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

合集下载

淤地坝隐患排查报告(3篇)

淤地坝隐患排查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淤地坝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在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淤地坝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淤地坝的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报告对某地区淤地坝进行隐患排查,并对排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排查范围及方法1. 排查范围本次隐患排查范围包括某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共计100座。

2. 排查方法(1)查阅资料:收集淤地坝建设、运行、维护等相关资料,了解淤地坝的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对淤地坝进行实地勘查,观察坝体、坝基、溢洪道、排水沟等部位,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专家咨询:邀请水利、地质、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

三、排查结果1. 坝体安全隐患(1)部分坝体出现裂缝、沉降现象,如某坝体裂缝长度达10米,沉降量超过30厘米。

(2)部分坝体存在渗流现象,如某坝体渗流量达到每小时100立方米。

2. 坝基安全隐患(1)部分坝基出现变形、滑坡现象,如某坝基出现20米长的滑坡体。

(2)部分坝基存在渗漏现象,如某坝基渗漏量达到每小时50立方米。

3. 溢洪道安全隐患(1)部分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如某溢洪道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秒,实际流量仅为50立方米/秒。

(2)部分溢洪道存在堵塞现象,如某溢洪道被树枝、杂草等杂物堵塞。

4. 排水沟安全隐患(1)部分排水沟淤积严重,如某排水沟淤积厚度达到50厘米。

(2)部分排水沟存在渗漏现象,如某排水沟渗漏量达到每小时30立方米。

四、原因分析1. 设计不合理:部分淤地坝在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导致坝体、坝基、溢洪道等部位存在安全隐患。

2. 施工质量不达标:部分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3. 运维管理不到位:部分淤地坝缺乏有效的运维管理,导致坝体、坝基、溢洪道等部位出现安全隐患。

4. 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部分淤地坝周边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坝体、坝基稳定性降低。

淤地坝

淤地坝

淤地坝
淤地坝是以拦泥淤地为主要目的的治沟工程,是沟道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一般由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等组成。

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

淤地坝具有
(1)稳定和抬高侵蚀基点,制止沟底下切,防止沟岸扩张;
(2)拦泥淤地,建设高产稳产田。

据调查,丘陵区每平方公里可建成沟坝地(坝内所淤成的土地)80~100亩,因此,通过筑坝拦泥扩大耕地面积具有很大潜力。

同时,坝地淤泥,大都是从坡面流下来的肥沃土壤,养分充足,且沟底因水分聚集,墒情(墒情是指作物根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少的情况)好,抗旱力强。

因而坝地产量比坡地高很多,而且比较稳定。

一般坝地亩产量为250~300kg,甚至可达500kg,相当于一般坡耕地亩产量的4~5倍;
(3)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水库淤积及入河泥沙;
(4)滞洪削峰,减轻下游洪水危害等作用。

陕西韭园构淤地坝淤地坝系
淤地坝。

淤地坝原理范文

淤地坝原理范文

淤地坝原理范文淤地坝是一种利用河底负荷、浓度流和沉降的原理,将水流中的泥沙沉积在水底,形成一堵临时性堤坝,从而达到调整河道水深、改变河床形态、防治洪水和治理含沙量的目的。

淤地坝的原理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沉降、沉积、蓄水和结构。

沉降是指河水中的泥沙由于受到引力的作用而向下沉积。

泥沙中的颗粒经过沉降后会与水分离,从而形成泥沙层。

沉降过程中,泥沙颗粒会逐渐减速,并在沉降的过程中与周围的颗粒发生碰撞,从而积聚成块状结构。

这些沉积的颗粒能够有效地吸附水分和其他颗粒,从而形成稳定的沉积物。

沉积是指泥沙在沉降的同时,在水底沉积形成沉积物层。

泥沙会随着水流的冲刷和移动而被带到河道的下游,当水流速度减小时,沙粒的沉降速度也会减慢,导致沙粒沉积在河道底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逐渐堆积,逐渐形成淤地坝。

