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发展历史年鉴电子教案
最新电机发展历史年鉴

最新电机发展历史年鉴电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直流电机;(2)交流电机;(3)1控制电机;(4)特种电机。
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在磁场中受机械力的作3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4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Faraday)总结了载流导体在磁场内受力并发生机5械运动的现象,法拉第的试验模型可以认为是现代直流电动机的雏形。
61824年,阿拉果(Arago)发现了旋转磁场,为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奠定了7基础。
当时阿拉果(Arago)转动一个悬挂着的磁针,在磁针外围环绕一个金属8圆环,以研究磁针旋转时圆环所起的阻尼作用,这就是首次利用机械力所产生的9旋转磁场。
101825年,发现了阿拉果旋转现象,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外绕11金属圆环的旋转,阿拉果使悬挂的磁针得到一定的偏转,这个现象实质上就是以12后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基础。
13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发明了单极直流电机。
141832年,人们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
由于生产上没什么需要,加上当时科15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还不很了解,所以交流电机实质上没什么发展。
161833年,法国发明家皮克西(Pixii)制成了第一台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17主要利用了磁铁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一个换向装置,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18的雏形。
楞次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
191833~1836年,美国人奥蒂斯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ARBOR步进电机生产率为2035米3/时。
21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Якоби)设计并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直22流电动机,该电动机有15瓦,由一组静止的磁极和一组可以转动的磁极组成;23依靠两组磁极之间的电磁力和换向器的换向作用,得到了连续的旋转运动。
241838年,雅可比把改进的直流电动机装在一条小船上。
251850年,美国发明家佩奇(Page)制造了一台10马力的直流电动机,用来驱26动有轨电车。
我国微电机发展史

我国微电机发展史2我国微电机的发展史我国微电机行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为满足国防武器装备需要开始,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和研究开发的阶段,至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专用制造设备、测试仪器配套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据统计,我国微特电机生产及配套厂家在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微特电机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产品工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特电机的国内需求在不断增长。
我国已引进50余条生产线,实现25个大类、60个系列、400 个品种、2000个规格微特电机大批量、规模化生产。
主要产品是有刷永磁直流电动机、小功率交流电动机、交直流串激电动机、罩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振动电机(手机用)等。
1999年我国微特电机产量约30亿台,其中民营和国企的产量约2.5亿台,独资企业的产量约12亿台,香港地区的产量约14亿台(德昌公司12亿台),台湾地区的产量约1.8亿台。
2000年生产量约39亿1/ 9台,占全球总产量的60%。
技术含量高的微特电机,如精密无刷电动机、高速同步电动机、高精度步进电动机、片状绕组无刷电动机、高性能伺服电动机以及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国内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生产能力。
所以国内对高精密微特电机还依赖进口。
据海关统计,1995-2000年年均用汇增长26.9%,2001年虽然增幅降至14.81%,还达11.97亿美元。
我国自1995年至2000年微特电机出口年均创汇增长18.6%,2001年比2000年减少6.02%。
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美国、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全球经济不景气,是2001年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
2001年出口创汇在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家。
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万美元,天津三美电机有限公司*****万美元,珠海三美电机有限公司***** 万美元,东芝华强三洋马达有限公司9955万美元,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9690万美元,珠海松下马达有限公司8082万美元,三协精机(福建)有限公司7271万美元。
电子课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学习情境三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我国新 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资讯一 汽车电气化的历史
2010年,我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 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
工作任务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 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的认知计划; 2.根据认知计划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发 展历史与趋势进行认知。
学习内容
一、课前任务单
根据查找的资料,完成下列课前任务单(见表3-1)。 表3-1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课前任务单
1.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指的是()、()和()。 2.现在常用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有哪些种类? 3.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有哪些方面的发展趋势?
