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特点及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特点及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测定物质中某些特定元素的浓度。
它的特点和原理如下:
特点:
1. 高灵敏度: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检测到很低浓度的元素,一般可以达到微克/升乃至纳克/升级别的灵敏度。
2. 高准确性和精密度: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以提供可靠的分析结果,并且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 宽线性范围:该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测定各种浓度的元素,线性范围较宽。
4. 选择性强: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元素进行分析,并且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以排除干扰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元素原子蒸发成原子态,并通过光源照射物质产生的能级跃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测量吸光度可得到元素的浓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原子产生:使用合适的方法将样品中的元素原子转化为原子态,常用的方法包括火焰、电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等。
2. 光源选择:选择适当的光源,通常为中空阴极灯或电极消融灯,以产生被测元素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线。
3. 光线传递与衰减:光线经过透镜或光纤传递至样品,样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光强度衰减。
4. 光强检测:使用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等光学探测器,测
量透射光的光强。
5. 分析结果计算:将测得的透射光光强与空白试剂的透射光光强进行比较,计算出样品中元素的浓度。
通过以上步骤,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物质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原子吸收光谱(AtomicAbsorptionSpectroscopy,简称AAS)是一种物理分析方法,是指使用原子吸收光来检测和分析物质中元素含量的技术,是当今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由于原子吸收原理可以精确测量特定元素的精确含量,因此,原子吸收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研究原子能量谱的高精度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将样品中元素发射出的电离辐射光线发射到检测器上,从而测量出其吸收率,从而精确测量出物质中元素的含量。
AAS技术的检测原理是在微量或亚微量样品中,用特定的紫外或可见光照射至原子状样品,使其电子由基态转移到高能状态,当它们回复基态时,发射出吸收光,这些吸收光与样品中元素含量有关。
原子吸收法技术具有测定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性好和选择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元素组分分析、环境污染物分析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具体操作步骤主要是标准品校准、样品前处理、谱图记录和结果分析等。
在标准品校准过程中,根据待测元素所对应的特定波长,制备好标准物质,在原子吸收仪内进行光谱测量,了解元素含量和相应吸收率,获得准确的校准曲线。
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首先消除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杂质,然后酸化分解,将样品中的元素分解成原子状态,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原子能量谱的检测。
在谱图记录过程中,用原子吸收仪记录样品中元素发出的电离辐射光线,并记录其相应的吸收率,从而确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最后,根据记录下来的谱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从而精确测量出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精确度高,灵敏度高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微量元素的精确测定,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它的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痕量元素,所以深受用户的喜爱。
原子吸收光谱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用来研究遗传学和生物化学问题,检测微量生物样本中的元素含量,对于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物质中的元素含量。
该方法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利用元素特征波长的吸收峰的强度来测量样品中元素的浓度。
以下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1.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由电子围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组成。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具有不同的能量,称为电子能级。
当原子受到外部的能量激发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跳跃到高能级,形成激发态。
2. 能级跃迁:原子的电子在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高能级。
当电子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必须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的差别可以以光子形式释放出来,其波长与能级差相关。
3. 吸收光谱:在原子吸收光谱实验中,使用的是特定波长的光源,通常为中性或离子化的金属蒸汽灯。
这些光源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射入样品中。
4. 样品吸收:样品中的元素原子会吸收与其能级差相匹配的波长的光。
当光通过样品时,部分光会被吸收,其吸收强度与元素的浓度成比例。
5. 检测: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光的强度,可以确定元素的浓度。
一般使用光电器件来测量吸收光的强度。
可以采用单光束或双光束系统进行测量。
6. 标准曲线:为了确定未知样品中元素的浓度,常常使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收峰强度,可以绘制出吸收峰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利用这个曲线,可以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来确定其浓度。
总之,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能级跃迁的现象,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测量元素的浓度。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元素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示意图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1、光的简短历史人们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艾萨克-牛顿爵士发现,当白光通过玻璃棱镜时,会分解成其组成的光谱颜色[1]。
