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简介: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T1DM通常发病年龄较轻,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标准:1.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口渴、疲倦等。
2. 无论是否有典型症状,必须有高血糖或空腹血糖≥7.0 mmol/L的诊断依据。
3. 对于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应严格遵循空腹血糖≥7.0 mmol/L的原则。
治疗目标:1. 血糖控制:运动和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水平保持在3.9-7.2 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2.异常波动的防治:尽量避免血糖异常波动,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
3.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控制: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管理等。
治疗原则:1.血糖监测:建议每天监测血糖,特别是饭前、饭后和睡前测量。
2.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饮食:建议选择高纤维、低脂、低盐的饮食,并合理分配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
4.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包括基础胰岛素和血糖调节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1.基础胰岛素治疗:建议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可考虑使用胰岛素泵。
2.血糖调节胰岛素治疗: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决定胰岛素剂量和给药方式。
相关注意事项:1.低血糖:应在患者和家属中提供低血糖急救措施的培训,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糖尿病并发症:对于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需加强相关治疗和效果监测。
3.妊娠期管理:孕妇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
总结: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提供了详细的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和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增加HbA1c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最大的更新点是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既往我们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小时血糖。
更新的原因是HbA1c可以稳定地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关,也作为糖尿病控制的目标之一,并且检测时不需要空腹,缺点是价格较贵。
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条件:01 检测方法需标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所用的方法应该可溯源至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IFCC)参考方法,厂商应提供可溯源至IFCC 参考方法的相关证明,实测值与可接受参考值(真值) 的差值在±0.5% HbA1c 范围内,如达到此测定质量目标,则应满足室内变异<2.0%。
02 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时不能使用HbA1c。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会影响HbA1c的数值,比如血液透析,近期失血会引起HbA1c假性降低。
对于血糖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又高于正常的一种中间状态,指南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分类标准,即:与我国指南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使用“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的概念,包括了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减低和/或HbA1c 在5.7–6.4%之间。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症(尤其是腹部或内脏肥胖症),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和/或低HDL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相关,将来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Cai, Zhang et al. 2020)。
需要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部分人群经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2020)要点汇总

191.《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2020)要点一、中国1型糖尿病(T1DM)患者生存状况(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三)中国T1DM患者寿命短二、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方案与国外差异中国3C研究发现,国际倡导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我国应用率低,接受调查的764例T1DM患者,仅34.7%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而有45.0%采用每日2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且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
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对1270例入组患者的分析显示,仅有12.5%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34.3%的患者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素治疗方案。
西太平洋地区T1DM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胰岛素治疗以每日2次方案者居多(占67.9%),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使用率较低(4.7%),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显著差距。
三、规范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规范我国T1DM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患者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胰岛素类型一、按制剂来源分类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
二、按作用时间分类1.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也称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2.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目前国内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常规胰岛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输注胰岛素剂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静脉输注,但评估和注意事项较多,未被广泛推荐。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只能用于皮下注射,不能用于静脉输注(表1)。
T1DM胰岛素治疗一、T1DM胰岛素治疗原则1.T1DM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完全或部分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以维持体内糖代谢平衡和生存。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

·药物与临床·糖尿病新世界2022年10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效果陈鑫,朱志斌,姚东花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孝感432900[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对等分组,参照组(n=50)仅以胰岛素开展治疗,研究组(n=50)则以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糖水平达标时间、胰岛素每日用量、低血糖次数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水平较参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减少其胰岛素用量,促进血糖控制与稳定,且不良反应更低。