蓄水是指淤地坝能够将水流中的水分储存起来。

在淤地坝上方的河水流入淤地坝后,由于淤地坝可以有效地阻挡泥沙的流动,使泥沙颗粒沉积在水底,只有水分进入淤地坝,从而使得淤地坝的内部可以积聚更多的水分。

结构是指淤地坝的内部结构和稳定性。

淤地坝一般由泥沙、砂石和砾石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固定泥沙颗粒,增加淤地坝的稳定性。

在建造淤地坝时,通常会选择结构稳定的材料,以保证淤地坝能够经受住水流的冲击和泥沙颗粒的挤压。

总结起来,淤地坝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河水中的泥沙通过沉降和沉积形成沉积物层,从而达到调整河道水深、改变河床形态、防治洪水和治理含沙量的目的。

淤地坝依靠沉降、沉积、蓄水和结构四个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实现预期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淤地坝是一种临时性堤坝,其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

淤地坝名词解释

淤地坝名词解释

淤地坝名词解释淤地坝相关名词淤地坝是一种阻拦河流水流的土坝,其主要功能是使河流水位上升,增加河流的水力能,使水流能够顺利输送,达到调节水流、蓄洪和供水等目的。

以下是与淤地坝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说明:1. 沉积物(Sediment)•解释:河流携带的泥沙、砂砾等颗粒状物质经过河床的边缘和减慢的地方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例子:在淤地坝的下游,河流水流减慢,沉积物开始沉积,逐渐形成河床。

2. 蓄水(Reservoir)•解释:淤地坝通常通过拦截河流水流,形成蓄水的效果,使河水聚集在坝后形成水面。

•例子:世界上的很多淤地坝都是为了蓄水目的而修建的,如中国的三峡淤地坝,形成了巨大的蓄水湖。

3. 溃坝(Dam Failure)•解释:溃坝指淤地坝发生破裂、决口或其它破坏,导致蓄水湖内的水突然释放出来,形成洪水灾害。

•例子:2018年,老挝农村水电公司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淤地坝发生溃坝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失踪,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洪水灾害。

4. 淤积(Siltation)•解释:淤积是指河流在特定区域的泥沙颗粒聚集、沉积形成河床的过程。

•例子:淤地坝会导致水流减速,从而加剧了淤积现象,使河道逐渐变窄,水位上升。

5. 引高(Raise)•解释:淤地坝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拦截水流,引高河流的水位,从而增加河流的水力能。

•例子:修建淤地坝后,河流的水位被引高,使水流能够顺利输送,满足灌溉和供水等需求。

6. 泄洪(Flood Discharge)•解释:淤地坝在发生洪水时,通过泄洪口或泄水道放水,以减轻坝体压力,控制洪峰流量,降低洪水灾害风险。

•例子:当洪水来临时,淤地坝会开启泄洪口,将一部分水流释放出来,以防止坝体破坏和洪水泛滥。

以上是关于淤地坝相关名词的列举与解释。

淤地坝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利结构,在水资源调节和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淤地坝管理措施

淤地坝管理措施

淤地坝管理措施引言淤地坝是一种常用的水利工程措施,用于调节河流水位、防洪和灌溉等目的。

淤地坝的管理措施对于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淤地坝的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预案、水文监测等方面。

定期检查和维护1.定期巡视:淤地坝应定期进行巡视,一般按季度或半年进行。

巡视时要检查淤地坝的坝体、溢洪道、排水系统等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坝体渗漏、裂缝、松动等。

还应关注坝上下游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否有可能对淤地坝造成影响的工程活动。

2.定期维护:维护淤地坝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坝体决口和破坏,保证淤地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维护工作包括坝体修复、溢洪道清淤、排水系统维护等。

定期维护应按照维护方案进行,包括工作内容、维护周期和责任部门等。

应急预案1.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淤地坝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灾害情景模拟、应急响应措施、人员疏散等内容。

预案的制定要考虑坝体破坏、漫顶流和泄洪等不同情景,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

2.定期演练:制定了应急预案后,需要定期进行演练。

演练的目的是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培训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演练应包括指挥部组织、人员疏散、通信联络、抢险救援等环节。

