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 声现象(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推荐】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及答案

【精品推荐】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及答案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A.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B.用超声波清洗物体C.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听到声音变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过程经历了“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的科学探究环节B.实验现象表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越稀薄,手机的扬声器发声部位振幅越小D.该实验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图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4.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D.图丁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5.杭州高架桥上在靠近居民区一侧会安装如图所示的隔离装置,以减弱车辆行驶噪音对民众的干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行驶噪音主要是由汽车周边空气振动产生的B.车速越快,声源振动频率加大,音调减弱C.此处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隔音装置的目的是防止噪音入耳6.警犬训练时,训犬员常使用如图所示的训犬笛发出超声波来对警犬发号施令。

关于犬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均匀的向训犬笛的进气口吹气时,将调节杆适当旋出并固定后,训犬笛发出的指令声音色发生了变化B.某次训犬笛发出25000Hz的声音,警犬能根据发出的指令声行动,说明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C.利用犬笛向警犬发出指令时,如果吹得太大力,周围的行人就会听到犬笛发出的声音D.吹犬笛时,发出的声音即使人耳听不到,犬笛也是声源7.英语听力测试时,监考老师经常将窗户关上,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关窗户”是为了()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小声音的传播速度8.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9.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10.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属于噪声B.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它不可能是噪声C.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11.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③12.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A.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播放的音乐B.纸屑在发声的扬声器上跳动C.土电话通过绷直的棉线传播声音D.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拨动纸片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m/sD.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1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15.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中考物理专题第二讲 声现象

中考物理专题第二讲 声现象

(1)安装噪声显示仪,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 (2)0分贝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耳所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定义:从环保学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
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由__无__规___则__振__动____产生的声音。
【解析】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故B正 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则就是噪声。如 果没有,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 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是中考物 理试题中考查声学部分的常见考法,要加以重视。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超声波击碎胆结石;超声波清洗零件;“震耳欲聋”等。
解题小窍门
在解答有关声音的利用问题时,要注意凡是声音能引 起其它物体变化的,就是声音传递能量;声音未能引起其 它物体变化,人们仅根据声音判断获得信息,属于声音传 递信息。
(德州中考) 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 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 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 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恩施中考) 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B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物理中考基础篇第2讲简单声现象(附强化训练题)附答案

物理中考基础篇第2讲简单声现象(附强化训练题)附答案

第2讲简单声现象2.1 学习提要2.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怅的振动产生的,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郁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成为声源。

声音从声源处传播到耳中,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1.2 声音的传播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种现象,如图2 _ 1所示。

水平悬挂的长弹簧,原先每一圈弹簧的间距是相等的,当推动它的右端后,可以见到弹簧每一圈的间距发生了变化,弹簧中出现的疏密相间的形状会从右端逐渐传向左端,我们看见的是弹簧形成的疏密。

当发声物体振动时,附近的空气分子就会形成像弹簧中一样的疏密。

这些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就形成了声波,如图2-2所示,是用橡皮锤击打音叉,音叉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声波过程的示意图。

但要注意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尽是疏密相间的形状和能量,振动的空气分子并没有随声波向前移动。

图2-1 图2-2 图2-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在没有传声物质的空间(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如图2 - 3 为真空铃实验装置,当接通电源可清楚地听到铃声。

在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

当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时,声音就无法传播出来了。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人玻璃钟罩内,铃声将会重新出现。

这一实验研究说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如表2-1所示。

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 气体。

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如: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气温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增加0.6 m/s。

表2-1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象,它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人耳能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1s以上,所以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大于0.1s如人就觉得有回音。

例如北京天坛回音壁先滑圆型墙壁能使声音发主多次反射,这样就能听到另一端人的讲话声。

中考物理综合题专题复习【声现象】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

中考物理综合题专题复习【声现象】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B.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丙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D.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答案】B【解析】【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错误;B、乙和丙声音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B 正确;C、丙和丁声音的波形形状相差较大,故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B.3.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答案】D【解析】【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 错误;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故选C。