资讯三 新能源汽车及驱动电机的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 纯电动汽车中,三合一驱动系统车型将得到应用,但市场 份额比较有限。最大的挑战在于电动车型对传统车型的替代速 度不够快。在电池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经济适用型的 纯电动汽车仍然是电动车型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从新能源 汽车推广力度来看,纯电动汽车推广力度大于插电混合车型。 随着城市交通管理的日趋严格和限行限购区域扩大,政策导向 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的市场的影响力仍然较大。
1870年,格拉姆(Z.T.Gramme,1826—1901)将T形电枢绕组改为环 形电枢绕组,发明了直流发电机,被人们誉为“发电机之父”。
187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究发电机的工程师阿特涅用“鼓卷”的方式 制成了性能更好的发电机。
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完成了经典电磁理论基础著作《电和 磁》,电机绕组发展为鼓型绕组,直流电机具备了现代直流电机的基本形式。
电机发展历史年鉴

电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直流电机;(2)交流电机;(3)控制电机;(4)特种电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在磁场中受机械力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Faraday)总结了载流导体在磁场内受力并发生机械运动的现象,法拉第的试验模型可以认为是现代直流电动机的雏形。
1824年,阿拉果(Arago)发现了旋转磁场,为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当时阿拉果(Arago)转动一个悬挂着的磁针,在磁针外围环绕一个金属圆环,以研究磁针旋转时圆环所起的阻尼作用,这就是首次利用机械力所产生的旋转磁场。
1825年,发现了阿拉果旋转现象,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外绕金属圆环的旋转,阿拉果使悬挂的磁针得到一定的偏转,这个现象实质上就是以后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基础。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发明了单极直流电机。
1832年,人们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
由于生产上没什么需要,加上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还不很了解,所以交流电机实质上没什么发展。
1833年,法国发明家皮克西(Pixii)制成了第一台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主要利用了磁铁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一个换向装置,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的雏形。
楞次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
1833~1836年,美国人奥蒂斯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ARBOR步进电机生产率为35米3/时。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Якоби)设计并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直流电动机,该电动机有15瓦,由一组静止的磁极和一组可以转动的磁极组成;依靠两组磁极之间的电磁力和换向器的换向作用,得到了连续的旋转运动。
1838年,雅可比把改进的直流电动机装在一条小船上。
1850年,美国发明家佩奇(Page)制造了一台10马力的直流电动机,用来驱动有轨电车。
1851年,辛斯坦得首先提出(1863年再次由华尔德提出)电流代替永磁来励磁,使磁场得以初步加强。
直流电机的发展史PPT课件

.
7
爱迪生
.
8
直流电机理论的发展
1、在电路理论方面,1845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G.R.Kh'chhofO 提出了著名的基尔霍夫电路定律。
2、在直流电机基础理论探索方面,1838年,楞次阐明了电机的可逆 性原理,使发电机的研究和电动机的研究殊途同归 3、1 866年~ 1 867年初,瓦里(C.F.Varley)、惠斯通和W 西门子先 后发现直流电机自励原理,为直流电机的大型化和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个电机专利。
1839年雅可比进行电动轮船实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电动机实际应用的大型 试验,它打开了电动机应用的大门。
.
4
2、直流发电机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制成第一台圆盘 式单极直流发电机。
1 832年皮克西制成永久磁铁手摇直流发电机,它是世 界上首台报导制造的直流发电机。
1 845年惠斯通制成首台电磁铁励磁的直流发电机(以前 用永久磁铁)。
机中广泛采用: k为早期格拉姆(Gramme)型;
l为郎德尔(Lundel1)型,一个线圈,曾用于小型
直流电机中。
.
15
电刷
早期直流电机换向器的电刷均为铜片电刷,这种电刷较硬,对换向器磨损大, 而且摩擦损耗大,电刷的振动、火花等均比较严重。后来改进采用具有弹性 的铜片电刷、铜丝电刷和铜网电刷。1888年,比利时发明家德波尔(c.J.von Depoele,后移居美国,1846~ 1892)发明用碳材料制作电刷(碳刷),
.
