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编教案系列根据最新统一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整理,精编详案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设计意图:运用多的古诗。
(5首)媒体课件介绍作者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学生的注意力。
】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山行》2. 《枫桥夜泊》3. 《泊船瓜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式。
2. 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古诗背景资料。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2. 作者:山行 - 杜牧;枫桥夜泊 - 张继;泊船瓜洲 - 王安石3. 背景:介绍作者及其背景4. 内容解析:古诗中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5. 讨论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 绘画活动:根据古诗内容进行绘画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朗读并背诵古诗。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了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本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时安排:3课时《望天门山》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今天,我们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后又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
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中断du àn 楚ch ǔ江 至zh ì此回 孤ɡū帆f ān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
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
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
(从中间断开。
)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
)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
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谁来说说“至此回”的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因为什么“至此回”?(因为山势的阻挡。
)这种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壮观、磅礴。
)好!读出这样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像一位发怒的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
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
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你有什么感觉?心情怎样?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我的心中无比豪迈,充满了激情。
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
(9)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4.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
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教师小结,学生试背。
小结: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两岸的青山,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壮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
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梳理方法。
过渡: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其实,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古诗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过这种方法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
(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
(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
(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3.教师小结。
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
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4.作业设计。
(1)背诵《望天门山》。
尝试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1.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
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古诗,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
2.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