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相对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连同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类型:①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④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运动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可观测宇宙⎩⎨⎧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判断1.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和天然天体。
( √ ) 2.天体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
( × ) 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 √ ) 二、行星地球 1.普通性(1)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3)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判断1.木星属于远日行星。
( × )2.只要有液态水就一定有生命存在。
( × )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 √ )探究点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判断北半球有三大著名流星雨,其中双子座流星雨流量稳定、极大持续时间长、亮流星多,非常适合我国天文爱好者观测。
2019年双子座流星雨将于12月14日迎来极大,每小时天顶流量在140颗左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示意图,判断图中各事物是否都是天体,并说明理由。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⑶植物的光合作用;⑷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即为晨线,反之是昏线。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2.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说明:①时间差计算:同减异加(同为东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②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补充内容---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8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1篇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知识点归纳宇宙环境知识点归纳: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而地球则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行星。
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包括星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等各种天体。
了解宇宙环境的知识对我们了解地球、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侧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夹在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体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运动,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的一天分为24小时,而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
3. 星系:星系是由恒星、行星、星云等天体组成的系统。
根据构成星系的恒星的种类和分布形态,可以将星系分为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螺旋星系是由大量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盘状结构,中心有一个亮度较高的核心;椭圆星系则呈现出椭圆形状,没有明亮的盘状结构;不规则星系则没有固定的形态。
4. 星云:星云是宇宙中的一种云状物质,是恒星形成的前身。
星云主要分为发射星云和反射星云。
发射星云是由高温气体辐射而发出的光,呈现出红色或蓝色;反射星云则是通过恒星的反射光而发出的光,呈现出蓝色。
5.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发光的天体,主要由氢气和少量的氦气组成。
恒星的光度、亮度和温度等特征可以通过它们的光谱来确定。
恒星的演化经历了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阶段。
6. 行星: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没有自己的光源,主要通过反射恒星光线来发出光亮。
行星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金火土四颗,即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外行星则包括木火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
7. 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转的天体,可以分为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
人造卫星主要用于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而天然卫星则是行星的伴星,如地球的月亮。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等方面与其他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其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
2.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为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的气候;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 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四、地球的自转1.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 周期: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真正的周期;太阳日(24 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高一地理宇宙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宇宙环境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环境和人类与之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宇宙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了解和掌握宇宙环境的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就高一地理宇宙环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星球和行星宇宙中存在着众多的星球和行星,它们是宇宙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行星,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
而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征,比如金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星体,火星上有大量的极地冰。
二、星系和银河系星系是由巨大数量的恒星、行星、星云等天体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便是一个星系。
而银河系则是包含了大量星系的巨大星系群。
银河系是呈扁球形的,其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星球,称为银河系中心,其周围有大量的星云和恒星组成的盘状结构。
三、宇宙演化和宇宙学说宇宙演化是指宇宙从诞生开始到现在的整个发展过程。
据科学研究,宇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随后,宇宙不断膨胀和冷却,形成了恒星、星系和行星等天体。
宇宙学说则是研究宇宙演化和宇宙的一种科学学说。
四、黑洞和宇宙射线黑洞是一种由恒星坍缩而成的天体,它具有极强的引力,连光也无法逃离。
黑洞对于宇宙环境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宇宙中还存在着宇宙射线,它是一种高能粒子,来自于太阳系外部空间的各种星体和宇宙爆炸事件。
五、宇宙空间探测和人类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测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宇宙探测器、望远镜等设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环境,探索宇宙的奥秘。
未来,人类还可以利用宇宙环境中的资源,实现宇宙旅行和其他更深入的研究。
总结:通过对高一地理宇宙环境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宇宙环境,增强对地球作为行星的认识,培养对宇宙的探索精神。
同时,宇宙环境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变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笔记《地球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定义:独立存在于宇宙的所有形式的物质
注意:天体的分类:恒星、行星、卫星
2.天体系统:多个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行星系统:卫星绕着行星转
星系:恒星绕着“中心”转
总星系或可观测宇宙:所有星系的整体
补充: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的99.8%
②银河直径10万光年
3.天体的运动:①凌日:太阳被暗星体遮挡
②日食:太阳被月球遮挡
二.行星运动
1.八大行星的运动共性:①同向性(自东向西)
②共面性(轨道倾角)
③近圆性(轨道呈“圆”形)
2.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安全的原因:八大行星等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地球稳定的原因:太阳正值壮年期,能稳定的提供大量辐射
4.地球的普通:①“适宜的温度”: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
②“存在大气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③“存在液态水”:地球的温度适中。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特点:①物质性:天体;②运动性:天体系统;2.天体恒星(发光发热,晴朗夜晚的星星)➢判断依据:看位置: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看实质:宇宙间的物质;看运转轨道: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
➢流星体—天体流星现象、陨石、陨铁—不是天体火星上的火星车—不是天体3.天体系统二、行星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它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
(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2.地球的普通性A.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绕日公转面大致都在一个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一个圆;B.结构特征:从体积、质量、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来看,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地球存在生命)✧小技巧生命存在条件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二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3)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
✧(4)对地球的影响: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为生物生长提供条件;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c.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等;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黑子、耀斑爆发→大气层扰动(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第三讲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层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