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 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 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 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 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名称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 第三等 汉 人
第四等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曲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品之性 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 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 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 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 的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 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 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 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 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二、元代文学 2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音 乐、歌舞、道白、做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 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 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 600种,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162种,迄今可知 的作家约有200人,在元代这个不长的历史时期, 杂剧作家的众多,作品之丰富,实在令人惊叹。 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元代 的社会生活面貌,其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都是非常突出的,艺术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 神。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6
(三)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元蒙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巩固其 统治,在政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忽必烈统一后,划人为四等:1.蒙古人;2. 色目人;3. 汉人,包括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 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4.南人,即原南宋 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7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2
它的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 弱不振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 展,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是,元朝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在残 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它使元代 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也给文学的发展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4
2.手工业。 元蒙统治者为了满足生活消费和军政需要, 对手工业特别重视,他们把上百万手工业 工匠集中到城市中来,设立官营匠局管理, 组织产生,规定匠不离局,子孙承袭,不 能改业。工匠们虽然受到残酷的奴役剥削,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的 兵器业、纺织业、盐业、制瓷业等都有相 当的规模和水平。
二、元代文学 6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第一节:元代文学概况一、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文学概述⏹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

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

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

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

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

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zhù)为代表。

⏹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

⏹第二节:元杂剧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武林旧事⏹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南村辍耕录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 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 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 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 自己的格律。作为一种戏曲声腔, 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 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 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 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 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审美情趣的新变化 :元蒙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 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之中
第二章
元代诗文概述
诗:宗唐(近体)得古(古体) 唐诗、魏晋古诗 审美情趣:显而畅 总体趋势:急剧衰落 代表作家:
前期:刘因、戴表元、赵孟頫
中期: “元诗四家” 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元杂剧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 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元代文学概说

元代文学概说

元代文学的起源和演变
元代文学的起源:蒙古族入主中原, 带来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元代文学的繁荣:元代文学在元朝 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元代文学的发展:元代文学在蒙古 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
元代文学的衰落:元朝灭亡后,元 代文学逐渐衰落,但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
元代文学的局 限和不足
缺乏创新和突破
文学内容单调:主要反映社 会现实、人生哲理等,缺乏 创新和突破
文学形式单一:主要以诗歌、 散文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 文学创作
文学风格保守:受传统文学 影响较大,缺乏创新和突破
文学成就不高:与唐宋文学 相比,元代文学的成就相对
较低,缺乏创新和突破
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文化传承:元代文 学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社会的文化 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借鉴:元代文 学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状况和人文精神, 对现代社会的历史 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价值:元代文 学具有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审美价值, 对现代社会的艺术 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
思想启迪:元代文 学中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观念,对现代 社会的思想启蒙和 道德建设具有启迪 意义。
元代文学概说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史元 背代 景文
学 的 历
要元 流代 派文
学 的 主
要元 作代 家文 和学 作的 品重
响元 和代 价文 值学
的 影
限元 和代 不文 足学
的 局
趋究元 势现代
状文 和学 发的 展研
元代文学的历 史背景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演出壁画
第三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迫切要求有 适合于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形式,杂剧应运而生。 2.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 演出与写作的明确分工,造就了一批演技精湛的著名 演员和写作水平较高的专业剧作家,既保证了剧本质量,也提 高了演出水平,使杂剧的地位迅速提高。 4. 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楔 子:指杂剧剧本中四折戏之外的过度段落,主要作用是
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可放 在剧首或折与折之间,也可放在剧末。 2. 演唱上:一个剧本四折戏共四套曲子均由主角一唱到 底,有旦本戏和末本戏之分。 3. 剧本构成上: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构 成,其中曲词和宾白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曲 词: 指受曲牌限制,有较严格的韵律,必 须符合演员演唱要求的段落 ,其作用是抒情,渲染气 氛和刻画主角形象。 宾 白: 指说的部分,分韵白和散白两种类型, 主要用于叙事、自报家门、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等。 科 范: 指剧本中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 情以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的文字,简称“科”。
元 代 古 戏 楼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突出特点
1. 文体上,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冲突并融合,但以杂剧、 南戏、话本等为主的通俗叙事文学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文 学创作呈现通俗化倾向。
2. 传统诗、文等雅文学形式衰落。 3. 诗歌、散曲等抒情文学也以通俗明畅为审美取向,明 显呈现通俗化特点。
成 吉 思 汗 塑 像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元 代 至 元 通 行 宝 钞
第二节
元杂剧及其基本特征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即公元1230—1368年)。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元曲:(一)元杂剧(二)元散曲(一)元杂剧前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代表作:一共写了60多种杂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选)(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

