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资料

(一)这本书名为《寂寞圣哲》,听起来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不同于世俗的那一缕高尚。
寂寞也许就是圣者心中偶然的心境,或许会是圣哲们思想上的富有,他们的灵魂走。
上了修短有命的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中遵循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丝耐人寻味的寂寥。
这似乎就是圣人处世为人的一种心境,心境越深,寂寞就越深,寂寞越深,心中的大义凜然就积蓄的越深。
积蓄的越深,就有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清洁高尚寂寞就像枷锁一般,让屈原变得疑窦丛生。
屈原承受着世间最凄惨的孤独。
他是诗人,他用他的的卓越才华,是在向屈辱的世界发泄上天的不公,在旁人看来,他仿佛是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在较量,但没有人明白,是他心中的那一孤寂,让他超脱了世俗的平庸,如今,那精彩绝伦的楚辞,就是他高尚的见证。
最后,“无路可走”的他带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去追寻他所向往的寂寞。
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
(二)这本书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
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
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
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
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
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
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
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
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
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后感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是一部由韩寒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内心的孤独。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所触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外表上看似成功的人,但内心却深受孤独困扰的寂寞圣哲。
他在外表上看似风光,但内心却是孤独的。
他在外表上看似成功,但内心却是失败的。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我深感震撼。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外在的成功和光鲜,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心灵的寂寞和空虚。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来,成功真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或许在成功的背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寂寞圣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内心的寂寞和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我们需要学会去面对和处理它。
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外部的物质和光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而是要学会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阅读《寂寞圣哲》,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外在的成功之余,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寂寞圣哲的读书笔记(5篇)

寂寞圣哲的读书笔记(5篇)寂寞篇一绿凝滞了时空,携带着无比的轻柔,化作了女人眉间的等候,静望的是荷,静望的是足下水,静望的是花间的温柔。
风藏匿在何处?在温柔的心间,涟漪。
在细腻的手心,颤抖。
在云首的伞面摇曳。
无以书写,只有丝丝的相思,在目光里跌落。
水凉了温度,淡了等候中的绿色,透明的心伤,葱茏了线条,滴答滴答。
是美了他人的风景,是寂寞了自己的晴空,那份情,已远化作了孤鸿,交织在蓝天中。
唯有点滴的心雨,点滴的爱,点滴成了指尖的冷。
还有一点温馨,揉进了水里的冷,依次绽放,七彩斑斓为浮动的岛。
岛是浮动的心,心是寂寞的岛。
唯有心伤在凭吊,已远的情感。
寂寞优秀作文篇二我是一个五年级学生,我最苦恼的是放学回家后没有人陪我玩,没有地方玩。
我家“住”在一座大楼里。
平常,邻居们互不来往,每家的大门总是关的死死的。
不少住户还安装了冷酷无情的铁门,给大楼平添了监狱气氛。
我没有哥哥姐姐,也没有弟弟妹妹。
虽然我有一个表弟,可是我们很少来往。
虽然我们每一次在一起玩得都很开心,每次和他在一起,都觉得时光飞逝。
但有时我也希望有一个知音。
爸爸妈妈不和我一起玩,他们简直把自己的儿子当成兔子来养了!我每天除了吃东西,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了。
每次逢到我向爸爸妈妈提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怪问题,爸爸妈妈总说:“这孩子脑子有病吧,怎么净胡思乱想呀!”我很寂寞。
就在那天回到家后,我发现了久违的手机。
我在手机上发现了一则故事,这一则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对好朋友的故事:“从前猫和猪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天,猫和猪在一条街上走着,只听‘砰’的一声。
猫掉进了一个深坑。
“我来救你!”猪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旁边的一根绳子就要往下跳,眼看着猪也要下来是在所难免的。
“别——”猫大喊一声。
它似乎觉得猪如果下来了,那就堪比天塌下来了一样。
“为什么?你难道不想被救吗?”“你不会把绳子扔下来吗?”猪把整个绳子扔了下来。
“你要抓住绳子的一头才能救我。
”猪跳到坑里抓住了绳子。
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后感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哲学家在思考人生、孤独和存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孤独的煎熬,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孤独的力量和深沉。
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也可以激发出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智慧。
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刻。
而如何面对和应对这种孤独,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或许,正是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寂寞圣哲》让我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和存在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哲学著作,它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和智慧。
我相信,这种感悟将会伴随着我,影响着我的人生。
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后感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是一本由阿兰·德波顿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孤独与迷茫,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
小说中的主人公迪克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他在寂寞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却又陷入了迷茫之中。
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孤独对一个人的摧残和折磨,也让我思考起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所束缚,追求着表面的成功和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读完《寂寞圣哲》,我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也开始思考起人生的真正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明白了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内心的修行和成长。
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而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和功利,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会学会享受孤独,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到真正的快乐。
