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8字以上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让枣推梨唐朝时期,李延寿在《南史.王泰传》中有记载:王泰在年轻的时侯,祖母把他的几个孙子都叫到一起来,给他们发红枣和栗子吃,孩子们都蜂拥而上地上去抢,希望自已多抢到一点,王泰这时侯却站在一边没有参与,尽管他也爱吃红枣和栗子。

后来又根据《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中说的,孔融四岁的时侯,跟哥哥们在一起吃梨时,他总是找最小的吃,大人们对此很奇怪,便开诚布公地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吃,孔融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我是小孩,吃小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呢。

”后来人们便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让枣推梨”这个成语。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片言折狱春秒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身强体壮,粗暴好斗,在孔子的教育下有了改变,便以孔子为师。

孔子出行子路总是为老师驾车、做侍卫。

孔子说:“有了子路以后就没人敢当面对我说无礼的话。

”孔子也说:“子路的勇已超过了我的要求,没有更多的用处了。

”子路虽然鲁莽但却很刚正不阿,他孝顺母亲。

他穿着破棉衣坦然地同穿狐皮袍子的达官贵人站在一起,毫不觉得自己比他们低贱。

难得的是他的诚实,答应办的事一定办,决不拖泥带水,人们称颂他“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也与?’”打官司闹纠纷从来没有人能够根据单方的只言片语来作出正确判决。

孔子说,要有,就只有子路可能。

因为子路为人忠厚老实,大公无私,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他,向他说的都是真话。

古人形容明决善断,就叫“片言折狱”,“片言决狱”、“片言断狱”或“片言可决”。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3风驰电掣西周时期,周武王有一次向精通兵法的姜太公请教道:“君王率兵师作战要有什么样的‘股肱’、‘羽翼’呢?”姜太公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君王带兵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股肱”、“羽翼”共七十二人。

八字成语由来溯源

八字成语由来溯源

八字成语由来溯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传说中道家有八大仙人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他们来到东海边,吕洞宾建议各自渡海,铁拐李站在龙头杖上,韩湘子坐在花蓝里,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曹国舅乘各自的箫、纸驴、拍板、鼓、竹罩、玉板渡海。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语出: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宋朝时期长沙高僧景岑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他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众与他谈论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

他拿出偈帖给大家念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意思是: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东汉时,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和鄯善王交好,鄯善王对他们也很友好,表示愿意与汉修好,匈奴国的使者从中挑拨离间。

班固对随从说:“不进入虎穴,怎么能抓到虎子。

”连夜攻击并全歼灭匈奴使者,与鄯善王重归于好。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八字成语历史典故

八字成语历史典故

八字成语历史典故八字成语历史典故(精选)导语: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典故,可以有效丰富文章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1、成语历史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鲍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

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

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斑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

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

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

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

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

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

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

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

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

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

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

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2、成语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语出]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众诸侯王从鸿门戏水之下,各就各国。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挺身而出唐朝时期,开国皇帝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争权夺利。

李建成是皇太子,可是他的威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怕皇位被李世民夺去,便同李元吉联合起来,密谋杀死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消息立刻同心腹房玄龄等商量对策,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派人伏兵于玄武门,等到李建成一入朝便出其不意把他射死,同时把李元吉也杀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纠集精兵两千人来攻李世民。

这时,宿卫将领敬君弘带兵驻守玄武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敬君弘表现得勇往直前。

他的亲信曾开诚布公地劝阻他道:“事情还不知究竟怎样发展,等待援兵到来摆好阵势再打也不晚呢!”可是敬君弘充耳不闻,奋不顾身地指挥反击。

他这种临难不惧、挺身而出的精神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赏识。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2不得人心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企图篡位夺权,他领兵十万侵占中原。

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征剿,但由于安居乐业的生活过得太久,兵士缺乏战斗能力,交战之后败得溃不成军,只得退守潼关。

玄宗又将因病在家休养的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请出山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应采取分化瓦解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出城将他一举歼灭。

可是玄宗听信“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兵权在握,唯恐对自已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频繁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御敌。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在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中,有许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典故,这些故事中的八字成语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这些八字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八字成语出自哪些寓言故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1.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三打白骨精》故事。

故事中,狐狸假扮成老虎,威吓白骨精,以此来欺骗其他动物。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借势欺人,借助他人的势力来欺压他人的行为,警示人们不要以强凌弱,以势压人。

2.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杞人忧天》故事。

故事中,杞人因为天上掉下一根柱子,担心天会塌下来,忧心忡忡。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无端忧虑,杞人忧天,教导人们不要过分焦虑,要冷静面对问题。

3.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出自《井底之蛙》故事。

故事中,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以为井口就是天空的尽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的人,警示人们要开阔视野,不要囿于一隅。

4.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守株待兔》故事。

故事中,农夫守株待兔,企图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根上,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坐等幸运降临,不思努力的愚蠢行为,告诫人们要实实在在地努力,不要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画蛇添足》故事。

故事中,有人画了一幅蛇,别人觉得不完美,于是在蛇身上再加了足。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教导人们要善于把握分寸,不要画蛇添足。

6.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掩耳盗铃》故事。

故事中,有人偷了铃,掩耳假装听不见,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掩盖罪行的行为,警示人们要诚实守信,不要自欺欺人。

7.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望洋兴叹》故事。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削足适履【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

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

弃疾杀死太子禄。

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2田父之获【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是韩子卢,而跑得最快而且狡猾的兔子是东郭逡。

一天一只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三座山跑了五圈,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结果两者都累死了。

一个农夫刚好路过,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3天下汹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

”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

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4头撞南墙【成语故事】从前山东淄川县的王生从小相信道术,跑到崂山学道术。

道士见他娇生惯养认为不是学道的料,让他先砍柴锻炼。

他一心想学道,道士教他穿墙术。

他学成立即回家给妻儿表演穿墙术,结果头撞南墙碰了一个大包。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5以德报怨【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6惟命是从【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惊弓之鸟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

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

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

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

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

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

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

他首先到郑善国。

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

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8字以上成语故事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8字以上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

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

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

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

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

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

他首先到郑善国。

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

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

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

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

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现在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

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

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
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

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才能、威望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
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