(正末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唱)【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二)元散曲主要形式:(1)小令(叶儿)(2)套数(3)带过曲1.元散曲前期代表作家:1)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像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爷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周贻白先生以为:戏曲是由“俳优”或“倡优”装 扮人物作表演开始,然后进而结合其他艺术构成一 种综合旳发展。这么才逐渐形成后世旳‘杂剧’或‘南 戏’一类体制。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戏曲是一门综合旳艺术,唱、做、
念、打缺一不可。 简朴地说,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
和说唱诸宫调旳基础上,融合多种表 演艺术形式而形成旳一种完整旳戏剧 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 唱文学旳基础上发明了成熟旳文学剧 本。
元代四大爱情剧: 元代四大悲剧。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为何如此昌盛繁华? 首先是经济原因。 其次,是社会原因。 再次是作家原因。 最终是观众原因。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三)元杂剧旳衰落 宫天挺旳《范张鸡黍》希望统治者能起用贤士, 恢复纲常。《霍光鬼谏》、《豫让吞炭》《周公 摄政》、《赵礼让肥》等作品还经过对古代“圣 君贤相”“忠臣义士”旳表扬,要求恢复儒家旳“仁 政”,来维系濒临崩溃旳元代政权。就是爱情剧 ,也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倩女离魂》歌颂 一对义夫节妇,《刍梅香》宣扬孔孟之道,总旳 来说,元杂剧南移后就衰落了。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明万历年间,臧懋循编辑《元曲选》,选收 杂剧剧本一百种,其中除少许明初作品外,绝对 部分是杂剧,这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旳一部杂剧选本。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另外,现存旳杂剧选集,还有元刊《古今杂 剧》30种;明代人陈与郊选编旳《古名家杂剧》 ;明代人息机子编旳《元人杂剧选》;明代人赵 琦美录校旳《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明代人孟 称舜编旳《柳枝集》、《酹江集》(两书合称为 《古今名剧合选》)等等。除掉反复,这许多选 集一共保存了140多种作品,已经涉及了许多主 要作家旳大部分代表作。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 选外编》选入杂剧 62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朝面积:随着对外扩张,其疆域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东北到日本海,北到 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恩汗三子)汗国(在今天 的新疆)、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在今天的新疆)、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 拔都所建,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所建,在今天的伊 朗),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 面积2200万平方
•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 (1295—1332)。 •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 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 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 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 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 •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 自的特点。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 宋代的戏剧,统称作杂剧,但已没有完整的剧本流传,内 容与结构都不能详知。金代称为院本,即“行院之本”。 扮演戏剧的人多为倡伎,演员们所住的地方称作行院,他 们的演唱本即称作院本,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形 成了盛极一时的元杂剧。它的科白即表演动作与对话部分, 承袭了院本的体制;曲即唱词部分,则明显地源于诸宫调。 它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宋、金的叙事体 改变成为代言体:二是在曲调上更多的采用了民谣小曲。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 元代的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八十人,见于记 载的杂剧作品达七百三四十种。实际的数目当然还要远远 超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六十余种。
• 二、元代抒情文学的衰退 相比之下,元代的抒情文学则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元代 抒情文学的代表——散曲,虽然同样作者众多,作品也不 少——隋树森《全元散曲》共收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而这显然不是当时散曲的全部——但总体成就远不如戏剧, 尤其是杂剧。 • “诗词”虽然仍处于所谓“正宗”的地位,而且也有所创 新,有些诗人像萨都剌、杨维桢也写出了一些令人目瞩目 的作品,但就它们的总体创作而言,其成就纵向看远不如 唐、宋,甚而是清代也不如,横向看也不如同时代的散曲。

