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高频考点02 从部落到国家 -【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原卷版)

高频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1.(2021·福建泉州·一模)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部分)据表可知A.世袭制优于禅让制B.“帝王”世系杂乱无章C.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心D.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2.(2021·安徽·模拟预测)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展现出了浓郁的古蜀特色,其中出土的青铜尊等器物以及玉石器中的璋、戈等形制具有明显的中原制造工艺的痕迹。
这体现出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3.(2021·湖南·二模)四川三星堆文明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考古专家发现: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着与古代亚洲国家文明的交流与往来。
这表明三星堆文明A.不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色B.是亚洲各地文明融合的结果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4.(2021·北京西城·二模)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
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
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C.古蜀文明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5.(2021·四川凉山·三模)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但其雕刻工艺明显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铜尊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如下图)。
据材料推知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三星堆龙虎尊商代龙虎纹青铜尊A.三星堆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B.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C.巴蜀与中原地区文化基本一致D.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6.(2021·上海崇明·二模)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载:“尧的前任是有虞迵”。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诗论”文字

碍一些联 系。一部分古 文字结构 ,加 口符与加
心符也是 可以互换 的 ,如哲字 ,就可 以替换 为 想 。参 见 《 说文 ・口部 》“ 哲”下所录 古文 ( 吝 字所从 的文符 ,在 汉代 《 熹平石 经 》里混 为爻 符 。 篆隶万象 名义 ・口部 》 《 吝篆 下楷 化 的结果 也是从这个 爻符调 整过 来的 ) 。
总第 12 6 期
S m . 6 u N0 1 2
释上海博物馆藏 《 战国楚竹书 》中的
“ 论 ”文字 诗
臧 克 和
( 华东 师 范 大学 中 国文 字 研究 与 应 用 中心 , 上海 20 6 ) 0 0 2
摘
要 : 据 最近 公 布 的上 海 博 物馆 所 藏 并 整理 的 战 国 楚竹 书 ”中 两千 多 年前 的 《 》篇和 “ 子 诗 根 诗 孔
形 ,如 《 尚书 ・ 典 》 “ 章百 姓 ” 《 诰 》 尧 平 、 酒 “ 勿辩 乃司 民湎 于酒 ”等 条 ,王引 之 《 经义 述 闻 》卷三 、卷四都援引大 量文献证 明平 、辩二 字 关 系 :惠 氏定 字 《 尚书古 义 》日 : “ 章百 平
文献相应,如编者释读为 “ 乍竞隹人 ,不显隹 惠 ”等处 []编者对该处 的注释是 :此为 《 6 烈 文》引句 ,今 本作 “ 无竞维 人 不 显维惠 、 。
一
第二 简的 “ 坪 ( 讼 平)惠 ”等 。按该简 的
内容 主要 是讨论 《 大夏 》功能 的。研 治古文论 者, 往往 以其经过汉 儒之 手 , 为多所 附会 。 认 从 简文来看 ,至少在 战国时期 ,这 些诗 学观念就
相 当丰富 了 该 简简文 中 “ 坪 ( )惠 ” 讼 平 ,编 者 以 为 古 籍 未 见 二 字 成 词 使 用 ,金 文 中 有 “ ”字 从土符 的用字类型 ,坪 、平古通 用 ; 平 根 据 《 颂诗 》的部 分篇 目,“ 平德 ”理 解 为 “ 平成 天 下之箍” 云 该处句读很 可能就存 在问题 , 造 成 了 “ 坪 ( )惠 ( )也”这一释读起 来 讼 平 德
2015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_有答案和作文详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臵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文字研究中期报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文字研究中期报告概述:本文是上海博物馆对其所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研究的中期报告,主要介绍了对该文物的文本分类、文字形态、用笔特征、文字组成结构和内部记述的初步研究结果。