从这项工作中,他提出了光的体质理论(光由粒子组成的事实),而不是只具有波的性质,这为近两个世纪后的一些发现打开了大门。
英国化学家沃拉斯顿是第一个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暗线的人,这些暗线后来被称为弗劳恩霍夫线。
1832年,布鲁斯特得出结论,大气层中的原子蒸气吸收了来自太阳的一些辐射,从而探测到了这些线。
本生和基尔霍夫很快证明,每种化学元素在加热到炽热时都有一种特有的颜色或光谱(例如,钠(Na)的黄色;钾(K)的紫色)。
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重现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的黑线,从而能够通过发射光谱识别日冕中的吸收原子。
艾伦-沃尔什[2],一位出生于兰开夏郡的物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个周日早晨,在他的花园里工作时,一个能解决巨大分析化学难题的想法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如何通过光谱学精确测量金属元素的小浓度。
光谱学的正常程序是汽化一个元素并测量其发射光谱,但这种技术有缺陷,产生的结果不准确。
沃尔什决定测量吸收,而不是发射。
到了星期一早上的茶点,他表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他又花了几年时间说服制造商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来检测金属,但他最终成功了。
今天,大多数分析实验室都会拥有至少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AAS是一种分析技术,用于确定样品中金属原子/离子的浓度。
金属占地球化学元素的75%左右。
在某些情况下,材料中的金属含量是可取的,但金属也可能是污染物(毒物)。
因此,测量金属含量在许多不同的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在本文的后面探讨。
现在只需要说,它在质量控制、毒理学和环境测试中找到了用途,仅举几例。
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是什么?AAS的基本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首先,所有的原子或离子都能吸收特定的、独特波长的光。
例如,当一个含有铜(Cu)和镍(Ni)的样品暴露在铜的特征波长的光下时,那么只有铜原子或离子会吸收这种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基本原理
∫K d = e2N0ƒ/mc
2,峰值吸收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
2
3
4
5
在一般原子吸收测量条件下,原子吸收轮廓取决于 Doppler (热变宽)宽度,通过运算可得峰值吸收系数: K0 = 2/△D(ln2/)1/2 e2N0ƒ/mc 可以看出,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成正比,只要能测出K0 就可得出N0。 3,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
Ni / N0 = gi / g0 exp(- Ei / kT) Ni与N0 分别为激发态与基态的原子数; gi /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它表示能级的简并度;T为热力学温度; k为Boltzman常数; Ei为激发能。 从上式可知,温度越高, Ni / N0值越大,即激发态原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且按指数关系变化;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激发能越小,吸收线波长越长,Ni /N0值越大。尽管如此变化,但是在原子吸收光谱中,原子化温度一般小于3000K,大多数元素的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 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激发态和基态原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基本原理
01
03
05
02
04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由图可知,在频率 0处透过光强度最小,即吸收最大。若将吸收系数对频率作图,所得曲线为吸收线轮廓。原子吸收线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和半宽度 表征。中心频率由原子能级决定。半宽度是中心频率位置,吸收系数极大值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频率或波长的距离。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1,自然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原子吸收光的强度来确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其原理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原子能级发生跃迁的现象。
1.原子能级跃迁原子中的电子存在不同能级,当原子吸收外部能量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种跃迁过程可以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实现。
2.光谱特征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独特的能级结构和跃迁特性,因此它们对特定波长的光具有特定的吸收能力。
通过测量并分析吸收光的特征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元素浓度。
3.原子的光学吸收特性原子的吸收光谱通常呈现为锐利而离散的吸收线,称为谱线。
每条谱线对应于原子能级间的一个跃迁过程,其位置和强度可用于确定元素浓度。
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领域:1.环境监测原子吸收光谱可以用于测量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
例如,通过分析大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评估工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食品安全原子吸收光谱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铅、汞和镉等,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3.药物分析在药物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原子吸收光谱可用于确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和杂质。
这有助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纯度。
4.冶金行业原子吸收光谱在冶金行业的合金分析和金属中杂质检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合金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5.地质勘探在地质勘探中,原子吸收光谱可以用于分析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这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地质研究非常重要。
原子吸收光谱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高灵敏度:原子吸收光谱可以检测到极低的元素浓度,通常在微克/升至毫克/升的范围内。
•广泛适用性: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样品类型,包括溶液、气体和固体。
•准确性和精确性:原子吸收光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提供可靠的结果。