14
磁极
在直流电机萌芽期间,磁极最早采用永久磁 铁,主要有直棒形和马蹄形两大类。1845年 前后,人们开始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作为 直流电机的励磁。电磁铁的磁极铁心的形状 五花八门。图8-2l收集、归纳出了l2种磁极 铁心形状。
电机发展史

电机发展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号:0809034218姓名:霍亮奥斯特发现电生磁(1820)一法拉第电磁回转实验〔发明电动机模型)一涅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发明发电机模型)一法拉第兼任企业顾问研制永磁电{卜西门子发明激磁电机一格拉姆发明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一}斯拉发明交流电机和电动机一19世纪末美国电动机床出现一伏特汽车公司装配流水线。
一、直流电机的产生与形成皮克西:第一台永磁式直流发电机;西门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格拉姆:环形电枢直流发电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接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
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极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随后安培通过总结电流在磁场中所受机械力的情况建立了安培定律。
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其原理如图1所示,在一个盘子内注入水银,盘子中央固定一个永磁体,盘子上方悬挂一根导线,导线的一端可在水银中移动,另一端跟电池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电池的另一端跟盘子连在一起,构称导电回路,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1822年,法国的阿拉戈盖吕萨克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1825年,斯特企(W.sturgeon)用16圈导线制成了第一块电磁铁。
1829年,美因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
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
电机发展历史年鉴

电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直流电机;(2)交流电机;(3)控制电机;(4)特种电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在磁场中受机械力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Faraday)总结了载流导体在磁场内受力并发生机械运动的现象,法拉第的试验模型可以认为是现代直流电动机的雏形。
1824年,阿拉果(Arago)发现了旋转磁场,为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当时阿拉果(Arago)转动一个悬挂着的磁针,在磁针外围环绕一个金属圆环,以研究磁针旋转时圆环所起的阻尼作用,这就是首次利用机械力所产生的旋转磁场。
1825年,发现了阿拉果旋转现象,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外绕金属圆环的旋转,阿拉果使悬挂的磁针得到一定的偏转,这个现象实质上就是以后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基础。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发明了单极直流电机。
1832年,人们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
由于生产上没什么需要,加上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还不很了解,所以交流电机实质上没什么发展。
1833年,法国发明家皮克西(Pixii)制成了第一台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主要利用了磁铁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一个换向装置,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的雏形。
楞次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
1833~1836年,美国人奥蒂斯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ARBOR步进电机生产率为35米3/时。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Якоби)设计并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直流电动机,该电动机有15瓦,由一组静止的磁极和一组可以转动的磁极组成;依靠两组磁极之间的电磁力和换向器的换向作用,得到了连续的旋转运动。
1838年,雅可比把改进的直流电动机装在一条小船上。
1850年,美国发明家佩奇(Page)制造了一台10马力的直流电动机,用来驱动有轨电车。
1851年,辛斯坦得首先提出(1863年再次由华尔德提出)电流代替永磁来励磁,使磁场得以初步加强。
电动机发展史(收集)

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建立了电磁的相互联系,诞生了电磁学。
1821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制成了第一个实验电动机的模型,经过40多年时间的研究与发展,终于使电动机得以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
在这里我先谈一谈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些研究工作。
1831年法拉第经过十余年时间的实验研究终于在8月29日实现了“磁生电”的梦想,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此外法拉第还发现了电解定律,还对气体放电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后来伦琴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发现准备了条件,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电磁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创造了许多新词如抗磁性、顺磁性、电介质、力线、阴离子、阳离子,提出了“场的”概念。
