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畜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我国畜牧业的现状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畜牧业规模逐年扩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据统计,2019年,我国草食畜禽存栏量达到4.4亿头/只,猪存栏量约5.47亿头,其中生猪养殖占了大部分。
这充分表明我国畜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殖产业链。
2.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畜牧业养殖技术也正在不断提高。
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有效解决畜禽养殖中的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等问题。
3.出口持续增长我国畜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海关总署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畜产品出口总额约有42亿美元,其中,猪肉和禽肉出口量稳步增加,而牛、羊肉出口量占比相对较低。
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将引领畜牧业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畜牧业形式将会发生彻底改变。
例如,通过应用无人机、传感器及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牲畜及环境,从而在养殖环节中实现精准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2.畜牧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畜牧业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未来,畜牧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标准和更多的政策限制。
因此,畜牧企业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采用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3.品牌化趋势愈发明显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愈来愈高,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牌和信誉度。
畜牧业也不例外,未来畜牧业企业要通过品牌化建设,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总之,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巨大,需要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同时还要注重环保和品牌化建设,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引言概述:中国养猪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养猪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中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一、生猪供应稳定1.1 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猪业也在不断引入新技术,如智能养殖设备、生物安全技术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生猪的质量。
科技创新将成为提高生猪供应稳定的重要手段。
1.2 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传统的散养模式逐渐被规模化养殖取代,规模化养殖能够更好地控制疫病传播,提高生猪养殖效益。
同时,绿色养殖和有机养殖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
1.3 健康养殖成为关键近年来,疫病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健康养殖成为了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等措施,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减少疫病的发生。
二、养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2.1 粪污资源化利用养猪业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染环境,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价值。
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沼气等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2 水质和土壤污染防控养猪业的养殖废水和粪便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导致水体和土壤污染。
因此,加强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通过科学施肥和农田排水管理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3 绿色养殖标准推广推广绿色养殖标准,加强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和动物福利保护,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绿色养殖认证体系,引导养殖户按照绿色养殖标准进行生产,促进养猪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养猪业产业链升级3.1 加强养猪产业链的整合养猪业产业链的整合将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整合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养猪业的整体效益。
3.2 加强养猪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养猪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畜牧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

畜牧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1. 引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农耕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畜牧行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畜牧行业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2. 畜牧行业的现状2.1 全球畜牧业概况全球范围内,畜牧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头奶牛、10亿只猪和20亿只家禽。
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和消费国家。
2.2 中国畜牧业概况中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饲料资源,使得其在畜牧业领域具备巨大优势。
目前,中国养殖规模庞大,涉及家禽、猪、奶牛等多个品种。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畜牧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2.3 畜牧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提高,畜牧业正朝着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畜牧行业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2.3.1 健康环保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日益关注,因此畜牧业将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养殖场将采用更加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学物质。
2.3.2 优质高效通过提高畜禽品种改良和饲料配方优化等手段,实现畜禽生产效益最大化。
同时,借助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提高养殖效率。
2.3.3 农牧结合农牧结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
通过农作物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减少运输成本。
3. 畜牧行业面临的挑战3.1 疫病防控畜牧业中常常出现疫病爆发,给养殖户和整个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加强疫病防控是畜牧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环境保护大规模养殖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水土污染、气体排放等。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3 饲料安全饲料安全直接关系到畜禽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确保饲料质量安全,需要加强监管和标准制定。
4. 畜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4.1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趋势20200515

二、中国生猪养殖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纵观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猪供给严重不足,1949-1978年。开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期, 国内经济缓慢恢复,生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市民以凭“猪肉票”消费 猪肉。1978年全国生猪存栏3亿头,能繁母猪存栏2415万头,出栏量 1.61亿头,猪肉产量789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8.2千克。
4.产业与金融深入结合
由于生猪养殖天然周期的存在,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 “猪周期”。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产业链 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很大。产业规避风险的诉求很迫 切,从国内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生猪产业融合金融工具将成为产业 上下游规避风险、稳定生产的趋势。
2.养殖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规模化发展起步加速阶段,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 断加快。未来行业龙头不断纵横向整合壮大,其他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生 猪养殖模式将会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 养殖模式外,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各养殖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比例将不断增加。
3.养殖模式多样
(1)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 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规模养殖中“公司+农户”和“公司 自繁自养”两种模式相对较多,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发 展也比较迅速。“公司+农户”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 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 术人员指导,根据合同将猪成品交由公司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公司完成销售 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 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 的企业。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国内 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 畜牧业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可谓是蒸蒸日上,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越来越快地向前奔跑。
说实话,从养猪、养牛到养羊,这些“小伙伴”们不仅在我们的餐桌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也逐渐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金蛋”。
如今,养猪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少农民靠着养猪发家致富,真是“家有一猪,富可敌国”啊。
不过,养殖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环境保护、疫病防控等问题也是让人头疼的事。
1.1 养猪业的崛起提到养猪业,大家可能会想起“猪肉涨价”的新闻,确实,猪肉价格波动得厉害,时而飞涨,时而跳水。
