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流程】一、文学知识简介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的1.学习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说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结合注解朗读,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构造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局部主要内容(不要求准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

《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

《寡人Z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一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家。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元代封他为“亚圣”。

著作《孟子》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文学特色突出表现在: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酬畅的风格;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预习检测自主质疑1、字音数罟()养生丧()死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庠()序孝悌()2、通假字3、句式特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斧斤以吋进山林未之有也涂有饿苹而不知发申之以孝悌之义4、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Z, E 1 “非我也,兵也”?这与(拿刀谏0杀了人,(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课堂探究】:1.第五段和第六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湾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Z畜,无失其时③百亩Z田,勿夺其时。

)2.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略)【课堂练习】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D )A .涂有饿苧而不知发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3.划线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C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涂有饿孳而不知发(打开粮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⑧未Z 有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填然鼓之⑨察邻国Z 政c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⑩则无望民Z 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4. 选出划线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 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B. 请以战喻(请您)C. 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5. 选岀下列“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D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C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 选出与“未Z 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 )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10.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B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主编:梁慧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过程和方法: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四、教法:巩义中学高效素质课堂模式五、教具:多媒体六、教时:2课时七、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方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增加文章气概的特点2、把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见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乐观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方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法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gū,网)饿殍(piǎo,饿死的人)B.颁白(bā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tì,敬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①鸡豚狗彘之畜①树之以桑①未之有也①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参考1206 083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重点字词.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文段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4、诵第一自然段.四、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文段分析,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4、背诵第二部分。

五、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2、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文段分析,思考。

(1)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4、背诵第三部分。

六、小结.七、当堂检测。

1.默写第一自然段.2.背诵第二部分.[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

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

孟子主张国家统一。

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

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

‘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我回答道。

‘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

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

(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

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

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

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答案:一、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三.1. 黄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更2. (1)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四.1. 已经逃跑有的人只是,不过代词,这2.(1)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2) (1)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

(2)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五、1. 违背,违反按照谨慎,认真从事反复陈述道理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归罪吃,动词食物,名词制止,约束道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1)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将给百姓听。

(2)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情.(3)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