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合集下载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一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一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一些研究摘要:中国虽然已经是汽车产销大国,但是虽大却不强。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颇多,其中市场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自主创新。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5~1957年的三年间只有一汽;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接触,中国的汽车业缓缓对外开启大门,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两微”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突破。

1992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以完美的成绩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汽车业三大集团掀起了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

在2009的上半年,中国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已经超过以往,一跃而上,超越美国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同时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相比较,总体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几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比较低,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比较低[1]。

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多、小、散、乱等现象有所改观,中美两国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差异仍然非常巨大。

二、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度贝恩(J.Bain)在1959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据统计,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了约250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0%左右。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相对较低。

尽管中国拥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

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相比,中国品牌在技术创新、品质控制和市场认可度方面仍存在差距。

其次,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整个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

此外,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度较高,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自主品牌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加快创新步伐,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
和创新。

同时,加强环保和减排措施,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型。

总之,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品质和环保水平,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领军力量。

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

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分析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的原因学院理工学院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年级2010级学号2010115061姓名杨思宇指导教师刘峰成绩2013年10 月16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 (2)1.1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1.2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2)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3)2.1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私人轿车增多 (3)2.2汽车工业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 (3)2.3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 (4)2.4自主创新品牌的发展 (4)3中国汽车与汽车强国之间的差距 (5)3.1汽车整车出口量低 (5)3.2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5)3.3缺乏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7)3.4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成熟 (7)3.5影响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消费的外部资源环境仍然矛盾突出 (8)4中国怎样才能从汽车大国发展成汽车强国 (9)4.1明确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 (9)4.2构建与汽车产业强国目标相适应的国家汽车产业全面创新发展战略 (10)4.3构建适合中国未来能源条件的中国独有的汽车技术发展战略 (10)4.4政府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支持 (10)4.5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的政府推动的市场战略 (11)4.5.1创建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的本土市场环境 (11)4.5.2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际市场环境 (12)4.6建立中国国有汽车的自主创新考核机制 (13)4.7形成官产学结合的国家产业战略创新推进机制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分析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的原因摘要:汽车大国,它是指汽车的使用量和保有量基数大于其他国家;而汽车强国,是指包括生产设计在内的生产资料远强于其他国家。

近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汽车消费的比例逐年稳步上升,我国汽车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

汽车产销规模逐年大幅增长,至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我国汽车业大而不强

我国汽车业大而不强

我国汽车业大而不强
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虽然已经稳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地位也毋庸置疑。

不过,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大而不强,发展瓶颈显现,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不字上:一是核心竞争力不足。

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在动力系统、电子控制及整车设计等核心技术发展方面差距明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汽车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整车结构线产能过剩等现象明显;三是不能适应全球市场竞争。

自主品牌海外市场份额偏低,乘用车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和技术对外资依赖度高;四是市场机制和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协调,未能形成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至2015 年上半年底止,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63 亿辆,汽车业的发展面临能源、环境和交通等社会问题愈发突出因素的挑战,经济下行汽车市场增长出现趋缓态势,2000-2010 年销售平均增速24%,2014 年增速不到7%,今年1-8 月增速近乎于零,未来走势也不容乐观。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均将汽车产业作为重要载体,纷纷制定并实施针对汽车产业或以汽车产业为重点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如欧盟等多国电动车汽车发展计划和工业4.0 等,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快速的应对策略,通过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进一步巩固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由大转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汽车产业战略目标和任务,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使汽车业健康发展。

这是9 月12 日天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卢。

中国在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在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一、背景介绍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然而,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技术、市场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技术方面的困难和挑战1.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模仿和跟随的状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瓶颈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制造商在研发和创新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 新能源汽车技术落后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我国汽车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设施建设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我国汽车产业加大投入和研究。

三、市场方面的困难和挑战1. 价格竞争激烈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这导致了汽车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低价竞争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也影响了汽车品牌的形象和声誉。

2. 品牌建设滞后与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相比,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很多我国汽车品牌在品质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这会影响用户对我国汽车品牌的信任度。