他制造了第一台实验性电动机,发电机、第一台变压器;研究过气体的液化、光学、电化学,他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是伽利略以来少有的。
法拉第受德国的古典哲学的影响很深,他相信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互相联系的,基于这种思想他还试图确立电磁力与牛顿的万有引力之间的联系,后来爱因斯坦也企图建立“统一场论”。
麦克斯韦在谈到法拉第时曾经说过,过去的学者在研究所有的现象时都是割裂的研究,只有法拉第是在科学的统一性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人类至今为止仍从电学中获得巨大的福祉,我们将永远满怀感激之情惦记着法拉第的名字。
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看作是“科学家中最有成效最高尚的典型。
”电动机简称电机,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最广,小到电动玩具,大到火车,从工厂到农村、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等等。
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中的电动机有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我分别来谈一谈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研究发展情况。
一、直流电动机。
在电动机的发展中首先发展的是直流电动机,因为我们最先得到和推广的是直流电。
直流电动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是以永磁体作为磁场的阶段,这是最初直流电动机的共同特点。
但是,由于天然磁极比较小,而且其磁性比较弱,电机只能获得很小的功率,获得的动力也是比较小,不过这段时间持续并不长,很快直流电机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直流电机;(2)交流电机;(3)控制电机;(4)特种电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在磁场中受机械力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Faraday)总结了载流导体在磁场内受力并发生机械运动的现象,法拉第的试验模型可以认为是现代直流电动机的雏形。
1824年,阿拉果(Arago)发现了旋转磁场,为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当时阿拉果(Arago)转动一个悬挂着的磁针,在磁针外围环绕一个金属圆环,以研究磁针旋转时圆环所起的阻尼作用,这就是首次利用机械力所产生的旋转磁场。
1825年,发现了阿拉果旋转现象,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外绕金属圆环的旋转,阿拉果使悬挂的磁针得到一定的偏转,这个现象实质上就是以后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基础。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发明了单极直流电机。
1832年,人们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
由于生产上没什么需要,加上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还不很了解,所以交流电机实质上没什么发展。
1833年,法国发明家皮克西(Pixii)制成了第一台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主要利用了磁铁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一个换向装置,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的雏形。
楞次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
1833~1836年,美国人奥蒂斯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ARBOR步进电机生产率为35米3/时。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Якоби)设计并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直流电动机,该电动机有15瓦,由一组静止的磁极和一组可以转动的磁极组成;依靠两组磁极之间的电磁力和换向器的换向作用,得到了连续的旋转运动。
1838年,雅可比把改进的直流电动机装在一条小船上。
1850年,美国发明家佩奇(Page)制造了一台10马力的直流电动机,用来驱动有轨电车。
1851年,辛斯坦得首先提出(1863年再次由华尔德提出)电流代替永磁来励磁,使磁场得以初步加强。
由希奥尔特首先提出(1866~1867年再次由华尔德和西门子提出)用蓄电池他励发展到自励,最终地解决了加强励磁的问题。
1857年,英国电学家惠斯通(Wheatstone)发明了用伏打电池励磁的发电机。
1860年,潘启诺梯(Pacinotti)在电动机的模型中提出环形电枢绕组的结构,由于铜线的利用变差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1864年,英国特理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完整的经典电磁学理论体系,为电机电磁场分析奠定基础。
1867年,马克斯威尔对自励现象作出了数学分析,是电机理论中的第一篇经典论文。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Siemens)制造了第一台自馈式发电机,甩掉了伏打电池。
1870年,格拉姆(Gramme)提出了发电机环形闭合电枢绕组的结构,由于环形绕组为分布绕组,电压脉动较小,换向和散热情况均较良好,所以很快取代了T 型绕组。
由于对这二种结构进行对比的结果,终于使电动机的可逆原理为公众所接受,从此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展合二为一。
1871年,凡.麦尔准发明了交流发电机。
1873年,由海夫纳-阿尔泰涅克提出鼓型电枢绕组,既具有T型和环形电枢绕组的优点,又免除了它们的缺点;因为鼓型电枢绕组实质上就是T型电枢绕组的分布化。
麦克斯韦出版《电磁通论》。
1876年,亚勃罗契诃夫首次采用交流发电机和开磁路式串联变压器,来供电给他所发明的“电烛”,是交流电用于照明系统的开始。
1878年,为了加强绕组的机械固定和减少铜线内部的涡流耗损,绕组的有效部分放到铁心的槽中。
1879年,拜依莱(Bailey)首次用电的办法获得了旋转磁场,采用依次变动四个磁极上的励磁电流的方法,如果在四个磁场的中间放一个铜盘,由于感应涡流的作用,铜盘将随着磁场的变动而旋转,这就是最初的感应电动机。
1880年,爱迪生(Edison)提出采用迭片铁心;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铁心损耗,同时降低了电枢绕组的温升。