[关键词]胰岛素;二甲双胍;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指标[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22)10(a)-0067-04The Effect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CHEN Xin,ZHU Zhibin,YAO Donghu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ochang County,Xiaogan,Hubei Province,4329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 diabetes.Methods A total of100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 who received incom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ochang County from December2020to December2021were selected.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used for equal grouping.The reference group(n=50)was only treated with insulin, and the study group(n=50)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and metformin.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ime to reach the target blood glucose level,the daily dosage of insulin,the num‐ber of hypoglycemia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level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FPG),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disease control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su‐lin and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I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amount of insulin,promot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stability,but also have fewer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Insulin;Metformin;Children;Type1diabetes;Blood glucose index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过少而引发的疾病,且以青少年、儿童为疾病高发群体,发病后,大部分患儿都需要终身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如果DOI:10.16658/ki.1672-4062.2022.19.067[作者简介]陈鑫(1988-),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临床。
专家解读《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分型六 2型糖尿病(T2DM)
T2DM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主要的群体,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患 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大,表现为:
• 通常发病年龄较大、体型偏胖及代谢紊乱 • 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无需依赖胰岛素治疗 • 可有明确的T2DM家族史 • 常有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
体征主要包括患者面容、体型、皮肤表现、脂肪分布、性腺发育 及视力、听力等。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二、辅助检查 (一)胰岛β细胞功能
血清C肽是临床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为区分糖尿病类 型的重要参考。在临床工作中,可用空腹C肽和随机C肽代替。 刺激后C肽<2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较差; 刺激后C肽<6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受损,应警惕T1DM或
常见的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 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和锌转运 体8抗体(ZnT8A),多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在已知胰 岛自身抗体中,GADA敏感性最高,建议将其作为糖尿病免疫 分型诊断的首选指标。 推荐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筛查GADA。对于 条件有限者,至少应在疑诊T1DM患者中筛查抗体。若GADA 阴性,应加测IA-2A和ZnT8A;如3个常见胰岛自身抗体均阴性 ,而临床表型仍疑似T1DM,有条件者可行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 胞检测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检测辅助分型。
分型四 GDM与妊娠显性糖尿病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与GDM不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是在孕期发现 的,已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其糖代谢紊乱大多不会在妊娠 结束后恢复正常。患者糖代谢紊乱多发生在孕前,但未被发现,致使 其糖尿病诊断时间在妊娠期。 因此,建议将妊娠显性糖尿病按照非妊娠的筛查流程分型诊断。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统一中国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进行了详细规定。
1.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了以下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L)-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2. 分型诊断根据病因和临床特征,中国专家共识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2.1 第一型糖尿病(T1DM)第一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绝对不足导致的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
其特点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第一型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是胰岛素依赖性,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通常不建议用于第一型糖尿病的诊断。
2.2 第二型糖尿病(T2DM)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比例。
它主要与体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大部分T2DM患者表现为相对胰岛素缺乏。
诊断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是OGTT。
如果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7.8 mmol/L,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种临时性糖尿病。
其特点是妊娠期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主要基于OGTT的结果。
如果在妊娠20周之后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诊断为GDM:空腹血糖≥5.1 mmol/L(92 mg/dL),1小时血糖≥10.0 mmol/L(180 mg/dL),2小时血糖≥8.5 mmol/L(153 mg/dL)。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定稿

本共识中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 与不同指南糖尿病分型建议的异同
ADA和WHO
T1DM、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GDM
1999年
(ADA 1997年)
2019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T1DM、T2DM、 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ELISA
有试剂盒,操作简便,易于开展
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试剂盒反应模式影响;推荐采用桥联ELISA GADA、IA-2A、ZnT8A
免疫印迹法 CLA LIPS ECL
特异性高 无放射性,易于自动化 无放射性 无放射性,适应大样本检测
操作繁琐,难以适应大样本检测 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 RLA(RBA)法 变异系数较大 需要获得抗原纯蛋白,仪器昂贵
• 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和筛选策略,即使在有效的检测条件下,这些病 因明确糖尿病的误诊率仍然较高,导致患者难以或延迟获得正确的治疗
• 准确的病因分型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与关键 • 由此基于我国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意见,形成了《糖尿
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Chung WK, Diabetes Car. 2020, 43(7):1617-1635..2. 周智广. 1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J].中华内 科 杂 志 , 2016, 55(1): 4-5.
WHO为世界卫生组织;ADA为美国糖尿病协会;T1DM为1型糖尿病;T2DM为2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2):120-139.
