,与学术自由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怎么让学术自由带动教育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