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_古代成语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成语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一:利令智昏的故事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

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

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

”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

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

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

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二:踌躇满志的故事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

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

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

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让枣推梨唐朝时期,李延寿在《南史.王泰传》中有记载:王泰在年轻的时侯,祖母把他的几个孙子都叫到一起来,给他们发红枣和栗子吃,孩子们都蜂拥而上地上去抢,希望自已多抢到一点,王泰这时侯却站在一边没有参与,尽管他也爱吃红枣和栗子。

后来又根据《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中说的,孔融四岁的时侯,跟哥哥们在一起吃梨时,他总是找最小的吃,大人们对此很奇怪,便开诚布公地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吃,孔融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我是小孩,吃小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呢。

”后来人们便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让枣推梨”这个成语。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片言折狱春秒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身强体壮,粗暴好斗,在孔子的教育下有了改变,便以孔子为师。

孔子出行子路总是为老师驾车、做侍卫。

孔子说:“有了子路以后就没人敢当面对我说无礼的话。

”孔子也说:“子路的勇已超过了我的要求,没有更多的用处了。

”子路虽然鲁莽但却很刚正不阿,他孝顺母亲。

他穿着破棉衣坦然地同穿狐皮袍子的达官贵人站在一起,毫不觉得自己比他们低贱。

难得的是他的诚实,答应办的事一定办,决不拖泥带水,人们称颂他“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也与?’”打官司闹纠纷从来没有人能够根据单方的只言片语来作出正确判决。

孔子说,要有,就只有子路可能。

因为子路为人忠厚老实,大公无私,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他,向他说的都是真话。

古人形容明决善断,就叫“片言折狱”,“片言决狱”、“片言断狱”或“片言可决”。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3风驰电掣西周时期,周武王有一次向精通兵法的姜太公请教道:“君王率兵师作战要有什么样的‘股肱’、‘羽翼’呢?”姜太公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君王带兵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股肱”、“羽翼”共七十二人。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古代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有⼀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材,可他就是缺乏⾃信⼼,经常⽆缘⽆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低⼈⼀等——⾐服是⼈家的好,饭菜是⼈家的⾹,站相坐相也是⼈家⾼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样丢⼀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件事,不知道⾃⼰该是什么模样。

家⾥的⼈劝他改⼀改这个⽑病,他认为是家⾥⼈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久天长,他竟怀疑⾃⼰该不该这样⾛路,越看越觉得⾃⼰⾛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天,他在路上碰到⼏个⼈说说笑笑,只听得有⼈说邯郸⼈⾛路姿势很美。

他⼀听,急忙⾛上前去,想打听个明⽩。

不料想,那⼏个⼈看见他,⼀阵⼤笑之后扬长⽽去。

邯郸⼈⾛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病终于有⼀天,他瞒着家⼈,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路去了。

⼀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眼花缭乱。

看到⼩孩⾛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光景,他连⾛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古代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汉末,黄⼱事起,天下⼤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和司马徽(三国时谋⼠)说诸葛亮很有学识,⼜有才能,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和关⽻、张飞冒看⼤风雪第⼆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挽救国家危险局⾯的意思。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百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百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北面臣服于齐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1.中华成语故事: 三折其肱晋国时, 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 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要看民众是否支持, 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 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 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 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 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 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 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 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 换句话说, 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 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 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 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 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

世界上的伟大人物,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 却仍不断地奋斗, 结果才得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2.中华成语故事: 两败俱伤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

他非常聪明, 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 他受到楚王的派遣, 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 韩、魏两国互相攻打, 打了一年多, 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 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 便向他请教。

于是, 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 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 卞庄子见了, 马上拔出剑来, 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 “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 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 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 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 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 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 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 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 小老虎被咬死了, 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关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成语故事1唐朝大历年间,有数百只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农民嫌它们危害庄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后杀猴。

群猴中的一只老猴见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开始纵火烧屋。

农民见房屋烧起来了赶紧去救火,于是群猴纷纷逃走。

亡猿祸木的意思是:《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

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

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古代成语故事2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

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

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

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

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

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

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

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

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

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

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

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jun)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古代成语故事1、班门弄斧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_古代成语小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_古代成语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锦囊妙计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有关于“锦囊妙计”的精彩故事。

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

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

”后来赵云果然依计而行,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

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

“锦囊妙计”本意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

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千呼万唤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

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

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小心翼翼
北宋初年,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而且十分爱护老百姓。

他任宣州太守时用自家的米救活上千的灾民。

他发现价值连城的宝物,立即上交给宋太宗,受到宋太宗的嘉奖。

宋太宗安排他去外地任职时告诫他做事
小心翼翼,但不能过分。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面如土色
南宋时期,秀才俞良步行8千里到达京城杭州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他身无分文,就到杭州西湖边作鹊桥仙词然后准备自杀被救。

太上皇在梦中认定俞良是人才,派人到旅店找他,吓得店主孙婆面如土色,俞良从此被封为大官。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偷偷摸摸
大观园内发现绣春囊,邢夫人立即组织庞大的检查团进行逐个搜查。

迎春的乳母王住儿的儿媳妇因聚赌被抓,她们来求迎春说情,迎春是个懦弱的人,没有给她们帮忙。

于是王住儿家的就大发牢骚说她们被偷偷摸摸的哄骗了去,因为邢姑娘的原因才会这样。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柳暗花明
南宋时期,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在故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空空如也
春秋时期,有人对孔子十分崇拜,恭维孔子知识渊博,孔子不承认自己很有学问,他说自己到乡下去见到农民们驾轻就熟地干他们的农活,农夫问他“空空如也”的含义,他反复推究才有所领悟,然后尽量告诉他准确的含义。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如饥似渴
三国时期,曹操原打算立曹植为太子,引起长子曹丕的妒恨。

曹丕即位,多次迫害曹植,三次更换他的封地。

220xx年,曹丕要曹植、曹彰、曹
彪三人到京都朝会,曹植因故不能去,就上一道奏章向曹丕请罪说:“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不言而喻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废寝忘食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孔子。

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偷偷问子路,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就问孔子。

孔子说他努力学习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与睡觉,津津乐道授业传道。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夜以继日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不久就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继承王位,继位时才13岁,朝中大事全由他的叔父姬旦辅佐处理。

周公旦为了西周的政权稳固,夜以继日地工作,打败了自己兄弟与商纣王儿子武庚勾结的叛乱,任劳任怨地辅佐朝政。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炙手可热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

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
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庐山真面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

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

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饥寒交迫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人宽厚,经常亲自检阅囚犯的案卷,经常还亲自提审犯人。

一次他发现严甘罗因抢劫犯了法,提审的时候,他见这个囚犯瑟瑟缩缩地跪在地上,显得很可怜,问他为什么要做强盗。

严甘罗哆嗦地回答是饥寒交迫所致。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精选:庞然大物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