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怎样调整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合集下载

探究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探究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探究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如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提升,极大的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

为了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现如今建筑业也正在使用大量的新技术,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混凝土的使用,而在其使用中,需要外加剂来提升它的稳定性,但是因为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存在一些适应性的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它都是施工时错综复杂且无可避免的难题。

双方适应性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建筑质量,更会给后期带来严重的隐患及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水泥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相应的解释,对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探究,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外加剂和水泥适应性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因素因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高性能的混凝土应用越来越普遍,在实际应用工程当中,对于混凝土的设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要兼顾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可调性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还要注意施工性能。

而在改善施工性能这一方面,外加剂就成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可以有效地实现混凝土高性能化、绿色化。

但同时,这两者之间也一直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当两者不相适应时,会造成混凝土凝结过快、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等情况,而如何尽快解决两者的适应性问题,也是行业领域工作人员目前都在积极进行探索的。

一、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一)水泥方面的因素在水泥中,不同的成分会对外加剂和水泥的适应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像是石膏形态、水泥矿物成分、混合材的掺量及品种、碱含量及掺量、颗粒大小、温度和新鲜度等等。

1、水泥的矿物组成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就是通过协调游离水、结合水和吸附水的综合比例,使水泥凝聚体的分散度得到改善,并提高游离水的比例含量,最后可以充分的增加混凝土稳定性以及流动性。

通过降低水泥中C4AF和C3A两种矿物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到更好的减水剂分散效果,因水泥中的超塑化剂的化学键活性表现的较弱,不易与铝酸盐产生作用,故硫酸根离子各C3A的浓度平衡状况还是会影响减水剂的浓度。

(整理)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整理)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摘要:从分析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入手,提出了改善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可操作性措施,如增加外加剂掺量、改变外加剂复合方案、添加阴离子、优化水泥制备工艺及消除引起不适应性的因素等,并例举了2个工程应用实例。

混凝土外加剂已成为现代混凝土制备技术和施工技术所离不开的一种重要组分,各种外加剂的应用更是使混凝土材料实现高性能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有时存在不相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加剂的应用效果以及混凝土的性能。

笔者曾经对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定义进行了描述? ,认为: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检验符合有关标准的某种外加剂掺入按规定可以使用该品种外加剂的水泥中,用该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或砂浆若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就认为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是适应的;相反,如果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不适应。

为了摸清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区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情况,寻求产生不相适应性现象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笔者就上述地区减水型外加剂(包括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普通泵送剂、高效泵送剂和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外加剂等)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1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影响外加剂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见表1)。

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外加剂的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各种因素对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分析,可参见文献[1]~[12]。

2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为了改善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生产者、混凝土拌合物制备者和施工技木人员进行大力宣传。

只有全社会都承认水泥与外加剂之间存在是否适应这一问题,才能正确面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也才能促使人们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2)混凝土制备者应对每一批水泥、每一批外加剂进行质量检测和混凝土试配试验,寻求原材料的技术特性,尽量将相互适应性好的外加剂与水泥配合使用,以避免因将不相适应的水泥与外加剂共同使用而造成的质量事故、材料浪费或成本提高。

改善提高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措施

改善提高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措施

改善提高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措施摘要: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实际工程对外加剂的应用效果,使用的外加剂要进行适应性试验和掺量优选,使用过程中对外加剂质量和掺量要严格控制。

水泥使用者在选用外加剂时,也应在试验的基础上选用适应性较好的外加剂,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改善提高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措施混凝土外加剂,除了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外,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定义可描述为: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检验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某种外加剂,掺入到按规定可以使用该种外加剂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水泥中,外加剂在所配制的混凝土(或砂浆)中若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效果,则称该外加剂与该水泥相适应;若外加剂的作用效果明显低于使用基准水泥的检验结果,或者掺入水泥中出现异常现象,则称该外加剂与该水泥适应性不良或不适应。

