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技长”的运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是“安内”、“御外”。

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迅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和思想,不可必免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冲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洋务派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越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让,独器不能众。

从1861年开始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清政府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多艘,陆军和海军的创建发展,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建设。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足,近代中国洋务理论家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迅,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铁、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商公办的形式,拓集商股作为资本,雇用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同时洋务派他的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数量扩大起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搬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一、思想启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

以往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和“士”为“四民”首、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观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在近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中,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上,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再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得重要手段。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内容 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
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
代表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
放”政策
上的矛盾(教材最新表述:列强不但划分了
评价
“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
中国)
考点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125周年(八上第6课P28-31)[2022·乐山7,达州 16(2)]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 东交民巷成为西方列强策划
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 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危害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外交途
班列六部之前
径控制清政府,侵略中国
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 影响
(1)建立新式陆军: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 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1875—1878 建立 年,左宗棠收复新新疆疆 主要 新式 (2)建立新式海军:19 世纪 80 年代,福建、广东、 内容 海陆军 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北洋洋舰舰队队规模最 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海军军衙衙门统门一协调指挥, 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争矛头 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①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 相同点 信色彩 ③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
比较:
《南京条 项目
约》
兴办新新式式学学校(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 主要 发 展 近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1894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成为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的背景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

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

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

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它始终为中国打开了近代化之门!洋务运动的内容1.经济-创办企业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

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的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

清政府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摘要:洋务运动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试图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名族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资本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派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对西方文化的引进,都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有外患,中国资产阶级的出现。

关键词:军事工业、西方文化、促进、维护Abstract: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rough by the master of state power concentrate strength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industry, while trying to develop some civilian enterprise, which objectively on early Chines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nation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However, the students-interpreters, initiate the New Deal, the westernization is mainly to maintain capital rule, and is not to make China toward independent capitalist direction. Westernization pettitte students,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economy,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climate chang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background is this,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appear.Keywords: military industry, western culture, promote, maintenance洋务运动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在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30余年的洋务运动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技术 , 自强 、 富 , 而他 们 引 进 了大 量 的 工 业设 求 因 备 , 的技术 及文 化 、 想 等 , 可 避免 地给 中国社 新 思 不

洋务 运动开启 中 国近代 化大 门的必
然性和局 限性
洋 务 运动 的历 史 环境 是 洋 务 运 动史 研 究 的重 要课 题 , 有 搞 清 了 当 时 的历 史环 境 或 者 说 是 国 只 情 , 能更加 深 刻地 认 识 洋 务 运 动 的必然 性 、 才 合理
统 治者允 许洋 务 派 兴 办 近代 军 事 工业 。于 是 洋务 运 动就 在第二 次鸦 片 战争后 兴起 。但是 , 洋务 运动 需要 的是 和平 环境 和统 治集 团的一 致努 力 , 国际 而
“ ” 是可 以学 习 、 法 的。 随着 洋 务运 动 的兴 起 用 , 效 和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的出现 , 传统 的封建 伦理道 德 观念不 可避 免地 受 冲击 , 社会 风气 也有 所改变 。 以
中国早期 的近 代化运 动 。
[ 关键 词 ] 洋务 运动 ; 国 近代 化 ; 响 中 影
[ 作者简介 ]廖慧 贞, 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2 1 贵 00级硕士研究生, 贵州 贵阳 500 50 1 [ 中图分类号]K 5 . 26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 78 2 1 )9 03 — 7 6 2 2 2 (0 10 — 16 0 1 9世纪 6 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 , 是封建统治 阶级 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 的大官僚 发起的一场 自 救运动。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 天国起义的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对于低御外国资本主义 的军事 、 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新式学堂
的创 办及 留学 生 的派 遣 , 养 了一批 新 式 科技 、 培 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班级:电信131学号:*********姓名:***摘要:通商以后,开埠城市商贸兴旺,城区规模范围扩大,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商贸活动频繁,物资运输量、人口流动量大为增多,对运输和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大增,通商城市的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

清末以后随着各地城市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日益普遍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交通公共活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它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思潮付诸实践的产物。

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30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及留学生的派遣,培养了一批新式科技、外交、军事人才,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开始了外交的近代化。

尽管,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但它是洋务派努力地推进中国工业和国防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外国侵略者的炮声中启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此,它的兴起既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又有明显的“制夷”、“御侮”的战略用意。

传统交通受自然限制、等级制的出行方式安步当车"在现代人眼中是一种健身消闲方式,而对古人来说,却只能是长途跋涉时的自我安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城里,公共交通的概念还鲜为人知,以人力和畜力牵引的古老交通工具在城市生活中长期担当主角。

传统交通工具高、中、低档的结构,对应着人们官民身份、贫富等级的上下结构,在人们出行方式上体现着传统的礼制及等级制度。

这些交通工具无论是靠人力畜力,无论是车、船、轿,都行走缓慢,空间窄小,乘坐者根本谈不上舒适,车则要忍受道路不平带来的颠簸之苦,船则要冒着风波颠覆之险,其效能也十分低下。

在这一点上,任何阶层的人都是同样的,都要受制于交通工具状况的限制,由此造成了人们流动少、范围小的出行方式和安土重迁的传统。

传统交通工具衰落被新式交通取代。

起初是原有的轿子、轿车和独轮小车等代步工具数量大增。

如上海开埠后租界区因人员流动的需求大增,轿子数量也大为增多,特别是营业性出租轿子增多,供人们随时雇用。

但轿子由于需两个人力,轿资稍贵,收入有限的下层人坐不起。

在通商以后直至19世纪末,一般城市里仍然沿用轿子、轿车、小车等旧交通工具,即使是通商城市虽然陆续出现了新式交通工具,但轿子、小车等旧式交通工具也仍然并存。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的发展,轿子、轿车、等旧交通工具逐渐被取代。