《寂寞圣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孤独中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寂寞圣哲,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深度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解读,展现了他们面对寂寞时的态度与心境,从而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在书中,我摘抄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
其中一句是:“寂寞是一种境界,它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
”这句话让我深刻理解了寂寞的真正含义。
寂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超越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
另一句摘抄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寂寞中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
”这句话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而忘记了坚守自己的初心。
而圣贤们却能够在寂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摘抄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还从中获得了许多感悟。
首先,我认识到寂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发现自我价值的状态。
其次,圣贤们的精神品质和处世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他们能够在寂寞中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面对寂寞。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正是这些时刻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寂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此外,我还从书中领悟到了一种人生的智慧。
那就是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寂寞圣哲》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它让我认识到寂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发现自我价值的状态;同时,它也让我学会了在寂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这些感悟不仅让我更加成熟、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的时刻。
寂寞圣哲读后感(精选13篇)

寂寞圣哲读后感(精选13篇)本文为大家分享寂寞圣哲读后感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
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读了《寂寞圣哲》,才感受到古代圣人的无奈与寂寞。
合上书,常常想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场景,想象着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致中,体味着“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苦涩,心不禁一颤。
闲暇时他抬头仰望苍天,感慨人生;更多的则是在思索他毕生所追求的哲学,一种无为却能立国安邦的哲学。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
几千年前,老子向世界公开了他的理论和想法,但理解和接受的人却是屈指可数。
无奈之下,他抛下一切出关。
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该是多大的勇气,才让他在哪个封建社会做出这种事,他又该多么痛心和寂寞啊。
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尊他为宗师,称它是哲学的先导,我们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也就多少减少了他的一点点寂寞吧。
像书中所说那样: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老子的哲学理论也是跨越时代的,如果说距离可以产生美,那么距离同样可以造就哲学家和思想家:思想家往往是和时代不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
穆勒早对世界史中已有现实的描述,而老子,则是在该状态未出现之前对此进行设想,他拉开的距离又岂止是一个时代啊。
也许正是这种距离,给他带来了超越时代的寂寞,那么从他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便注定是寂寞的。
思想家本身内心就是寂寞的,而哲学一直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更加无可名状了。
我们也是寂寞的,我们的寂寞不同于思想家们的寂寞,我们的生活似乎比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我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在每天三点一线中慢慢流逝,我们找不到原本清澈透明灵巧的心,取而代之的则是僵硬机械的心,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的话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寂寞圣哲读书笔记(一)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
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
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
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
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
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
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
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
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
“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
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二)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
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
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
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
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
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的确是怀旧的,终生找寻着渐成废墟的周文明昔日的昌盛。但他绝不会只是在无奈地悲叹,他的伟大就在于明晰了已逝生命和未逝生命的价值,并且道出其中强劲的力量。实际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尊重人的,只是程朱磨灭了祖师爷的功绩。
圣哲之中,即便浪漫如庄周者,亦用一颗清醒的脑子来思考大千世界。大鹏展翅,翱翔九天实际上也是面对残酷现实的理智选择:被成为“超脱”的逃避。正是这份深邃让凡夫俗子难于亲近圣哲,才有寂寞之说。实际上,在人类精神的辽阔疆域里,他们的思想早已化易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何来寂寞之理由?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个符号。他象征着个人与社会、历史不相融合时长剑配腰,漫路歌吟,最终因不愿混浊与尘世黑暗而惨烈毁灭的史诗。史诗中满溢我们民族丢失已久的真性情,随不舍昼夜的江水,退去了殷红,消弭了光华,只留置寒远天际的星宿,洒下冷辉。
本书是解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文化散文集。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只有充分体悟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为我们的对外传播事业注入根本性的精神动力。换言之,在我们走出国门,将孔子学院办到五洲四海之前,是否应该自己先继承好中华文明的遗产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本这本《寂寞圣哲》就值得一读。
·被中世纪贬斥了千余年的人性、人欲,竟然是历史的最有力推动者!历史的原动力往往是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恶”的东西……先秦诸子中,老子对人性是怀疑的,没有信心的,但从理论上如此周密地对人性作有罪的判决,荀子还是第一个。
我们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情愿选择后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应当受到压制。“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的利器,却是最反动的最危险的思想毒瘤。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物质上的丰富性和精神上的自由性,这难道有什么过错吗?反对这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的至高天性,实际上就是在反人类。
·而另一条路就是韩非给我们指出的:“法势并治”!以法来约束权力!他说,一避免权利的危害,而且可以治好天下了!