水文监测1.水位监测:对淤地坝上下游的河流进行水位监测,实时掌握河流水位的变化情况。

淤地坝的安全运行与水位的控制密切相关,水位监测数据为淤地坝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排泥监测:淤地坝的排泥系统是防止淤积的关键。

通过监测排泥系统的工作情况,确保排泥系统正常运行,防止因淤积导致的水位上升。

3.渗流监测:及时监测淤地坝的渗流情况,防止渗流引起坝体破坏或溃坝事故。

渗流监测需定期进行,包括渗流压力、渗流量等参数的监测。

结论通过定期巡视和维护、制定应急预案和进行演练、进行水文监测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证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淤地坝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执行。

淤地坝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淤地坝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淤地坝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淤地坝是一种用于阻断水流并集水的工程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水利灌溉、水电工程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积水阻挡大量的泥沙,使水中的悬浮物沉积下来,形成一块可以长期积蓄水源的区域。

本文将探讨淤地坝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淤地坝的设计淤地坝的设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过程。

首先需要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水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包括土壤类型、土质密度、泥沙含量以及水流速度等。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工程师可以评估淤地坝的设计参数,如高度、长度、倾斜度和底宽等。

此外,设计者还需考虑淤地坝的稳定性、耐久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在淤地坝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水位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设计者需要预测坝体在不同水位下的受力情况,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同时,也要考虑到坝体对水流的阻碍程度,避免造成过高的水位上涨以及溃坝等灾害。

二、淤地坝的施工技术淤地坝的施工需要合理的方案和专业的技术。

常用的施工材料包括土石方、淤泥、隔离膜以及过滤材料等。

在施工阶段,首先需要进行场地平整和预备工作,确保坝基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接下来,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方案逐渐堆填土石方,形成坝体。

在堆填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坝体的加固和压实,以保证其稳定性。

在淤地坝的施工中,还需要注意有效的防渗措施。

为了防止坝体内的水分和泥沙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中,施工者会使用合适的隔离膜和过滤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止水分渗透,同时保持水流的畅通。

此外,精确的施工测量也是淤地坝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精确测量坝体的高度、倾斜度和水位变化等参数,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准确把握施工进度,确保坝体的质量与稳定。

现代技术的应用,如激光测距仪和GPS定位系统,使施工测量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三、淤地坝的应用淤地坝在水利灌溉、水电工程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水利灌溉中,淤地坝可以积蓄大量的水源,以供农业用水。

它通过阻断河道中的泥沙,能够减少灌溉渠道的沉淤,提高水利效率。

淤地坝施工方案

淤地坝施工方案

1. 引言淤地坝是一种常用的水利工程结构,通过利用粘土、砂土等材料在水域中形成一段防渗透的屏障,以达到防止地下水流动或调节水位的目的。

本文档将介绍淤地坝施工方案,包括淤地坝的选址、工程准备、材料选取、施工流程等内容。

2. 选址淤地坝的选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质条件:地质条件需要具备厚度适宜、土质均匀、无裂隙、无滑动层的特点。

•地理位置:淤地坝应尽量远离地震带、山体滑坡区、断层带等危险地段,在安全性上要有保障。

•水文地质条件:淤地坝应选址在含水层水位较低的区域,并且有足够的地下水补给。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确定最佳选址。

3. 工程准备在淤地坝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程准备工作:•勘察设计:根据选址情况,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编制淤地坝的施工设计方案。

•材料调查:对施工所需的土、砂等原料进行质量检测,并在施工前准备足够的材料。

•设备采购: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流程,购买和租赁所需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运输车辆等。

•人力准备:组织施工团队,培训工人,并制定安全施工计划。

4. 施工材料选择淤地坝施工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稳定性:•主体土质:通常选用黏土、砂土等具有一定粘性的土质作为淤地坝的主体材料。

•合理掺和比例: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淤地坝主体土材料的掺和比例,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填筑材料:填筑材料应从本地区合理选用,确保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和结构的一致性。

5. 施工流程淤地坝施工一般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清理现场:清除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确保施工区域的平整。