文本分类:战国楚竹书是一种楚系文献,可以分为史书、语录、仪礼、文集等多种类型。
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竹书包括《楚居》、《楚语》、《楚春秋》、《楚策》等多种类型。
文字形态:楚竹书的文字形态具有几个特点:1. 全书以楚系文字为主,较少的汉字和秦文字。
2. 楚系文字以竹书字符为主,尤以楚书写竹书标识符的特点明显。
3. 楚竹书的文字形态、书写习惯、笔画结构等与秦系文字有很大差异。
用笔特征:从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使用笔画长短、笔势、笔画方向等方面分析,可以发现楚竹书的用笔特征具有以下几点:1. 竖画苍劲有力,下笔欲字之前颇有准备。
2. 横画辙爪横生,起笔多从左往右,下笔却多从右往左。
3. 弯画麻花曲折,常与弧顶画连写成弯弧。
文字组成结构:楚竹书的组成结构不同于秦系文字和汉字,主要表现在:1. 竹牍分行不分列,每行密写。
2. 无项圈,牛头常写于竹子头上或下旁,为区分牛角的方向。
3. 词组间的空白较少,常常只有一画线泛橘。
内部记述:从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内部记述分析可知:1. 楚竹书不少是纪传体,另外有杂记形式和谣谚式的篇章。
2. 《楚春秋》是楚竹书中规模最大的一本。
在《楚春秋》中,记述了众多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军事和政治制度、行政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通过对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楚竹书是一种典型的楚系文献,具有明显的特征,其文字形态、用笔特征、文字组成结构都与秦系汉字明显不同。
2. 楚竹书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楚春秋》是楚竹书中规模最大的一本,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萧汉明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总页数】7页(P3-9)
【作者】萧汉明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释卦二则 [J], 萧汉明
2.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J], 马龙
4.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汉明: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中说: 不害于物。不为物害者必有所备, 国语 ・ ” 故《 晋语》 豫而后给”《 云“ ,淮南 ・ 说山》 知者善豫” 云“ , 《 礼记 ・ 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 说苑 ・ “ 。《 建木》 学记》豫” 预” 春秋 ・ 引《 “ 作“ 。《 左传》 庄廿二年“ 圣人 为之岂犹豫焉”《 ,释文》豫, “ 本作预” 说文》预, 。《 “ 安也”与豫通。象之大者, , 不害于物, 有安全感, 故与 预通, 此当为引申义。而所谓怠也、 乐也、 喜佚说乐也, 不可能从“ 字引申而出, 豫” 故推测其必与“ 或 橡” “ 字有关。由“ 等字到“ , 仔” 乡” 豫”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 在字例不足征的情况下, 推测是不得已 之事。推测不是实证, 只是对实证的期待。
九四 袱乡, 母AM欲 堕。 大又援,
六五 贞疾 , 亚不死 。
上六 呆乡, 亡咎。 成又愈, 羹参 利建i x行师。
步, 整理者蹼茅左先生引出土文献证此字同“ , 余”是也。其云: “ 字同‘ 1 (包山楚简》 ・ 余’`} ( t' i ( 二 八 二) 又作‘ 、解’《 留’‘ (包山楚简》 ・ 二 一一八、 ・ 二 一三七反) 是其证, 金文《 A F书击》余’ 步’ 郭店楚 ‘ 作‘ , 《
字之故也。
在汉代今古文之别中,舆” “ 之古文常作“ ,豫” 豫”“ 之古文亦有作“ 者。( 舆” ( 经籍纂话》舆” “ 字条 :古 “ 文‘ 作‘ :仪礼 ・ 舆’ 豫’《 乡射礼》宾不舆’ 《 ‘ 注,聘礼》介皆舆’ 《 ‘ 注、公食大夫礼》鱼腊不舆’ ” 古文 ‘ 注。又“ ‘ 为‘ ’《 舆’ 豫 :仪礼 ・ 士昏礼记》我舆在 ’ 《 ‘ 注、乡饮酒礼》宾介不舆’ ” 《 ‘ 注。又“礼记 ・ 曲礼》定犹舆也’ ‘ , 《 释文》舆, ‘ 本作豫 ’《 、 谷梁》 禧八年注 ‘ 以乞得舆之’《 ,释文》 舆, ‘ 本作豫’” 经籍纂沽》 豫” 。《 “ 字条: “豫’古文作‘ ,一切经音义 ・ ‘ , 舆’《 十九》” 。由上可见, 在汉代今古文中, 尚未出现以“ 为“ 、参” 豫” 余”“ 、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阅读题及其答案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阅读题及其答案《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阅读题及其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
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及简帛学。
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
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
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上世纪50年代,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
《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等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
