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福建永定土楼是中国土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土楼,也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
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福建永定土楼,介绍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福建永定土楼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永定县,是依山而建的独特建筑群。
明代时期,永定地区的土客族(土楼建筑的主要建造者和使用者)在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下,创造了土楼这种耐久坚固的建筑形式。
福建永定土楼恰逢其时地诞生,并得到了土族人民的广泛应用。
二、建筑特点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特点突出在于其独特的构造和防御功能。
土楼采用了独特的“夯土墙”、“鹰嘴墙”以及多层高耸的楼层设计。
整个土楼由内至外,分别为天井、圈层、楼层和外围墙体。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部分,起到通风、照明的作用。
圈层是各个楼层之间的连接部分,便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楼层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存储空间。
外围墙体是整个建筑的保护层,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三、文化贡献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
土客族人民通过建造土楼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家族的敬重。
同时,土楼也是土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是他们寄托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楼内的祖先厅堂和家族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都展现了土客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总结: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福建永定土楼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土楼,福建永定土楼不仅展示了土客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走进福建永定土楼,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风采。
永定土楼

人文历史概述馥馨楼--最古老土楼永定土楼,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
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其中福建土楼王,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
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形成与发展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
永定土楼的景点介绍

永定土楼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一个著名景点,是中国传统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永定土楼的景点介绍:
1. 永定土楼群:永定土楼群位于永定区南部,包括洪坑、初坑、高头、大坑等多个土楼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楼群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2. 永定土楼:永定土楼是永定土楼群中最著名的土楼之一,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一座五层高的圆形土楼,内部结构巧妙,设计合理,是中国传统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3. 永定土楼博物馆:永定土楼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永定土楼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大量的永定土楼模型、文物和历史资料,是了解永定土楼文化的重要场所。
4. 永定土楼文化广场:永定土楼文化广场是永定土楼景区的中心广场,周围是众多的土楼和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土楼建筑的壮观和土楼文化的魅力。
5. 永定土楼夜景:永定土楼夜景是永定土楼的一大特色,夜晚时分,土楼外墙上的灯光亮起,形成了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非常美丽。
以上是永定土楼的主要景点介绍,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世界上最大的土楼群,了解到土楼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土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土楼简介

车上导游解说客家土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县,在福建的西南部四个土楼,四个景点,都是两圆两方,高北土楼群是以土楼王“承启楼”为代表的国家5A级景区,承启楼这楼距今已经365年的历史了,当年建的时候,是祖祖辈辈花了三代的,花了79年,将近80年的时间才建成的,这个土楼是圆形的,当地的土楼基本上是一个圈的,稍微特别点的,是两个圈的。
那我们土楼王承启楼呢,它与众不同,它是四个圆圈的套在一起的,四个同心圆,一圈绕着一圈,一环绕一环,大大小小的房间呢就有四百多间了,也就说我们一天住一间,一年都住不完这栋土楼,非常大,非常壮观。
但同样的楼内结构呢,是按照太极八卦图分布的,到时大家可以进去走走这八卦迷宫。
这土楼是永定县最大的一座土楼,故被称为土楼之王。
同样的它也是打破吉尼斯记录的土楼,在土楼门前,有官方立的一座石碑,大家可以去拍拍照。
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的承启楼,在2001年的春节,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土楼王这边视察,并且也在土楼里过春节,待会在景区的接待中心到土楼,一路上都有当年拍的一些照片。
侨福楼又被称为博士楼,楼主生了九龙一凤,九个儿子当中呢有五个儿子都是博士生,五个儿子所取的五个儿媳妇也都是博士生。
一个女儿也是博士生。
后来女儿出嫁,并加入家族宗谱当中。
所以这楼在当地有一门十博士之称,故称博士楼。
(大堂有照片)这楼比较年轻,还可以看到楼主,在大堂会经常看到。
世泽楼两百多年的历史,在高北土楼中保存比较完整。
看这楼,主要看方型土楼和圆形土楼的不同,内部构造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同。
五云楼(外观)这土楼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土楼在当地有“不倒楼”的称号,在100多年前,发生了地震,这土楼没有倒,而是大门所在的墙面,整个往里凹进了1.6米。
在当地已经被称为“重危楼”了,大家外观。
当地导游解说地处福建省永定县,这里是属于高头乡,这里呢有上万的村民都是同一个姓,姓“江”,非常大一个家族。
福建土楼的特点和作用

福建土楼的特点和作用
福建土楼具有一定的特色,那福建土楼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特点:1、造型独特,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2、规模宏大,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规模宏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
3、结构布局奇巧,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作用:1、居住,土楼作为楼房的主要作用就是居住功能。
2、御敌,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
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
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
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3、抗震,比如说环极楼,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民国七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
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课件

