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合集下载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 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 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12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带领与指导下,和林格尔县着力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构建县域旅游发展大框架,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景城共融、景村一体、文旅互动,打造“全县是景区、处处皆景观、四季有节庆、人人是风景”的县域景观,形成全县旅游“一盘棋”的新格局。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挖掘自然与人文资源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位于晋蒙交界区、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郊游胜地、投资乐园”之美称。

和林格尔县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是关内外的交通要冲。

2020年7月,呼和浩特新机场在和林格尔县正式开始建设,标志着和林格尔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和林格尔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

秦时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唐代置单于大都护府,自此和林格尔成为北方地区最为显赫的历史名城,其后历代皆在此设县置郡。

2000年起,和林格尔县立足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围绕旅游六要素,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

景区分为四大类:一是生态旅游景区。

主要包括南山旅游景区、南天门森林公园、白二爷沙坝和前夭子水库。

二是工业旅游景区。

由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组成,主要包括蒙牛乳业、蒙草抗旱、可口可乐、燕京啤酒、和盛育林等。

三是历史文化游景区。

包括盛乐博物馆、小板申汉墓、明长城和盛乐古城遗址公园等景点。

四是乡村农家游景区。

全县已有挂牌的星级农家乐7家,其中,五星级接待户3家,普通接待农庄30多家。

随着新农村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林格尔县的乡村游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内容进一步丰富。

台格斗生态旅游示范村、榆林城历史文化旅游示范村、小甲赖正缘现代农业示范区、樊家夭绿野休闲观光农业区、新店子青园休闲观光农业区等乡村旅游区都已逐步成型。

以绿色衬“底”打造祁连全域旅游新坐标

以绿色衬“底”打造祁连全域旅游新坐标

2018·5美丽青海Editor/许籍尹地处青甘交界地的祁连县,是青海的“北大门”,古丝绸之路穿越县境,境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人文历史厚重,自然景观奇特而壮美。

借助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名片优势,祁连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依托海北“全域旅游示范州”建设,以“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多渠道融资,高标准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投资近3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发展、适宜创业”的“三宜城镇”,实现水、电、暖、有线电视、通讯“五网”入地,相关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化率达52.54%,通过美化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提高了城市品牌,改善了城乡群众人居环境。

祁连县按照“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发展要求,立足冰川峡谷、赤壁丹霞、高原林海、田园花海、高山牧场等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移步异景县域大景区,探索“天境祁连”草原全域旅游新模式,在“一路一带”战略布局中,贯彻“四个全面”,推动“四个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新常态下,架构新定位,确定新方位,“五驾齐驱,多业并举”,迈出了新步伐,为推进全域旅游,锻铸绿色生态旅游品牌树起了新坐标。

为稳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祁连县自我加压,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八个层面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启动《祁连旅游发展总规》修编及《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攻坚克难,明确以峨堡为旅游服务镇,阿柔、默勒为民俗体验乡,八宝镇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扎麻什、野牛沟、央隆三乡为极地体验乡的全域旅游布局思路。

同时,以“旅游先导,多规融合”理念,整合县林业、水利、土地、城镇等各类专项规划,与各相关规划“嵌入式对接”,解决长期制约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土地”三大难题,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助推“大旅游、大产业”目标的实现。

紧扣“生态文明”打造浙西南生态强县

紧扣“生态文明”打造浙西南生态强县
木业加工产值达到 4 亿元 。
县 2 万农民有 8 1 万直接或 间接从事茶产业 ,受惠于茶产 业 ,每 3 个松 阳人 中就有 1 名茶农 、 茶商 。 0 7 , 2 0 年 全县
茶叶产量达 5 8 吨 ,产值 31 亿元 ,茶叶收入 占农 民人 80 . 2 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松阳 已迈入全 国产茶大县行列 , 向 正

