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训诂大家段玉裁简介 段玉裁的人物结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方式探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字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著作,历朝历代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然而,直到《说文解字》面世千余年之后的清朝,《说文解字》学研究才被推至顶峰。
究其原因,是由于训诂学在清朝时期的兴盛所致。
清朝之前,元代的国家统治阶级崇尚武功而轻视文治;明朝的学风空虚,士人学子向壁虚造,导致了两个朝代的训诂学处于低潮时期。
清朝的统治者虽然实行了残酷的思想文化禁锢措施,但也使得学者们整日沉迷于旧书之中,研究清朝之前的古代文化;再加上与外界交流增多,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以及本国音韵学研究兴盛,使得训诂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说文解字注》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段玉裁本人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此,《说文解字注》能够突破前人研究《说文解字》的局限,将《说文解字》学和训诂学引向新的领域。
一、训诂学的含义训诂原本是中国的传统学科“小学”中的一个科目。
最初,训诂古文的目的是为了疏通经义,阐释文意。
时至今日,训诂学训诂的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经典文献。
郭在贻在《训诂学》中给“训诂”二字的定义是:“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训诂也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训诂的范围已经把所有的古代汉语语言囊括在内了,而不再只是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训诂。
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真正建立起来的时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黄侃最早把训诂学定义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也。
”从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没有了“时地之限域”,其次是总结出这些语言的理论(“法式”)和方法(“义例”),最后是探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以及根源。
总结前人的观点,训诂学就是以解释语言为目的,总结语言的理论和方法,探求语言的系统以及根源的学科。
二、段玉裁的训诂原则段玉裁之前的学者们训诂《说文解字》,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形训和义训两种训诂手法,这种做法在本质上看,是以一种孤立的训诂方式对《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进行训释。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清代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对汉字学和训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后世对古文字的理解,而且为汉字学和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四位大家的简要介绍:
1. 张玉书(1638-1708)
张玉书是清代汉字学家,是说文解字八种最著名的注疏之一的《御定说文解字注》的主要编撰者。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对许多繁体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了全面论证,解决了许多历代学者探讨未果的疑难字词。
2. 段玉裁(1735-1815)
段玉裁被誉为清代训诂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作了大量训诂上的考订和补正,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段氏还撰有《说文解字约举》、《说文解字今释》等著作,为了解汉字的本义和字形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
3. 王引之(1766-1834)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研究,着有《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汇编》等著作,对许多疑难字词作出了新解,对文字训诂学亦有创见。
4. 顾炎武(1619-1692)
顾炎武是清初著名的实学家和思想家,对《说文解字》研究很有见地,其《日知录》、《说文解字注补正》等著作对许多字的解释和考订都有高明之论,为后人研读《说文解字》开拓了新视野。
这四位大家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孜孜以求,成就卓越,是汉字学和训诂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学界所重视。
研究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繁衍文字学术具有重大意义。
姓段的名人

姓段的名人阅读精选(1):段姓的来源一、姓氏源流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
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
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
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
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
他的子孙之后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
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
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
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
之后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
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迁徙分布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
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
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郡望堂号【郡望】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
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
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
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
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走近朴学大师——段玉裁

走近朴学大师——段玉裁一、段玉裁生平在花山集镇的西面三百多米,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墓,这里,躺着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一代朴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诞生在金坛一个清贫的世代书香之家。
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但都是边种田、边读书、刻苦自励的正派人,所以家境并不宽裕。
在段玉裁的青少年时代,全家每天早晚都只喝大麦粥,除祖父母每天中午吃米饭外,其它人中午都是一天米饭两天粥。
段玉裁17岁时,母亲不幸逝世。
当时因家贫无法像样地安葬,直到段玉裁后来做了四川巫山县知县,才有条件买了墓地,把母亲殡葬于殴氏老家大坝头村(今花山)。
段玉裁日后客死异乡,也迁葬于此。
段玉裁25岁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接着,赴北京参加会试。
在北京,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乡后,又得与卢文弨、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干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终其一生,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经济状况,—直都是很艰苦的。
但他不管处于什么境况,是逆境还是顺境,是贫病交加还是公务繁忙,都未曾动摇过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学的—贯精神。
乾隆三十五年,36岁的段玉裁开始撰写《六书音韵表》,写这部书,要收集、考证浩如烟海的资料,其工作是繁重而艰巨的。
就在这年,段玉裁被派到贵州的玉屏县当知县。
玉屏是一个僻远闭塞的小地方,很难施展他的才能。
不久,果然以“诖误”被免官,遣往四川成都候补。
清代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候补官是捞不到什么油水的。
别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钻营,力争尽快转为现任,但他却把心思放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段玉裁受命代理四川南溪县知县。
有次偶然去拜谒烈妇黄帛庙,当时庙主认为这烈妇是唐代人,并题庙匾为“唐烈妇庙”。
段玉裁根据《水经注》上的有关资料,发现这是不对的,黄帛应为汉代人。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目录1 基本概念2 历史发展3 研究方法4 代表人物训诂学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
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
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
浅述段玉裁及《说文解字注》

