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共74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

四、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2、(2)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 “价值观念会按照文化的性质和支配人的心灵的观 念而在历史上发生作用。” (3)“乌托邦”和“理想类型” (4)“客观性”的意义及价值理念的易变性 “一切经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全都依赖于用范畴 整理给定的实在。”
三、“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含义
2、(1)纯逻辑的或经验的认识与评价性判断的原 则区分 对伪“道德中立”预言者的批判; 对根据要求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区分开来 的观 点的批判; 对“政治家似的妥协”的批判; 应该抛弃认为要求在经验分析中排除价值判断 就意味着对各种评价是白费口舌的观点
三、“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含义
四、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1、(2)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
提出价值判断的人是否应该坚持基本的价值标准,是个人事 情,涉及到个人的意志和良心,与经验知识无关。 判断价值的“有效性”是信仰问题。 反对“中间路线”。 对道德不关心的态度与科学的“客观性”,并没有什么联系。
四、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三、“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含义 2、(3)“与价值的关联”
韦伯指出: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应该“不加评价地加 以解决,但是社会科学的问题是根据被讨论的现象 的价值关联而选择出来的(参见李凯尔特的著作), “与价值的关联”仅仅是指对特殊学科兴趣的哲学 解释,这种兴趣决定了对特定课题和经验分析的问 题的选择。 所以价值解释是经验工作极为重要的准备;正确运 用价值讨论,就能够对经验的研究发挥极大的作用。
第二讲 社会科学方法论详解

❖ C,普适论基于绝对主义的真理观。
❖ 相信存在永恒真理,这种真理是超越于特定 共同体,真理固然要基于某种绝对客观的基 础,同时也只有通过一种绝对的方法才能达 到。
❖ 绝对主义真理观越来越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
3,独特论的问题
❖ A,某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身的 独特性,这并不能保证人们在研究它们时必 定要采用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
二、社会科学方法有独特性吗?
❖ 1,两种看法 ❖ 一种看法认为:
❖ 尽管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认识对象,但某 一认识过程或认识过程中的某一认识环节有 且只有某种或某几种方法是合理的,或许其 中存在几种不同的合理方法,但它们不是相 互冲突的,相反,它们能相互配合,一致地 达到认识目的。其他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不合理的。
❖ 没有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全然不同,也即没 有一门学科是全然独特的。因此它们可能使 用共同的方法
❖ 另一方面,个别性的事物一旦通过语言表达 出来,就并不全然具有个别性。因此对这类 事物就不一定只能通过人文社会学科特有的 方法才能认识,也可通过其它方法来认识。
❖ D,独特论是另一类型的普适论。
❖ 不同之处在于普适论相信存在某种适用于所 有人、适用于所有知识领域的绝对方法,而 独特论相信这种绝对方法只存在于特定知识 领域或特定学科中。
❖ 独特论者往往为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学者所坚持,他们甚至反对在人文社会科 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因为这样会模 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
2,普适论的问题
❖ A,理论上,无论在获得事实、概括理论,还 是在检验理论过程中,都没有这样一种普适 的方法。
❖ B,实际上,人们在同一认识过程或同一认识 环节中,往往运用了多种方法,它们都获得 了有价值的结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社会科学?对于现代人来说,什么不属于“社会科学”呢?宗教、伦理、历史和哲学等等,这些难道都不算社会科学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生物进化基础上的,无法进行量化,不能作为研究依据。
因此,我们还是把有关的讨论限制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的范畴之内吧!严格地说,现代社会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具有非常清晰的边界。
当然,如果严格地区分社会科学与其他类型的知识,它们仍旧各自属于某种领域。
所以,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怎么才能分出不同的类别来”?所谓社会科学,就是指对那些已经被证实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或称命题)给予学术化的探讨的知识领域,而绝非是一些简单的、现象学的概念的堆积。
什么叫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呢?答案很简单:“这种方法论旨在使人们对世界进行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分析”。
换句话说,如果想对社会科学的某个问题提出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那么就必须有明确的对这个问题的假设,并且以此作为开展研究的起点。
这个假设是关于社会科学对象的一个描述,必须十分精确地定义。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有某种客观的效力,如果你不能用这个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在逻辑上就应该承认,你的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类型的方法论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术,而且要善于思考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研究活动的整个历程,从而掌握这种特定的方法论。
当然,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一词,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在社会科学中它主要指判断的标准。
任何方法论都会表明自身的倾向,即对于问题应采取什么态度和行动。
例如,有些学者持肯定的态度,有些则持否定的态度,这都是正常的,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由于社会科学对问题和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PPT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演变 远古时代,神话传说。 语言文字的发明和运用。 交往及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普及化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错误的思想、观念,也 是来自于实践和实际生活。 邓小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 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 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自己的 经验、现实的经验。 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总结经验,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毛泽东:“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
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 动的想到。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 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 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社会历史的几个前提,批判以往的一切哲学。 列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 “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 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基本内容: 以马克主义哲学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 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 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 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 会历史问题研究,今儿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列宁:“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毛泽东:“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 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4.社会科学方法论