业带动 、油茶研 究、挖掘文化等手 段 ,拉长油茶产业链 ,
打造 “ 江南油茶 文化 园” 提升 茶油 品牌 , , 促进 油茶产业 快速发展 ,将油茶产业发展成 为松阳森林食 品的主导产
业。
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 建成商 品林面积 8 .万亩 , 1 8 林 木蓄积 3 8 8 万立方米 。 鼓励并扶持木材精深加工企业 , 全 面提高木材精深加工水平 ,推广 “ 企业 +基地 + 农户”的
地”的地位 已经基本形成。
香 榧基地建设 以浙江省 实施 “ 香榧南扩 ”战略为契 机, 确定 了 “ 打造浙南香榧之 乡”的 目标 。 聘请 中国林科 院亚林所首席专 家韩 宁林研 究 员为香榧丰产 示范基地建 设的技术顾问 , 并邀请省 内香榧培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 进行香榧优 质丰产栽培 技术和推广应用培训 。为实现长 短结合 , 力推广杉木 、 大 经济 林、 生态林等林下香榧栽培 技术 。 截止2 0 年底 , 07 全县 已形成近万亩 的发展规模 。 十 “
态公益林 4 . 4 5万亩。据 不完全测算 ,全县公益林发挥生
态效益达 1. 亿元 。 13 0
范基地 、油茶高接换种示范 基地 ,培训 了一批嫁接技术 工 ,积极 开展油茶低改工作 。“ 十一五”期 间 ,计划投资
2 0 万元 , 50 通过 良种 引进 、 发展高效基地 、 技术互动、 企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东源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新路子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东源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新路子

村 、 龙 岩为 代表 的 文化 旅游 产品 , 及以 阮啸 仙故 居、 黄 以 东 江 野 战俱 乐 部 为代 表 的 红色 旅 游产 品 等 , 别 是 生 态环 保 特 游和 客家 乡村 游在 广东 独树 一帜 。
从 2 0 年 , 绿 湖・ 山被 评 为 国家 AAAA旅 游 区 到 02 万 桂
4 2
的“ 杆栏 式 ” 云南 的 “ 和 一颗 印 ” 称我 国民 居建 筑 五 大特 并 色。 独特 的客 家民 居、 古村 落 、 古城 遗址 、 革命斗 争 旧址等 , 均 是 东源 客家 人 历史、 文化 变迁 的 具体 反 映。 苏家 围客 家 如 乡村 旅游 区 内的 苏家 围是 宋 代 大文 豪 苏东 坡 后裔 于 明朝 嘉
改 造 提升万绿湖 旅游设 施、 观水 平及 对外形象 。 A5 0  ̄ 景 投 . 0 0
辛勤耕耘 华丽转 身
东 源县旅 游业 起 步 于 19 年 , 届 党委 政府 高度 重 视 94 历 发 展 旅游 业 , 照 既 定 的方 针政 策长 抓 不懈 做 大做 强 旅 游 按 产业 。 多年 来 , 委 县 政 府坚 持 “ 先 发 展 旅 游 、 势扶 十 县 优 优 持旅 游 、 质 服务旅 游 ”的理 念 , 优 东源 旅 游业 才能 够从 无 到 有、 从有 到优 、 优到 强, 从 不断 发展壮 大 , 知名度 持 续提 升。
东源 的 文化 习俗 主要 以客 家文 化 为主 流 , 家 文化 是 客
中原 古 文化 的 继 承和 保 留 , 源特 有 的 畲 族 文化 具 有色 彩 东 浓 郁 的 民族 特 色 。 族 是 以狗 头 为 图腾 的一 个 古 老 民族 , 畲 崇拜 “ 头王 ” 至 今 仍保 留着 拜 祭 “ 狗 , 大帝 公 ” 蓝将 军 出 、“ 巡” 等独特 的 少数 民族 习俗。 龙 岩畲 族风 情旅 游区是 广 东 黄 省唯 一 以畲族 风情 为主 题 的旅 游景 区, 这 里可 以零距 离体 在 验神 秘 独特 的 畲 族民 俗风情 , 亲 身探 密 瑰丽 神 奇的 有 “ 并 地

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镇——访邹城市田黄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冯强

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镇——访邹城市田黄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冯强

