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bc3d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6.png)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Growin丨_书香文苑垂走进诗意语文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杨晓惠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 师心目中的宗师。
王崧舟“诗意 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 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 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 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 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 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 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 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魅力“崧式文字”,顾名思义,是指 王崧舟式的文字。
全书六辑,每 辑由一个标题、一段概述、六到八 篇文章组成。
无论是标题还是概 述,诗意的“崧式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散发着古典文化意蕴 的缕缕芬芳。
我们一起来读“崧式文字”,体悟汉字组合的出神人化。
谈及语文的生命意蕴—“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掏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谈及师者童心—“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
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谈及经典文化的力量,他认为阅读经典是“灵魂返乡”,是寻求“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
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多少国人读到日本捐赠箱上所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才惊诧恍悟——我们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似乎已越来越远。
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则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坚守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解锁“崧式课堂”的诗意密码“崧式课堂”无疑是诗意的,是文化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篇一: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20级汉文三班王自强202002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

精品整理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z小学读罢《诗意语文》,感慨颇多,很受启发。
王老师带着一双教育的慧眼,一颗诗意的情怀,无比幸福地耕耘在语文教学研究乐园里。
让我羡慕,让我仰慕,他的诗意语文让同仁陶醉,让自己沉醉,他把我们引到异样的风景处,不知不觉我们也欣欣然迎风起舞。
这种体验真实而又虚幻,迷恋而又抗拒。
是的,其他学科可以没有诗意,但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诗意。
语文教学材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师生面对的一行行灵动的文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种种可感可触的思想情感,没有烂漫的情思,没有多愁善感的情绪,没有过人的文采,那就是暴敛天物了。
课文里,诗的元素比比皆是,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曲折的情节、一个生动的人物、一种打动人的情愫,这些都是诗意课堂的源头,它不断引发师生诗意情怀。
诗意语文,最重要的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互动中。
诗意课堂应有如诗般的景致——师生喜爱文章,反复吟咏,自然地沉浸其中。
师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有爱有恨。
师生有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一幅幅图景映入眼帘。
师生间有愉快地思想交流,一吐为快、各抒己见。
师生尽情舒展生命的活力,在谈笑风生里、不经意间,一天天成长。
诗的语言是含蓄的跳跃的,像“疯话”,却让人喜欢。
诗的情感是复杂的,千丝万缕,读着读着,莫名其妙地被缠住了。
诗意语文,要遵循诗意的理念。
文学作品,它是很难用其他科学标准来解释说明的。
一个好词的理解,若按说文解字的标准去解释,那个“妙”也许早不见踪影。
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理性可能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唤醒学生感性认识,在文本的画面中、在还原于近似生活情境中、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直观地去感悟体验并习得语言。
1 / 1。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令人沉醉的散文集,充满了诗意
和美感。
本文旨在探讨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
的印象。
首先,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运用了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妙
的句子结构。
他的文字流畅而清晰,让人如沐春风。
通过优美的句
子和表达方式,他呈现出了自己对语文之美的独特见解,引人入胜。
其次,这本书中的内容丰富多样。
王崧舟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
了深入探索,还关注了当代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用细腻的
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了社会的万象,为读者呈现了一
个多彩的世界。
此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还融入了一些诗歌元素。
他在散
文中穿插了一些韵律优美的诗句,使整个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
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享受到了一种独特
的文学体验。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化瑰宝,也是一部精神的寄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语文之美的热爱,同时也会被书中的智慧与启示所触动。
毫无疑问,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值得珍藏和推荐的好书。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 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妙的句子结构
-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
- 融入诗歌元素,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一部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一张盼盼《王崧舟与诗意语文》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二《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是一本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着作,作者王崧舟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智慧的小学语文教育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
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
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
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
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
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
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和感染,我并没有刻意去学,老师也并没有刻意去教,但是语文的概念就这样根植在了我的一生之中,它抽象吗,也许是,但是我就是实实在在的记住了它。
由此可见,语文真的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东西,硬要去把语文讲出来,我想那样所得到的效果应该是更多的人不用语文,不爱语文,不理解语文吧,身正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和示范,把自身积累的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在教育的细节中与流露出来,这就是教育,这也是信念的播种,时间会是土壤,时间会把你想要传达的所有抽象的东西根植在孩子们的灵魂当中,所以语文,仅此而已。
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人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找不到突破点,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换言之没有什么有效快速提高自己的途径,其实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家长去沟通一下,问一问他:你心目里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很晦涩?它是否很难懂?用心的去想过语文是什么吗?语文不抽象语文很简单,它既不像数学需要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它所需要的,你所需要给它的,不过是静下心来读读书,静下心来写写字,静下心来跟心灵去尝试一次对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理解的基础不过就是读,耐心的砸一点时间在读书当中,不仅理解的能力会有提高,对人生境界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语言文字对于灵魂的渲染和熏陶才是语文带给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
王崧洲先生把语文当做诗意语文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物质化的时代下越来越缺少精神上的富足,就连教育都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时代浮躁的气息,它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华而不实。
而诗意化的语文则重新把教育定位成为了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如果你把语文定位成为一门功课,那么你学习接受语文的方式也就只能是学习功课的方式,公式化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所以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有的孩子不爱学语文,如果把它当成是一门爱好,所有学习的动力都源自于喜爱,就如同你喜爱舞蹈那么你一切的动力都源自于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优雅的展现舞姿,你就不会去计较日复一日辛苦的练习与付出;如果有的孩子学习不好语文,那么我只能说你还不够爱它,你还不够懂它,语言不是语言本身更多的是交流的工具,文字不是文字符号更多的是情感的承载,如果你爱读书喜欢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踏实而又沉稳的去阅读,如果你你爱写作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娴熟而又多彩去书写,境由心生,生活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老师又能把怎样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你呢?老师所传授给你的不过是一把能打开这世界浩瀚书籍海洋的一小把钥匙,读懂多少内涵汲取多少养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不去把语文当成一门讳莫如深的功课,仅仅把它当做是体会的工具或者表达的手段。
那么诗意一样的语文没有什么难学的,没有什么难懂的。
喜怒哀乐,欢笑泪水,语文是情感的承载,投入你的真情实感你得表达会富有情感,你的理解会意味深长;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语文是意象的集锦,读懂他们你才会读懂这个更加真实而又绚烂的世界,所以语文是诗,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