韩非的思想很切实,但他还是太自大了,没有察觉这套理论中两个致命的缺陷:若是掌权者不守法,那么天下苍生怎么办?若是这套法律本身就由掌权者制定,完全无法约束他们怎么办?说白了就是,韩非把法置于权之下,颠倒了本末。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权,就像一把双刃剑,锋利无比,但终究难逃从中折断的宿命。
·他当中把一切都掷于脚下,作贱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独自失声痛哭。他不就是这样恣肆怪诞、汪洋浪漫吗?
庄子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一旦媾和,生出奇葩一朵,则可视为人世间的一大奇事。它不像墨子那样辛苦和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愤怒和失态,面对人间的黑暗和无助,他显出时所能及的从容和平淡。
二,点评
·文化、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道德的亵渎,往往是以传统的崩溃至少是痛苦变革为代价的。老子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所以,他在他的理想国里扬弃了文化和文明,在“结绳记事”的古朴中圆一个道德之梦。
说不定当我们真的进入老子描述的完美道德的境界,人类就切切实实地迈入“理想国”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彼此保持相对的精神和物质的独立,彼此又共享共处的友爱关系。以我个人的见解,这或许就是老子为何一再推崇“无为”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书,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这是一个富于诗意又意味深远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孤单寂寞的树,为我们看守了千年的月亮,让我们不至于在漆黑中迷途太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06级1班谢秦川
谁言圣贤皆寂寞
——《寂寞圣哲》读书笔记
书名:寂寞圣哲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数:204页
·出版时间:2006年
·ISBN:7801864514
·条形码:9787801864512
·版本:2006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一,概述
三,结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诗句的确是留名了,但人生的向导最好还是另请高人,生性浪漫的诗仙动辄“仰天大笑出门去”,动辄“明朝散发弄扁舟”,实在叫人放心不下。
理性的思考终究伴随我们大部分人的一声,而在思考的世界里,伟大的哲学家们犹如真正的王者。人类也需要圣哲,没有圣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没有圣哲的天空永如长夜。他们智慧的光芒从根本上来自于超乎常人的洞明世事之理性。
·假如康德没有使唯心主义神学家的上帝权威扫地,罗伯斯庇尔就不会砍下国主的脑袋。——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使儒家的礼乐文化权威扫地,各诸侯国就不会对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敬而远之,更不会有秦的铁骑虎贲秋风扫落叶一般“屯二周而王诸侯”!
儒家只寄希望于权力拥有者自身的道德约束,而墨子则开始寻找一种权力之外的约束。他抬出了一个有意识的“天”,甚至鬼神。当然,墨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于一些并未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充分展开的政治理念:“兼爱”、“尚贤”、权力制约、利义一致等。
·毋庸讳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必然是专制政治,而专制政治也必以道德为基础。所以孟子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专制政治“狼狈为奸”,从而贻害无穷。
道德是个人通过修养来获得的,没有一个约束的机制。所以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主义”实在是很荒唐的事情。虽然说人性的本善或本恶都无法证明,但该“保守”的时候就要“保守”,毕竟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正确的。相信人性本恶,那就会积极地去防止这种恶念产生恶果,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使其无法在人间兴风作浪,涂炭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