2.开挖基坑:根据设计要求,开挖淤地坝的基坑,确保基坑底部的均匀和平整。

3.填筑土体:将选定的土质和掺和比例的材料依次填筑到基坑中,进行均匀压实,确保土体的稳定性。

4.层层填筑:按照设计要求,将填筑土体分层填筑,每一层均匀压实,并进行质量监控。

5.防渗透层施工:在淤地坝的内部或底部加设防渗透层,防止水的渗漏。

6.排水系统: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淤地坝内部的水分平衡。

淤地坝工作方案及措施

淤地坝工作方案及措施

淤地坝工作方案及措施一、背景介绍。

淤地坝是一种利用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坝体,常用于河道、湖泊等水域的治理和保护工程中。

淤地坝的建设和维护对于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淤地坝工作方案及措施,对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方案。

1. 调查研究。

在制定淤地坝工作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水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水域的水文、水质、生物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水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设计。

在淤地坝工作方案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

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淤地坝的位置、尺寸、材料等参数,确保淤地坝的建设符合工程要求,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3. 施工实施。

淤地坝的建设需要进行施工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淤地坝的建设质量。

同时,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 监测评估。

淤地坝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评估工作。

通过对淤地坝的效果进行监测评估,了解淤地坝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措施。

1. 生态保护。

在淤地坝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问题。

在淤地坝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需要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淤地坝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2. 安全施工。

在淤地坝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施工的要求。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定期维护。

淤地坝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淤地坝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淤地坝的正常运行。

4. 宣传教育。

在淤地坝工作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淤地坝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参与淤地坝建设和维护工作的积极性。

四、总结。

淤地坝工作方案及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淤地坝4.1 概述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修建的具有缓洪、拦泥、淤地、发展生产等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一般由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三部分组成,距今已有400多年[1]。

根据淤地坝的规模、功能和作用的不同,淤地坝运行有单坝运行和坝系运行两种方式,骨干坝在其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4.1.1 淤地坝的发展[1~5]淤地坝诞生历史悠久,是现代坝工建设领域取得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成就。

实践证明,淤地坝在拦泥淤地、防洪减蚀、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控制入河泥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淤地坝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人工修筑阶段(1569年~1949年);(2)试建阶段(1949年~1985年);(3)兴建治沟骨干工程阶段(1986年~现在)。

最早的淤地坝不是人工修筑,而是地震和地下水等作用,造成沟坡发生大体积的滑坡或塌坑,堵塞河道,形成天然坝库。

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省子洲县境内的黄土洼,因沟壑两岸山体发生大规模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天然聚湫,聚水拦泥,后经过人工修整,形成高为62m,集水面积为2.72km2的淤地坝,见图4.1。

它长期拦蓄洪水泥沙,淤地53hm2,坝地土地肥沃,连年丰收。

人工修筑淤地坝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 ~1619年)的山西省《汾西县志》,距今已有400多年。

早在清代嘉庆之前(公元1796年),淤地坝开始引起官方的重视,并由山西省西部地区向周边地区及陕西省北部区域推广。

194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关中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

从1949年开始在陕西省米脂县试修淤地坝。

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以后,以绥德、蜜汁、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建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建淤地坝,两年内修建淤地坝214座,一般坝高5~10m。

1953年~1957年在晋、陕、蒙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筑坝技术也得到了普及。

仅榆林地区先后修建淤地坝9210座,其中百万方以上29座,并举办淤地坝技术培训班,边试建边示范,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和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

1986年以后,在认真总结筑坝经验教训以后,为提高防洪标准,仅国家纪委立项批准,开展在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治沟骨干坝专项工程建设。

骨干坝工程由于库容较大,不仅有拦泥库容,而且有防洪库容。

2000年以后随着淤地坝工程的大量建设,已逐渐形成坝系。

主要遵循“小多成群,骨干控制,上拦下保,综合利用”,实现其拦泥、淤地、防洪、保收等综合效益。

图4.1 陕西省子洲县境内天然形成最早的淤地坝据2010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截至2008年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91093座,其中骨干坝和大型淤地坝5509座,中型淤地坝11234座,小型淤地坝74350座。