局限性:•单元素分析:每次只能测量样品中的一个元素,因此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不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构成、操作及应用领域详解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构成、操作及应用领域详解一、原子吸收光谱仪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是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
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核正电,电子荷负电,总的负电荷与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相等。
电子沿核外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同时又有自旋运动。
电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0描述。
求解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薛定愕方程,可以得到表征原子内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数n、L、m,分别称为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
原子核外的电子按其能量的高低分层分布而形成不同的能级,因此一个原子核可以具有多种能级状态。
能量最低的能级状态称为基态能级(Eo),其余能级称为激发态能级,而能量最低的激发态则称为第一激发态。
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核外电子在各自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动。
如果将一定外界能量如光能提供给该基态原子,当外界光能量恰好等于该基态原子中基态和某一较高能级之间的能级差△E时,该原子将吸收这一特征波长的光,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相应的激发态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2、原子吸收光谱仪基本原理仪器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3、原子吸收光谱仪方法原理原子吸收是指呈气态的原子对由同类原子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所具有的吸收现象。
当辐射投射到原子蒸气上时,如果辐射波长相应的能量等于原原子吸收光谱仪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时,则会引起原子对辐射的吸收,产生吸收光谱。
基态原子吸收了能量,最外层的电子产生跃迁,从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
原子吸收光谱根据郎伯-比尔定律来确定样品中化合物的含量。
已知所需样品元素的吸收光谱和摩尔吸光度,以及每种元素都将优先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因为每种元素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使其从基态变成激发态。
检测过程中,基态原子吸收特征辐射,通过测定基态原子对特征辐射的吸收程度,从而测量待测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
它的原理简述如下:
当金属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这一特性来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首先,样品被转化成气态原子或原子的气态化合物,然后通过光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
如果样品中含有被检测的金属元素,这些原子会吸收光,使得光源透过样品时的光强度减弱。
测量光源透过样品前后的光强度差异,就可以确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不同金属元素吸收光的特性。
每种金属元素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线,这些谱线对应着特定波长的光。
因此,通过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法还遵循比尔-朗伯定律,即吸收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金属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这一方法在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征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
中文名原子吸收光谱法外文名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光线范围紫外光和可见光出现时间上世纪50年代简称AAS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别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
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
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
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
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谱线轮廓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半宽度是指在中心波长的地方,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或波长差。
半宽度受到很多实验因素的影响。
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1、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从物理学中已知,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2、碰撞变宽。
当原子吸收区的原子浓度足够高时,碰撞变宽是不可忽略的。
因为基态原子是稳定的,其寿命可视为无限长,因此对原子吸收测定所常用的共振吸收线而言,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即赫鲁兹马克变宽和洛伦茨变宽。
赫鲁兹马克变宽是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赫鲁兹马克变宽或压力变宽。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压力很少超过10-3mmHg,共振变宽效应可以不予考虑,而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洛伦茨变宽是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
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除上述因素外,影响谱线变宽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场致变宽、自吸效应等。
但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实验条件下,吸收线的轮廓主要受多普勒和洛伦茨变宽的影响。
在2000-3000K 的温度范围内,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10-2nm。
原子吸收光谱法仪器结构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通常有単光束型和双光束型两类。
这种仪器光路系统结构简单,有较高的灵敏度,价格较低,便于推广,能满足日常分析工作的要求,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消除光源被动所引起的基线漂移,对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有意境的影响。
1、光源。