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 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维具体
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 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在思维 中的完整的、具体的再现。
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一般
个别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 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 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 在思维中的再现。
嫦娥奔月
登月飞船的研制
的可能性
与现实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 就没有新的现实 。
鸟类飞翔
人类的飞翔梦
现实性和可能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 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 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 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宋代陈亮(字同甫,号龙川) 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 中说道:“自科学之兴,世之 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 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陈亮(1143—1194年)
科学
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在翻译英文 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 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科学往往会和"全面"、"系统"和"正确"这些词 汇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当今的官样文章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全面地、正确地、科学地看 问题"这类提法。
第1讲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㈡.科学的主要形相
虽然,科学的基本内涵从词源学角度讲 是清楚的,但若要通过对科学下一个定义来 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却并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如今,有关科学的定义有很 多,它们各执一词,难于统一。但正是这众 多的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现代科学的种 种本质规定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114页
蒋逸民 :《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 社 出版时间:2011年。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陈锐:《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 2010年。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114页
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 尔纳认为,科学本来就可以取作若干主要形 相,每一形相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 的本质,只有把它们全体综合起来才能抽取 出科学完整的意义。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114页
1.科学是一种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建制,拥有数以几十万计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114页
德国人就习惯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来 概括后两者,并将整个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 精神科学。
在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自 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经有着相对 明确的区分。因此,科学就其狭义的理解来 说,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就其广义的理解 来说,它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的 又称作人文学科)。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114页
3.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
学。它以人的生命本身的完善和发展作为探 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通过知识的积累与 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 华,为人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存在的意义、 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目的提供相应的知识、 理论、思想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打印版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科学(一)科学“科学是知识”,那么“知识是不是科学”呢?有些知识是科学,有些知识就不是科学而是谬误,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系统的知识才是科学。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中给科学下了这样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学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客观性。
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论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的因素,其出现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并通过这种发现来改造世界。
2、系统性。
科学旨在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与一些单个的、简单的公理、发现或判断以及箴言、格言、名言等等不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3、普遍性。
科学揭示的是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规律性联系表现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现为:相同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4、实证性。
科学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的,它的所有发现、所有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证,不能为实践确证的知识不能叫科学。
5、开放性。
科学上所有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来检验。
检验至少有成功或失败这两种可能。
如果验证失败,则必须修改乃至推翻原有的结论。
不仅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即使在原有条件下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但若在以后的反复实践中出现了例外,还是要修正原来的结论。
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先发现它并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再发现有许多细菌对它有了抗药性,于是才有了第二、三代青霉素的问世。
因此,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的,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PPT课件 0导论

神创论最容易解决人间难题,凡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出上帝就全都解决了,不需要证明、不需要费心。 我们这个世界从哪里来?上帝创造的。我们人从哪里来?上帝创造的。碰到其他问题,也一样请 “上帝”出来解决。 整个中世纪一直主张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神创论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把现世生活看作是进入来世生活之 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神创论世界观认为, 历史是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罪恶的力量不断在尘世播 下混乱与分崩离析的恶种。所以,它把历史划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与终结阶段,分别表现为创世、 赎罪和最终审判。 中国自古以来信奉的 “天”是自然本身,大自然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天灾人祸,更让各类玄学乃至烧 香拜佛求平安等思想深入一些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最为普遍的是儒、释、道三教,它们在全国各地都 有很大的影响力。封建王朝的国家秩序也是 “君权神授”下的天子代表统治阶级对广大老百姓进行教 化和统治。
➢ 笛卡儿-发展了演绎法。其 “怀疑一切”的思想,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原型,主张把绝对无法怀疑的公理作为出发
点,运用演绎的方法,推出绝对可靠的结论。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用物质和运动说明一切。
➢ 康德-拒绝把人类的认识混同于其他生命形式对世界的认识。感性、知性都只是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能离开人去
讨论人的感性和知性。在对象与主体的关系中认识对象,而不是把对象设定为脱离主体的对象。感性负责的是 人的直观能力,知性负责的是人的思维能力。认识必须把感性和知性、直观和思维结合起来。人是理性的动物, 不仅要服从自然规律,还应该服从从纯粹理性中派生出的社会规律;这种社会规律虽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那种 经验效力,但却具有实践效力。
而牛顿通过力学解释了“天上”与“人间”: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三部分付印。他公布了一个惊人的由数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天上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和地球上使自由落体加速运动的力不仅相似,而且就是同一个力,这个力应 该称为“万有引力”。牛顿的这个综合打破了隔绝天和地的屏障,在实现天地统一的同时也将人类带 进了理性时代。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他的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人类能够去系统地作 用于世界,预言并改变自然进程,设计各种装置去驾驭和利用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