按区域分:多沙区占总数的93.4%,多沙粗沙区占总数的75.1%。

截至2008年年底,黄河流域分省(区)淤地坝建设情况详见表4.1[17]。

表4.1 黄河流域分省(区)淤地坝建设情况省(区)淤地坝(座)小计骨干坝、大型坝中型坝小型坝合计91093 5509 11234 74350 青海574 154 97 323 甘肃1465 508 372 585 宁夏1117 347 324 446 内蒙古2376 735 517 1124 陕西38951 2555 9045 27351 山西44575 1032 590 42953 河南2035 178 289 15684.1.2 淤地坝的作用淤地坝属水土保持沟道治理工程,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5][17]。

(1)拦泥保土,防洪减灾拦蓄坡面下泄的洪水泥沙,削减洪峰,调节洪水径流,提高沟道工程防洪标准,减少洪水灾害,保持下游农田、城镇、村庄、道路、工况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稳定岸坡,防止侵蚀抬高侵蚀基点,固定河床,减少沟道比降,制止沟底下切;防止沟岸坍塌,稳定沟坡,防止和减缓沟道扩张与沟头前进。

经过坝库调节之后的下泄洪水,冲蚀强度减小,降低了对下游沟道的侵蚀能力。

(3)淤地造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拦泥淤地,增加基本农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坝路结合,便利了山区的道路交通,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滞洪蓄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沟道坝系的形成可以抬高地下水位,增加沟道长流水。

一些淤地坝前期利用库容蓄水,进行灌溉和发展养殖业,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黄土高原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淤地坝建设所新增的坝地、水地、是解决或部分解决人畜口粮的重要途径,是大面积植被被恢复的可靠保证。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并能确保退得下、留得住、不反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淤地坝设计工程设计的依据是相应的设计规范。

关于淤地坝我国水利行业现行的设计规范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6]。

在本节中,将主要依据《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4.2.1 枢纽布置设计以淤地坝为主体的水利水电枢纽与一般土石坝枢纽类似,主体建筑物包括大坝、放水建筑物、溢洪道等。

枢纽布置设计就是优化选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在适应当地地形、地质、水文、水工、施工等具体条件的情况下,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淤地坝枢纽布置设计的一般原则为[6~7]:(1)骨干坝坝址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1)坝轴线短工程量小宜采用直线。

2)应有宜于布设放水工程溢洪道的地形地质条件宜选择岩基或粘土基础3)坝址附近应有较充足的筑坝土石料等建筑材料4)坝址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坝肩不得有冲沟(2)放水工程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卧管布设应综合考虑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和坝体加高要求等因素,选择岸坡稳定、开挖量少的位置1)涵洞轴线布设应尽量与坝轴线垂直进口处应设消力池或消力井与卧管连接,涵洞的进口、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出口水流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或下游沟道衔接。

2)涵洞宜全部布设在岩基或均匀坚实的原状土基上。

(3)溢洪道布设应尽量利用开挖量少的有利地形,进口、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出口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并使消能后的水流离开坝脚一定距离。

崔家河骨干坝的枢纽布置如图4.2所示[4]。

十八亩台骨干坝的枢纽布置如图4.3所示[8]。

4.2.2 筑坝材料及填筑标准[6]对于筑坝土石料提出的一般要求是:1)具有与使用目的相适应的工程性质,例如,坝壳料需有较高的强度,防渗料具有足够的防渗性能。

2)土石料的工程性质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3)具有良好的的压实性能,例如,填土压实后有较高的承载力;无影响压实的超径材料。

土料填筑标准如下:(1)水坠坝土料选择与填筑标准修建水坠坝的土料(黄土、类黄土)应符合表4.2规定:边埂应采用分层碾压施工,设计干容重不应低于1.5t/m3。

对于冲填泥浆的起始含水量应按照40%~50%控制,相应稳定含水量应控制在20%~24%,设计干容重不应低于1.5t/m3。

图4.2 崔家河骨干坝枢纽布置图图4.3 十八亩台骨干坝枢纽布置图表4.2 填筑土料指标一般黄土类黄土均可作为碾压筑坝土料,其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水溶盐含量不应超过5%。