四、环境方面的困难和挑战1.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汽车产业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汽车尾气排放、废旧汽车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能源短缺和依赖进口我国汽车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不少困扰。

能源短缺和对进口依赖也增加了我国汽车产业的不稳定性。

五、解决困难和挑战的建议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我国汽车产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推动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实现由“跟随者”向“创新者”的转变。

2.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浅析

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浅析

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浅析我国汽车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汽车制造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飞猛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汽车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国汽车企业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汽车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但在产品质量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中国汽车产品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是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

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大部分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

这一方面是由于品牌建设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加大对汽车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研究所等的合作,培养和引进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汽车产品的质量管控,加强对生产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强售后服务,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通过加大对汽车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展览会等活动,提高我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汽车制造业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023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现产能全面过剩

2023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现产能全面过剩
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的更多内容可以考虑:
1.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和培训系统 提升教育和培训系统。通过改进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加强对汽车技术的培养,培养更多的汽车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技能培训。
2. 汽车企业投资培训中心/实验室,提升员工技能,促进行业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鼓励汽车企业投资建设培训中心或实验室,为员工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更新。通过内部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电动车发展势头
1. 销售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自2015年以来电动车销量逐年增长。2019年,我国电动车销量达到142万辆,同比增长3.1倍,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85%。这一增长趋势表明电动车在我国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2. 政策支持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动车发展,在补贴政策的引导下,电动车市场稳步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投入达到137亿元人民币,这对于电动车的成本降低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eveloping new energy vehicles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发展方向
02
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
1. 政策刺激和支持措施我国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停车、用电优惠等政策措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这些政策的出台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03
技术创新是关键
技术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汽车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进步和转型升级,成为促使我国汽车产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要素之一。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

浅析汽车行业低迷运行原因-汽车工业论文-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提要〕2019年,受国际汽车行业低迷、国内补贴退坡、国六标准提前实施、前期政策刺激后继乏力、汽车服务消费升级缓慢购车体验不佳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行业产销持续低迷,虽然下半年以来降幅继续收窄,但仍创二十八年来新低。

本文阐述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汽车行业需求减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汽车行业;消费市场;国六标准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1.车市销量降幅继续收窄,行业压力依然存在。

一是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出现持续负增长,下半年降幅逐渐收窄。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国六标准提升,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市场行业回暖有限,行业压力依然较大,车企分化也将更加明显。

2019年,全国汽车产量完成2572.1万辆,同比下降7.5%;销量完成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

其中乘用车产量完成2136万辆,销量完成2144.4万辆,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商用车产量完成436万辆,呈微增长态势,销量完成432.4万辆,小幅下滑。

二是汽车行业经济效益不佳,营收和利润降幅收窄。

受汽车产销持续大幅下降的影响,2019年以来汽车行业经济效益不断恶化,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增加。

2019年汽车行业完成营业收入80846.7亿元,同比下降1.8%;营业成本68219.4亿元,同比下降1.4%;利润总额5086.8亿元,同比下降15.9%,在营业收入与成本均未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车企利润大幅下滑,这说明为了应对汽车市场产销下滑,厂商下调利润,让利消费者,为自身销量回暖提供助力。

三是行业增加值大幅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019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

2019年1—10月国家公布的17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汽车工业是唯一负增长的行业,增速下降0.2%,排名末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产业为何大而不强李显君2011.5.16无论从单一年度还是历史年度记录上,中国都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却难以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

本期和下期我们将刊发清华大学李显君教授的专论,分别论述“为何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大而强”的问题,以拓展视野、加深认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

自2001年,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起飞,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6%,被称为“井喷”。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真正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

然而,从汽车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上看,我国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现象即为“规模竞争力”和“规模创新力”悖论,或统称为“创新竞争悖论”,通俗地讲就是“大而不强”。

一、什么是大而不强?所谓“大”,是指规模上的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整车物理量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物理规模”;另一个是以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等价值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价值规模”。