意义
永定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建 筑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 ,土楼也是客家人团结协作精神的象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 和地区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 意识的提高,永定客家土楼的未来将更 加美好。未来,永定客家土楼将继续得 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将有更多的 人参与到土楼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VS
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永定客家土楼保护和传承的 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 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技术,提高永 定客家土楼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地理分布与特点
地理分布
永定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区,其中以湖坑镇、高头镇和洪 坑村等地的土楼群最为集中。
特点
永定客家土楼以其规模宏大、造型独特、布局严谨而著称,其中圆形的土楼是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土楼除了具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防御、家族聚居、 教育等功能。
文化背景与意义
文化背景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永定客家土楼简介 • 土楼建筑特色 • 土楼生活文化 • 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传承 • 参观与旅游信息
01
永定客家土楼简介
起源与历史
起源
永定客家土楼起源于唐宋时期, 是客家人南迁至福建地区后为适 应地理环境而建造的民居建筑。
历史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定客家土楼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达到了建设的 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和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

厚实土墙具有强大的能量含蓄作 用,即环境太湿时,能自然吸附水份。
干燥时能自然释放水份,能经常 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
3.抵御强风
为了适应山区的山风,客家圆形土楼减小窗洞面积,增大墙体面积,更 甚的是,在不居住人的一二层连窗洞都不开。这样土楼就具有了很强的抵抗 强风的能力。 圆楼对寒风的阻力较方楼小,因此暖夏凉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 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 冬暖的小气候。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 1600毫米以上, 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 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 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 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
永定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 雨量大且集中,干湿季节分明。
客家土楼在适应当地气候与物理方面具有的特点:
1.空气流通好 2.冬暖夏凉 3.控制噪音 4.抵御强风
1. 空气的流通
土楼内部空间开敞通透,空气流通性好。这是它适应南方气候的具体表现。
中轴线上的厅堂开间 较大,面向内院开敞,不 安门窗与墙使之与天井直 接连通,利于采光与空气 流动。(图1)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1、历史悠久。
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
一直延续至今。
(金山古圆寨、馥馨楼……)2、种类繁多。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
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
(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4、结构奇巧。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
(土木结构,承重墙)5、功能齐全。
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
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
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4、土楼申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讲好土楼l、充分认识导游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
有道是:江山之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一年拳两年腿,十年才练一张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
1、历史悠久。
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
一直延续至今。
(金山古圆寨、馥馨楼……)
2、种类繁多。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
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
(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
4、结构奇巧。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
(土木结构,承重墙)
5、功能齐全。
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
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
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
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
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4、土楼申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讲好土楼
l、充分认识导游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
有道是:江山之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一年拳两年腿,十年才练一张嘴。
如果导游能把树上的小鸟也引诱下来就更好了,反过来,如果导游素质不高,怎么可能依靠嘴中动听美丽的语言去打动游客的心、完成自己的使命呢?由此可见导游的嘴巴在传播旅游文化时重要性。
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一定要加强导游队伍建设。
导游的职责任务是什么?有人以为只是给游客带路的向导,有人以为当向导是主次要的,讲解是次要的。
这些认识非常错误。