目录
1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
2020《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2020《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导读:针对不同人群如何选择适合的糖尿病诊断试验?不同糖尿病诊断试验有哪些优缺点?糖尿病前期如何诊断?哪些因素会对HbA1c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室诊断指标是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糖尿病的相关检测指标在糖尿病的诊断、监测与治疗管理方面的应用与解读,方法学选择与影响因素等,对于临床综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为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沟通,促进对糖尿病相关检测指标正确、全面的解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慢病管理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
本共识着重实验室检测项目在糖尿病实验室诊断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指导,主要分为3个部分:(1)糖尿病的风险识别与早期筛查;(2)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3)糖尿病治疗目标控制及并发症管理。
本文摘选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糖尿病的风险识别与早期筛查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与T2DM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已经比较明朗,见表1。
表1 T2DM的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糖尿病风险评估表见表2。
表2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1.风险识别推荐意见推荐1: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宜尽早识别,以便接受生活行为等干预并随访观察。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96.88%)推荐2:对于明确诊断为T1DM患者的亲属,可以从临床研究的角度筛查其罹患T1DM的风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56.25%)推荐3:对于孕妇,首次产前检查时可对所有妊娠妇女(24-28周)进行妊娠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评估。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71.88%)2.早期筛查推荐意见推荐4: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糖尿病早期筛查项目,尽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年龄≥40岁的个体,每3年筛查1次;≥65岁的个体,每年筛查1次)。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93.75%)推荐5:各种血清学标志物并非都存在于所有T1DM患者中,目前尚未形成可供推荐的T1DM筛查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
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
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
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WHO新共识将糖尿病分为6个亚型(表1),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主要为T1DM、T2DM、混合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4个亚型。
相较1999版有较大改动的主要有,(1)T1DM:既往分为自身免疫型(1A 型)和非自身免疫型(1B型),新分型认为该分类缺乏临床意义予以取消;新增暴发性T1DM,该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亚洲东部,虽常见于成人但儿童也有报道,其临床特征包括突然发病、高血糖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少于1周)、几乎没有C肽分泌、DKA、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多阴性、血清胰酶升高、发病前经常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8]。
(2)混合型糖尿病: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酮症倾向性T2DM,儿童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少见[9],酮症倾向性T2DM,非洲裔相对高发。
(3)未分类型糖尿病:T1DM患儿初诊时存在超重或肥胖可能分型不清暂时使用该诊断。
考虑到我国儿童糖尿病的特点尚缺乏系统性认识,从未来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临床诊断标准积累基础的角度考虑,本共识建议采用WHO 2019糖尿病新分型用于指导临床诊疗[7]。
二、临床管理与治疗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是T1DM治疗的基石,但限于篇幅本共识主要侧重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
1.胰岛素治疗的开始时间初发T1DM患儿应尽快开始胰岛素治疗,尿酮体阳性者应在6 h内使用胰岛素;当糖尿病分型不清时,如患有DKA、随机血糖浓度为13.9 mmol/L和(或)HbA1c为8.5%以上患儿,初始治疗也应使用胰岛素。
2.胰岛素治疗的方法胰岛素替代治疗的目的是模拟正常的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以及随后30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10],此后胰岛素从传统每天注射1~2次,演化为每日多次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MDI)和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的主流模式。
(1)胰岛素剂量设置,胰岛素的剂量取决于年龄、体重、糖尿病持续时间、营养、体育锻炼等众多因素。
