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bc3d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6.png)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会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王富玲听了王崧舟老师讲座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次的讲座又是围绕着当新最新最热的核心素养展开,使我很有收获。
王老师在部修人教版教材中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的诠释了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
部编版教材解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问题和策略问题,为防止过度操练,他们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隐在”系统1.单元导语2.选文系统3.课后练习4.语文园地“显在”策略1.一课一得2.得不离境3.三位一得4.得得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更好地落实语文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志,和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立意高、选文更加精且编排也更加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令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强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想要有效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并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篇一: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
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设计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
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
《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
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育人必先育己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
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
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
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
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
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
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
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
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第一篇: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今天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慈母情深》两课,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王老师非常善于运用引导性评价。
评价是一种艺术,如果能正确使用评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评价产生的作用,将会远远超出评价本身,它不但是对“当事”学生进行评判,更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引导。
尤其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能够把比较生涩的方法指导不露痕迹地融合在对学生生动的评价中,学生非常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朗读的方法。
这样的引导,怕是要比直接的方法说教效果好多了。
二是王老师的课堂整体感觉素、朴、真。
没有任何花哨形式的东西,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
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没有多余的教具,没有看似花哨的表演形式,所有的环节设计都有它的实效性。
朴朴实实、真真实实的课堂,却给了孩子真正的提高。
三是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
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如此,不是为赶课堂的进度,不是为表演自己的设计,而是真正关注孩子知识的达成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
四是课堂充满激情,非常投入。
课堂需要激情,尤其是语文课堂,更需要老师的投入,只有老师自己能够走进文章,投入情感,充满激情,孩子才能受到感染,才能跟随老师进入文本,用心体悟。
名师的课堂总是如此,无论是于永正老师、王崧舟老师,还是窦桂梅老师,都是如此,或许他们的讲课思路不同,观点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不仅是上课的孩子们,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往往被他们的激情感染。
五是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常说,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应该怎么发挥?王老师的课堂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个主导作用,要适时体现,出现在最需要的时机,这个主导作用,要因地制宜,要善于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引导他们。
唯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起到他的点播调控引导作用。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了王崧舟的讲述,我深受启发。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以下是我对他的讲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王崧舟的讲述让我明白了研究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不断研究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研究的状态,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王崧舟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坚持的力量。
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研究,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坚持并克服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另外,王崧舟在讲述中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自己。
最后,王崧舟的讲述还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在团队中的经验。
在现代社会中,
团队合作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成就。
总结来说,王崧舟的讲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研究的重要性、坚持的力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是我从他的讲述中得到的重要教益。
我会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篇一: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20级汉文三班王自强202002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李艳茹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
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
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
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
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
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
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
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
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设计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
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
《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
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
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
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
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书中,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
他在其中一次讲座上谈道:“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
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看了《骆驼态的接纳》,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
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画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
”是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
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在读到对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理解时,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
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