浅述段玉裁及《说文解字注》作者:孙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段玉裁,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的文字学、音韵学、经学家。
尤其在《说文解字》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笔者主要从其生平和代表作《说文解字注》进行略述,以求其他学者研究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乾嘉学派作者简介:孙瑾(1984.12.28-),女,河南南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2段玉裁,是清代小学家中流砥柱之人物,他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造诣精深。
在清代古音学史中,他的成就独步一时,他在古韵分部和古音理论方面的贡献对清代中后期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最为人称道的仍是其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它代表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者推崇为著名的“段注”。
一、段玉裁生平及论著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
(曾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人,乾隆举人。
段玉裁十二岁时能背诵小学《四字书》、《书》、《易》、《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及胡安国《春秋传》【1】。
江苏学使者博野尹元孚赞叹“孺子可教”,使其成为邑庠生,并且又当面嘉奖段玉裁以“无锡高氏所注朱子《小学》一部二册”【2】。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声韵考》、《重订毛诗故训传》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跨时代的著作。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和文字学家,以《说文解字注》一
书成就卓著,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文解字注》是段玉裁终身心血的结晶,该书对于汉字的解释
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说明。
该书中对于每一个汉字都进行
了详细解释,不仅说明了字形的演变和来历,更对于每个字的用法、
构成和相关联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汉字,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
段玉裁在研究中运用了许多方法,包括比较研究、考证古籍、探
究古代文化等,他的方法和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还对于多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尤其对于蒙古文字和藏文字的
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由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方法研究,段玉裁的研究成果至
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他提出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思想,对于中
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总之,段玉裁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重要人物,其研究成果对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他的贡献不仅是在
学术上,在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认真借鉴段玉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
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训诂大家段玉裁简介段玉裁的人物结局
训诂学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的学科,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古书词义,今日我们所学的诸如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范畴的知识点,都是经过先人研究考校而来的。
所以训诂学,实际上从有了语言文学并且渐成系统之后就存在。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的存在废话藏非常必要,虽然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在很早的时候这个学科就已经存在了。
本文介绍的段玉裁便是一位训诂学家,活跃时间在清朝,兼职经学家。
段玉裁生于公元1735年,去世于公元1815年,江苏金坛人氏,字若膺,号懋堂,晚年自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外公。
雍正十三年,段玉裁出生在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的一个读书世家,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段家虽然家庭贫困,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但是自从他祖父段百三从河南避战难到金坛之后,一直都在此地任塾师。
段氏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所以在金坛算的上是一个书香世家。
段玉裁的父亲虽然只是私塾老师,家境清苦,但是却拥有教授孩子读书的条件。
基于这种原因,段玉裁实际上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段玉裁十三岁补诸生,随后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
二十五岁,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中举,进入国子监任教习。
此后段玉裁也参加了多次的会试考试,但是都未曾进士及第。
科举无望,段玉裁经人介绍在京都当起了教职老师。
乾隆三十五年,段玉裁被授贵州玉屏县知县,随后转调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巫山知县知事。
早在京都任教期间,段玉裁就通过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开始进行音韵之学的研究。
并且拜师戴震,与钱大昕、姚鼐等学者相交。
如今任职期间,仍然不忘学问,无论转调何地,均将《六书音韵表》带在身边。
处理完公文,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秉烛研读。
就这样鼓了十年,段玉裁四十七岁的时候,因为父母老迈多病而自己也患疾,他最终辞官归故里。
辞官之后他居住在苏州枫桥,潜心做学问。
乾隆五十五年,段玉裁第二次进入京都,这次进京他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
识。
王氏父子是历史上有名的训诂学大师,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日都颇有声名。
同样潜心训诂学,三人结实,自然是十分贴合。
相交期间,三人经常在一起商讨音韵、训诂,段玉裁在这段期间收获不小。
乾隆五十八年,段玉裁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生活虽然十分清贫简单,但是他仍然不忘“不耕砚田无乐,不撑铁骨莫支”的祖训,沉浸在学问研究之中。
就小编个人而言,像段玉裁这种才是真正的学者。
如今电视上许多专家学者,没事儿就上上这个节目,跑跑这个节目,心思都花在这方面,哪里算的上是真正专心研究之人。
乾隆五十九年,段玉裁意外跌坏右腿,从此带上了残疾。
到那时他仍然潜心注释《说文》,不曾有一刻懈怠。
等到《说文注》著成之后,段玉裁的健康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他常年身体不适,特别是在春天“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
”
生活清贫又受疾病折磨,段玉裁却并无遗憾,甚至可以说已经了却心事。
他曾经对自己的学生和友人说,如今《说文注》已经完成,他就像织好了蚕茧的春蚕,只待一死而已,死而无憾。
嘉庆二十年,他花费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将《说文解字注》刻成付印。
这一目标的完成,抽空了段玉裁的全部心神,没几个月就因病去世。
年终之时已经八十一岁,算的上是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