2014年中考物理 第2讲 声现象复习专用课件

2014年中考物理 第2讲 声现象复习专用课件

解析: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A选项错
误;声音传播的介质是空气,B选项正确;音量旋钮调 节的是声音的响度,C选项错误;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 程中减弱噪声,D选项错误. 答案:B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越洪亮,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B.超声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女生发出的声音比男生发出的声音传播得快 D.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C选项不符合题意;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
弱噪声,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13.(2013· 资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2.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 高低 ,音调由发声体的_____ 频率 来决定.
决定,还与距离_______ 发声体 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___ 大 ;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___. 小
4.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相同,也能
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 音色 不同.不同发声体的
答案:C
5.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 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 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解析:噪声的防止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 这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本题应选A. 答案:A
综上所述,故选B.
答案:B
例 5(2013· 威海 )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
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
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最新全国通用版中考物理:第2讲-声现象ppt课件(含答案)

最新全国通用版中考物理:第2讲-声现象ppt课件(含答案)

4.(2017· 湘潭 )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根据音调的高低辨别不同乐器 D.声波能传递信息 ,但不具有能量
A
)
2. 所用到的几个主要的物理方法: (1)转换法:声源的振动难以观察,可以通过实验转换为纸屑的 跳动、水花的飞溅等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敲鼓时旁边的烛焰的 跳动来认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理想实验法: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实验 ,运用理想化处理得 出结论. (3)类比法:把声波与水波比较 ,寻找相似的地方 .5.(2017· 贺州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C. 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易错提醒】 (1)温度只能说 “是多少”或 “达到多少” , 不 能说 “有” 或“没有 ”. (2)温度计读数时先找零刻度 , 若液柱面在零刻 度线以下, 应从零刻度线往下读,反之往上读. (3)使用温度计时不能使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 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或低于液体的凝固点.
3.沸腾的图象及解读
(2017· 北海 )为了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 , 小王同学采用如图甲 所示的实验装置, 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乙所示图象.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__热胀冷缩 __的规律制成的. (2)实验宜选用 __碎冰 __(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 实验中, 将装有 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这样做能使试管受热均匀 , 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__慢 __(选填“快”或“慢” ). (3)实验过程中 , 某时刻冰的温度如图丙所示, 此时温度计读数为 __- 6__℃. (4)由图象可知 ,冰的熔化过程持续__3__min, 熔化时冰要不断吸收热量, 温度 __不变 __.