显然,就价值规模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并不是最大的。

什么是“不强”?关于这一点,分歧很大。

主流意见是,我国汽车产业不强只是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上。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会对我国汽车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产生很大危害。

因为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靠技术,技术只是产业发展诸多系统要素中的一个。

如果“只是缺乏核心技术”的观点被认同,那么我们的政府和汽车企业会将产业变强的努力仅仅放在技术上。

事实上,缺乏核心管理同样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强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笔者认为,缺乏核心管理比缺乏核心技术更严重,因为技术可以购买和引进,但管理不能。

成功的管理不能够成功移植,必须通过企业自身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和升华。

二、正确理解“不强”的含义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汽车产业的“不强”?笔者认为,必须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才能做出系统判断,因为企业是构成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系统方案。

企业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竞争力和间接竞争力。

直接竞争力是市场上直接表现的竞争力,包括市场占有率、质量、成本、品牌和服务。

间接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企业家、创新、整合能力、政府等,它决定直接竞争力。

除了技术和管理不强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竞争力的多个方面表现为不强,最直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创造出世界级品牌。

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全球产销量第一了,但它没有培育和创造出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

自产业革命以来,除了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物理规模全球第一而没有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

没有自己品牌的产业,规模再大也不能说有竞争力。

第二,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只有三个国家汽车年产量破千万辆,美国是在1965年,日本是在1980年,我国是在2009年。

1965年,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5.4%,出口率20%,自主品牌占国内汽车总产量的92%。

1980年,日本的这三个数据依次为28.3%、53.9%和98%。

而2009年,中国这三个数据分别是21%、2.3%和45.6%。

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竞争力是不能与美、日两国当年相比的。

第三,成本及价格无优势。

我国劳动力成本很低,但为什么许多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高?因为三个重要因素决定产品的成本:技术、管理和社会成本。

由于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因此在核心零部件上国外企业对我们高定价;由于我们缺乏核心管理,使得我们企业的运作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一个国家社会成本不合理,该国企业成本难以有竞争力,因为社会成本最终要分摊到每个企业的每个产品之中。

三、对大而不强的原因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大而不强?在过去5年,笔者基于演化论和系统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而不强”现象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1.战略定位不当技术演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或后来者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和管理能力不足,不能从高端产品发展,而应从低端起步逐渐进行技术积累。

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就是从小型车或低端经济型轿车发展起来的,丰田和现代是最典型的代表。

但2005年之前,我国传统大汽车集团,一直坚持高定位。

上汽集团在购买了罗孚两个平台后,最初的定位是高端,荣威750的最高定价30万左右,但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近两年推出10万左右的荣威550让上汽集团体会到了后来者定位的合理性价值。

后发企业之所以要从低端到高端的定位,是因为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事实上,从政府方面,我国汽车产业也一直坚持和鼓励高端定位的思路。

例如政府一直倡导的“集团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背后就是仅仅从产业发展的终极状态的另一种“高定位”理念,而忽略了汽车产业演化是一个从低端到高端逐渐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的过程。

2008年前,上海和北京等很多城市限制小排量车进入市区。

这与日本和法国政府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力倡导和发展国民车或经济型轿车正好相反。

2.政府关于汽车发展政策滞后及愿景不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汽车生产由政府决定。

但2004年以前,我国到底发展什么样的轿车仍不是很清晰,这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创新路径的方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韩、日两国政府相比,我国中央政府没有及时制定系统清晰的汽车产业政策。

在汽车产业建立的40年后,即1994年,中国才推出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20世纪30~50年代,这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韩国汽车产业开端于1962年,同年政府就颁布了《汽车产业促进法》。

第二,将近半个世纪,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清楚应该发展汽车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2004年以前,我国政府一直聚焦在汽车生产环节,而忽略了汽车研发和后市场两端。

第三,几十年间我国一直在争论要不要发展轿车产业以及怎样发展。

2004年前政府一直没有相对完整而明确的政策,这耽误了我国发展轿车产业的宝贵时间。

相比之下,日本在1948~1950年也有过类似的争论,但1951年日本政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发展轿车的明确方案。