必须充分认识到,导游是否有吸引力,关系到永定对外形象、土楼客家人的形象、自身形象的好坏。
严格地说只有两种评价一一好的与差的,没有什么一般的,因为游客远道而来、花了钱,加上土楼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期望值很高。
2、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很关键的是首先要热爱这一行,要有很深的感情,否则一切都免谈。
可以肯定,假如你不热爱这一行,导游水平、服务质量肯定是永远不会提高的。
这种人不如早点离开为好,免得影响整个队伍。
现在是竞争社会,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
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敬业爱岗,对每一次导游,不管人数多少、地位高低,都高度认真负责;二是精通业务,力求高水平、高质量为游客服务,特别是讲解水平。
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3、增强紧迫感。
不能拖时间、混日子,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而后不断提高导游水平。
要严格要求、争分夺妙。
要学到真本事,就必须顽强拼搏。
时间是很快过去的,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等到养成了坏习惯,不但人会变懒,而且固定在低水平上,想要提高就很难了。
4、克服“偷工减料”、“短斤少两”。
比如,有些导游经常省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景点,带游客看了一二个景点后就把游客
打发走了,甚至还说那些土楼都差不多,没什么好看的……还有,该向游客介绍的、该讲的没讲,草草收场,根本原因就偷懒、怕吃苦。
结果怎么样?游客很不满意,当时不知内情,后来就大骂了。
这些年来我听到不少这方面的反映。
我认为这样的导游应当感到羞耻。
这是关系到职业道德问题,说重了是欺诈行为。
5、克服呆板生硬。
导游的时候,跟背书一样,口中念念有词,表情呆板,缺乏生动性、吸引力。
开始时游客可能会认真听,但是过了一阵子听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很多游客指名要林日耕当导游?他楼主的身份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讲得生动,富有感情,对自己的土楼、自己的村子很熟悉、很有感情。
当他导游时,使游客产生共呜,与游客形成一种互相交融的气氛。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他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讲解词基本上是一个版本,缺几个版本,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有几次接待高层次的领导或专家,我就提醒他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和讲解内容,他基本能尽力去做。
6、克服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
游客身份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比如行政官员、专家学者、城市居民、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工人农民等等;专家学者又可以分几类,比如有建筑类的、民俗类的等等。
不同类别的游客肯定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但是我们的导游,绝大多数不管青红皂白,不论游客是哪路神仙,统统只用死记硬背下来的导游词给他们讲解,而且该发挥的没发挥,该突出重点的没突出。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7、克服随意编造导游词。
经过我的调查,还有多方面的反映,有些导游随意性很强,讲解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或者张三讲一样,李四讲的又是另一样,五花八门,这实际上是误导游客,影响很不好。
比如有的导游,在讲解时把香港、澳门、台湾也分别当作一个国家;有的导游毫无根据地喜欢说这座楼是最老的或最大的或最什么什么;很离谱。
有的导游缺乏政治敏感性,竟然说某某某与共产党关系不好,所以没那么出名,某某某与共产党关系好,所以更出名。
这些低级错误,后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8、克服答非所问。
游客提问,导游在不了解、不熟悉、没把握的情况下,随意回答,信口开河,结果闹出不该发生的笑话。
要知道,游客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他们当中一般都有对方面比较了解的人。
9、要勤学苦练。
要有吃苦、不怕困难精神。
可以互教互学(甚至有时候几个人在房间里关起门来,轮流演练,其他人听一段就讨论、补充。
我在联合国世遗专家来永定评估前,与翻译现场和房间里演练过几次,效果很好。
我们一定要心胸宽广、顾全大局、谦虚谨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10、要知识面广。
导游是一门艺术,涉及到多方面知识(人文、历史、地理、建筑、现实、县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情况等等),这些知识是贯通的。
没有丰富的知识,肯定无法胜任导游工作。
要肯学习、多积累,绝对不会吃亏的其实这也是对导游的基本要求。
这里我还要强调,千万不要犯低级错误。
11、要如数家珍。
对土楼的熟悉(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对自己家里那样熟悉。
所谓家珍,当然指家中那些比较值钱的东西。
熟悉土楼,首先要熟悉那些最精华的亮点。
每座土楼、每个土楼群的特点很重要,包括这个村落是怎么形成的,这座土楼是怎样建起来的、有什么特点等等,一定要掌握。
没把握的就不要乱讲。
有些游客比较关注土楼建筑年代,有说明牌的按说明牌上写的讲,没有的也不能乱讲,要有可靠依据。
没有具体年份的,只能说是什么朝代什么年间、距今约多少年。
依据有几种,或族谱,或石刻,或墓碑,等等,具体情况不同。
12、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对象(领导、专家、老人、年青人、文化素养高低……),
讲解内容侧重点不同,让他们看的东西侧重点不同,方法不同。
切不可死板板的,要灵活机智。
游客是什么对象,口味怎样,导游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及时调整。
13、要重点突出。
每个景点要介绍的东西很多,要根据游客不同对象、逗留时间长短灵活把握。
14、要熟悉县情。
包括县、乡、村、楼的历史、名人、风俗习惯、特点、现状等等,还有奇闻逸事、古树名木等等。
外地的情况也应有所了解。
15、要营造气氛。
就是善于采用一些方法调动游客的兴趣、情绪。
有的时候可唱唱山歌。
幽默、生动。
16、要随机应变。
把握好时间(特别是在跨乡镇、跨县跨省的车上),算好时间,到了什么地点应当讲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都不讲。
这要求知识面广、熟悉各种情况。
17、要落落大方。
不亢不卑。
胆子要大,但也不能大过头,时时处处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18、要充满自信。
把自己当作就是这个楼这个村子的居民。
林日耕还有衍香楼的苏野为什么好多游客喜欢他们,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是楼主,处处表现得自信、自然。
19、要互动交流。
有意识安排几个时间、空间展开互动,很有必要。
欧洲许多国家的导游50多岁了,往往讲完一段内容,就与游客开始互动交流,回答游客提的问题。
我看他们—般站在稍高—点的地方,表现得从容、大方、自信。
20、要注重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
讲究不讲究礼仪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很重要。
这里不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