光源的功能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发射的共振辐射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辐射强度大、背景低,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稳定性好,30分钟之内漂移不超过1%;噪声小于0.1%;使用寿命长于5安培小时。
空心阴极放电灯是能满足上述各项要求的理想的锐线光源,应用最广。
2、原子化器。
其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
原子化器主要有四种类型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及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
实现原子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火焰原子化法:是原子光谱分析中最早使用的原子化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地被应用;非火焰原子化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
3、分光器。
它由入射和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组成,其作用是将所需要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
分光器的关键部件是色散元件,商品仪器都是使用光栅。
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分光器的分辨率要求不高,曾以能分辨开镍三线Ni230.003、Ni231.603、Ni231.096nm为标准,后采用Mn279.5和279.8nm代替Ni三线来检定分辨率。
光栅放置在原子化器之后,以阻止来自原子化器内的所有不需要的辐射进入检测器。
4、检测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广泛使用的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一些仪器也采用CCD作为检测器。
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效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相比,尽管干扰较少并易于克服,但在实际工作中干扰效应仍然经常发生,而且有时表现得很严重,因此了解干扰效应的类型、本质及其抑制方法很重要。
原子吸收光谱中的干扰效应一般可分为四类: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物理干扰及其抑制物理干扰指试样在前处理、转移、蒸发和原子化的过程中,试样的物理性质、温度等变化而导致的吸光度的变化。
物理干扰是非选择性的,对溶液中各元素的影响基本相似。
削除和抑制物理干扰常采用如下方法:(1) 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
如果试样组成不详,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削除物理干扰。
(2) 尽可能避免使用粘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试样;当试液浓度较高时,适当稀释试液也可以抑制物理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干扰及其抑制化学干扰是指待测元素在分析过程中与干扰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更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降低了待测元素化合物的解离及原子化效果,使测定结果偏低。
这种干扰具有选择性,它对试样中各种元素的影响各不相同。
化学干扰的机理很复杂,消除或抑制其化学干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具体措置措施:1、加入干扰抑制剂(1) 加入稀释剂加入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从而使被测定元素从含有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2) 加入保护剂保护剂多数是有机络合物。
它与被测定元素或干扰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避免待测定元素与干扰元素生成难挥发化合物。
(3) 加入缓冲剂有的干扰,当干扰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趋于稳定,这样,把被测溶液和标准溶液加入同样量的干扰物质时,干扰物质对测定就不会发生影响。
2、选择合适的原子化条件提高原子化温度,化学干扰一般会减小,使用高温火焰或提高石墨炉原子化温度,可使难解离的化合物分解。
3、加入基体改进剂用石墨炉原子化时,在试样中加入基体改进剂,使其在干燥或灰化阶段与试样发生化学变化,其结果可能增强基体的挥发性或改变被测元素的挥发性,使待测元素的信号区别于背景信号。
当以上方法都未能消除化学干扰时,可采用化学分离的方法,如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分离等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电离干扰及其抑制电离干扰是指待测元素在高温原子化过程中,由于电离作用而使参与原子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少而产生的干扰。
为了抑制这种电离干扰,可加入过量的消电离剂。
由于消电离剂在高温原子化过程中电离作用强于待测元素,它们可产生大量自由电子,使待测元素的电离受到抑制,从而降低或消除了电离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光谱干扰及其抑制光谱干扰是指在单色器的光谱通带内,除了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之外,还存在与其相邻的其他谱线而引起的干扰,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吸收线重叠一些元素谱线与其他元素谱线重叠,相互干扰。
可另选灵敏度较高而干涉少的分析线抑制干扰或采用化学分离方法除去干扰元素。
2、光谱通带内的非吸收线这是与光源有关的光谱干扰,即光源不仅发射被测元素的共振线,往往发射与其邻近的非吸收线。
对于这些多重发射,被测元素的原子若不吸收,它们被监测器检测,产生一个不变的背景型号,使被测元素的测定敏感度降低;若被测元素的原子对这些发射线产生吸收,将使测定结果不正确,产生较大的正误差。
消除方法,可以减小狭缝宽度,使光谱通带小到可以阻挡多重发射的谱线,若波长差很小,则应另选分析线,降低灯电流也可以减少多重发射。
3、背景干扰和抑制背景干扰包括分子吸收、光散射等。
分子吸收是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等的吸收和火焰气体的吸收,是一种带状光谱,会在一定波长范围内产生干扰。
光散射是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微笑固体颗粒使光产生散射,吸光度增加,造成假吸收。
波长越短,散射影响越大。
背景干扰都使吸光度增大,产生误差。
石墨炉原子化法背景吸收干扰比火焰原子化法来得严重,有时不扣除背景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较大误差。
目前用于商品仪器的背景矫正方法主要是氘灯扣除背景、塞曼效应扣除背景。
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特点原子吸收光谱法优越性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具有检出限低(火焰法可达μg/cm–3级)准确度高(火焰法相对误差小于1%),选择性好(即干扰少)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火焰法可分析30多种/70多种元素,石墨炉法可分析70多种元素,氢化物发生法可分析11种元素)等优点[2]。
1 选择性强。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
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
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
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
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