总体来讲,影响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泥方面,其主要因素包括:水泥矿物成份、石膏种类及掺量、碱含量、游离氧化钙含量、混合材料种类及掺量、细度及颗粒组成、制成时间(新鲜程度)和温度等。

二是外加剂方面。

如高效减水剂的化学成份,分子量、交联度、磺化程度和平衡离子度,以及缓凝剂的种类与用量等:三是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时间等。

1.适应性问题中水泥方面的因素1.1水泥熟料矿物成分:水泥熟料中四大矿物成分C3S、C2S, C3A、C4AF 对外加剂的吸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经研究发现其中C3A对减水剂的吸附量远高于其它矿物成分,依次是C3A>C4AF>C3S>C2S,其原因主要取决于水泥水化速度及水化产物的比表面积。

由于C3A水化速度快,它对减水剂的吸附量也最大,因此,从适应性上讲,水泥熟料矿物中C3A的含量应量尽低一些,而C3S含量高一些较为有利。

1.2石膏的种类和掺量:石膏又分为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硬石膏。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前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混凝土外加剂技术也发展迅速,由于混凝土外加剂品种繁多,性能各异,更由于工程特点和工程环境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不同工程采用的材料千差万别,如果外加剂应用不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事故或工程质量问题。

减水剂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到水泥颗粒表面,使水泥颗粒本身带相同电位的负电荷吸附水离子形成水膜,带有相同电位电荷互相排斥,释放絮凝体中被包裹的分子,同时使水泥浆体形成一种很稳定的悬浮状态。

当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检验某种外加剂,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后与质量合格的水泥配制混凝土,若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减水率、和易性、保水性、坍落度及坍落度损失),就认为该外加剂与水泥是适应的,若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外加剂与水泥不适应。

外加剂的应用绝不同于水泥、集料等其它材料,它不但要通过自身检验还必须做与水泥适应性试验、砂浆试验、及对混凝土性能产生的影响,将外加剂应用与混凝土工程,首先合理选择外加剂的品种、确定其掺量和掺加方法,并与水泥应有很好的适应性。

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质量,因此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主要因素1.1水泥熟料中的组成影响:水泥熟料中的组分含量对外加剂有吸附作用,直接影响外加剂对水泥颗粒起到表面活性的作用和效果(C3A>C4AF>C3S>C2S)。

尤是C3A含量在10%左右时的水泥比C3A含量5%左右的水泥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高出30%,扩展度也损失很多。

1.2水泥含碱量的影响:水泥中的碱含量对混凝土流动性有很大影响,随着含碱量的增大,减水剂的效果越差。

1.3石膏形态、细度、用量及研磨温度的影响:做水泥的调凝剂有二水石膏(CaSO4.2H2O),半水石膏(CaSO4. 1/2H2O),和硬石膏(CaSO4),如果木钙、糖钙遇到硬石膏后,混凝土初凝为速凝,终凝时间缩短。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分析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分析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分析摘要: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的因素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迅猛发展,对于混泥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外加剂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分析与讨论,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不断的在发展中进步,建筑相关的产业与技术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随着土地面积,建筑质量的要求,我们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水泥混凝土。

现在,我们不仅要求应用高强度、高密度、密实性好、流动性大的混凝土材料,同时还要求节约成本、养护费用低廉等经济价值,这样就造成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大力使用并且使得这一项目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混凝土中水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何更好的将水泥与混凝土有效的混合,达到最佳的适应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1混凝土外加剂概述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用以改变混凝土性能的添加剂,在混凝土的搅拌前或者是搅拌中添加到混凝土材料中,调节和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混凝土外加剂有利于实施机械化操作,降低劳动强度以及促进混凝土拌和物改善其和易性,进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有利于蒸养预制构以及养护所需时间缩短;确保工地尽快拆掉模板,提升其周转速度;尽早放张以及剪切钢筋。

作为一个固--液分散体系,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变相过程和水化过程相随相依,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混凝土外加剂有着一定的要求。

