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 免疫的概念

合集下载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途径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途径

免疫接种途径动物的免疫方法可分为个体免疫法和群体免疫法。

前者免疫途径包括注射、点眼、滴鼻、滴口、刺种、擦肛等,后者包括饮水、拌料、气雾免疫等。

选择合理的免疫接种途径可以大大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1.注射免疫接种适用于各种灭活苗和弱毒苗的免疫接种。

根据疫苗注入的组织不同,又可分为皮下注射与皮内注射、肌内注射。

注射接种剂量准确、免疫密度高、效果确实可靠,在实践中应用广泛。

(1)皮下接种这种方法多用于灭活苗及免疫血清、高免卵黄抗体接种,选择皮薄、被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

大家畜宜在颈侧中1/3部位;猪在耳根后或股内侧;犬和羊宜在股内侧;兔在耳后;家禽在颈部背侧下1/3处,针头自头部刺向躯干部。

注射部位消毒后,注射者右手持注射器,左手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提起呈三角形,使之形成一个囊,沿囊下部刺入皮下约注射针头的2/3,将左手放开后,再推动注射器活塞将疫苗徐徐注入。

然后用酒精棉球按住注射部位,将针头拔出。

(2)皮内接种选择皮肤致密、被毛少的部位。

大家畜选择颈侧、尾根、眼睑,猪在耳根后,羊在颈侧或耳根部,鸡在肉髯部位。

注射部位如有被毛的应先将其剪去,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左手将皮肤捏起形成皮褶,或以左手绷紧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几乎与注射皮面平行刺入0.5cm左右,即可刺入皮肤的真皮层中。

应注意刺时宜慢,以防刺出表皮或深入皮下。

同时,注射药液后在注射部位有一小包,且小包会随皮肤移动,则证明确实注入皮内,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针孔及其周围。

皮内接种疫苗的使用剂量和局部副作用小,相同剂量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比皮下接种高。

(3)肌内注射多用于弱毒疫苗的接种。

肌内注射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副作用较小,药液吸收快,免疫效果较好。

应选择肌肉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部位。

疫苗要注入深层肌肉内。

牛、马、羊注射部位在颈侧中部上1/3处,猪选择耳根后,注射时避开耳道。

禽宜在胸肌或大腿外侧肌肉。

注射时针头与皮肤表面呈45°,避免疫苗的流出。

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技术

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技术

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技术绵阳市平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鑫一、概念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通过免疫接种,使动物产生或获得特异性抵抗力,预防疫病的发生,保护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二、免疫接种(一)免疫接种的类型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1、预防接种。

指在经常发生某类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类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类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预防这类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2、紧急接种。

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紧急接种应先从安全地区开始,由外向内,逐头(只)接种,以形成一个免疫隔离带。

3、临时接种。

指在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发生传染病而进行的预防免疫接种。

(二)免疫接种的准备1、器械。

(1)接种器械根据不同的免疫方法、畜禽的大小,准备所需要的接种器械。

注射器、针头(大小)、镊子、刺种针;点眼(滴鼻)滴管;饮水器、玻璃棒、量筒;喷雾器等。

(2)消毒器械剪毛剪、镊子、消毒灭菌器等。

(3)动物保定器。

(4)带盖瓷盘、疫苗冷藏箱、冰袋、体温计、听诊器、废弃疫苗瓶收纳器等。

(5)动物防疫人员防护用具:防护服、防护靴、防护帽、防护目镜、防护口罩等。

2、药品(1)注射部位消毒75%酒精、5%碘酊、脱脂棉等。

(2)防疫人员专用消毒药及肥皂等。

(3)抗应激过敏药品 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3、注意事项(1)器械清洗一定要保证清洗的洁净度,不能有污染。

(2)灭菌后的器械一个周内不用,下次使用前应要重新消毒灭菌。

(3)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因为用化学消毒药消毒后,器械上难免会残留化学消毒剂,与疫苗接触会造成疫苗的失效。

(4)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时,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和是否在有效期内,开袋要马上使用,不能开袋在空气中放置太长时间,以免造成污染。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前准备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前准备

免疫接种前准备1.熟悉疫情动态和动物健康状况为了保证免疫接种的安全和效果,最好于接种前对部分幼畜禽的母源抗体进行监测,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接种。

了解本地、本场各种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依据疫病种类和流行特点(如流行季节)做好各种准备,免疫工作在疫病来临之前要完成。

接种前要观察动物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凡疑似发病、体温升高、体质瘦弱、妊娠后期等的动物均不宜接种疫苗,待动物健康或生产后适时补充免疫。

