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知识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知识点)

胡风<时间开始了>长诗巴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随想录>散文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手记式书信体散文李凖<李双双>小说改成的剧本茹志娟<百合花>短篇小说 ///宗璞<红豆>短篇爱情小说老舍<茶馆>剧本,未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自传性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短篇小说<海的梦>反思文学短篇小说郭小川<望星空>政治抒情诗///田汉<关汉卿>话剧剧本丰子恺<缘缘堂续笔>散文陈村<死>短篇小说顾城<一代人>诗歌(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苦难民间情意的短篇小说八个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铁凝<哦,香雪>抒情短篇小说(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伤痕文学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合写的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邓拓(笔名马南邨)杂文专栏<燕山夜语>抽屉文学:放在抽屉里未发表的文字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人的精神与肉体在“文革”期间遭受的创伤。

以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为依托的文学。

反思文学:“文革”后文学的最初构成,以茹志娟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作家和思想家开始提倡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抗战文学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抗战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巴金的《家》。

抗战文学的崛起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感,也对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社会主义为主题,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人。

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包括文学运动、代表作品、作家群体和主题等。

一、文学运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包括“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文学运动”等。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积极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自由,他们以自由的精神和新的写作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或受到迫害。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也有一些勇敢的作家保持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并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新时期文学运动”则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家们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他们关注个体的心理和命运,同时也呼应了社会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等。

二、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激动人心的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触及和对人性的思考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通过批判封建文化和呼唤社会变革来唤醒民众的觉醒。

茅盾的《子夜》以对知识分子的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无奈和人性的挣扎。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家庭的生活与命运,并对人性的善良和邪恶进行了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11、十七年诗歌(主题)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12、郭小川:(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①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②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③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

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2)一般都是问题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柳青的《创业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高潮时期产生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巨著。

(1)尊重生活真实,深入挖掘与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显示了较大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

①、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作品显示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

(2)、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和“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等人物形象。

19、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散文”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大陆的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其创作有某些相同的表现:①都曾长时间从事专业的散文创作,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②都形成了富于个性的散文风格并在文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③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那一个时代的痕迹。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海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2、注重诗境的创造。

杨朔散文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感情浓郁,意蕴深邃,诗意盎然,文本整体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诗化散文的追求。

20、话剧:老舍《茶馆》21、文革文学文学一体化的极端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正面文学)“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2.首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主要作家作品:浩然《艳阳天》““地下诗歌”:《相信未来》(食指)《三月与末日》、《深渊上的桥》、《白洋淀》(根子)《绿色中的绿》(芒克)《教诲——颓废的纪念》、《同居》(多多)其他“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黄色手抄本);“天安门诗歌”黄翔(1941—)朦胧诗最早的探索者,文革前就有创作代表作:《长城》、《野兽》、《白骨》、《给贝多芬和我自己》、《留在星球上的札记》、《火炬歌》、《我看见一场战争》等。

《独唱》表现一种孤独、傲岸不群的人格形象,与同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

《野兽》创作于1968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丧的悲剧的概括。

2.食指代表作:《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完成。

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

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上山下乡的真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

语言陌生化、个人化。

(运用幻觉、比喻等手法,表达对母爱的眷恋,对北京的文明、习俗的眷恋与不舍)《相信未来》(在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中,对未来的执着的相信)《疯狗》(绝望的辛酸与无奈)食指的意义:食指的出现,为朦胧诗在70年代末的兴起定下了几个基调:1.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及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向之一。

2.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重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3.“白洋淀诗群”1969—1976年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保定白洋淀一带的村庄落户。

在这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也是“文革”开始以后较早开始现代诗探索的诗歌群落。

其时间定位应在1969至1976年,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主要成员有姜世伟(芒克)、栗世征(多多)、岳重(根子)、孙康(方含)等,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郑义、陈凯歌等。

“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他们的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

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

代表作有:多多《青春》、岳重《三月和末日》“白洋淀诗群”的要点:1、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

2、具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3、更注重借鉴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的材料和方法。

4、活动方式:读书、朗诵诗歌、交换诗稿。

5、以“大字报”的形式开创同人杂志《今天》。

22、80年代初期的小说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2.反思小说: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的思考。

代表作品有:《内奸》、《蝴蝶》、《绿化树》等。

3.改革小说: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代表作品:《乔厂长上任记》、《乡场上》、《人生》等。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以1977年末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伤痕》而命名。

代表作家作品1.刘心武“伤痕文学之父”以茹志鹃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在内容上由揭示“文革”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比伤痕小说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一度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张弦的《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路遥《人生》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A、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

B、人物:李顺大: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弱的人物。

C、艺术: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融合的效果。

陈奂生系列: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一、基本上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二、“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通过具有大量性格化的典型细节的描绘,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发展过程。

成功借用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

三、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首先,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其次,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另外,通过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富于幽默感作品《“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三)、改革文学:时代主题的感应与张扬1.界定:改革文学是于70年代末开始初露端倪,80年代初蔚为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