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要考试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2、阈值: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4、兴奋性:在近代生理学中,将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就是产生了动作电位。

5、内环境: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9、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0、自动控制系统:

负反馈:减压反射、体温调节

正反馈:分娩反射、血液凝固、排尿反射

第二章

一、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乙醇、尿素、氨等。

二、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正常细胞K+外流,Na+内流。

三、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正常细胞K+内流,Na+外流(钠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上皮处的吸收。

四、出胞和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物质)

1 、出胞: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

2、入胞:吞噬和吞饮。

1 、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

1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钙离子、环-磷酸鸟苷。

3、静息电位RP: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4、极化: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

5、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高K+,膜外高Na+。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允许K+通透,使细胞膜带内负外正的电荷处于极化状态。

3、在浓度差的促使K+外流力量和电位差阻止K+外流力量达到平衡时,K+净移动为零,达到K+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P: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的,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7、动作电位的特点:

1 、产生是全或无式的

2、传导是不衰减的

3、连续刺激不融合

&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9、局部兴奋特点:

1、幅度大小呈“等级”性

2、传导呈衰减式

3、反应可以总和

10、兴奋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兴奋度为零,任何刺激均不兴奋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发生兴奋

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受到阈下刺激可发生兴奋

4、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可发生兴奋

11、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1、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末梢去极化

2、电压门控Ca2+通道打开,Ca2+内流

3、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4、乙酰胆碱与终板膜受体结合,离子通道打开

5、N 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

6、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2、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时间延搁

3、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4、1:1 式传递

第三章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3、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1、运输功能,协调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

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3、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

4、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

5、营养功能

6、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的缓冲对具有缓冲作用

4、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

5、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

6、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以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起主要作用。

7、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8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9、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2、凝血酶形成

3、纤维蛋白形成

10、凝血分为:

1、内源性凝血:由因子XII 启动

2、外源性凝血:由因子III 启动

第四章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0 期(去极相:Na+ 内流(再生性钠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一过性钾外流)

2期(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处于电荷平衡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期(静息期):离子恢复(Na+-K+泵,Ca2+泵,Na+-Ca2+交换)

2 、普肯耶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心室肌细胞的不同点最重要的是:自律细胞4期膜电位不稳定,具有自动去极化的能力,心室肌为工作细胞无自动去极化。

3、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与普肯耶细胞的比较,特点:

1 、0 期除极速度较慢,振幅较低

2、无可以辨认的1 期和2 期

3、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较高

4、4期自动去极的速度较快

4、心电图:

1、P波反应心房除极

2、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3、T波,反应两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5、心脏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6、心室肌细胞无自律性,自律细胞无收缩性。

7、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

8、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避免心房和心室重复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9、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的有效不应期持续到舒张早期。

10、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1、心指数的意义:评价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12、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血流速度快,血压下降幅度大.

13、血压: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或压强。

1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搏出量,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室的收缩能力。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收缩压升高(较舒张压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升高。

5、循环血量的变化

1 5 、微循环的组成和三条通路:

1 、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功能:进行物质交换

2 、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网,经常开放,功能:使一部分血液快速回心

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必要时开放,功能:参与体温调节

16、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力量之差。

1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室收缩能力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呼吸运动

5、重力和体位

18、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19、减压反射: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对机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减小,使血压迅速下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