不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故事”。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爱吃肉,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猪的养殖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许多农户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养殖方式,科技感满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一来,大家的餐桌上不仅有了新鲜的猪肉,也让养殖户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1.2 牛羊养殖的新趋势除了养猪,牛羊养殖也在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养羊成了一项“致富快车道”。
放眼望去,白花花的羊群在草原上吃草,那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且,随着牛奶消费的增加,奶牛养殖也迎来了黄金时期,鲜奶、酸奶、奶酪等产品层出不穷,吃得我们都是口水直流啊。
可以说,牛羊养殖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2. 畜牧业面临的挑战尽管畜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挑战也不少,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
大家都知道,畜牧业的废弃物处理是一道难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环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可别小看了这问题,像“牛粪味”这样的苦恼可不是人人能忍受的。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地方开始尝试新的环保措施,比如利用粪便发电、生产有机肥料等,真是“因势利导”,既环保又能赚钱,真是一举两得。
2.1 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再说到疫病防控,养殖户们可得时刻保持警惕。
你想啊,疫情一来,损失可就大了。
如今,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疫病监测系统,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随时掌握家畜的健康状况。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养猪业是国际畜牧业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间,养猪业已经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当前,国外养猪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1. 饲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国外养猪业已经由传统的户养、散养,转变为集约化、工厂化和有机养殖等多种饲养方式。
2. 养殖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国外养猪业加速了规模化养殖的步伐。
在欧洲和北美,大规模养猪场已经成为养殖业的主流形态,养猪规模也不断扩大。
3. 养殖技术的提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国外养猪业大力推行高科技养殖。
获得国际认可的技术如牛肉雌性激素添加剂、基因编辑技术、疫苗接种等手段被广泛应用。
4. 健康安全与环保要求的提高:随着环保和动物福利意识的提高,国外养猪业要求更加严格的健康安全和环保标准。
一些国家已经禁止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成分。
5. 消费市场的变化:消费市场的变化对养猪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有机养殖等清真、绿色食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综合而言,国外养猪业正朝着规模化、工厂化、技术化和绿色化四个方面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养猪业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畜牧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畜牧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肉类和乳品的需求,还在许多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本文将带您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不需要再次标注小节标题)1. 畜牧业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6亿头奶牛、11.7亿头猪和20亿只鸡。
其中,中国是畜牧业最大的生产国之一,其养殖规模庞大。
2. 畜牧行业的贡献畜牧行业不仅对食品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畜牧业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
3. 挑战和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畜牧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可持续养殖、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等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此外,畜牧业也面临着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挑战。
二、全球畜牧行业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再次标注小节标题)1. 增长潜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肉类和乳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畜牧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2. 技术创新与提升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畜牧行业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与提升的力度。
养殖技术、饲料研发和动物疾病防控等方面将得到更多关注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畜牧行业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生态友好型的畜牧业模式将得到更多推广和应用,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动物福利问题。
4. 增强农民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将继续通过畜牧业来提高自身收入。
政府将加大对农牧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 国际贸易和合作全球畜牧行业将更加注重国际贸易和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将能够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行业面临的挑战。
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养猪业现状养猪业是中国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养猪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5亿头左右,产量约为5400万吨,占全球生猪肉产量的50%以上。
然而,随着近年来非洲猪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养猪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非洲猪瘟爆发导致我国生猪存栏量和产能下降了近40%。
随着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应对和投入,目前我国养猪业已经逐渐复苏,并且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养猪业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驱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应用,养殖设备、饲料配方、兽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2. 绿色环保发展养猪业是一个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为了适应社会环保要求,绿色环保养殖已经成为养猪业的趋势。
未来将会推广更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3. 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养猪业呈现出规模化经营趋势。
规模化养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投入到规模化养殖中。
4. 多元化产品开发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未来养猪业将会开发更多的肉制品、酱料、香肠等深加工产品,并且在健康食品领域也将有更多创新。
5.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养猪业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将会加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深度加工、产销对接等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养猪业发展策略1. 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力量,推广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绿色环保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监管,提高养殖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3. 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投入到规模化养殖中,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对规模化养殖的监管和管理。
4. 多元化产品开发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推出更多种类、更高品质的肉制品及深加工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刘海良(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
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
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
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
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FAO)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
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
、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
、、天津、、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
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
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
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
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
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
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
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
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
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
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
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年度,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
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
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
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
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50000以上猪场或养637434 154650 16814.8 2368 629 12猪户(个)年下出栏4336.59 2975.29 1746.33 1085.9 898.81 78.92数(万头)占全国总8.34 5.73 3.36 2.09 1.73 0.15出栏的比例(%)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
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
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
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
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
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