对此, 记 者采 访 了该镇 党委 书记 、 人大 主席 冯强 。
冯 强 介 绍说 , 田黄 镇 山多 水 广 , 景点 遍 布 。境 内大 小 山头 8 9 续 的道路 工程 建 设 , 全力 改善 交 通基 础设 施 条件 , 为 全镇 生态 旅 游 座, 河 流 9条 。 国 家 级森 林 公 园 十 八 盘 山 占地 5 4 6 8亩 , 森 林 茂 的 发展奠定 坚 实的 基础 。 密, 峰峦叠翠 , 有“ 绿 色 海 洋 和 天然 氧 吧 ”之 称 ; 济 宁 市最 高 峰 凤
着 力打 造 “ 三 仙 山” 和“ 十八盘” 两 个 特 色 旅 游 风 景 区 。“ 三
凰 山高 峻挺 拔 , 悬 崖峭 壁蔚 为壮 观 ; 十 八 趟 大 峡谷 景色 奇特 , 魅力 仙 山 ” 景 区定 位 为都 市近 郊 农 事体 验及 休 闲 养生 为 主的 乡村 旅 游 诱人 ; 八 里 碑 水 库碧 波 荡 漾 , 虾蟹 点 缀 ; 小 沂 河横 贯 全 镇 , 自东 南 景 区 , 依托大山、 二山、 三 山以及 周边 村 庄 的资 源优 势 , 通过 退耕 还 向西 北流 入 “ 夫子 洞 ” 的所 在 地尼 山水库 。 除了 自然 山水 外 , 还拥 林 , 发 展 经济 林 和 生 态 林 2 0 0 0 0亩 , 提 高 景 区森 林 覆 盖 率 。 同时 有 丰 厚 的人 文历 史文 化 , 境 内有颜 母 祠 、 扳 倒 井和 大土 寺 等文 物遗 着 力打 造 核 桃 、 桃、 板栗、 花 椒 和 苹 果等 1 2处 精 品 采摘 园 。“ 十 八 址 。同 时 , 这 里还 是革 命 老 区 。抗 战 时期 的鲁 南一 地 委 、 尼 山行政 盘 ” 景 区主要 依托 国 家级森 林 公园— — 十八 盘 国家森 林公 园打 造 , 公署、 鲁南 第 一军 分 区 、 中共邹 县 县委 和邹 县 抗 日民主 政 府都 在 这 景 区 内有大 顶子 、 团 子 山和 卧牛顶 等大 小 山峰 2 O余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个 景 区 里 。丰 富的 自然 人文 资源 使 得 田黄在 生 态旅 游业 发 展上 具有 了得 主 要 围绕 “ 原生 态 ” 做 文章 , 打造 出这个 景 区重 点 是突 出原 生 态的 天 独厚 的 优 势 , 加 之 历 届 党委 政 府在 生 态 旅游 资 源 发 展方 面 做 了 特 点 , 打 造成 为邹 城乃 至济 宁地 区的 “ 天然氧 吧” 。 大量 细致 的工 作 , 因此我 们发 展生 态旅游 , 一 定会 有大 的突 破 。 坚 持项 目带 动 。充 分 发挥项 目在生 态 旅游 产 业发 展 中的 支撑

彰显文化魅力 打造旅游强市──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彰显文化魅力  打造旅游强市──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设 奠定 了 基础 。 坚持 把 办 节 会 作 为 发 展 旅 游 产 业 的 重 要 平 台 。
“ 四十 一 福地 ” 桐柏 山 ,风 景 如 画 。全 市 7 0多座 水 第 0
库 镶 嵌 在青 山翠 岭 之 间 ,徐 家 河 水 库 跻 身 全 国 十大 水
库行 列 ,被 列 为