混凝土的适应性是指在材料满足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水泥—水体系进行的按照适量添加剂搅拌达到理想效果的效应。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随着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在进行实际的操作前我们要对不同的外加剂和水泥比例做逐一的尝试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2.1外加剂品种对于混凝土来说,不同的外加剂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及施工难度的增加,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外加剂、水泥作为混凝土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两者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决定着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因此提高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将结合二者性能对其适应性问题进行探索并寻找改善途径。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改善措施引言新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家提出个各种老城区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和地区重建安排等,对于混凝土的要求也更上一层楼。

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就是使用了劣质的混凝土产品,导致工程质量和稳固性降低的表现。

在现代混凝土制造工艺中,水泥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是一个重要的制造环节,混凝土外加剂使用的正确、合适,可以提高混凝土建筑设施的耐久性和强度,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的效果。

但目前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面临的问题就是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可能会产生不适应,如果发生不适应的问题,那么不仅没有提升混凝土的质量,还会产生异常情况,降低工程施工的效果,有些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混凝土外加剂的概述外加剂属于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吸附和分散作用,而且还有润滑作用。

在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除了可以减少总需水量外,而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虽然混凝土生产中外加剂的选择范围很多,但在实践中外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必须根据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强度等级和性能来确定。

在制备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可以改变混凝土性能,以提高产品的适应性。

添加量不超过水泥量的5%,但添加外加剂可以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时间。

在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已成为优化混合料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措施。

外加剂的应用是获得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材料的重要手段。

二、混凝土外加剂对水泥的影响2.1减水剂对水泥的影响减水剂会粘附在水泥表面,影响颗粒间的作用力,达到分散颗粒和塑化胶凝材料的目的。

混凝土中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

混凝土中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

商品混凝土生产中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外加剂适应性问题(不包含使用不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外加剂、水泥所引起的问题) 通常是指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水泥与外加剂出现不良反应,造成拌合后的混凝土工作性和其他性能出现问题的现象。

这个问题从外加剂开始在混凝土生产中应用就出现了,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学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但由于其原因过于复杂,始终未形成统一认识,至今仍处于一事一议的状态。

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在商混生产中也是经常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问题,因为商混中使用外加剂的量相对较大,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较高,尤其是为满足某些性能需求而需要同时复合使用多种外加剂和掺合料,这就使商混生产中的外加剂适应性问题更加复杂。

商混中外加剂适应性不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初始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差,不能满足泵送要求,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大,运输到施工现场后难以泵送;混凝土出现假凝或过度缓凝。

这些问题造成混凝土不能顺利泵送施工,混凝土不能从罐车中正常排放、堵泵、堵管,混凝土在罐车假凝造成报废,浇注后假凝、过度缓凝使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甚至要将已浇注的混凝土拆除重新施工给商混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并因工期延误带来其它方面损失。

本文对商混生产中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商混生产中参考。

1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在商混中出现外加剂适应性问题首先要从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方面考虑,通常不同品种水泥对同一种外加剂的适应性是有较大差异的,这就决定了用同一种泵送剂有时无法使不同品种水泥配制的商混顺利泵送,商混生产中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主要是水泥与泵送剂中的高效减水剂成分的相容性如何,水泥的各种熟料成分对高效减水剂有不同的吸附能力,C3A 或C3S 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所以混凝土要得到相同的和易性,C3A 或C3 S 含量高的水泥需要掺加更多的高效减水剂[1 ]。

这就是为什么在商混生产中使用早强水泥容易出现外加剂不适应问题的原因,因为一般早强水泥的C3A含量较高。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郭岩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郭岩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及解决方法郭岩摘要:随着我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外加剂作为混凝土拌合物中重要组成材料,对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各规范对外加剂匀质性能指标以及几种常用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均质性能;影响引言通过各类胶质材料混合沙子以及石质,按照相对的比例进行配置,常见的混凝土使以水泥作为混合料广泛使用的水泥混凝土。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机械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同步加入水和有机或者复合的外加剂来强化混凝土结构黏性。

