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一碗入梦阅读训练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端午日课时训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端午日课时训练 苏教版

第三单元十一端午日【课内阅读】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l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选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选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练习无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端午日练习无答案苏教版

端午日
一、默一默
1.生字词
茶峒.()léi( )鼓 nà( )喊调. ( )理
不jū( ) qiú( )水戍.( )军zhàn( )酒
二、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三、想一想
1.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赛龙舟的场面。

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2.作者通过写赛龙舟的场面表现了湘西人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四、练一练
请同学们自读第2节竞追鸭子的场面,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观看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

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

五、课后作业
描写学校拔河比赛场面,要求: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并合理的运用想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练习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练习苏教版.docx

《端午日》导读与演练【课文概述】这是一篇垂点描写端午口赛龙舟的短文,全文紧扌11“端午口”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一一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女排材料。

文中作者抓住龙舟竞赛这个重点,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粘彩场而。

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而,突出了龙舟竟赛的热烈与欢腾。

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竟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嗝人欢笑,媳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亮点扫描】亮点之一:材料取舍详略得当。

端午日的民俗很多可写的很多,像吃粽子、门上插艾草与菖蒲等,课文就没有提及。

在所写的几种民俗中,又十分讲究想略得宜。

如文章在开头只用了两句话就交代清楚“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三种习俗,然后集中笔墨描写全茶山同人到河边看划船和赶鸭子的竞赛,而在这两项竞赛中,作者也只详写了龙舟竞渡,略写了赶鸭竞赛。

在描写龙舟竞渡中乂着重刻画划船者及其精神风貌,以镜头的形式突出了参与者奋力争先的拼搏耕神。

这样女排材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悦其情。

亮点之二:场面描写手法多样这篇课文的场血描写非常精彩,这得益丁•作者综合运川了多种表现手法。

如课文开头连川三个“莫不”句写出了当地居民倾巢而出、着节口盛装去看热闹的情景,这是为下文赛龙舟的粘•彩场景进行的侧面烘托。

再如文章对桨手、带头的和擂鼓打锣的奋力争先的拼搏镜头和粘神风貌的描写,是正而描写,是实写;“两岸人的呐喊助威”、“税关前领赏”等场面是侧而烘托,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把竞赛的激烈程度渲染得如火如荼,热闹非凡。

“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的联想,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学法推荐】圈点笔记法就是说当你在阅读书籍吋,随吋在你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精彩Z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标志。

如当你读到描写龙舟竞赛场而时,你就可以把这一•精彩段落划下來进行仔细揣摩、品味,从中揣摩出出作者的写法,感悟出融入其中的作者情感。

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练习题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端午日》阅读练习附答案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答案:B解析:分析: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茶峒(dòng )干燥(zào )B.擂鼓(lèi )洞穴( xué )C.泅水(qiú )节拍(pāi )D.蘸(zhàn)酒划桨(jiāng)答案:D解析:分析:D项“桨”应读jiǎng。

其余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3.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A.八月十五B.正月十五C.九月初九D.五月初五答案:D解析:分析: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4.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离骚B.天问C.九歌D.九章答案:ABCD解析:分析:以上均属于屈原的作品。

故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5.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又是一年粽飘香阅读训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又是一年粽飘香阅读训练 苏教版

又是一年粽飘香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

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

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

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

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

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

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

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

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

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

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

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

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

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

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一 端午日练习题第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一 端午日练习题第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一端午日练习题第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跟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A、屈原投江B、大禹治水C、后羿射日D、桃园三结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B、楚国C、魏国D、赵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茶峒(dòng )干燥(zào )B、擂鼓(léi )洞穴(xué )C、泅水(qiú )节拍(pāi )D、蘸(zhàn)酒划桨(jiāng)【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A、八月十五B、正月十五C、九月初九D、五月初五【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两边的小岛上长满了茂盛的芒果树,树冠相接如山丘起伏。

B、为了更好地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我校有近90%左右的同学参加了“馆校衔接”活动。

C、虽然香椿树芽作为蔬菜在湛江少见,但是在北方却是高档蔬菜,营养丰富,还具有食疗作用。

D、能否加快开发建设如皋港新区,对提升如皋城市形象,支撑发展崛起意义深远。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答案】:【解析】:第7题【多选题】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离骚B、天问C、九歌D、九章【答案】:【解析】:第8题【多选题】属于端午节别名的( )A、端五节B、重五节C、五月节D、夏节【答案】:【解析】:第9题【多选题】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圣诞节【答案】:【解析】:第10题【多选题】跟端午有关的诗句( )A、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必知必会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an酒( ) lingli( )( ) qiu( )水干zao( )脖jing( ) chan( )挂 lei( )鼓 na( )han2、沈从文,湖南凤凰人,-------代作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等。

3、我国传统节日除了端午节以外,还有-----------,------------两大节日。

4、整体感知①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场面?------------------、-----------------------②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请写下来。

----------------------------------------------------------------------------------------------------------------------------------------------------------------------------------③全文总体上是按---------------顺序来写。

先写-----------------------------再写--------------------------------------------最后交代---------------------------体现了端午日湘西人----------------------------------的精神。

第二课时二、重点训练1、文章在描写龙舟竞渡的场面时,写到了观众的掌声和呐喊声,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请把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塞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划出来,并把那些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写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比赛场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

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

”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

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

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

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

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

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
..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

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

”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

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

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略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3分)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2分)
4.请概述本文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4分)
【答案】
1.(3分)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

(1分)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2分)
2.(3分)①以“一碗人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1分)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1分)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1分)
3.(2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1分)
4.(4分)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③思念爸妈,回味毛蟹;(3分)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