祭 祀 神农 香火 不 断 。 自 1 9 9 3年 举 办 全 省 公 祭炎 帝 活 动 后 ,祭 祀 活 动 渐 成 规 制 。 特 别 是 2 0 0 9年 、2 1 0 0年 .
连 续 两 年 由 省 政 府 主 办 世 界 华 人 炎 帝 故 里 寻 根 节 。使
中 。有 国家级 、省 级 重 点 文 物保 护 2 5处 。随州 还 有 国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的 欧 阳 修 在 随 州 长 大 学 成 ,留 下 “ 芦 荻 学 画 ” 的美 谈 。元 末 红 巾 军 领 袖 明玉 珍 在 家 乡 随 州 起 兵 抗 元 。如 今 ,韩 国 和朝 鲜 多 有 明 氏后 裔 。 老 一 辈 无产 阶级革命 家李 先念 、陶铸 、陈少敏 、张体学 等 , 曾在 这 块 土地 上 留 下浴 血奋 战 的 足 迹 。 随州 有 新 五 师 司 令 部 纪念 馆 、江 汉 公学 旧址 等 重 要 革命 遗 址 。 生 态 文 化 资 源领 秀 华 中。 随 卅I 山清 水 秀 ,生态 富 集 。境 内有 四大 名 山 ( 洪 山 、桐 柏 山 、中华 山 、大 大
. 擎化旗注旅 I 产 文化 魅 力 ,入游 拿高文大 一 1业
随 着省 委 、省 政 府 “ 圈一 带 ” 战 略 的 实 施 ,随 两
文 物 遗存 富 集 。 地 上 地 下 文 化 遗 存 星 罗 棋 布 , 目前 已

《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验收通报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验收通报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验收通报会上的表态发言》卢敏(202x年12月3日)尊敬的朱红炜副局长、尊敬的省验收组的各位领导:自象山开展“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以来,省市旅游局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次省旅游局创强验收组和市旅游局领导莅临我县,对我们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和检查验收。

这对我们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特别是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连续工作,在短短的3天当中,对我县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你们求真务实的作风、高度敬业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人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是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53万象山人民近年来孜孜以求、奋力实现的目标。

这次创强验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到省旅游经济强县这个金子招牌,更在于它将对全县的旅游产业,乃至象山的未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刚才,朱局长通报了创建检查验收情况。

我们将按照验收组的要求和创建的具体目标,再接再厉,取得突破。

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对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作以下表态:一、求真务实,狠抓整改,圆满完成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各项工作任务省检查验收组对象山的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意见反馈,对象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创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各位领导从专家的眼光、专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县政府将认真研究验收组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进行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项抓好落实,尤其对旅游功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旅游环境完善等方面,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抓什么”的原则,查漏补缺,乘势而上,尽快提升旅游工作水平,确保圆满完成创强各项工作任务。

二、健全机制,巩固成果,努力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创强工作是个动态过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20180511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

20180511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2018年5月11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当前,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恢复建制以来,xx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新理念,坚持把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产业赶超的主攻方向,如何深刻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抢抓机遇,推动xx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合,把xx乡建成周边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由人口小乡到文化大乡再到旅游强乡的转变,是近年来xx着力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要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xx乡是人口小乡,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头赶上,必须立足已有文化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才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

一方面,要清晰地看到,文旅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对于旅游业来说,人们已从最初单纯的游山玩水拓展为饱含文化意蕴的探索寻访,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命运。

因此,文化与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生态文化打造旅游强县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被广大游客评为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四大花海(油菜花)、中国十大踏青的好去处、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

2007年,婺源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15个旅游强县之一。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4万元。

1998年达6.88万人次,487.08万元。

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旅游接待量依然上升到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为18,740万元,同比增长89.9%。

经过十几年发展,婺源旅游业已从规模小、起步低的起步阶段走入高速增长阶段。

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

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一)、悠久的徽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

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

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里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

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

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

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

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

婺源县属丘陵区,地形上呈“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特征。

山地占总面积的83.09%,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群山屏立,西南丘陵绵亘。

北区山峰似太师椅背,向东西延伸,环抱村落或田园。

全县山水相间,林木葳蕤,群山葱茏,清溪纵横,飞泉跌宕,全县境内满目皆是“山作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的秀美景色。

婺源乡村之美是乡村隐于青山,青山衬托乡村,山麓有村,村背有山,确实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乡村画卷。

古树生长茂密,而形态又各都虬劲奇特,交错生长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天然妙成的图画。