混凝土的使用用途较广,包括土木建筑,机械工程,开发工程以及能源建筑工程等。

混凝土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配比以及竣工密度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荷载效应和使用弹性。

而外加剂的使用可以释放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同时可以使混凝土中的沙石颗粒形成规律的网状结构,强化混凝土的硬度。

1外加剂种类现代土木工程中用到的混凝土,在其搅拌过程中都会加入少量不同功能的外加剂,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现在国内外混凝土建筑物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类型有早强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缓凝剂等几种。

我国根据各类建筑物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建筑物的外加剂的匀质性能标准,见表1。

表1 各规范外加剂匀质性能指标2常用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2.1引气剂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混凝土的综合质量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风蚀造成的影响,包括空气中的氧元素和水分对混凝土的渗入。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除了混合时掺入水分对其造成的影响,还会受到混入空气的影响,空气占据相对空间,会影响石料的排列。

但在此基础上,石料中混入的空气值,能够起到绝对的支撑作用,降低因水分流失造成的混凝土干缩反应,加强混凝土体积的饱满度,从而增强抗裂性能。

日常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使用通常会伴随钢筋结构进行,要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结构的黏连,就必须严格控制相关配料的计量,主要是外加剂,某些工程为了加强混凝土的硬度和抗收缩能力,加大了引气剂的计量,导致混凝土弹性饱和,不能很好的与钢筋架构黏连,形成开放式裂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调整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冯浩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系统试验方法,解析该方法六个实验步骤及相关注意。

关键字:外加剂水泥混凝土适应性今天本人要与诸位探讨如何进行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试验的方法。

外加剂与水泥产生不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使用泵送减水剂时发生更频繁。

不相适应的表现首先是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扩展度更小,可此时减水剂用量已经相当大了,通俗说法就是“打不开”;其次是坍落度损失大,有时甚至出现假凝,即在搅拌开始时水泥浆很稀,可是迅速发粘、变干,出机后混凝土和易性很差;其三是虽然坍落度和扩展度都不小,但是混凝土泌水、也有时滞后1—3小时泌水并且量大;还有时是砂浆包裹不住石子,发生离析但却并未伴大量泌水,如此这般。

更有时新拌混凝土中未观察到明显不适应,可硬化后强度偏低。

特定外加剂与特定的水泥发生不适应的原因可能来自三方面:水泥特性引起;混凝土组成材料、特别是其中的砂及掺合料引起;外加剂本身匹配不当所引起。

究竟哪个是主要原因,就需要经过试验和分析,怎样调整到相适应,就必须进行实验。

于是、从何处着手开始试验,就摆到我们面前了。

第一步宜从检测打算使用的水泥PH值开始,也就是水泥的碱度。

用PH试纸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当然用PH计更好。

可以用三份水溶解一份水泥,充分搅拌后沉淀澄清,取清液一滴置于广泛PH试纸上,观察试纸背面变色程度以确定水泥的碱性。

一般PH值应在12以上,但也有的普硅水泥只有9-10,个别还更低。

试验结果让我们能初步判断:水泥中可溶性碱量大还是小;水泥中的混合材是否含偏酸性的材料或石粉类惰性材料使PH值偏低。

第二步是考察。

考察的第一部分是要尽量设法取得该种水泥的熟料分析结果。

水泥厂每班做一次熟料的萤光快速分析,每个月有一个平均值,虽然不可能写在水泥合格证上,但也不是一个保密资料。

如果我们能得到近期任何一日的熟料分析结果也可以。

根据分析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水泥中的四种矿物: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2S的数量。

影响水泥适应性的矿物是铝酸三钙、硅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选择缓凝剂的品种。

另外根据熟料分析中的碱和硫含量数据,我们能计算出塑化度值SD,作为复配外加剂时要适当加硫酸盐还是加碱的参考依据。

虽然熟料分析单中的碱是总碱量而非单纯的可溶性碱量,但对我们快速认定SD值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将水泥溶于水后,溶液的碱含量是包括混合材在内的可溶性碱含量,对我们调整适应性的试验可能更有意义。