201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音现象

201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音现象

第一单元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_m/s合1_224_km/h,在真空中不能传播.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_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_m.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3.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_Hz~20_000_Hz,低于20 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叫超声波.4.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5.音色: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6.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考点三声的利用1.声可以传递信息.(1)回声定位:利用声呐可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等.(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2.声可以传播能量.(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_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_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_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_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2013·深圳中考)“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解析:选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正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B选项说法不正确;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C选项说法不正确;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和振幅有关,D选项说法不正确.(2013·龙岩中考)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审题指导】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解析】选A.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指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是各选手的声带振动快慢不同所致.(2012·南京中考)噪声是由发声体的_____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审题指导】(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3)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噪声也是一种能源,利用能量的转化可以将声能转化为电能.【解析】振动声源处声电一切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说噪声也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声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错误案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C.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D.计算打雷处距我们有多远时,要用空气中的声速乘以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时间间隔的一半【正确分析】并不是所有固体传声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A对;经实验研究液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B对;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C对.故选D.2.审题不清,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混淆【错误案例】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正确分析】选C.我们分别能听到雨伞上的“嗒嗒”声、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小溪边“哗哗”的流水声,这都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结果;而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则说明水(液体)能传播声音.1.(2013·泰州中考)将钢锯条以如图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由于______而发出声音.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______会改变(选填“响度”或“音调”).2.(2013·锦州)“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3.(2012·随州中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D.超声波不是声波4.(2012·凉州中考)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震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5.(2013·黑河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6.(2013·长沙中考)长沙橘子洲头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到周末的夜晚,橘子洲的上空就会燃起璀璨夺目的烟花.这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为长沙休闲旅游增添了一张新的名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燃放礼花时,我们是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声音B.礼花爆炸时,内能和机械能没有相互转化C.礼花爆炸时,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响声,是因为其音调高D.礼花爆炸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爆炸而产生的,与振动无关7.(2013·衡阳中考)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8.(2013·扬州中考)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9.(2013·日照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在太空中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超声波传递的信息第一单元声现象答案:1:振动音调2:音调空气声源处3:C.4:B. 5:D.6:A. 7:C. 8:D. 9: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声现象
【考纲要求】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
(2)声音的三种特性;
(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4)声的利用;
(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
(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趋势】
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
【考点探究】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题目中“余音未止”说明钟一直在发声. 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余声不同,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
答案 B.
方法总结: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存在并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
D. 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解析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图1中听者的右耳会听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说明固体(细棉线、纸杯)能够传声,故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传声的能力比细棉线强,而不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故选项B错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谁发出的声音,故选项C正确;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话筒方说出的声音无法通过线的振动传到听筒方,也就是说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故选项D正确.
答案:B
方法总结:同学们对“土电话”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同学曾制作过. 试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试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这也引导同学们要勤动手、善动脑.
考点三:声音的特性
【例3】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农民歌手阿宝,以其金属般的嗓音、极其罕见的高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专家在评价阿宝的演唱时说:“你的歌曲唱得很有味道,能唱到两个high C,比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还高出整整八度.”其中“金属般”和“两个high C”描述的是声音的和.
解析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音色和响度,演员在演唱时声音通过话筒传到机器放大后播放,这其中改变的是响度,而保持原有的音调和音色不变. 阿宝金属般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描述的是与众不同的音色,而“两个high C”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答案:音色、音调.
方法总结:有关响度、音调和音色在中考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声源振幅决定;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也就是决定于自身.
考点四:有关声速的计算
【例4】我们看到闪电之后5s,听到了雷声,请问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有多远?
解析一次雷电过程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由于闪电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非常快,而雷声是以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对于光的速度很慢很慢.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光从有限的距离传过来到达我们的眼睛不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就认为看到闪电之后声音才开始传播过来(实际上是同时传播的,只不过在我们看到闪电的时候,声音传播的路程可以忽略). 这5s是声音从雷电发生区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所用的时间.
答案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的距离为s=vt=340m/s × 5s=1700m.
方法总结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涉及到回声的话,要考虑声音所走过的路程是实际距离的两倍. 比如利用声呐探测水中鱼群的位置,声音从发出到回传被接收到,实际走过的路程是距离的两倍.
考点五:声的利用
【例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 验钞机
B. 微波炉
C. 电视遥控器
D.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解析验钞机是利用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
理制成的;微波炉应用的是电磁波中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剧烈运动,振动中,分子与分子互相摩擦,产生很多内能使温度升高从而快速将食物煮熟的原理制成的;电视遥控器应用的是红外线使被照射物体发热的原理制成的;声呐应用的是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利用它发出的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形成的回波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还可以测位置.
答案 D.
方法总结 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对多方面的科技知识有所了解,作为考试,一般同学能够凭借记忆作出正确答案,但是作为平常学习,除了要搞清所有基本知识点,还要认真阅读、理解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及章后的“信息库”. 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学会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以声消声、光污染、喷雾治伤、人工降雨、火箭、 卫星等,平时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考点一、
【经典考题】
1.(2分)(2013•黑龙江)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 ) 用声传递信2.(2分)(2013•锦州)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3.(3分)(2013•绵阳)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2分)(2013•深圳)“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3分)(2013•柳州)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2分)(2013•沈阳)下列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1.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

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3、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B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
4.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5.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器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 .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7.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
11、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参考答案【经典考题】
1.C
2.D
3. D
4.A
5.B
5.D
【模拟预测】
1. A
2. A
3. B
4.B
5. A
6. A
7.D
8.B
9.B
10.A
11.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