楠木、银杏、红豆杉、黄山松等古老而珍贵的植物等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000余株。

无论民居抑或官宅,古建皆细腻别致,更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摄影价值。

这也是古建筑成为诸多影视剧拍摄场景的缘故。

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价值很高。

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

乡村存在的基础就是田园,它是农民祖祖辈辈耕耘之地。

田园风光随四季而变,姹紫嫣红,五光十色。

每一时节皆有动人之处。

婺源这方美丽而颇具灵气的土地在绵绵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各路英才。

人,靠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辈出,正证明了婺源,这中国最美的乡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

朱熹是婺源文化的杰出代表。

宗祠传承,彰显世代功业;祖嘱家训,透视伦理精华。

千年经纶,春风化雨,这正是中国最美乡村之魂。

婺源民俗丰富浓郁,婺源民风淳朴热情,以微笑与谦和迎接八方来客。

婺源人美好的心灵构筑起一道深情隽永的“文明风景线”。

婺源民风民俗、地方艺术都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徽州风情。

茶艺、傩舞、地戏、舞灯、抬阁、徽调,雅俗共赏,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欢乐和山乡民风的情趣婺源博物馆虽是县级馆,但典藏文物之多、之精,全国县级区域第一,故有中国县级第一博物馆之称。

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及大量土特产、农副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二)、科学的决策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根本县委、政府的立足婺源的县情,坚持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为婺源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近几年来,婺源以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组织旅游集团以来,旅游业在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成为龙头产业。

放开思路,放宽视野,放手创业,推动婺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旅游业涉及到整个行政区域满足非本地居民中极大部分的全部需求。

因此,只靠一个职能局来解决和协调全部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难以胜任的,也是相当困难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县委、政府协调旅游企业及景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协调各开发项目的建设,促进村庄、乡镇、景区景点形成特色各异、错位竞争、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旅游业快速稳步发展。

(1) 完善和强化婺源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升级为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是管理机构。

主要行使政府的有关职能,政府各部门合署办公。

主要职能是:规划、管理、开发、协调、整合。

应该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县长和县旅游局长任具体负责的常务副主任。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旅游开发要从全县一盘棋甚至可以涉及到周边景区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

委员会聘请区内外有关旅游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小组,就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2) 建立和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完善各级行政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的职权范围和管理责任,形成二级旅游行政管理网络。

通过两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使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旅游行政管理规定,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意识,以从上至下的监督管理与由下向上的反馈及调整相结合,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展开全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在县政府和县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地区旅游业。

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实行归口管理。

认真推行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标准化管理,使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与国际规范化标准全面接轨。

(3) 完善旅游局的功能,增设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

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各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婺源旅游学校的教学工作;集散中心负责来婺源游客的组团和交通的服务工作。

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实施差额拨款事业编制。

(4) 成立婺源旅行社协会和旅游饭店协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组织的协调和自律作用。

完善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旅游定点单位实行质量监督和理赔制度。

改革和完善旅游投资管理体制(1) 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和“自力更生与利用外部资金(海外与国内)并举”的方针,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开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行社;鼓励外商在旅游度假区内兴办外商投资旅游企业。

(2) 政府要把旅游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产业扶植政策: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采取倾斜性信贷政策;对旅游企业实现利润上交财税的部分(地方税)实行返还,用于自我发展;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启动和带动地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

(3) 组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争取上市融资。

(4)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由税务部门代征,转缴为财政部门的“旅游发展基金”专户。

基金的投向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加强旅游政策与法规建设(1) 严格执行国家和江西已经制定的旅游政策,并根据婺源旅游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旅游政策。

(2)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通过全面立法和严格执法,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3) 建立旅游行政管理联合执法检查制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与公安、工商、物价、卫生、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联合检查制度,通过联合执法强化行业管理,并使这一制度化的联合执法纳入婺源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三、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婺源把城乡作为一个大公园进行绿化、美化。

每年开展以“爱我家乡,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号召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和千家万户积极开展租山造林、合作造林、个人造林。

近年来先后义务植树1600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公里,使城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披上绿装。

实施封育营造工程,累计封山育林219万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