合理的胰岛素剂量是指在不引起明显低血糖的情况下,使血糖控制达到最佳水平以确保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新发T1DM每日胰岛素总量一般为0.5~1.0 U/(kg·d),但3岁以下建议0.5 U/(kg·d)起始;蜜月期通常<0.5 U/(kg·d),青春期前(部分缓解期外)为0.7~1.0 U/(kg·d);青春期为1.0~1.5 U/(kg·d),个别可达2 U/(kg·d)[11,12]。
儿童不建议使用动物源性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我国可及的基因重组胰岛素见表2。
(2)胰岛素剂量的分配以患儿病情的个体化需要为基础,参考患儿家庭经济水平、知识层次、患儿及家长的接受度综合分析,由医生和家长详细沟通,帮助患儿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从每日2次到MDI以及CSII治疗。
①每日2次注射胰岛素(早餐前短效或速效+中效,晚餐前短效或速效+中效),中效胰岛素占1日总量的40%~60%,初次使用短效或速效与中效用量比约为1∶2(中效是短效的1~3倍)。
起始剂量分配为早餐前胰岛素占1日总量约2/3,晚餐前约占1/3,后根据血糖酌情加减。
该方法操作方便,但由于药代动力学的原因,血糖波动大,建议应用在经济不发达、糖尿病蜜月期、生活作息规律、治疗依从性较差不愿采用其他方法或强烈要求保护隐私的患儿[11,12]。
②MDI(餐时+基础)方案,常用3餐前短效+睡前中效胰岛素或3餐前速效+睡前长效胰岛素,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可酌情互换,青春发育期可能需要将基础胰岛素分成早餐前和睡前2次用药。
以短效作为餐时胰岛素其比例可达每日总量的70%(50%~70%,早、中、晚3餐前等量分配,后视血糖调整),睡前中效胰岛素约占30%(10%~30%)。
以速效胰岛素作为餐时胰岛素时占总量的50%~70%(早、中、晚等量分配,后视血糖调整),长效类似物可达30%~50%在睡前和(或)晨起时使用(初次使用建议30%以预防夜间低血糖)[11,12]。
(3)胰岛素注射器械,①胰岛素注射针和笔,常用的一次性无菌胰岛素注射器和注射笔主要为刻度为1 U或0.5 U 2种。
不同胰岛素注射器须注意剂量准确性和胰岛素滴漏,有研究发现注射1 U胰岛素,笔的实际注射量为0.89 U 而注射器为1.23 U,注射剂量越小误差会呈现指数式增加[13],建议笔注射后保持原位放置10~15 s后拔出以减少滴漏。
②胰岛素CSII治疗可最大程度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CSII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低血糖、DKA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有效性受生活方式、运动等多因素的影响[14]。
CSII适应证有,①T1DM患儿;②血糖波动大,采用MDI方案但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者;③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④频发低血糖,尤其夜间低血糖、无感知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者;⑤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⑥不愿接受MDI方案;⑦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儿。
CSII将胰岛素分为基础胰岛素和餐时大剂量胰岛素2种不同方式给药,基础胰岛素可按0.5~1.0 h时间间隔划分,时间段太少不符合生理规律,时间段太多设置繁琐,常用为5~6段见表3[15,16]。
三、血糖监测与随访1.指尖血糖监测初发患儿建议每日3餐前、餐后2~3 h、睡前和夜间2∶00~3∶00、加餐前后共测血糖6~10次[17];剧烈运动前、中、后需加测,以确定是否需要加餐;有低血糖症状时及纠正后及时复测。
蜜月期或慢性期但血糖平稳者可酌情减少测定次数,在每天不同时间段轮流测减少痛苦。
2.HbA1c及糖化血清蛋白监测HbA1c建议每3个月随访1次;糖化血清蛋白反映2~3周前平均血糖浓度,用于短期血糖控制水平评价,对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红细胞寿命异常疾病的患儿也可采用。
3.动态血糖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可较全面反映全天血糖波动全貌,已上市的CGMS需要每12小时进行指血血糖校正。
CGMS的适应证有,①监测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②提供血糖波动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CGMS单用或联合CSII可显著减少低血糖时间,可作为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及提高治疗长期依从性的辅助工具。
国际共识建议CGMS监测下血糖控制目标为平均葡萄糖水平<6.6 mmol/L,目标范围3.9~10.0 mmol/L内时间≥70%;目标范围外时间血糖<3.9 mmol/L低于4%,血糖<3.0 mmol/L时间低于1%,血糖>10.0 mmol/L时间低于25%,血糖>13.9 mmol/L时间低于10%[18]。
4.血糖控制的标准血糖控制目标需差异化、个体化;对使用CSII、有能力进行规律血糖监测或使用CGMS的患儿以及具有部分残存β细胞功能的新发T1DM患儿,建议HbA1c控制目标值<7%;对于不能准确识别低血糖及较频繁低血糖、既往有严重低血糖或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T1DM患儿,建议HbA1c 控制目标值<7.5%(表4)[19]。
四、急性并发症的监测1.低血糖糖尿病患儿血糖<3.9 mmol/L即为需临床干预的阈值,血糖<3.0 mmol/L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
严重低血糖指低血糖发作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抽搐),需有其他人协助补充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或注射胰高血糖素等以纠正低血糖。
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胰岛素注射过多、进食偏少、运动或睡眠过多。
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发作或病程较长、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艾迪生病等)、心理问题等是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17,19,20]。
低血糖处理方法为血糖<3.9 mmol/L且意识清醒,给予葡萄糖10~15 g或其他含等量葡萄糖碳水化合物,如15 min后仍低血糖则需重复上述剂量;使用CSII治疗如血糖低于2 mmol/L则需暂停胰岛素泵。
严重低血糖不伴昏迷予10%葡萄糖注射液2 ml/kg静脉推注,伴抽搐昏迷予10%葡萄糖4 ml/kg静脉推注;胰高血糖素静推、肌注或皮下注射(体重≥25 kg为1 mg,<25 kg为0.5 mg)。
反复低血糖给予10%葡萄糖2~5 mg/(kg·min)维持,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血糖以及有无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