考察的第二部分是了解熟料磨成水泥时加多少什么种类的混合材。

这对分析诸如混凝土泌水,凝结时间异常(过长、过短)的成因都很有帮助。

粉磨熟料时混合材只是矿渣(水渣)或粉煤灰,则出来的成品水泥对外加剂尤是缓凝剂的适应性好,但以水渣作混合材的水泥有时泌水,这是因水渣硬度大于熟料,不易磨得与熟料同样细的缘故。

混合材是煤矸石、页岩灰、窑皮等火山灰质材时,成品水泥表现为吸附高效减水剂,后者掺量必须增加很多才能得到预计的混凝土坍落度,并且扩展度还达不到要求,往往用了“牺牲剂”的效果也不明显。

粉磨时混合材有石灰石粉则成品水泥易产生泌水,粉磨前在水泥中加了存放时间久的陈旧矿渣,也容易形成泌水。

加入其它工业废渣,虽然可能掺量不大,但磨成水泥后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就差,还特别难调整。

熟料粉碎时所掺的石膏也很有关系,脱硫石膏、无水石膏、难溶冯浩男 1941——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性硬石膏、工业废石膏、钛石膏、……,对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都有较明显的差异。

考察的第三部分是要掌握混凝土掺合料的品种和细度情况。

全掺矿粉易泌水,但改善了混凝土多种性能。

全掺普通需水量高于105%的粉煤灰需要较多的拌和水量,而且凝结时间长,不过却明显抑制了泌水,但优质粉煤灰可以减少减水剂用量,如果掺的是统灰、因其中含一部分三级灰,则往往就是使高效减水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掺合料细度很关键,料粗不但会使混凝土泌水(例如粗粉煤灰),甚至会使坍落度损失变大。

粉煤灰的烧失量、矿粉中掺石粉的数量(制假的程度)都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外加剂尤其是高效减水剂和缓凝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这就象中医诊病的问、闻、望、切;西医诊断时先开化验单,作血常规,B 超或CT一样。

总之先诊后断,最后才定出治疗方案。

适应性试验之第三步是找出所用的高效减水剂对这种水泥的饱和掺量值,如果是两种或几种高效减水剂混用的,就按混用的总量通过水泥净浆试验找出饱和掺量点。

高效减水剂的用量越接近该水泥的饱和掺量,就越容易得到好的适应性。

但是早强水泥的饱和掺量点普遍较高,令传统的高效减水剂超过1%或0.8%(按有效成分计算),这对于通常掺量不超过2.5%的泵送剂来说,达到饱和掺量就不现实,连“接近”都不可能,主要还需依靠不同高效减水剂的复配,以及与多种缓凝剂的复配来达到调整适应性目的。

根据经验,减水剂用量低于饱和掺量的70%,即使用多种缓凝剂同时调整适应性,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水泥净浆试验可以用纯水泥做,也可把300克胶凝材总量按照混凝土配合比中的胶凝材料比例分配。

先用前个方案再用后个方案作,往往更容易找出正确结果。

第四步是试着调整水泥中的碱硫酸盐化程度亦即熟料塑化度到合适的范围。

熟料塑化度SD值计算式为:SD=SO3/(1.292Na2O+0.85K2O)各个成分含量值正是在熟料分析中列出的。

SD值范围是40%~200%,偏低也就是三氧化硫少了,要在外加剂中加少量含硫的盐如硫酸钠,偏高即是分子大了也就是三氧化硫多了,应当把外加剂PH值略微用碱调高例如用碳酸钠。