2.选用合格的生物制品结合免疫程序,根据疫情选择合适的疫苗,特别是疫苗类型。

应选购通过GMP 验收的生物制品企业的疫苗。

产品要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

说明书应注明疫苗的安全性、疫苗的有效性、疫苗含毒量等。

3.免疫接种器械的准备免疫接种的注射器、针头和镊子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针头要经常更换,可以将换下的针头浸入酒精、新洁尔灭或其它消毒液中,浸泡20min后,用灭菌蒸馏水冲洗后重新使用。

接种过程也应注意消毒,接种后的用具、空疫苗瓶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4.选择接种途径根据疫苗的种类不同、剂型不同、饲养规模不同,采取不同的免疫接种途径。

免疫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一样。

5.正确进行疫苗稀释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书,选用规定的稀释液,按标明的头份充分稀释、摇匀,注意注射器、针头及瓶塞表面的消毒。

稀释后的疫苗,如一次不能吸完,吸液后针头不必拔出,用酒精棉球包裹,以便再次吸取,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不能吸液,以免污染疫苗。

各种疫苗使用的稀释液、稀释倍数和稀释方法都有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稀释疫苗用的器械必须无菌,否则不但影响疫苗的效果,而且会造成污染。

用于注射的活苗一般配备专用稀释液,若无稀释液,可以用蒸馏水稀释。

稀释前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疫苗的瓶盖,然后用灭菌注射器吸取少量的蒸馏水注入疫苗瓶中,充分振荡溶解后,抽取溶解的疫苗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再用蒸馏水把疫苗瓶冲洗几次,使全部疫苗所含病毒(细菌)都被冲洗下来,然后按一定剂量加入蒸馏水。

动物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动物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动物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和伴侣,其免疫系统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它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然而,动物也会面临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困扰,这些疾病给它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预防和治疗动物免疫系统疾病是我们作为宠物主人和畜牧业者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1. 定期疫苗接种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之一是定期接种疫苗。

不同动物对疾病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具体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需要根据动物的品种和年龄来确定。

例如,在养犬和养猫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说的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猫鼻气管炎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

2.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确保动物的饮食均衡,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次,要给动物提供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期清洗动物用具,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此外,还要注意防止动物受到寄生虫的侵扰,定期进行驱虫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3. 适量锻炼和合理休息动物的免疫力与其身体素质密切相关,适量的锻炼和合理的休息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定期带动物出门散步或参加一些适宜的活动,对于增强它们的免疫力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合理的休息也非常重要,通过安排固定的休息时间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动物因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来实施。

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免疫系统疾病来确定。

例如,在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中,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来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等药物来控制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2. 免疫疗法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增强疗法通过给予动物免疫增强剂,刺激和提高其免疫功能。

10 疫苗与免疫预防

10 疫苗与免疫预防

第十章疫苗与免疫预防一、名词解释免疫预防:通过应用疫苗免疫的主意使动物具有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抵御力,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天然被动免疫(natural passive immunity):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些特异性抗体(母源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天然主动免疫(natural active immunity):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耐过后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也称抵御力。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御力。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是给动物接种疫苗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群体免疫力(herd immunity):是指在动物群体中,因为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免疫动物,使囫囵动物群体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抵御力。

疫苗(Vaccine):凡是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均称为疫苗。

活疫苗:将特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毒力致弱或采用天然弱毒株制成的疫苗。

灭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等人工培养后,用物理的或化学的主意将病原微生物灭活后制成的疫苗。

多价疫苗: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

多联疫苗: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类毒素疫苗(toxoid vaccines):是将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使其失去致病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s):从细菌或病毒粗抗原中分离提取某一种或几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剂。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s):将多糖(如细菌的荚膜多糖)与蛋白载体(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结合制成疫苗。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免疫接种的反应与处理

动物疫病预防-免疫预防-免疫接种的反应与处理

免疫接种的反应与处理
对动物机体来说,疫苗是外源性物质,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按照反应的强度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正常反应
指由于疫苗本身的特性引起的反应。

少数疫苗接种后,动物常常出现一过性的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注射部位的短时轻度炎症等局部性或全身性异常表现。

如果出现这种反应的动物数量少、反应程度轻、维持时间短暂,则被认为是正常反应,一般不用处理。

2.异常反应
一次免疫注射后发生反应的动物较多,表现为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等,其原因通常是由于疫苗质量低劣或毒(菌)株的毒力偏强、使用剂量过大、操作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或使用对象不正确等因素引起,要注意分析和及时对症治疗和抢救。

3.严重反应
多属于超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轻则体温升高、黏膜发绀,皮肤出现丘疹等;重则全身瘀血,鼻盘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或血沫,骨骼肌痉挛、抽搐,最后循环衰竭导致猝死,多在0.5~1h内死亡。

主要与生物制品的性质和动物本身体质有关,仅发生于个别动物,需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疗法及时救治,如有全身感染,可配合抗菌素治疗。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1.什么是动物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什么防控方针?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2.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1)有病原体,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有免疫性,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4)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传染病病程发展有什么规律?动物传染病病程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