③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
建国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
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
④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
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
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项,很难做综合考察。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字形研究三则

5 — 3 17 — 9 82 1 0 —0 7 0
东汉许慎在《 文 ・ 》 说 叙 中说 , 国 时代 “ 侯 战 诸 力 政 , 统 于王 ” “ 不 , 言语 异 声 , 字 异 形 ” 文 字 形 文 , 体 变 异 的情 况 非 常 严 重 。唐 兰先 生在 《 文 字 学 古 导 论 》 书 也 提 到 : 春 秋 以后 , 文 字 的 大 混 乱 一 “ 是 时 期 , 但 各 国文 字 都 自成 风 气 , 在 一 国里 面 , 不 就 有 时极 意摹 古 , 时 却 简 俗 伪 别 , 不 可 识 。 [ 有 至 ”1 3 战 国处于春秋和秦之 间 , 由于 特 殊 的政 治 、 济 、 经 文 化 、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 成 了 战 国文 字 书 写 风 格 地 造 的 独 特 和拥 有 大 量 的特 殊 字 形 。 国文 字 在 汉 字 战 发 展 史 中是 上 承 春 秋 金 文 , 启 秦 汉 篆 隶 的重 要 下
环 节『 , 当予 以深 入研 究 。 4 应 1 2 战 国楚 系 文 字来 源 于 甲金 文 字 。属 战 国时 的 东 土一 系 , 即六 国文 字 。其特 点 表 现 在 以下 几 点 : 1 在 书 写 风 格 方 面 , 形 趋 于 扁 平 、 斜 , 势 圆 ) 字 欹 笔
收 稿 日期 : 0 1 1 — 3 2 1— 0 1
字 形
次 数
产 生 异 体 方 式
字 形 相 仿 的 其 它 古 文 字
正 字
一
: 3 7 , l 次 2
.
‘
j _ t
析, 梳理古 文字字形发展 的脉络 。
一
、
天
“ ”字 无论 是在 古代汉 语 还是在 现代 汉语 中 天 都 属 于基 本词 汇 , 用频 率 很 高 且 意义 稳 定 。《 使 说 文・ 一部 》 “ , 也 。 :天 颠 至高 无上 , 一 、 。” 国维 从 大 王 在《 观堂集 林 》 中说 :古 文字 天字 本象人 形 。” “ 甲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字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以下簡稱上博九)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了楚簡文字研究的熱潮。
就其竹簡内容而言,涉及到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者們在竹簡編聯、文字釋讀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對通假字或異體字進行全面考察的卻不多見。
本文以此爲突破口,試圖通過梳理上博九中的通假字、異體字,進一步分析其用字現象,從而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楚簡文字的使用規律。
本篇論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爲緒論部分,主要對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等作簡要介紹,回顧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用學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
第二章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上博九中的異體字,根據異體字所屬性質的不同,做了分類:(1)因形體簡化而形成的異體字;(2)
因形體繁化而形成的異體字;(3)因義符、聲符替換而形成的異體字;(4)因結構性質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5)因受類化影響而形成的異體字;(6)因偏旁易位或變
動而形成的異體字。
第三章對通假字的定義、確定標準在總體上做了一些交代,並根據“本字”與“借字”之間的聲韻關係加以分類:(1)雙聲疊韻通假,即聲母和韻部完全相同;(2)雙聲通假,即聲母相同而韻部不同;(3)疊韻通假,即韻部相同而聲母不
同;(4)聲韻相近通假,聲母和韻部雖不同,但有通轉、旁轉、對轉等關係,或屬於同一聲系。
結語部分對文章的總體内容做一個高度的概括,以總說異體字和通假字的特點為主,從整體上把握上博九中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形體變化規律。
最後再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及在整理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論文
在探討上博九字用現象規律時,以相關楚簡材料和考釋成果為基礎,從文字學的角度動態分析上博九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系,并借助相關文獻加以佐證。
力求使每一組通假字和異體字都有據可循、有理可證,以達到内容豐富、說理充分的目的。
本文對上博九字用的研究,以總結通假字和異體字的規律爲著眼點,從形音義三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
所得出的結論未必完全準確,但希望能有益於楚簡研究,並為未來的楚文字整理工作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