文学特点
•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叙事文学的兴盛,二是 抒情文学的衰退。 • 诗歌创作的承前与启后。散文的重视经世致用。然诗文的 成绩难与小说、戏曲的辉煌相比。尤其是元曲(剧曲与散 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 一、叙事文学的兴盛
戏剧——包含杂剧与南戏,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成为元 代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据统计,现存元杂剧剧本名 目共有530多种,而作家,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 》所载,有名有姓的就有220多人,而且其中“无闻者不 及录”,因此还应有许多遗漏。至于南戏,作品大约有二 百一十多种,只是南戏作家知其名姓者极少而已。 • 小说也进一步发展。其中话本小说继续盛行,较有影响的 有《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 》、《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文言小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娇红记》描写娇娘和申纯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刻画 极为深刻细腻,其在文言小说中的地位,竟使有人比之叙 事诗中的《孔雀东南飞》。
• 5、音乐曲调。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 “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 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 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 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 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 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 称为借宫 。
• 2、题目正名。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 句,表示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 为本剧的剧名。 • 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 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 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 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盛。蒙古军攻占北 方以后,在许多地方造成破坏,但若干中心城市,却反而人口 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繁荣;全国统一以后,城市经 济的增长更为迅速。而随着都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自然也 相应地壮大,观赏既富于市俗性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戏曲对于 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财力支持了元 杂剧的成长。
• 4、角色分工。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 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 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 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 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 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 (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繁荣的标志
• 1、作家多:元曲四大家 • 2、作品多:四大悲剧、四大爱情剧 • 3、专业演员和演出团体
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 元杂剧在后期逐步趋向衰落是因为元蒙统治者在 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民族 矛盾的相对缓和及科举制度的恢复又使文人对统 治阶级产生了幻想而致力科举进身,加上杂剧中心 的南移失去赖以生长的土壤,同时元杂剧一本四折 的有限体制及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 说白的表演模式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戏剧矛 盾的展开,最终就被不限折数、角色都能唱的南戏 取代了其中心地位。
元杂剧的发展分期
• 两期: • 一般的研究者大多把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 (1297—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 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 向临安(今杭州),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元杂剧的发展分期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 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 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 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 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 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 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 影响。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 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 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 事戏曲活动。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述
社会背景
•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 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 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 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 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 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学的成为官学。全真教的流行。
3、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来说, 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 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 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 “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 “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 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 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元杂剧剧本的体制
• 1、一本四折。“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 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 “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 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 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 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 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 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 起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 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折。 Nhomakorabea•
• •


二、儒生地位空前低下
蒙古太宗入主中原以后,只在(太宗九年,1237年)搞过一次科考,然后就一直到了仁宗延祐二年 (1315)方才恢复。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儒生几乎是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的。而且即使恢复科举 后,科考也是时断时续,而且仍然体现不平等的民族的歧视思想。 首先是名额的不平等。元朝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把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举行——员额共 300名,四种人各占75名,录取百名,各占25名。 其次授官的不平等。凡进士授官,蒙古人比色目人高一级,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级。而且上 层官员,多为蒙古人和色目人。 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 十丐,各有所统辖。” 文人地位的下降,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党项族人余阙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 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儒生不幸文坛幸。他们或为生 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进了以元曲为代表的元代文学,尤其是元代杂剧的空前繁荣。

• •
三、文化融合、思想活跃
1、文化的融合 忽必烈灭宋,很快就接受了汉族文明。1271年,他以“元”为国号,取《易经》“乾元”(有 “大”、“首”义)之义,表明他对汉族文明的推崇。他主持大都的兴建,宫阙建筑风格本于汉制, 城门、坊名本于《易经》。他任用许衡、姚枢等儒生。他还以宽容进而多少有些恭敬的态度对待佛 教、道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忽必烈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典章制 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文化的融合,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提高,甚而有不少人接受了汉族文化 熏陶,能够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反之,汉民族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学 艺术创作也注入了新的内容。 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2、思想的活跃 元朝立国之后,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很快得到确认。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而儒学宗师的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然而,元朝统治集团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 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因此,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 区同样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自然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 当时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思想较为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