第五步则要试配复合外加剂并通过净浆试验找出适合的调凝剂品种及恰当的掺量。

要参考第二步考察的结果,选择可能最有效的调凝剂。

硅酸三钙矿物多的水泥宜使用葡萄糖酸钠和其它羟基羧酸盐,使用聚磷酸盐特别是六偏磷酸钠及三聚磷酸钠等、但葡钠与六偏之间易产生交互作用,建议不同时使用。

铝酸盐矿物多的水泥除了选择葡萄糖酸钠之外,还必须复配恰当的助剂-伴侣,如三聚磷酸钠、改性淀粉及糊精等,单糖对葡钠有增效作用故气温高时可选用。

因此质量好的液体葡钠有时更好用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当缓凝剂总量超过胶凝材料量的0.07%后缓凝就成主要作用了。

有一种观点是此时应改用聚羧酸减水剂,因为铝酸盐矿物严重吸附萘磺酸盐等磺酸基高效减水剂但却不吸附聚羧酸基高效减水剂。

某商砼公司用砂的含泥量一般,但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一直很大,后经试验全部改用聚羧酸减水剂,使坍损大扩展度小的难题较满意地解决。

如果无法得知水泥熟料化学及矿物成分也不了解水泥混合材种类,外加剂复配就只能先用葡钠、柠檬酸钠或六偏磷酸钠中任一种摸索着来,加碱还是加硫酸盐也得轮番试。

当砂质量较差如含泥多、或全用人工砂、特细沙搅拌混凝土时,在净浆试验得到满意结果之后,继续作胶砂试验、进一步调整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是恰当的。

由于胶砂试验的灵敏度较差,所以在材料不充足时,净浆试验后就直接进行混凝土试验。

适应性试验的第六步是混凝土试验。

最少不宜少于10升。

由于砂、石、水等多种材料的加入、胶凝材料量也比净浆试验大10余倍、又有试验人员操作手法不同等因素影响,净浆与混凝土试验结果常常相违。

虽然可能要做较大调整,但不必推倒重来,前面试验所用的大部分外加剂成分可继续采用,但是用量会不同,有些组分要增删,增加高效减水剂的用量有时也是必要的。

总之净浆调好了可能在混凝土中仍然不行,净浆都没有调好则混凝土更不行。

地方性建材质量越来越差是当前普遍现象,砂子含泥量过高在许多地区巳经变得十分“正常”,这使适应性调整变得困难。

因集料中含泥量高而使拌合物变得太粘,此时采用降黏剂效果也不明显,往往用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与萘高效减水剂复合并适当掺用易泌水的缓凝剂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小量试验成功后,有时还需要放大量重复一次,例如25—45升,因为结果可能又有一些不同。

只有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验成功,才算完成了适应性调整。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仅仅用调整外加剂的办法总也达不到满意效果,既使适应性可以过得去、有时产品成本过高又令用户不好接受。

因此适应性调整试验的第七步就是适当修改混凝土配合比:视不适应的不同表现,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矿物掺合料数量,而且把单掺一种料改成双掺、即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料,双掺比单掺为优是毋佣置疑的;增加或减少水泥用量,可以解决混凝土发黏、坍损快以及混凝土泌水、尤其是表面露沙缺陷;略微提高或减少用水量;加大或降低砂率、甚至部分调换砂的品种,比如粗细砂搭配、天然砂与人工砂搭配等。

这些小修改成本会基本不变,操作也简单,但效果有时很明显。

当然必要时换一个生产厂的水泥也会解决久而未决的问题。

在适应性调整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同类组分的协同作用。

首先在缓凝组分选择上不宜只用一种,而宜同时选配2-3种彼此有明显相互加强作用—协同作用的物质、如葡萄糖酸钠与三聚辚酸钠,至少也应注意组分间有增效作用的材料如葡萄糖酸钠与白砂糖等等。

减水组分也是两种或三种高效、普通减水剂复配(同时)使用能起到优势互补作用。

较经典的如萘磺酸盐与氨基磺酸盐复配,较新的如酮醛缩合物与改性碱木素的复合、脂型与醚型聚羧酸的复配等。

水泥与外加剂特别是高效减水剂适应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有时依赖复配方案或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仍无法解决,只能更换水泥品牌或生产厂家,以及化学合成新的高分子助剂(象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外加剂公司的作法)予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