坝体干容重应按最优含水量控制,不得低于1.55t/m3。

4.2.3 坝体断面设计(1)坝高确定[6]依据《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规定,坝高按照式(4.1)确定:H=H L+H Z+ΔH (4.1)式中,H为坝高,m;H L为拦泥坝高,m;H Z为滞洪坝高,m;ΔH为安全超高,m。

拦泥坝高H L和滞洪坝高H Z由相应的库容查水位—库容曲线确定。

相应的库容按下式计算:V=V L+V Z (4.2)d ssb L NWVγη)1(-=(4.3)式中,V为总库容,104m3;V L为拦泥库容,104m3;V Z为滞洪库容,104m3;sbW为多年平均总输沙量,104t/a;sη为坝库排沙比,可采用当地经验值;N为设计淤积年限,a;dγ为淤积泥沙干容重,可取1.3t/m3~1.35t/m3。

安全超高ΔH按表4.3规定确定。

水坠坝坝顶最小宽度,当坝高在30m以上时应取5m;坝高在30m以下时应取4m。

碾压坝坝顶宽度应按表4.4的规定确定[6]。

表4.4 碾压坝坝顶宽度单位:m 坝高10~20 20~30 30~40坝顶宽度 3 3~4 4~5 (3)坝坡确定坝高超过15m时,应在下游坡每隔10m设置一条马道。

马道宽度应取1.0m~1.5m。

坝坡按照表4.5的规定进行确定[6]。

表4.5 坝坡坡率坝型土料或部位坝高10~20 20~30 30~40水坠坝砂壤土 2.00~2.25 2.25~2.50 2.50~2.75 轻粉质壤土 2.25~2.50 2.50~2.75 2.75~3.00 中粉质壤土 2.50~2.75 2.75~3.00 3.00~3.25碾压坝上游坝坡 1.50~2.00 2.00~2.50 2.50~3.00 下游坝坡 1.25~1.50 1.50~2.00 2.00~2.504.2.4 坝体排水设计坝体应根据工程规模和运用情况设置反滤体,其形式可结合工程具体条件选定。

一般采用下列形式见图4.4[6~7]。

a)棱式反滤体b)等水平砂沟的棱式反滤体c)贴坡式反滤体1-坝体;2-坝坡;3-透水地基;4-卵石;5-粗砂;6-小砾石;7-干砌块石;8-块石;9-非岩石地基图4.4 反滤体示意图4.2.5 土坝护坡设计土坝表面应设置护坡护坡材料可因地制宜选用。

护坡的形式、厚度及材料粒径等应根据坝的级别、用条件和当地材料情况,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护坡的窿盖范围:上游面自坝顶至淤积面,下游面自坝顶至排水棱体,排水棱体时应护至坝脚。

土坝下游坡面应设置纵、横向排水沟,采用浆砌石砌筑或混凝上现浇[6]。

4.2.6 淤地坝渗流分析(1)渗流分析的主要内容[9~11]1)确定坝体内浸润线及其下游逸出点位置,绘制坝体及坝基内的等势线分布图及流网图;2)确定渗透比降;3)确定渗流量。

(2)渗流分析的目的1)为坝体中各部分土的饱和状态的划分提供依据;2)为坝坡稳定提供依据;3)根据坝体内部的渗流参数与渗透比降,检验土体的渗流稳定性,防止发生管涌与流土;4)确定通过坝体和地基的渗水量损失,设计排水系统得容量。

(3)渗流分析的基本方程达西定律运用比较广泛,适用于水利工程中的一般的渗流问题。

达西定律的形式见式(4.4)[11]:x xy y z z h v k x h v k y h v k z ⎫∂=-⎪∂⎪∂⎪=-⎬∂⎪⎪∂=-⎪∂⎭(4.4)式中,k x 为x 方向的渗透系数;k y 为y 方向的渗透系数;k z 为z 方向的渗透系数;v x 、v y 、v z 分别为x 、y 、z 三个渗透主轴方向的达西流速值;h 为渗流场中各点的测压管水头,其值为压力水头和位置水头之和,即:z rph +=(4.5) 式中,p 为试验流体的压强;z 为各点位置水头;r 为试验流体的容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