铁路火车的出现与发展。

大约在鸦片战争时期,有关铁路的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在同治元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拒。

次年,又有英国工程师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干线铁路,亦被拒。

同治四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以作为样品引起国人关注,但不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

光绪六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引起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投入海中。

铁路是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工业化的前提。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证明了铁路在工业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国人尚在抵制铁路时,铁路已经横行欧美了。

光绪六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遭到了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此人还当过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副使)等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其理无非是说破坏风水、龙脉,招致洋人觊觎等。

反对的真正原因是怕破坏中华固有的传统。

传统思想那种遇新则反的态度成为中国工业化中最大的障碍。

主张建铁路的人也不是从思想根源上批判保守派,而是寻找权力集团中的支持者。

李鸿章支持建铁路就靠海军衙门督办大臣醇亲王的撑腰。

尽管以后铁路修成了,但保守思想并没有得到触动。

正因为这样,早期工业化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通过权术斗争斗出来的。

中国的有识之士,将修建第一条铁路的地理位置,锁定在与天津近在咫尺的唐山地区。

当时,处于蒸汽机时代的天津近代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优质煤炭做燃料。

而唐山的煤炭储藏量恰恰十分丰富,可是由于解决不了运输问题,天津只好通过海运从日本进口煤炭。

为了使天津得到质优价廉的煤炭,清代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开平矿务局开始动工修筑从开平煤矿到胥各庄的铁路。

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中国最早的货运铁路唐胥铁路建成竣工。

铁路采用1.435毫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尽管全长仅有9.7公里,但它却是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只用来为开平矿务局运煤,而不作客运,但却对中国人自建铁路起到了开创和示范作用。

铁路运输的便利为人们所认可,此后清政府开始筹划建造铁路。

通过唐胥铁路,开平的优质煤炭被运到丰润县的胥各庄,然后再通过从胥各庄到天津芦台的运河,将煤炭装船运送到天津。

9.7公里的铁路,加上30公里的水路,天津人用水陆联运的方法初步解决了煤炭运输问题。

中法战争后,清朝政府开始认识到铁路对于国防的重要性,于是在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决定将唐胥铁路扩展到天津。

1888年,我国铁路奠基人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归来,他到天津铁路公司任工程师,专门负责唐山到天津铁路的施工筑路工作。

詹天佑从天津搬到工地居住,与工人同甘共苦,只用了八十天的时间,唐津铁路就竣工通车了。

唐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办运营铁路,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国际标准轨距铁路的大城市。

唐津铁路通车之后,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渝铁路,也于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建成通车。

两年以后,天津至北京芦沟桥的津芦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由天津为起点的我国最早的一条复线铁路。

1895年后至清末的十几年间,中外官商陆续修建了多条铁路,出现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

一百多年来,这段铁路维系着京津两大城市,联络着京山、津浦两大铁路干线,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动脉。

1910年,从天津至浦口的津浦铁路开始修建。

1911年,大清朝的年号由光绪改为宣统的第三年,津浦路和北京到沈阳的京奉路在天津接轨。

到1911年全国已有铁路近万公里。

自19世纪80年代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路开始将北京和国内其他城市联结起来。

车站设在外城南面的马家堡。

1900年庚子战争期间,八国联军将铁路穿破古都城墙,把车站修到了代表都门的正阳门下。

民国初年,正阳门东、西车站成了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的终点站。

1912年民国成立至1937年,又兴起第二次铁路建设高潮,铁路线路又有较大拓展,到1937年时全国铁路有2.1万公里,贯穿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多条铁路线,与水路轮船航运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国的机械化交通运输网。

清末开始多条铁路火车的陆续开行,使人们开始享用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陆路长途交通工具。

火车的通行,是中国陆路交通的一次机械化代替人畜自然力的革命。

从此,铁路火车成为人们陆路长途的主要交通工具,直至近百年后的今天。

轮船通行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口通商以后,西国机器轮船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各口往来无禁,畅通无阻,运送进出口货物,搭载中外客商。

轮船通行,使人们的长途远行及货物运输更加便利,促使商贸发展和人员流动,沿海、沿江一带由于轮船运输而成为商贸发展及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区。

这些地区人们的远行也多借重轮船,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洋务运动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设立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

是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1873年1月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

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1895年后,各地华商开始兴办轮船运输企业,将轮船运输进一步向内河内地的广大地区推展,先是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附近一些地段,后渐扩展各地,所到之处,人皆称便。

1898年8月4日《申报》就此报道说:“内地通行小轮船,取费既廉,行驶亦捷,绅商士庶皆乐出于其途。

沪上为南北要冲,商贾骈阗,尤为他处之冠。

”1900年以后,随着新政展开,兴办实业高潮,轮船运输业有了更进一步发展。

从1901年至1911年十年间,先后创办了500多个小轮船企业,拥有小轮船900多只,比1900年增长近两倍,大大改变了19世纪通行轮船仅限于少数通商口岸附近地区的布局。

到了民国初年,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轮船航运网,带动了沿线地方的流动与发展。

交通工具的变革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这种交通工具的革命,给广大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动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文化效应,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式交通工具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新旧交通工具的交替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工业科技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先导作用。

第二,交通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出行频率更高,人数更多,社会流动增大,从而扩大了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公共活动,为近代公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第三,人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趋于平等化、大众化,以往的等级色彩趋于淡化,促进了人们的平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