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5.什么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6.什么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防治传染病应抓好哪些环节?防治传染病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动物。

8.什么是一类疫病?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疫病。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施封锁。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疫病: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动物检疫:指国家法定的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方法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健康卫生状况实施定性检测和处理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3、疫病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4、疫病预防: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通常采取包括隔离、消毒、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群体免疫、群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的传染5、动物防疫:包括整个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6、产地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在离开饲养或生产地之前进行的检疫7、净化(疫区)检疫:在国内某地发生规定的检疫对象流行时进行的检疫8、运输检疫:对运输出县境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的检疫,包括发送检疫和途中检疫9、宰前检疫:对代宰动物活体进行的动物检疫10、宰后检疫:对屠宰后的动物酮体、内脏进行的检疫。

11、屠宰:指以人道的和无应激刺激的方式,将动物经过致昏和刺杀放血后而获取肉类的过程12、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之后的部分13、肉(广义的肉):指通常作为人类食用的动物肉,包括肌肉、器官(肝脏、肾脏、脑、心脏等)和其他可食组织14、有机食品:指未被人为制造的化学杀虫剂、除草剂、肥料和许多其他不良物质污染的优质食品,是安全、有营养、不掺假的食品15、食品安全:预防或减少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污染16、屠体:指屠宰放血以后没有脱毛或者剥皮后没有开膛的动物躯体17、摘脏体(肉体):指已经脱毛或者剥皮开膛取出内脏,但带头、蹄、尾巴18、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出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后的部分19、僵直的定义:指动物死后肌肉硬度增加的现象20、变质:指食品在储存中发生氧化等化学变化,或由自身酶发生自溶分解,使食品不能食用的变化21、腐败:食品由于微生物分解而不能食用的状态(狭义——蛋白质分解,广义——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22、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本身的因素、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3、新鲜度(鲜度),泛指生的水果、蔬菜、鲜活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新鲜程度24、保鲜期:维持新鲜不腐败变质的时期25保存期(保质期或货架期):肉制品由于经过加热或干燥等处理,质量稳定,不发生变质腐败的时期26、掺水肉(注水肉、灌水肉),指屠宰前向活畜体内,或放血后的尸体内或胴体肌肉内注入水分或含水物质的肉类二、填空题:1、动物屠宰的放血量约占总血量的(60%约2-4L);20-25%留在内脏,15-20%在瘦肉、脂肪和骨骼中;可食肉残留血不得超过(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清除和排斥的过程,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是动物健康成长和进行生命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与外部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内部产生的肿瘤细胞作斗争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

免疫具有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监视和歼灭自身细胞诱变成的肿瘤细胞以及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保证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也会造成对机体的损伤,出现所谓的免疫性疾病,如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抗感染免疫,主要包括抗细菌感染免疫、抗病毒感染免疫和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抵抗感染的能力称为免疫力。

免疫力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特性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某种病原体或其有毒产物刺激而产生的防御机能。

它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二者均有天然和人工之分。

母源抗体等
免疫血清、细胞因子等
自然感染病原等
接种疫苗等
一、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免疫力。

包括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
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免疫力,称为天然被动免疫。

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获得的抗体,称为母源抗体。

天然被动免疫在动物疫病防治中非常重要,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动物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免疫系统不够健全,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比较弱。

然而,动物可以通过母源抗体增强自身免疫力,以保证早期的发育,这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给产前怀孕母猪接种大肠杆菌K88疫苗,可使新生哺乳仔猪避免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黄痢的发生;给产蛋鹅接种小鹅瘟疫苗以保护雏鹅不患小鹅瘟。

当然母源抗体的存在对疫苗的接种也存在干扰作用,尤其是对弱毒苗的干扰更为严重,从而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因此在制订免疫程序,特别时首免时间时,必须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

2.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人工输入到动物体内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抵抗力,称为被动免疫。

主要用于动物疫病的免疫治疗或紧急预防。

例如抗犬瘟热病毒血清可防治犬瘟热,鸡新城疫高免血清可防治鸡新城疫,尤其患病毒性疫病的珍贵动物,用抗血清治疗更加重要。

人工被动免疫的作用特点是发挥作用快、无诱导期,但维持免疫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4周。

二、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动物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包括天然主动免疫和人工主动免疫。

1.天然主动免疫
天然主动免疫是指动物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的再次入侵呈不感染状态,即产生了抵抗力。

2.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给动物接种疫苗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所谓疫苗是指用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免疫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是:与人工被动免疫相比免疫力产生慢,但持续时间长,免疫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有回忆反应,某些抗原免疫后可产生终生免疫。

需要一定的诱导期,出现免疫力的时间与抗原的种类有关。

由于人工主动免疫有一定的诱导期,因此在免疫防治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动物机体对重复免疫接种可较快地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