同年,马克西提出将铁心分成几迭,每迭之间留出一定宽度的通风槽以加强散热。
使得直流电机的电磁负荷、单机容量和效率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样,换向器上的火花问题就成为当时的突出问题。
1882年,台勃莱兹(Deprez)把米斯巴哈水电站发出的2千瓦直流电能,通过一条57公里长的输电线送到慕尼黑,从而证明了远距离输电的可能性。
台勃莱兹的试验,为电能和电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是直流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883年,台勃莱兹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把二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各自相差1/4周期的交变磁场合成,就可以得到一个旋转磁场。
1884年,曼奇斯(Menges)发明了补偿绕组和换向极,促进了电、磁负荷和单机容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容量继续提高的主要困难和限制,仍然是换向器上的火花问题。
霍普金生兄弟发明了具有闭合磁路的变压器。
1885年,齐波诺斯基(Zipernowski)、得利(Deri)和勃拉第(Blathy)三人提出了心式和壳式结构,使得单相变压器在照明系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弗拉利斯(Ferraris)发现二相电流可以构成旋转磁场。
在不知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弗拉利斯得出了与拜依莱和台勃莱兹同样的结论;并且进一步把利用交流电来产生旋转磁场,和利用铜盘来产生感应涡流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台二相感应电动机。
福勃斯(Forbs)提出用炭粉来做电刷。
使得火花问题暂告缓和。
1886年,霍普金生兄弟(John and Edward hopkinson)确立了磁路的欧姆定律,使得人们能够自觉地来设计电机的磁路。
1888年,弗拉利斯在意大利科学院提出了“利用交流电来产生电动旋转”的经典论文。
同一时期(1886~1888年),特斯拉亦独立地从事于旋转磁场的研究和试验,而且和弗拉利斯互不相涉和几乎同时地发明了感应电动机。
1889年,多利沃-多勃罗夫斯基提出采用三相制的建议,证明三相交流电也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同时设计和制出了第一台三相变压器和三相感应电动机。
1891年,阿诺尔德(Arnold)建立了直流电枢绕组的理论,使直流电机的设计和计算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三相制就迅速的被推广使用。
1893年左右,开耐莱(Kenelly)和司坦麦茨(Steinmetz)开始利用复数和向量来分析交流电路。
1894年,海兰(Heyland)提出“多相感应电机和变压器性能的图解确定法”的论文,是感应电机理论中的第一篇经典性论文。
同年,弗拉利斯已经采用把脉振磁场分解为二个大小相等、转向相反的旋转磁场的办法来分析单相感应电动机;虽然弗拉利斯所得的结果仍不免于错误,但是他所用的方法,却对旋转电机的理论分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方法以后被称为双旋转磁场理论。
1895年,波梯(Potier)和乔治(Goege)建立了交轴磁场理论。
1899年,在研究凸极同步电动机的电枢反应时,勃朗台尔(Blondel)提出双反应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道黑提(Doherty)、尼古尔(Nickle)和派克(Park)等人所发展,成为现代同步电机理论的基础。
1913年,福提斯古(Fortescue)开始分析感应电动机的不对称情况1918年,福提斯古提出了求解三相不对称问题的对称分量法。
1920年,英国人所开发步进电机。
1920~1940年许多学者(Drefus, Punga, Fritz, Moller, Heller)对双笼和深槽电机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谐波磁场所产生的寄生转矩,异步电机的噪音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1926~1930年,道黑提和尼古尔二人先后提出了五篇经典性论文,发展了勃朗台尔的双反应理论,求出了稳态和暂态时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和三相、单相突然短路电流。
1929年,派克利用坐标变换和算子法,导出了暂态时同步电机的电势方程和算子阻抗。
同一时期,许多学者又深入地研究了同步电机内部的磁场分布,得出了各种电抗的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
所有这些工作,使得同步电机内部的理论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
1935~1938年,克朗(Kron)系统地提出了利用张量分析来研究旋转电机的方法。
1940年前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控制电机,例如电机放大机,交流测速发电机,回转变压器等。
为了满足控制系统的要求,自整角机的精度和伺服电动机的性能亦有很大的提高。
同一时期,小型分马力电机的理论已有较大的发展。
1950年代后期晶体管的发明也逐渐应用在步进电机上。
1950~1960年,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的电磁—机械暂态。
由于利用了物理模型和模拟计算机,使得许多复杂的电机动态运行问题得到了解决。
1958年,英国Bristol大学的G.H.Rawcliffe等提出极幅调制绕组(称为P.A.M 绕组)。
1959年起,逐步建立起机电能量转换的新体系。
1970年,英国Leeds大学步进电机研究小组首创一个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SRM)雏形,这是关于开关磁阻电机最早的研究。
1972年,进一步对带半导体开关的小功率开关磁阻电动机(10w~1kw)进行了研究。
1975年,开关磁阻电机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一直发展到可以为50kw的电瓶汽车提供装置。
1980年在英国成立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装置有限公司(SRD Ltd.),专门进行SRD系统的研究、开发和设计。
1983年,英国(SRD Ltd.)首先推出了开关磁阻电机SRD系列产品,该产品命名为OULTON。
1984年,TASC驱动系统公司也推出了他们的产品。
另外SRD Ltd.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有轨电车的驱动系统,到1986年已运行500km。
1992年,美国著名电机专家T.A.Lipo等人首先提出双凸极永磁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