1952年通产省又印发了《理解国产轿车意义》的手册,重申了保护和扶植国产轿车的必要性,并定位于发展小型车。

195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国民车扶植大纲法案》,倡导使用国产车;1956年出台了《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是日本扶植汽车产业最大的产业政策,核心是扶植中小零部件企业。

第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是否发展自主品牌轿车争论了20年,争论的高峰是2004年广州花都的“何龙之争”。

直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后此种争论才告结束。

从发达国家各种产业发展的历程看,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竞争和创造利润的需要。

而中国却在20年的争论中丧失很多机会,中国政府在这一点上同样没有及时提出鲜明的指示。

3.过度引进技术及创新链断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追赶型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是最典型的例子。

借鉴这个两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汽车产业也从技术引进开始,并力图通过消化、吸收到最后的创新。

然而,三个原因导致了我国与韩、日的发展思路一样但发展结果却不同。

一是在2000年以前,大多数传统大企业仅仅引进成套技术,而花在对引进技术进行解构和分析消化的努力不足,导致了我国汽车企业缺乏匹配关键技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技术学习和模仿不可或缺的过程。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投入的比率非常低,仅为1∶0.07,而韩国和日本汽车产业发展之初这一比率为1∶8。

因此,大规模、甚至是无节制地引进成套技术,使传统国有汽车集团至今不能建立面向国际竞争的核心技术能力。

二是国内传统汽车企业对研发投入和重视不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全面合资时代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研发强度(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汽车公司研发强度都高于4%,而我国汽车企业平均低于2%。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兴汽车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速度普遍高于老国有企业。

三是汽车企业知识链不完全。

新兴企业发展时间短,还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

传统企业虽然时间较长,但由于没有意识到知识链的意义,因此大多数企业缺乏完整的研发数据、客户数据和竞争数据,进而不能建立企业的知识库,而这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关键的第一步。

4.创新引擎缺乏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创新驱动力。

创新理论鼻祖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导致我国汽车产业缺乏创新引擎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家精神欠缺,而这是由这个行业国有企业成分过高导致的。

在1984年以前,所有整车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目前从资产角度分析,中国150家整车企业国有比重仍然超过70%,而民营成分不足10%。

这一体制中,企业领导者由政府任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一个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产业如何能够实现创新呢?更令人吃惊的是,在2005年中央政府没有正式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之前,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中没有自主创新和发展自主品牌指标(笔者称之为“战略考核”),主要是对年度利润和营业收入进行考核(笔者称之为“战术考核”)。

国有企业领导者一般一个任期3~5年,而开发自主品牌需要短期大量投入,长期方可回收,大量的研发支出势必影响任期内的年度利润。

这种对创新的战术而不是战略考核机制,必然导致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领导者很难积极主动地进行长期创新投入。

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经常被提升为地方或中央部委领导,而不管其创新绩效和对自主创新的贡献度。

这就是政府为国有企业领导设置了一条不创新也能够晋升的通道。

5.产业竞争结构扭曲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产业的竞争结构已经相对合理,但是1997年之前由于政府过度干预,汽车产业竞争结构发生了扭曲。

最大的扭曲是改革开放后政府20多年限制民营资本进入整车产业,这导致了该产业的不充分竞争。

哈佛大学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充分竞争是一国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前提;国内充分竞争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积极投资于新技术。

需求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但是1990年之前,政府规定轿车属于资本品而不是消费品,个人不允许购买,只能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购买。

集团用户对轿车的价格和质量不敏感,难以对当时国有轿车企业产生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压力。

这一政策长期抑制了广大消费者购买轿车的需求,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6.整合能力缺乏为什么我国很多汽车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并购及重组中失败案例较多且损失较大?为什么一些企业集团“集而不团”、分子公司各自为政?主要原因是整合能力缺乏,造成了一方面无法对所并购的企业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无法协调统合内部旗下分、子公司战略分工和运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